“雅各布森和列维-斯特劳斯没有延续研究诗歌线性轨迹(阅读的含义)的方法,而是剖析诗歌的网状图形,以便能让诗歌的竖向应和(对应性、对照),这些应和使诗歌如音阶:结尾因此就可以回应开头,或者某一行诗预示另外一行诗,等等。因此,这些诗句绝对不能仅仅揭示其修辞效果,不能仅仅揭示读者所感受到的印象,而是要渐渐揭示诗歌真谛。
因此,神秘好像无法穿越。米歇尔·里法特尔说得非常对,他指出了雅各布森和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方法与他们的大胆结论之间的差异。他装出一副天真的样子,指出无法抵御对诗歌诠释的冲动。我不敢确定是否理解,但是我相信在几乎世俗的分析方法和哲学的焰火之间有着天壤之别。里法特尔之所以没有遭受借助词义分析的指责,没有掉进诠释的陷阱,是因为他一下子站在了词汇的高度:他认为,词义终究由词汇决定,应该把它们放置在词语、修辞和诗学背景中研究。其研究比雄心勃勃的结构主义研究更接近传统的风格研究,所以更具有说服力。”
“这种身后之大为人爱宠,这种精神的繁殖力,这种达到最高点的光荣,应该不仅仅依系于一些例外的状况。这些例外状况之一,便是那和诗的效能结合在一起的批判的智力。波特莱尔在这罕见的结合中得到一个主要的发现。他是生来富于感官而明确的;他是富于敏感的,而这敏感的要求便领导他去作形式的最精妙的探讨;但是如果他并没有由于心灵的好奇,无愧于在爱德加·坡的作品中发现一个新的精神世界的机会,那么这些天赋无疑只会使他成为戈谛艾的一个敌手,或是巴拿斯派的一个高手艺术家而已。明锐的魔鬼,分析的精灵,论理与想象,神秘性与筹算的最新鲜最迷人的配合的发明者,深钻并利用艺术的一切方法的文学技师,他觉得这都在爱德加·坡身上显现出来,而使他惊异。这些许多独特的见解和异常的预期都使他迷醉。他的才能因而变形了,他的定命因而灿然改变了。
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天空之下,在一个专注于自己物质的发展,还漠不关心于过去,正在组织自己的未来,把全部自由给予各种经验的民族之间,有一个人,在差不多同一个时候,用着清晰、敏锐、洞明(在一个有诗的创造禀赋的头脑中,这些是从来没有遇见达到这样的程度的),来考察性灵的事物以及其间的文学产物。一直到爱德加·坡为止,文学的命题从来没有被人在它的前提中检验过,被人缩成为心理学的命题过,被人用那其中断然使用效果之理论和技术分析的方法去接触过。作品和读者的关系第一次被阐明而作为艺术的实证基础。这种分析,——而这便是以自己的价值向我们保证的一种情境——,在文学产品的一切领域中,也都清晰地可以应用并且证明。同样的观察,同样的辨别,同样的分量标志,同样的导线思想,也适合于那些用以对于感觉强力而粗暴地起作用的,用以征服爱好强烈的情感和奇异的故事的大众的作品,正如它们之支配那些最精练的样式和诗人的创造的精微的组织一样。”[76]
[1] 潞潞:《倾诉并且言说——外国著名诗人书信、日记》,37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 潞潞:《倾诉并且言说——外国著名诗人书信、日记》,28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3] 潞潞:《倾诉并且言说——外国著名诗人书信、日记》,21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4] 潞潞:《倾诉并且言说——外国著名诗人书信、日记》,37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5] 潞潞:《倾诉并且言说——外国著名诗人书信、日记》,28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6] [法]波德莱尔:《恶之花》插图本,郭宏安译评,18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7] [法]波德莱尔:《恶之花》插图本,郭宏安译评,103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8] [法]波德莱尔:《恶之花》插图本,郭宏安译评,102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9] [法]波德莱尔:《恶之花》插图本,郭宏安译评,113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10] 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25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11] 转引自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25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12] 钱春绮:《歌德名诗精选》,71页,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
[13] 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39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14] 柳鸣九:《法国文学史》,第二卷,23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15] 辜正坤:《世界名诗鉴赏词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6] 张炜:《冬天的阅读》,177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17] 王家新、沈睿:《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如是说》,54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18] 王忠琪等:《法国作家论文学》,332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19] [法]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疯子与维纳斯》,胡小跃译,27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20] [法]波德莱尔:《恶之花》插图本,郭宏安译评,130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21] 潞潞:《忧郁与荒原——外国著名诗人代表作品选》,9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2] [法]波德莱尔:《恶之花》插图本,郭宏安译评,149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23] 潞潞:《另一种写作——外国著名诗人散文、随笔》,23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4] 潞潞:《另一种写作——外国著名诗人散文、随笔》,22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5] 潞潞:《另一种写作——外国著名诗人散文、随笔》,33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6] [法]波德莱尔:《恶之花》插图本,郭宏安译评,97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27] [法]波德莱尔:《恶之花》插图本,郭宏安译评,190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28] 周国平:《各自的朝圣路》,399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29] [法]波德莱尔:《恶之花》插图本,郭宏安译评,178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30] [法]波德莱尔:《恶之花》插图本,郭宏安译评,158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31] [法]波德莱尔:《恶之花》插图本,郭宏安译评,35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32] [俄]孔金、孔金娜:《巴赫金传》,张杰、万海松译,166页,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33] [法]保尔·瓦莱里:《瓦莱里散文选》,唐祖论、钱春绮译,96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4] 梁宗岱:《梁宗岱文集·Ⅱ评论卷》,73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香港,香港天汉图书公司,2003。
[35] [法]雅克·德里达:《多义的记忆——为保罗·德曼而作》,蒋梓骅译,74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36] [俄]孔金、孔金娜:《巴赫金传》,张杰、万海松译,166页,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37] 柳鸣九:《法国文学史》,第二卷,31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8] 潞潞:《准则与尺度——外国著名诗人文论》,18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39] Henri Mitterand:《文学——文选与资料·十九世纪卷》,302页,Nathan出版社。
[40] [法]瓦莱里:《波德莱尔的位置》,引自《戴望舒译诗集》,114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41] [法]瓦莱里:《波德莱尔的位置》,引自《戴望舒译诗集》,113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42] [法]瓦莱里:《波德莱尔的位置》,引自《戴望舒译诗集》,117~118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43] [法]波德莱尔:《恶之花》插图本,郭宏安译评,70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44] 辜正坤:《世界名诗鉴赏词典》,448~44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5] [法]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胡小跃译,47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46] [法]兰波:《兰波作品全集》,329页,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47] 王家新、沈睿:《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如是说》,116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48] [法]波德莱尔:《美学珍玩》,郭宏安译,369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49] 转引自童明:《现代性赋格——十九世纪欧洲文学名著启示录》,50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0] [法]雅克·德里达:《多义的记忆——为保罗·德曼而作》,蒋梓骅译,74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51] [法]雅克·德里达:《多义的记忆——为保罗·德曼而作》,蒋梓骅译,70~71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52] [法]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胡小跃译,18~19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53] [法]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胡小跃译,100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54] [法]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胡小跃译,35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55] [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董强译,25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56] [法]罗兰·巴尔特:《罗兰·巴尔特文集·写作的零度》,董强、李幼蒸译,2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7] [法]安德烈·莫罗亚:《追忆似水年华》,施康强译,序,5页,南京,译林出版社,1994。
[58] [法]保尔·瓦莱里:《瓦莱里散文选》,唐祖论、钱春绮译,134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59] 王家新、沈睿:《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如是说》,117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60] [法]雅克·德里达:《文学行动》,赵兴国等译,5~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61] 金惠敏、赵士林、霍桂恒、刘悦笛等:《西方美学史》,第四卷,792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2] 王家新、沈睿:《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如是说》,119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63] Bernard Valette,Baudelaire.Spleen et Ideal,éd.Ellipses,1984,pp.89-90
[64] 陈太胜:《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5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5] 鲁迅:《鲁迅全集》,卷10,23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66] 徐志摩:《徐志摩散文集》,243页,北京,西苑出版社,2006。
[67] 陈厚诚:《李金发回忆录》,53页,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8。
[68] 戴望舒:《戴望舒译诗集》,154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69] 李杭春:《多维视野中的百部经典——中国现当代文学卷》,183页,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70] 梁宗岱:《梁宗岱文集·II评论卷》,68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香港,香港天汉图书公司,2003。
[71] 梁宗岱:《梁宗岱文集·II评论卷》,70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香港,香港天汉图书公司,2003。
[72] 梁宗岱:《梁宗岱文集·II评论卷》,71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香港,香港天汉图书公司,2003。
[73]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5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4] 李杭春:《多维视野中的百部经典——中国现当代文学卷》,189页,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75]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2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6] 戴望舒:《戴望舒译诗集》,106~112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