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流行古柏杜丽娜(1 / 1)

上周去上海,本为上海大剧院与萨尔茨堡联合制作普契尼《波希米亚人》中国首演,抵沪当晚应邀欣赏华中师大“TIANKONG”合唱团音乐会。高铁上看微博,知道上午十点有古柏杜丽娜在上海音乐学院演讲,遂扼腕痛惜知情已晚,19点为合唱到上海音乐厅,方知音乐学院那边是古柏杜丽娜作品音乐会。各种纠结无从排遣,难得机会失之交臂,至为痛矣。

很快听到各种反响,对古大师之称赞敬仰几乎众口一词,作为十年前即在《爱乐》杂志努力推介她的人心中欣慰可想而知。走进现代音乐的花园,古柏杜丽娜是最绚丽最招眼也是最四季不败的奇葩。她已经不仅仅属于专业和主流膜拜的范畴,爱乐者、知识分子、家庭主妇以各自的方式趋向她的极具概念化的声音,音响发烧友用她的音符测试机械系统中的密度、深度和细微的限度。

作为顶级音响的试音碟,罗日捷斯特文斯基指挥斯德哥尔摩皇家爱乐乐团1993年录制的《校音,请安静》(十二乐章的交响曲)充分表现出古柏杜丽娜的才华远在同时代的另一位作曲大师施尼特克之上,她的音乐风格显然没有界限,所以我每听她一部作品,都要感慨“又不像了”。这位具有通灵能力的女作曲家脑中一定经常出现奇异的声音,所以她对乐器性能的掌握永远是接近极限的尝试。《校音,请安静》如果贸然地进入,会有些刺耳之感,但心被攫住只在刹那之间,很快便会为之陶醉。这样超常规的音乐可以扰乱思维,又能平复心情。恰好这部作品是题献给罗日捷斯特文斯基的,后者的才能不仅在于将它演奏得既准确无误又光彩弥漫,而且还持续制造出音响的奇迹,完整地阐释了作曲家心目中乐音与声部之间的微妙关系。各种效果、各种对应、各种组合都在做煞有介事的尝试,从混沌初开,到逐渐走向有序,乌云闭合,春光乍现,四宇澄清,**气回肠。当然,这一切都必须用好的音响系统聆听才能体会得到。

对人声的塑造也是古柏杜丽娜的强项,以为四部合唱和童声女高音及一个大编制乐队而写的《哈里路亚》为最卓越代表。这部首演于1990年9月11日柏林音乐节的宗教声乐作品在西方广受欢迎是显而易见的,一旦聆听每一个人都会喜欢。乐队是典型的古柏杜丽娜风格,断奏和声音的碎片漫天飞舞,每件乐器都有表现自己特性的机会。当然,人声是这部作品的核心,所谓四部合唱只有四个人,他们制造出很空灵的效果,每念“哈里路亚”总带来招魂的意境。调性明显是古代的,但聆听的感觉充满现代感。起初乐队和声乐相互脱节,但渐渐开始靠近、相融,此时人声具有了乐器的意义。

小提琴协奏曲《奉献》应该是古柏杜丽娜最流行的作品,它因小提琴家基顿·克莱默1988年在DG的录音而广为人知。主题来自巴赫《音乐的奉献》,同时该主题因被安东·威伯恩配器后的“Ricercata”而更具音乐史意义。古柏杜丽娜几乎以威伯恩的原貌开场,然后将解构的权杖交给独奏小提琴,实在是一部从结构到色彩都达到匪夷所思的技法高度的大型器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