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的高贵与忧伤(1 / 1)

“高贵”与“忧伤”是拉赫玛尼诺夫最为世人熟悉的两个关键词,我知道他还有一个关键词——“肖邦”,音乐家中没有人比他更像肖邦,他们的性格、心境、社会身份以及在钢琴创作和演奏方面的风格都有可以做详细且深度的比较因素。当然在我看来,肖邦比拉赫玛尼诺夫更具有自然属性,他的音乐更浑然天成,更具天才性,而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更具社会属性,有相当的深度思考和广袤的情感延伸。就音乐创作技法而言,拉赫玛尼诺夫远在肖邦之上,他的交响乐是他对人类文明最瑰丽的贡献之一。

关于拉赫玛尼诺夫最脍炙人口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的传奇故事直接贬低了D小调第一交响曲的名声,音乐史上众多“首演”失败的作品已经被证明它们是观念超前的杰作,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一交响曲也概莫能外。虽然它至今上演及录音几率仍然不高,但阿什肯纳吉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乐团20世纪80年代的交响曲全集录音至今无与伦比,这是阿什肯纳吉作为乐队指挥所录制的最佳唱片。乐团的状态被调整至最佳,热情奔放,线条粗粝,充满野性,节奏变化丰富,是俄罗斯情怀与浪漫主义泛滥之作。阿什肯纳吉对作品有审慎而精细的钻研,指挥表情生动,手势准确坚实,散发着不可抗拒的感召力。最难得的是,在DECCA的众多好录音里这个版本也脱颖而出,成为“发烧名盘”。只要听过第一交响曲的第四乐章、第二交响曲的第三乐章以及第三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充分领略到放射着生猛火力的震撼效果,再去听任何版本都不会获得期待中的满足。

同样出身钢琴家的普雷特涅夫与其组建的俄罗斯国家乐团在世纪之交的录音也是上佳之作。这个崭新的超级组合演绎其所擅长的俄罗斯作品,音色过于干净考究,不过对拉赫玛尼诺夫倒蛮合适。其实我们没有必要拿普雷特涅夫与穆拉文斯基或斯维特拉诺夫那样的苏联指挥家相比,即使和阿什肯纳吉相比,也并不觉得就很贴切,毕竟二人的背景与经历有很大差别。就拉赫玛尼诺夫交响曲的演绎而言,阿什肯纳吉的俄罗斯味儿更为浓烈,尽管乐团并非来自俄罗斯;普雷特涅夫明显追求唯美音色,乐器之间的层次效果很好,DG的录音当然也讲究平衡,所以在所谓“爆棚”段落听来也不如阿什肯纳吉过瘾。但是我想,拉赫玛尼诺夫本人大概是不会在意“动态对比”的,所以阿什肯纳吉的拉赫玛尼诺夫更像柴科夫斯基,而普雷特涅夫却是比较“准确”的拉赫玛尼诺夫。

另一位原属俄罗斯的指挥家扬松斯指挥圣彼得堡爱乐乐团的版本同样演录精彩,情绪刻画极为高贵深刻,格局更显规范精致,似乎很好地结合了上述二人的特长,第二交响曲尤其值得一听。为了聆听的乐趣,再推荐一个比较另类的第二交响曲版本——西班牙裔指挥家洛佩兹-科波斯指挥辛辛那提交响乐团的“发烧级”录音。这个演奏听不出什么俄罗斯味儿,其情感表达却很细腻也很内在,同时在音色与层次感方面极其讲究,旋律线更加隐蔽含蓄,很符合现代性的欧洲标准。洛佩兹-科波斯来自内在力量的节拍以及优雅舒缓的造句是我非常喜爱的风格。此刻,忘记拉赫玛尼诺夫,来听一听洛佩兹-科波斯和辛辛那提到底有何魔力。

说到“去俄罗斯化”,不得不提博尔特和伦敦爱乐乐团1956年录制的第三交响曲,这是一个重见天日的珍贵录音。博尔特的拉赫玛尼诺夫虽然少有俄罗斯味道,居然也散发着浓浓的乡愁。拖长音的木管、弓毛特殊的擦弦方式、浑厚而富弹性的低音,都是博尔特版独有的。他与斯托科夫斯基同样令人尊重,但却比后者意蕴深沉,表情肃穆。他是最早接触到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的少数几位英国音乐家之一,对于作品时代感的掌握得天独厚。这张唱片虽然录音在作曲家去世十余年之后,仍感觉离拉赫玛尼诺夫很近,在诠释上绝对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

四首钢琴协奏曲放在一起,我的首选仍是阿什肯纳吉,合作者是普列文和伦敦交响乐团。当然近20年后其与海丁克的合作亦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感人程度仍以老录音为最。将拉赫玛尼诺夫的高贵性表达较充分的是瓦尔德与霍伦斯坦指挥皇家爱乐乐团1965年的录音,先后有CHESKY和CHANDOS两种版本发行。瓦尔德被认为在气质上最接近作曲家,甚至连演奏的速度都惊人一致。这个全集里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也是我心目中的最佳版本。

单独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因为所承载的期望值甚高,所以拿鲁宾斯坦和莱纳指挥的芝加哥交响乐团来压阵是没有风险的。但是古巴钢琴家博雷与迪图瓦指挥蒙特利尔交响乐团的录音室录音实在臻至完美之境,几乎无人能够抵御他们的炽热魔力。如果还要再换种听法,我推荐才艺双全、潜质无限的格丽茂早期在TELDEC的录音,不仅有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婉约忧伤与逆天激烈,还可见识到升G小调前奏曲的细致纹理以及《科莱里主题变奏曲》的逻辑推进性格的千变万化。

第三钢琴协奏曲近年越来越受钢琴家和音乐会听众青睐,但炫技的倾向愈演愈烈,内在深沉的情感表达也多流于表层,所以尽管新录音不无精彩之选,但我还是喜欢将聆听重点放在霍洛维茨和阿格丽希两个堪称“颠扑不破”的名版上,前者由奥曼迪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后者由夏伊指挥柏林广播交响乐团,都是音乐会实况,间隔时间却不到五年。

迷上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和交响曲之后,接下来便是令人愉悦的“发现之旅”。首先要听《交响舞曲》,三个乐章分别是清晨、中午和黄昏。通常“拉迷”们会把这部作品当作拉赫玛尼诺夫的“天鹅之歌”,从而赋予其沉重而深刻的含义,在理解方面也过多强调了复杂的情感和晦涩的心理活动。费城乐团首席指挥尤金·奥曼迪是该曲的被题献人,于1945年首演。没能听到奥曼迪的录音是一个遗憾,可供弥补的是康德拉申指挥莫斯科爱乐乐团1963年的录音,整曲完成度很高,音乐自然流畅。加迪纳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采用4D技术录音,在音响及音色的透彻性上非常有吸引力。两首著名的交响诗《死之岛》和《岩石》是拉赫玛尼诺夫将音乐直接与绘画及文学交集的产物,前者灵感来自勃克林的同名画作,后者系根据契诃夫小说《旅途》而来。《岩石》作于1893年,是作曲家最早的成功之作,以景拟人,情绪把握相当到位,乐队色彩也异常丰富,风格上受柴科夫斯基影响较深,但远比柴氏乐思灵动,竟然深得后者赞许,并允诺次年在圣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奏,可惜当年11月柴便不幸去世。《死之岛》始写于第二交响曲之后,却处于不断修改完善之中,首次演出在1909年。勃克林原画比较直白,有视觉冲击性,但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不仅极有画面感,而且其调动整个交响乐队所营造的阴森恐怖的气氛以及沉重压抑的情绪亦散发出越来越迷人的感染力,这是俄罗斯交响诗宝库中最可珍视的名作,是用拉赫玛尼诺夫独有的音乐语言谱写出来的。相对于《死之岛》,《岩石》的录音很少,前者有阿什肯纳吉、马泽尔和普雷特涅夫的演录俱佳的权威版本,后者首选普雷特涅夫与俄罗斯国家乐团录音。在此特别推荐Chandos出品的波利扬斯基指挥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的专辑,不仅包含这两部名作,还有更少录音的《罗斯蒂斯拉夫王子》、《D小调谐谑曲》和《波西米亚随想曲》,是既清爽又能量充沛的**演绎,喜欢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的人必须拥有这张唱片。

拉赫玛尼诺夫还有一部大型作品《钟乐》是为女高音、男高音、男中音和交响乐队、混声合唱而写的,歌词采用爱伦·坡的诗句,四个乐章分别为“银铃般的雪橇钟声”、“成熟的婚礼钟声”、“响亮的警钟”和“悲痛的铁钟”,最后完成于1936年,曾被作曲家当作第三交响曲。很多爱乐者是通过美国的TAS发烧榜单认识这部作曲家心目中“最佳”的,普列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演奏火爆热情,冲击力十足,大局观和细节刻画兼备,是“发烧天碟”中极少见的音乐性超级强的名版。普雷特涅夫指挥俄罗斯国家乐团的录音味道也很纯正,但清新鲜活性尚不及阿什肯纳吉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后者简直是我的最爱,在这个演奏中,拉赫玛尼诺夫的表情极其生动,高贵而深邃的面容随着波澜壮阔的音响清晰浮现,感人至深。

拉赫玛尼诺夫的高贵与忧伤在室内乐作品也有所体现,G小调第一钢琴三重奏有“悲歌”的标题,凄艳伤感的旋律用三件乐器搭配来表达有些缺少色彩变化,所幸年轻的钢琴家科戈索夫斯基为其配器而成《悲歌协奏曲》,实在功德无量。协奏曲保留了原作最精彩的元素,同时管弦乐比重的加大终于使钢琴声部不再一枝独秀。科戈索夫斯基的“仿真”水平着实令人惊讶,他的配器活脱一个拉赫玛尼诺夫,简直就像他本人作的钢琴协奏曲。同一张唱片上的《科莱里主题变奏曲》的乐队版也属锦上添花,“弗利亚”主题的一连串音色变换的变奏在雅尔维指挥底特律交响乐团的演奏下弦乐紧密厚实,木管音色甜美,听起来光怪陆离,如幻如梦。听罢乐队版,再回过头来听普雷特涅夫演奏的钢琴独奏版,趣味更显盎然。

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需要具有高贵气质的大提琴家来演奏,富尼埃的版本是首选,单声道录音听起来有特殊味道,是不可或缺的要素。马友友的上佳录音并不多,但拉赫玛尼诺夫绝对算一个,典雅清新的运弓和如歌的挥洒使拉赫玛尼诺夫的暮气减少许多。

钢琴独奏曲当然是欣赏拉赫玛尼诺夫不可或缺的重头戏,《二十四首前奏曲》阿什肯纳吉在DECCA的录音从来都是全本首选,他演奏的戏剧性也许不是很强,但无处不在的诗意却很难模仿。他也从来不像其他钢琴家那样努力去发现什么,从而就避免了对拉赫玛尼诺夫的种种曲解。应该承认,阿什肯纳吉比拉氏更有人情味,也没有性格上的怪癖,所以他的前奏曲演奏不仅具有浩瀚的史诗感,而且造句稳健,叙述平易亲切。作为诗人雪莱的远房后裔,钢琴家霍华德·雪莱对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的阐释也是诗意盎然,充满想象。他的技巧不仅不逊于任何一位拉赫玛尼诺夫解读大师,而且他的独特个性更是展现出与阿什肯纳吉等所谓的权威完全不同的见解,他的前奏曲每一首都有独到处理,华丽与温柔、悲哀与欢乐、幻想性与舞蹈性,错落有致,张弛有度,无不显示出激动人心的权威姿态和煽情的力量。在对后13首前奏曲的演奏中,谢利向我们呈现了壮丽豪华的气势以及富于感染力的清新与热情,当然,他的幽静、他的轻松、他的细腻以及他在分散和弦上流淌的明朗透明的妙曼乐句都证明他是当世无可争议的拉赫玛尼诺夫诠释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