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曲作曲家“9”之噩运不可避免地盯上了俄罗斯作曲家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格拉祖诺夫,这是那个时代天才的宿命,即便这位天才的声名在其晚年几乎被遮蔽被遗忘,也仍无法幸免。
明年(2015年)才是格拉祖诺夫150年诞辰的整数纪念,但是我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向爱乐的朋友推介他的交响曲,从“第一”到“第八”,还有一部只完成第一乐章钢琴谱草稿的“第九”(由指挥家尤金1947年完成配器并公演)。在听过拉赫玛尼诺夫、格莱恰尼诺夫、斯克里亚宾或者格里埃尔的交响曲之后,格拉祖诺夫无论如何都算是一个重大发现。且不说他创作于16岁的第一交响曲“斯拉夫”有着怎样的超越同代人的乐思组织能力和结构控制力,他最独树一帜的第五至第八交响曲的完成年代正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既能保持自“强力集团”及柴科夫斯基开创的俄罗斯交响乐传统,又以精湛的学院派技术不动声色地将时代的崭新元素不断织进他的乐章,这种风格的音乐使我不能不将其与奥地利学院派配器大师马克斯·里格尔产生联想。这个春节假期,我并没有好整以暇聆赏音乐的机会,但是几乎每天都要听一听格拉祖诺夫,在我的ipod里,他的音乐和里格尔、普菲茨纳一样,都属于非常耐听的,或可称之对柴科夫斯基或马勒式音乐的反动。
格拉祖诺夫无论师承还是嫡传都对得起他的时代,他是里姆斯基-科萨柯夫最得意的学生,同时又深得李斯特、巴拉基列夫、柴科夫斯基、塔涅耶夫、安东·鲁宾斯坦的嘉许。他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担任院长期间培养出数以百计的音乐人才,其中尤以肖斯塔科维奇和普罗科菲耶夫最为著名。他作为世纪之交俄罗斯学院派音乐的中流砥柱,其交响曲以结构严谨、和声考究、配器精当而牢牢占据交响乐史的重要地位。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苏联就有格拉祖诺夫的交响曲系统录音,近年在欧洲的录音也多起来,先后有尼姆·雅尔维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和班贝格交响乐团、波利扬斯基指挥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以及赛莱布雷尔指挥苏格兰皇家国立乐团的全集版。如果再能够将斯维特拉诺夫指挥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和费德谢耶夫指挥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的版本收入囊中,我看至少五六年内都不会再有遗憾。就我个人而言,听来自俄罗斯音乐家诠释的格拉祖诺夫当然很对口味,但斯维特拉诺夫和波利扬斯基的处理差异却非常大,无论最先听的是哪一个,再去比较另一个都会产生新的兴奋点。以第五交响曲为例,第一乐章开头庄严而肃穆的中板,斯维特拉诺夫版沉郁晦暗,有鸿篇史诗的特质,而波利扬斯基版则豪迈热烈,**饱满不可遏制。第二乐章的诙谐曲充分显露出作曲家精湛的配器和声技法,波利扬斯基版活力四射,轻盈明亮,而斯维特拉诺夫版却步履沉稳,一板一眼。显然前者注重纯音乐和西欧化,后者仍将俄罗斯民谣风的地道呈现放在首位。第三乐章那梦幻般的船歌,斯维特拉诺夫还是诠释得充满史诗性,动人而非感人。波利扬斯基则极尽色彩渲染,趋向唯美,只可惜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美转瞬即逝。
第七交响曲我最喜欢,听的次数也最多,比较几个版本,赛莱布雷尔的色彩最丰富,大量的木管段落要多美有多美,弦乐的声音质感迷人,堪称最美的格拉祖诺夫,绝不愧对“俄罗斯田园交响曲”之美誉。当然,作为风格的对比,费德谢耶夫的版本温暖松弛,现场空间感极佳,实不能相信这是来自1976年的苏联莫斯科音乐学院音乐厅的录音。
代表格拉祖诺夫交响曲最高成就的“第八”同样值得反复聆听,雅尔维和费德谢耶夫的版本刻画细致,层次繁复,其内在的诗意和繁衍生长的乐思逐渐脱离民族的空间而向更浩瀚世界蔓延。也许“未完成”的“第九”将会攀上更高的境界,因为仅听赛莱布雷尔演奏的第一乐章,已经能强烈感受到作曲家对戏剧性的驾轻就熟,那是一个多么宽广大气并悬念十足的开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