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科菲耶夫是我最钟爱的作曲家之一,以至于我完全不能容忍别人对他在苏联时代品格的指责和才华的贬低。我尤其不能接受将其与肖斯塔科维奇进行比较之后的判输,就为曲之道而言,我也许更喜欢普罗科菲耶夫的率真和自然,而其与生俱来的浪漫情怀和幽默调皮的本性,为我的爱乐生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感动及心领神会般的开怀莞尔。
每当我觉得百无聊赖又想听点什么的时候,普罗科菲耶夫的名字就像他的真人复活那样直接出现在我面前。他的七首交响曲虽然完全可以用“第一”(古典)和“第五”作代表(只一个卡拉扬和柏林爱乐乐团的录音就彻底足矣),但另外五首实在是每次听都感觉新鲜刺激,特别是瓦尔特·威勒指挥伦敦爱乐乐团及伦敦交响乐团的交响曲全集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作为首选版本,不仅完成度最高,音响效果也足够爆棚,绝非近年呼声颇高的格吉耶夫版所能轻易取代。
普罗科菲耶夫的浪漫情怀在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达至最完美的境界,这是我最爱的音乐,也是我最爱的普罗。洛林·马泽尔,一个我不太感冒的指挥,但是他和克利夫兰乐团1973年6月的全剧录音可谓做到极尽细微的抒情和澎湃的激**,是我心目中的标准演绎。能够与马泽尔版媲美的普列文版同样诞生于1973年6月,真是很好奇为何两大唱片公司同时以那个年代风头最劲的指挥担纲录制这一作品,而且水准难分伯仲,各擅胜场。如果说马泽尔令人心潮起伏、悲伤难抑,那么普列文的戏剧渲染总是叫人怦然心动,以致肝肠寸断。
20世纪90年代的格吉耶夫与基洛夫乐团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录音亦有可圈可点之处。就演绎本身来说,这张唱片展示的当然是基洛夫乐团在格吉耶夫手中的最佳状态。音响饱满厚实,色彩绚丽多变,节奏根据情节的不同有丰富的变化,并不一味为舞蹈性服务。在重要的抒情段落,格吉耶夫的处理明显有交响诗的倾向,所以对戏剧性张力的处理便有所夸张,这完全源于他对作曲家的天才创造力发自内心的尊重,仅从这个方面理解,这个版本可算独一无二。不过在大多数地方格吉耶夫的速度都有点儿偏快,从而造成和谐流利的感觉。新录音还可以考虑阿什肯纳吉和皇家爱乐乐团的版本。演绎以音乐性至上,基本与舞蹈无关,阿什肯纳吉也没有刻意制造**和“爆棚”效果,结构的均衡以及力量的合理分配使这个版本别有一番动人的情趣,对于我这个听过无数版本的“罗朱迷”来说,许多段落我都有陌生之感,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从对乐曲内涵的表现方面讲,阿什肯纳吉似乎比普列文和马泽尔距离作曲家更近一些,所以他的一些处理也比较值得回味。从录音方面看,虽然这个版本在低频方面效果精彩,但整体上还是略有不如,不过这也并非关注的重点。总之,阿什肯纳吉的普罗科菲耶夫非常令人信服。
性价比最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全曲非NAXOS出品的莫格莱利亚指挥乌克兰国家交响乐团版本。这张唱片我建议马上跑步去买。作为广收“罗朱”版本的“罗朱迷”,从未想到一个廉价厂牌会有如此精湛的演绎和制作。莫格莱利亚是非常了不起的芭蕾音乐大师,他的录音我先后购进几款,每个都有发前人所未发的新意。即使这样,我也没想到他的“罗朱”精彩如斯。这张唱片是我十几年前在柏林“DUS**ANN”唱片店的检索系统查到的,试听之后便毫不犹豫下手。莫格莱利亚显然也不打算以舞蹈的姿态演绎,所以他在速度上十分自由,敢于在适当的时候将乐句抻开,而且经常突然加速。他对动态的掌握和对情感戏的铺张都有神来之笔。乌克兰的乐队也很棒,特别是嘹亮程度和透明度都比以往的莫格莱利亚唱片好得太多。
听《罗密欧与朱丽叶》全剧录音是一种心情,却绝不可以对它的“音乐会组曲”或选段无视。在我的唱片收藏“生涯”里,每隔几年就要添置根本无法拒绝的组曲版本,已成习惯。蒂尔森·托马斯指挥旧金山交响乐团1995年的RCA录音最让我喜欢,印象中还是12年前在首尔(当时还是“汉城”)的一家唱片店发现的,最是百听不厌。我从正价版买到中价再到廉价,一是对重制的音质好奇,二是寻找心理平衡,三是遇到喜欢“罗朱”的人便慷慨相赠。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阿巴多执掌柏林爱乐时(1996年)的音乐会实况最让我感动,每每听到他对细节的格外关注,都会感慨步入老年的阿巴多越发沉溺深情之中不能自拔,当他的贝多芬越来越“素净”之际,他竟然在“罗朱”中倾注那么缠绵那么细致的情感,令人唏嘘不已。
当然,《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音乐风格对录音效果从来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同样是克利夫兰乐团,约尔·莱维的TELARC录音要比马泽尔全剧版更“发烧”。尤其难得的是莱维在细节方面同样很讲究,可以说每个乐段都经过认真谋篇布局。指挥全力配合录音制作,一直是TELARC的特点,所以在大动态的时候,能感觉出莱维的力感和表情。现在TELARC的目录上有越来越多以演绎见长的好东西,曾经对这个品牌有成见的人,应该从这张唱片开始了解,它的录音好,可没有任何夸张的地方,它最感人的地方恰恰是那几处较为宁静的瞬间。如果没有别的解释,我只能说,莱维和克利夫兰,他们都是天生就会演奏“罗朱”的。
该谈谈舞剧《灰姑娘》了。从作曲技法和音乐品位上来说,《灰姑娘》绝不逊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看来后者得以博得超级知名度还是有赖于莎士比亚的。我听《灰姑娘》未必会像听“罗朱”那样总是情感随之起伏**漾,不能自制,但《灰姑娘》在听觉上的痛快淋漓、在音响色彩上的光怪陆离同样令我激动万分,特别是优雅的双人舞后的“午夜钟声”,那是只有普罗科菲耶夫才能想象出来的逼人效果。有一年在台北音乐厅“跨年”,台北爱乐乐团在吕绍嘉的指挥下,于马勒“复活”交响曲之后,突然进入《灰姑娘》的“午夜钟声”,那乐队的能量感一下子被成倍地激发出来,全场如火山喷发般爆出“新年快乐”的吼声。这个时候的普罗科菲耶夫真像是在和所有人开了个大玩笑。
在聆听普雷特涅夫指挥俄罗斯国家乐团的全剧版之前,我一直都是听组曲版,反倒印象不深。1994年的DG录音我算第一时间买到,美美地听过之后便在第二年买到了普列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EMI版,相隔11年的录音确实风格迥异。普列文强调了众多舞蹈场面的动态与流畅感,而普雷特涅夫的演绎则更注重全局平衡和细节考究,音色更是美轮美奂,极尽优雅高贵,可以说,在普雷特涅夫领导他亲手组建的国家乐团的诸多录音中,这个《灰姑娘》是精品中的精品,无论对普列文版还是阿什肯纳吉版都是不小的超越。
若论普罗科菲耶夫的调皮幽默,我想在他的非标题音乐中可能显露得更加充分,当然《基捷中尉组曲》本身就极具讽刺幽默内容,所以在品鉴普罗科菲耶夫协奏曲之前,先推荐几个《基捷中尉组曲》版本。先是阿巴多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1977年版,其实这张唱片的重点是《亚历山大·涅瓦斯基》和火爆的《西蒂安组曲》,但轻松而俏皮的《基捷中尉组曲》放在最后,顿时消解了前两部作品的宏大和粗暴。音效同样精彩的是迪图瓦指挥蒙特利尔交响乐团的DECCA版,音场很宽广厚实,铜管乐器的质感尤其结实丰满。这张专辑也含《三个橘子之爱组曲》和《亚历山大·涅瓦斯基》,都是有收藏价值的著名演绎。当然作为补白的《梦》、《瞬间幻象》和《宝石花组曲》的指挥分别来自阿什肯纳吉、马里纳和施坦因,曲目和演奏也极优秀。
说到电影配乐及康塔塔《亚历山大·涅瓦斯基》,除了著名的阿巴多和普列文的版本之外,2002年5月5日格吉耶夫指挥马林斯基剧院基洛夫乐团在莫斯科复活节音乐节开幕式上的演出,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演绎,虽无过人之处,却完成度极高,有地道的俄罗斯风味,感情色彩浓郁浑厚。特别是女中音鲍罗蒂娜的演唱更是倾情投入,充满美感,只是在深度方面还逊阿巴多版的奥波拉卓娃一筹,但声音的圆润优雅已呈现另外意境,绝不可错过。同一张唱片的《西蒂安组曲》是同年7月在芬兰塔尔维拉音乐厅的录音,演奏和录音都非常令人激赏。听过数个版本的《西蒂安》,原以为阿巴多算是表达最清楚的,但细细听过格吉耶夫的,发现作品当中还是有许多重要元素遭到忽略。格吉耶夫也有明显的音响暴力,但他的节拍是真正俄罗斯的底气十足,大步向前。
英国的CHANDOS唱片品牌有非常丰富的普罗科菲耶夫宝藏,多出自雅尔维、波利扬斯基和诺赛达之手,演奏和录音都很有现代感,举凡电影配乐、芭蕾舞、音乐会组曲应有尽有,特别不可错过歌剧《赌徒》、《战争与和平》和《谢缅因·科特克》的音乐会组曲,还有舞剧《宝石花》全曲以及《浪子》、《在第聂河畔》等。
听普罗的协奏曲首先要选择超值无比的环球唱片“trio”系列。五首钢琴协奏曲是阿什肯纳吉和普列文1974年早有定评的名版。两首小提琴协奏曲演奏者是贝尔和迪图瓦,当时贝尔还很年轻,但技术与理解力都深具大师风范,琴声细腻优雅,线条清晰利落,与乐队的位置、声音比例也很适当,是一个完全可以与敏茨版本相较短长的优异演奏。交响协奏曲和大提琴协奏曲是哈雷尔,他的琴声圆润,技巧华丽,其内在表现力绝对在梅斯基之上。阿什肯纳吉指挥皇家爱乐乐团的配合亦十分给力,自始至终洋溢着灿烂的歌唱性。这套“trio”之后,五首钢琴协奏曲还有贝洛夫与马舒尔指挥莱比锡格万德豪斯乐团的EMI版极尽鲜活爽朗之气势,似乎更符合西方人的口味。有意思的是,这个录音也诞生于1974年,足见当时唱片业之繁荣。成年后的基辛1993年与阿巴多统领的柏林爱乐乐团录制了最著名的“第一”和“第三”。有人说基辛的最好表现都留在RCA了,那是他的“神童”时期。说心里话,我基本不听基辛,我是因为阿巴多才买这张唱片,阿巴多的乐队真是“非常棒”!它的辉煌性和精致性再一次令人叹为观止,每个声部的反应之敏捷可用神经质来形容,当然它们的音色之美也达到令人销魂的程度。基辛在这里的表现不仅默契,其钢琴演奏的艺术性也远大于技术性,他已经让听者感觉不到他的超级炫技,但是他的锐气与敏感性不仅不见减弱,而且特性更明显,给人印象更深。当所有的钢琴家在这两部作品中都未能免俗地极尽炫耀之能事时,基辛成熟的“大家风度”便尤其值得赞叹。普雷特涅夫与罗斯特洛波维奇指挥的俄罗斯国家乐团也有一个“普三”,很少有人弹得像普雷特涅夫那样轻松流畅,意趣盎然,真是深得普氏音乐三昧。这个组合实在是很有意思,既经济实惠又顺理成章,而且吸引力丝毫不减。普雷特涅夫最终还是以钢琴确立了他在乐坛无可撼动的地位。罗斯特洛波维奇现在指挥的活儿多于他拉大提琴,还好,他的水平只升不降,但前提是乐团一定要好。俄罗斯国家乐团就是一个好乐团,而且他们与老罗的配合意图也十分明显。所以我说这是一个不可不听的精彩版本,虽然还达不到终极程度,但绝对与众不同。
两首小提琴协奏曲以郑京和的演奏最为“唯美”,她像一个会施魔法的仙女,用她的魔杖——琴弓把你带入神话般的仙境,你会像爱丽丝一样,任自己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享受全无痛苦的梦幻般的感觉。这张唱片作为她的代表性录音,值得一听再听,相伴终生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