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少年儿童诗歌时,本节先谈谈诗歌的一般艺术要素。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出现最早。它起源于原始时代人们的集体劳动。从表现形式看,早期诗歌与音乐、舞蹈等密不可分。《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这里所描述的场面,就是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结合的综合表演。《毛诗序》对诗、乐、舞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论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尽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诗、乐、舞都出自人们在生活中所激起的感情活动,原是三位一体,发展到后来,诗歌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一、诗歌的特点及分类
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
第一,抒情性。我国古代有“诗言志”“诗缘情”之说。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把诗的特征概括为八个字:“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所谓“根情”即以感情作为根本。创作实践表明,感情是诗的直接表现对象,也是诗的内在生命。而感情和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就说明诗是用来“言志”的。
第二,音乐性。《诗经》、乐府诗和历代词曲都曾经配乐歌唱。诗歌在后来的发展中,虽然与音乐逐渐分离,但仍保留了音乐的某些特质,形成诗歌自身的特点,最突出的就是鲜明的节奏和铿锵的音调。
节奏是诗歌音乐性的主要因素。诗的节奏,是指由于语音排列次序不同而形成的有规律的抑扬顿挫。中国古体诗的节奏主要在于顿(即诗句中按照音律单位划分出的大体均匀的段落)的安排。
诗歌音乐性的另一个表现是押韵。押韵即在诗句的末尾使用韵母相同的字,又称韵脚。诗歌一般都是押韵的。中国的古体诗大多是第一句决不押韵,双句押韵,但也有每句押韵或押韵无定则的。
第三,语言的高度凝练和形象性。诗歌要求更集中、更概括地反映生活,有一定的节奏和格律的限制,因而不容许冗长的叙述和空洞的说教,所以诗歌的语言要比一般口语和散文语言更凝练、含蓄。
诗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种类,从形式上分,有格律诗、自由体诗、散文诗、民歌等,从内容上分,主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
(一)抒情诗
抒情诗是诗歌的典型形式。诗歌的特点,特别是它的抒情性和音乐性,在抒情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抒情诗以抒发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被激发起来的感情为主,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丰满的人物形象,也很少正面展开人物之间尖锐的矛盾和冲突。诗人的着眼点并不在于客观地描述生活场景和人物故事,而在于通过某个事件或景物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或借古咏怀,或托物言志。抒情诗是一种最个性化的艺术,其抒情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
(二)叙事诗
叙事诗是叙事与抒情的结合。作为诗歌的一种形式,它具有诗歌的一切特征,同时又有叙事的成分,往往以叙事写人构成作品的主要内容。与抒情不同,它有着较为完整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对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在叙事诗中,诗人一般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将其融化在所描述的形象和故事中。
二、少年儿童诗歌及其分类
少年儿童诗歌是现代新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诗的特质、共性,是专属于儿童的一个文学品种。由于接受对象的特殊性,少年儿童诗歌有自己的特点。它有别于古典儿童诗歌与儿歌,也不同于现代儿歌与童话。它主要是现代诗人与作家为教化儿童,启发儿童的想像,培养他们的情操而有意识地创作出来的诗歌。成人作者或者是站在儿童的立场,协助儿童发泄心中的情绪,达到身心的平衡,或者是将个体的人生体验、审美积淀通过简短的文字,传递给少儿读者,让儿童从中吸取其精华、智慧,健康顺利地成长。少年儿童诗歌的作者除了成人,还有儿童。儿童写诗纯粹是表达个人的心声和个人的思想、人生体验。少年儿童诗歌和成人诗一样,具有“兴观群怨”的功能。
古典儿童诗歌并不是诗人有意识地为儿童创作的。中国古代的启蒙教材虽然接受对象是儿童,但却并不从儿童立场出发,其内容往往以宣传儒家伦理道德为主。《三字经》在宋朝以后成为一本家喻户晓的启蒙读本,其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宣传儒家的伦理道德。《千家诗》也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来选编的,其中的许多诗都不贴近儿童心理。在我国古代,真正适合儿童诵读的诗歌不多,也有一些适合儿童理解、背诵的诗作,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白居易的《草》、李白的《悯农》、杜牧的《清明》等。这些诗语言浅显,意境恬淡,富有音乐美、图画美,所以很受儿童的欢迎。
我国古代也有儿童自己写的诗,这些诗被称为“神童诗”。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写的《咏鹅》家喻户晓。唐代李泌年不满七岁时写的《咏方圆动静》,也很出色。明朝的解缙五六岁时,便咏了四首绝句,其首篇为“小儿何所爱?爱者芝兰室。更欲附飞龙,上天看红日。”
到晚清时,有意识地为儿童写诗的诗人已经出现,如黄遵宪就写了《幼稚园上学歌》,教育上幼儿园的小孩子。
现代意义上的儿童诗的产生,得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随着白话文自由诗的诞生,语言浅白、韵律自由的儿童诗(包括幼儿诗)也随之兴起。叶圣陶、郑振铎、汪静之等著名作家、诗人都曾为儿童写诗,如叶圣陶1922年创作的《蝴蝶歌》:
飞飞飞,
飞到花园里,
这里的景致真美丽:
有红花铺的床,
供我们睡眠。
有绿草织的毯,
供我们游戏。
飞呀!飞呀!
飞得低,飞得低,
我们飞做一团,
不要分离。
你看花儿在笑我们了,
笑得脸儿更红了。
哈哈哈,
他呀你呀和我们一起飞。
少年儿童诗歌的分类相对于成人诗的分类要复杂一些。少年儿童诗歌的分类,各家说法都不尽相同,可按作者、体裁、内容、功用等多方面来分类。本书对少年儿童诗歌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接受对象的特征来划分的。根据接受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少年儿童诗歌分为幼儿诗、儿童诗和少年诗。
(一)幼儿诗
幼儿诗指以幼儿(三岁至六七岁)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幼儿听赏吟诵的自由体短诗。由于受众识字量的限制和对语言理解能力的限制,幼儿诗尽量用口语,且注意将口语和音乐美结合起来。著名儿童文学诗人金波曾说过:“幼儿诗歌是一种听觉艺术,它虽然也和其他文字作品一样印在纸面上,但这些书的服务对象常常并非‘读者’而是‘听众’,他们对于声音不但敏感,而且要求悦耳,这就是诗的音乐性。”他还说,创作幼儿诗时,“作者要努力提炼儿童的口语。”口语入诗对幼儿诗歌来说极为重要,它不但可以在语言上深浅适度,而且可以使小听众立刻感受到诗的音乐性。生僻的用词、拗口的语言会切断幼儿在听觉上的“声音之流”,阻塞幼儿思维的连贯性。刘饶民的《摇篮》就是一首口语化与音乐美有机结合的适合幼儿诵听的好诗:
天蓝蓝,
海蓝蓝,
小小船儿当摇篮。
海是家,
浪做伴儿,
白帆带我到处玩儿。
(二)儿童诗
儿童诗是指契合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儿童的心理特征,适合这一阶段儿童阅读、吟诵,为他们所理解和喜爱的诗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语言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其审美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因此,儿童诗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比幼儿诗更为丰富和多样。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人物、动植物、自然景观、时令节气等是儿童诗的表现题材。其中表现校园生活的又占了很大的分量。多姿多彩的学校生活带给儿童无穷的乐趣,也带来了很多烦恼,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很多东西。请看诗人陈义男的这首《两种心情》:
同学罚站时,
我和其他同学好奇地去围观,
我一言,他一语,
比手划脚地对着他们嘲笑一番。
我被罚站了,
望着一堆堆涌来的人潮,
头越垂越低,
真希望挖个地洞躲进去。
(三)少年诗
少年诗是指契合十一二岁至十八岁少年的心理特征,适合这一阶段少年阅读、吟诵,为他们所理解、欣赏的诗歌。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其情绪不太稳定,对世界、人生和社会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少年诗在内容上倾向于少年情怀的抒写,如成长的渴望与烦忧、学业上的快乐与苦恼、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少男少女之间的精神吸引、对未来的憧憬等。少年诗要疏导少年的情绪,把对人生社会的看法和正面精神价值巧妙地哲理化,融入诗歌,提升少年的心灵,增强少年的审美,给少年带来美和理性的愉悦。
少年诗主要表现少男少女的现实生活世界与心灵世界,以诗艺的方式参与少年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同时升华他们对诗歌鉴赏与认同的雅兴。少年诗的创作总是大幅度地直接切入少年生存现状与精神领域,切入他们的校园生活、情感地带,同时以朋友与代言人的身份,用诗的语言表现少年内心的憧憬、忧伤、追求与渴望,展现出一幅幅少男少女的花季画面,揭示出他们内心微妙、幽深而又多姿多彩的情愫,如重庆诗人钟代华的《迎面而来》:
很多日子
我们都迎面而来
相遇在上学放学的校门外
相遇在操场在走廊
相遇在心已决堤的短短课间
不自然地微笑
自然而然地点头
眼神的光芒若隐若现
陌生的薄雾渐渐散开
轻浅的冰雪悄悄融化
脚底生风的清脆
难道是昙花的鲜艳
偶尔相碰的一瞬
能否回味出
那异样的青涩酸甜
嫩绿的心事纷纷绽开
迎面的过程
恰如朵朵清波
或如飘来飘去的云彩
一道行走的风景
一阵鸣奏的琴弦
迎面的时刻
距离近得不再此岸彼岸
也许有许多可能
也许就那么无缘
要么登上各自的舞台
要么走向各自的港湾
但愿开始了
能有个期待中的结局
并演绎出校园里的精彩无限
迎面而来 擦肩而去
我们已相约一次少年的春天
三、少年儿童诗歌的艺术特质
少年儿童诗歌是儿童专有的,它必须适合少年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必须适合少年儿童的审美经验和阅读兴趣,这样才能被少年所喜爱和接受。所以,少年儿童诗歌讲求美感,讲求意境,讲求修辞炼句,讲求感情真挚。它除了具有诗歌的一般特征,还有自己的独特艺术个性。
(一)浅语之美
浅语指的是文字;浅语之美指的是诗的艺术美质和深刻的内涵通过浅显的话语来表达,来传递,通过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得以清楚地呈现,让儿童能品出其中的韵味,激发儿童产生共鸣,如圣野的《欢迎小雨点》:
来一点,
不要太少。
来一点,
不要太多。
来一点,
小蘑菇撑着小伞等。
来一点,
荷叶钻出水面来等。
小水塘笑了,
一点一个笑涡。
小野菊笑了,
一点敬一个礼。
(二)意象之美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是内在的抽象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作者对外界的事物有所感,便将之寄托于具体的物象,使之融入作者的某种感情,从而营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要把心中之意准确而生动地传递给小读者,就必须要让他们能在诗中具体地看见这个心中之物、心中之景。因此,写诗时,要善于运用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把意念变为意象,把意象变为意境,让儿童能完全理解。为了使意象鲜明,作者需精心设计,让抽象变成具体,让无象变成有象。请看王宜振的《红草莓的夏天》:
红草莓的夏天很美很诱人
红草莓的夏天是一页镶着红星星的绿色翡翠
翡翠亮了星星亮了逗乐孩子的小酒窝逗馋孩子的小嘴唇
孩子们变成一群小燕子一群花蝴蝶一片玫瑰云
飘呀飘呀飘过小清河飘进灌木丛
男孩子女孩子的小脚印星星点点布满山野
他们像快乐的小鹿跳来跳去嬉戏追逐
甜甜的笑声被夏风酿成芳香的蓝色酒
把一个红草莓的夏天灌醉了醉得可爱醉得迷人
那些绿的、红的、紫的小星星呢
它们亮烁烁地眨着色彩缤纷的小眼睛
女孩子摘一颗红草莓目光在白手绢上晃来晃去
她想把它镶上白手绢镶一颗小星镶一朵红色的童话
男孩子采一把大口吞着嚼着任果汁把嘴唇涂亮涂红
也涂红了长长的呼哨悠悠的山风林鸟唧唧喳喳的对话
小篮子采满了小布兜装满了小脸儿笑成一朵花
金小蜂白粉蝶追逐着他们的花裙子和海魂衫
追逐着他们飘香的谣曲飘香的脚印
夕阳熟了软软的像六月甜甜的杏子
炊烟香了淡淡的像小村银色的旗帜
站在村口的妈妈揣着担心揣着等待亮着呼唤
焦急地望着弯弯的小路望着起伏的山峦
孩子的谣曲脆脆地响了一路播着欢乐
妈妈的眼神烁烁地亮了燃起一挂喜悦
孩子笑了妈妈笑了红草莓的夏天笑了
山冈静了树林静了醉迷迷的小村静了
只有夜风不安地流**着**着
翻开了
一页又一页甜甜香香的叶子
为了表现孩子的欢乐,作者选取多个意象,组成了繁复的意象结构,再与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清新画面结合,构成了一个洋溢着醉人芳香的色彩缤纷的世界。作者以小燕子、花蝴蝶、玫瑰云、小鹿来写孩子在山野间的活泼和喜悦,以镶着红星星的绿色翡翠和甜甜香香的叶子,来写草莓熟透的夏天的美丽与芬芳。红色、绿色、玫瑰色、紫色、蓝色、金黄色、白色等多种颜色使整首诗始终保持着温暖的感情基调。这些有颜色有味道的意象如经线纬线共同织成了可爱迷人、美丽诱人的孩子们的红草莓的夏天。
意象的选择要能唤起儿童的经验,必须从生活中取材,要以明白晓畅的文字勾勒出具体可感的意象,呈现给儿童,让儿童从文字中能见其人,睹其物,临其境,这样才能吸引儿童。
(三)具象之美
具象在这里是指把抽象的事物、概念具体化,以具体的可感可见的物象来解说自己想要说明的抽象的对象,让少年读者易于理解。这和前面所讲的把心中之意通过意象来表达是不同的。心中之意也是抽象的,但它主要是一种情感。具象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其具体化的对象是抽象的事物、概念,而不是情感。请看诗人赵天仪的这首《风》:
纸屑在天上飘,
风走过去了,
树叶在枝上摇,
风也走过去了。
我不知道,
风是怎么走过去的。
当我看到尘土飞扬的时候,
我知道风又在走动了。
风是抽象的,没有谁看见过,要让孩子们认识风,对风有一个具体可感的印象,就要把它变为可见的实体。作者用飘飞的纸屑、摇摆的树枝、飞扬的尘土,来告诉大家风来了,风走过去了。“飘飞”“摇摆”和“飞扬”这三个动词是非常关键的,它们让孩子看到了风。一个看不见的抽象的自然现象通过纸屑、树叶和尘土的活动告诉大家我来了,我在走动了。具象化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作者应该选用儿童熟悉,同时能让儿童理解的具体事物来说明抽象的事物和概念。
(四)图画之美
由于儿童的独特心理特征和审美趣味,少年儿童诗歌与以成人为读者对象的诗歌相比,更加强调形象层面,往往有比较直观的图画和形象。少年儿童诗歌的画面感很强,往往其中的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叙事诗可能是由一幅一幅的画组成;抒情诗在情绪自我飞扬的时候,也会绘出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如陶行知的小诗《红叶》:
飞,飞,飞,
满天的飞。
哪儿来的这些蝴蝶?
原来是红叶。
(五)情趣之美
少年儿童诗歌要愉悦儿童就要讲究情趣,就要有幽默、谐趣等元素。趣味盎然的诗会让儿童变得开朗、活泼和快乐,从而吸引儿童欣赏。有的少儿诗把游戏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用于表现儿童天真无邪、率真活泼的天性,如诗人林焕彰的《拖地板》:
帮妈妈洗地板,
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
姐姐洒水,
我在洒过水的地板上玩儿,
像在沙滩上走过来走过去,
留下很多脚印,
像留下很多鱼。
然后,我很起劲地拖地板;
从头而尾,像捕鱼一样,
一网打尽。
四、少年儿童诗歌的特殊形式
少年儿童诗歌的特殊形式主要是从内容和形式的特点来划分的,一般说来,可分为朗诵诗、散文诗、童话诗、讽喻诗等几种类型。
(一)朗诵诗
朗诵诗是供少年儿童朗诵的诗歌。它与一般儿童诗歌的不同之处是它句调铿锵,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朗诵诗常常将长短句进行交织排列,因此适于宣泄起伏变化的感情,很适合校园的舞台、节日庆典、集会、电台和电视台的表演。儿童朗诵诗可以说是一种与舞台、音乐结合紧密的诗体。它可抒情,可叙事,大多以慷慨激昂、积极向上的抒情为基调,因此具有鼓动性和震撼力。我国当代诗人中有不少诗人写过少年儿童朗诵诗。北京的尹世霖就是一位一心一意写校园朗诵诗的诗人。他的节日朗诵诗、夏令营朗诵诗颇受少儿读者的欢迎。田地、金波、高洪波、张继楼、蒲华清、李少白、王宜振等的朗诵诗也是很有艺术成就的。试看金波的幼儿朗诵诗《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你猜,我会飘落到,
什么地方去呢?
我不愿飘到小河里,
变成一滴水,
和小鱼小虾游戏。
我不愿飘到广场上,
堆个胖雪人,
望着你笑眯眯。
我愿飘落在妈妈的脸上,
亲亲地,亲亲地,
然后就快乐地融化。
这首诗以拟人手法,将“我”想像成一片雪花,亲亲妈妈,亲亲最爱的人。诗的意境柔美,语调舒缓,如果配上音乐加以朗诵,相信一定会打动无数的读者。张继楼的《我是顶天立地的人》是另一种风格的朗诵诗:
彩虹是我裤腰带
月亮是我小圆镜
拉来乌云当被盖
大雨是我汗淋淋
闪电是我赶羊鞭
太阳是我打铁墩
拿起闷雷打一锤
溅得满天是星星
高山是我小板凳
大海是我洗脚盆
伸进海里洗洗脚
搅得四海浪滚滚
要是你问我是谁
顶天立地一个人
这首朗诵诗句式整齐,对称押韵,气势宏大,比喻生动,表现了一种顶天立地、舍我其谁的豪迈气概,很适合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广场朗诵。
(二)散文诗
散文诗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诗歌体裁的特殊形式,是用散文形式写的抒情诗。它结合了散文和诗的美质。它比一般的抒情诗自由灵活,在语言形式上,分段不分行,不要求有严格的韵律,同时它又比一般的散文注重节奏。优秀的散文诗注意营造优美的意境,如郭风的《叶笛》:
啊,故乡的叶笛。那只是两片绿叶,把它放在嘴唇上,于是像我们的祖先一样。
吹出了对于乡土的深沉的眷念,吹出了对于故乡景色的激越的赞美,
吹出了对于生活的爱,吹出自由的歌,劳动的歌,火焰似的燃烧着青春的歌……
像民歌那样朴素。
像抒情诗那么单纯。
比酒还强烈。
啊,故乡的叶笛。
那只是两片绿叶,把它放在嘴唇上,于是从肺腑里,从心的深处,吹出了劳动的胜利的**,吹出了万人的喜悦和对于太阳的赞歌,
吹出了对于人民的礼赞,吹出光明的歌,幸福的歌,太阳似的升在空中的旗帜的歌!
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
有太阳的光明。
《叶笛》是把视觉、听觉、嗅觉这三者有机结合的一个典范。自由体诗的无拘无束、散文诗的灵动飘逸、童话的七色幻想共同营就了《叶笛》的艺术魅力。读这首散文诗,就像在欣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又像在听一首优美的歌,更像在童话的世界里飞翔。
(三)童话诗
童话诗是童话与诗歌形式的结合,它以诗的形式,表现富有大胆幻想和夸张色彩的童话故事。童话诗属于叙事诗的一类,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人物多是拟人化的动物形象。丰富的想像和充满趣味的描述,带给儿童一个超现实的想像空间。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马尔夏克的《笨耗子的故事》等,都是世界童话诗的经典之作。中国诗人阮章竞的长篇童话诗《金色的海螺》、熊塞声的《马莲花》、鲁兵的低幼童话诗《小猪奴尼》《雪狮子》《虎娃》等也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金色的海螺》是著名诗人阮章竞1955年创作的长篇童话诗。作品取材于我国古老的民间童话“田螺姑娘”。全诗保持了民间文学质朴、清新的叙事风格。诗的句式大致整齐,叙述回环铺陈,特别是少年三次打捞起海螺,海神娘娘给予少年三次考验的三段式结构,渲染了气氛,增强了故事的悬念与**,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金色的海螺》成功地塑造了善良、勤劳、意志坚强的打鱼少年的形象,为长篇童话诗的创作积累了不少艺术经验。试看诗作最后部分,善良的打鱼少年得到的幸福结局:
海神娘娘赠给少年一颗明珠,
还带给海螺一顶美丽的珠冠。
叫少年合上双眼,
叫清风送回海岸。
少年随风飘飘****,
风平才敢睁开眼望:
自己甜甜地睡在木**,
海螺微笑地躺在花**。
海螺跟从前仍是一模一样,
美丽的头上戴着美丽的珠冠。
少年看见自己的手心,
一颗明珠在闪闪发光。
蓝蓝的大海水,
蓝蓝的水上天。
素馨花似的浪沫,
永远不停地涌在海边。
一年这样过去了,
少年成了两个孩子的父亲;
三年过去了,
海螺成了四个孩子的母亲。
邻家婆婆教我唱这首儿歌,
我一字没掉唱过几百回。
到底以后他们有多少个孩子,
唉!就这最后一句没有学会。
(四)讽喻诗
讽喻诗是针对儿童生活中的不良现象或不良习惯,以夸张讽刺的手法写成的幽默诙谐的诗。它能使小读者于微笑中受到启发,引发警觉。讽喻诗的作用常常是其他文学样式所不及的。作者善意的讽刺更能引起有同类不良习惯的孩子的注意,使他们自觉克服缺点。请看下面这首鲁兵的《下巴上的洞洞》:
从前,
有个奇怪的娃娃,
娃娃
有个奇怪的下巴,
下巴
有个奇怪的洞洞,
洞洞,
谁知道它有多大。
瞧他
一边饭往嘴里划,
一边
饭从那洞洞往下撒。
如果
饭桌是土地,
而且
饭粒会发芽,
那么
一天三餐饭,
他呀,
餐餐种庄稼。
可惜
啥也没有种出来,
只是
粮食白白被糟蹋。
你们
听了这笑话,
都要
摸一摸下巴。
要是
也有个洞洞,
那就赶快塞住它。
不好好吃饭是很多小朋友都会犯的“毛病”。家长可能说了好多次都没有什么作用。作者对此没有直接批评,而是从漏饭粒种粮食说起,讲了一个很有趣的笑话,很幽默地道出了珍惜粮食的主题。有这种小毛病的小朋友读了这首诗后,相信都会下意识地摸一摸自己的下巴,看是否有个洞洞,吃饭时就会注意了。
讽喻诗以讽刺的笔调写出少年儿童的缺点、错误和某些不良习惯,使小读者在笑声中产生思索,获得启迪。这种诗能收到比一般少年儿童诗歌更好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