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歌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形成了一些特殊形式。这些形式时至今日仍然受到广大儿童的欢迎和喜爱,并常常被作家作为创作时的借鉴。
一、摇篮歌
摇篮歌又叫摇篮曲、催眠曲,是哄婴幼儿入睡时所吟唱的儿歌。它是人出生后最早接触的文学艺术样式。
摇篮曲通常表现为母亲对孩子的爱抚、安慰,对孩子前途命运的祝福、希望,或是表现为母亲无处述说的忧思和慨叹,既有民间摇篮曲,也有作家创作的摇篮曲。
有的摇篮曲没有完整或明确的意思,如这首四川儿歌:
啊哦——
啊哦——
乖乖哟——
觉觉喽——
狗不咬哟——
猫不叫哟——
乖乖睡觉喽——
只是柔和的声音连缀起几个词语或短句,可是这浅白的几行文字却渲染出了一个温馨宁静的夜晚,其中融着母亲的亲昵和爱护。
民间流传的摇篮曲大都比较简单。作家创作的摇篮曲场景描绘往往更细致些,如俄罗斯莱蒙托夫的《摇篮曲》:
睡吧,
我可爱的小宝宝,
睡吧,
睡吧,
月儿静悄悄,
把你摇篮儿照。
我给你讲故事,
我给你唱歌谣。
你闭上小眼快睡觉,
睡吧,
睡吧!
二、数数歌
数数歌把抽象的数字和一些有趣的事物结合起来,帮助幼儿识数、记数,如下面这首《五指歌》: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没打到,
碰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个,
让我数一数,
数来又数去,
一二三四五。
这是一首四川儿歌,因其朗朗上口,亲切自然,流传全国各地,成为流传最广的数数歌之一。大人带着孩子扳着手指数数,引出老虎和小松鼠两个情节,反复扳着手指数来数去,既不显得枯燥,又可以帮助孩子记数。
还有一类数数歌,不仅能帮助幼儿识别简单的数和数序,还能训练他们初步的运算能力,如下面这首四川儿歌《数蛤蟆》:
一个蛤蟆一张嘴,
两只眼睛四条腿,
扑通一声跳下水。
两个蛤蟆两张嘴,
四只眼睛八条腿,
扑通扑通跳下水。
三、游戏歌
游戏歌是儿童游戏时所唱的歌谣。喜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幼年时代的孩子。儿童的很多游戏是伴着歌谣的念唱进行的。歌谣可以增添游戏的愉快气氛,协调游戏的进行。更有很多游戏是离了歌谣无法进行的,如小孩玩骑竹马游戏时,会边走边唱:
骑竹马,
上学堂,
摇竹扇,
扇风凉,
先生莫要嫌我小,
我的肚里有文章。
四、连锁调
连锁调也叫连珠体,它采用顶真的手法来结构儿歌,即将上一句末尾的字、词或短句,做下一句的开头,或前后随韵黏合,从而环环相扣,连续下去。传统的连锁调一般没有完整的意思,句式简短,但节奏韵律感很强,由上句引出下句,颇为风趣,易记易唱,如清代郑旭旦《天籁集》所辑的绍兴儿歌:
一颗星,挂油瓶;
油瓶漏,炒黑豆;
黑豆香,卖生姜;
生姜辣,造宝塔;
宝塔尖,戳破天;
天哎天,地哎地;
三拜城隍老土地,
土地公公不吃草,
两个鸭子囫囵吞。
在传统儿歌中,有一种与问答调结合在一起的连锁调。其连锁形式有了些变化,不用顶真和随韵黏合来环环相锁,而是以问答形成连锁,即在开头两句随便描述一个生活场景之后,再从第二句的后面几个字(不一定是最后一个字)中提出一个单音词,在其前面加上“什么”,从而构成一个疑问短句,如“什么塔”“什么红”之类,接着便以两三个字的短句来回答,如“玲珑塔”“花儿红”等,然后,又用这答句的头一个字(可以谐音)再加上“什么”构成另一个疑问句,如“什么玲(铃)”“什么花”,如此连续不断地问下去,答下去,形成一种连锁,如下面这首广西儿歌《萤火虫》:
萤火虫,你过来,
你去哪里吃饭来?
什么饭?红米饭。
什么红?猪肝红。
什么猪?母猪。
什么母?亲家母。
什么亲?乡亲。
什么乡?酒肉香。
什么酒?米酒。
什么米?黄小米。
什么黄?蛋黄。
什么蛋?扯蛋。
什么扯?葫芦葫芦扯。
五、问答歌
问答歌又叫问答调、对歌、盘歌,它以设问作答的形式来结构儿歌。有问有答是问答歌的基本特征。问答歌常常用一组问答来表现一组互相关联的事物的特征。它们或属于同类,或有相似的特征,或有相类的表现,引导儿童在比较中观察事物,从而培养他们观察和分辨事物的能力。
问答歌采用一问一答或连问再连答的形式进行,如下面这首广西儿歌《谁会飞》:
谁会飞?
鸟会飞。
鸟儿怎样飞?
扑扑翅膀去又回。
谁会游?
鱼会游。
鱼儿怎样游?
摇摇尾巴调调头。
谁会跑?
马会跑。
马儿怎么跑?
四脚离地身不摇。
谁会爬?
虫会爬。
虫儿怎么爬?
许多脚儿慢慢爬。
问答歌有时和数数歌结合,形成一种对数谣,如下面这首吉林儿歌《十数对花谣》:
我说一,谁对一,
什么开花在水里?
你说一,我对一,
菱角开花在水里。
我说二,谁对二,
什么开花把道沿?
你说二,我对二,
马兰开花把道沿!
我说三,谁对三,
什么开花叶尖尖?
你说三,我对三,
韭菜开花叶尖尖!
……
问答歌往往带有一种“猜谜”的魅力,因为先问后答,中间有一个过程,便使作品对儿童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问答歌是一种培养儿童思维和探索精神的好形式。
六、绕口令
绕口令又叫拗口令、急口令,特点是把许多近似的双声、叠韵词组织在一起,或把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集合在一起组成有趣的韵语。绕口令结构巧妙,短小活泼,听来幽默风趣。这类儿歌容易读错,而诵读时又要求口齿清楚、快速流畅、准确无误,所以是训练孩子们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极好的工具。
绕口令主要不是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甚至没有完整内容,只以其语言的特殊性使人获得愉悦,或以其特殊的语音结构帮助人们训练口齿和辨声正音,如下面这首影响非常广泛的《挂铜铃》:
东洞庭,西洞庭,
洞庭山上一条藤,
藤条头上挂铜铃。
风吹藤动铜铃动,
风定藤停铜铃停。
这首儿歌只勾画了一个画面,不表现什么意思。儿童急速朗读时,会感到特别“拗口”,尤其是“藤”“铃”“动”“静”等字的读音很容易混淆,但也会因此而觉得很有趣。绕口令,可以在无形中帮助孩子们矫正发音。
再看这首《酒换油》:
一葫芦酒,九两六,
一葫芦油,六两九。
六两九的油,
要换九两六的酒,
九两六的酒,
不换六两九的油。
这首绕口令中的“酒”“油”“九”“六”同韵。酒是九两六,油是六两九,以油换酒,“六两九”和“九两六”又夹杂其中,增加了诵读的难度。这是一首纯为练习发音的绕口令。
七、颠倒歌
颠倒歌指故意将事物之间的正常关系和各自的特征加以颠倒而成的儿歌。这类儿歌由于违反常理,乍看起来,十分荒唐,所以又叫古怪歌、滑稽歌。四川人又叫它“扯谎歌”。
颠倒歌以大胆的想像、夸张,有意颠倒或混淆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景象的正常关系、正常秩序,使人产生一种荒诞、古怪的感觉。颠倒歌既可以培养儿童的识别能力,又能锻炼他们从反面来联系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下面这首四川儿歌《听我唱个扯谎歌》:
太阳落土又落坡,
听我唱个扯谎歌。
两个和尚来打架,
头发扯成乱鸡窝;
乌龟团鱼天上跑,
鸡蛋打烂石碓窝;
鲤鱼来衔草,
牛儿来霸窝,
生了三十六个阳雀蛋,
出了七十二个鬼冬哥。
说白就说白,
说起了不得,
牯牛生了崽,
三天就犁得。
灯草做纤索,
一天拉到黑。
扁担打狗虱,
一打两半截。
剪刀杀跳蚤,
流了八担血。
鸡笼关蚊虫,
气都出不得。
这首歌以大胆的想像,描述了许多事实上不可能发生,不可能存在的事情。和尚是不留头发的,偏偏说他“头发扯成乱鸡窝”;乌龟、团鱼是地上爬、水里游的,偏说它在天上跑;鸡蛋是一打就破的,偏说用它能打烂石碓窝。接下来的四句具有连续性,构成了一个十分荒诞的小情节:鲤鱼衔草做窝,被牛霸占;牛儿霸窝是为了生蛋,生了三十六个阳雀蛋,却孵出了七十二只猫头鹰。“说白”以下儿歌的后半部分变为整齐的五字句,节奏更为紧凑,突出了“谎话连篇”的味道,以同样的手法,两句一层写了五种违背情理的现象。
八、谜语歌
谜语歌一般由谜面(喻体)和谜底(本体)组成。谜底就是所猜测的对象;谜面则是启示猜测者的话语,往往运用比喻、拟人、描述等方法去暗示本体的特征。用儿歌形式表述谜面的谜语即是谜语歌。
谜语歌和问答调有明显不同。虽然有的问答调从内容上看也像猜谜,但是其提问都比较简单、直接,而且在问答调里有问必有答;而在谜语歌里只提出问题,并不作出回答。
谜语歌有的是物谜,即谜底是具体事物的谜语。它符合幼儿具象思维的特点,所以数量最多。物谜的谜底可以是动物、植物,也可以是日常用品、人体器官等,如下面这首:
上边毛,下边毛,
当中夹个小葡萄。
猜不着,对我瞧。
(谜底:眼睛)
再如谜底是物品的:
圆肚肚,紧绷绷,
肚子里面空又空;
不敲它,不吭声,
敲它就喊痛痛痛。
(谜底:鼓)
九、字头歌
字头歌每句末尾的字词完全相同,是一种特殊的“一韵到底”。末尾的字词往往是“子”“头”“儿”等,以它们作为韵脚,一韵到底,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字头歌一般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情节。很多作品都能表现一个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如程逸汝的《砍蚊子》:
树下铺张大席子,
狗熊睡上一阵子,
飞来一只大蚊子,
吓得狗熊缩脖子。
狗熊气得拿斧子,
用足力气砍蚊子,
砍出一身汗珠子,
还没砍着大蚊子。
狗熊不肯动脑子,
急急忙忙卷席子,
卷起席子当帐子。
这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滑稽故事。笨狗熊用斧子去砍咬自己的蚊子,结果白费了力气。小朋友从狗熊的失败中也很容易明白做什么事都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方法、适当的工具,否则就会劳而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