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间儿歌与创作儿歌
儿歌是适合幼儿口头吟唱、欣赏的简短诗歌。它以简洁优美的韵语写成,既具有儿童的特点,又具有民歌的风格,生动活泼,朗朗上口。儿歌的主要对象是婴幼儿及低年级小学生。
在我国古代,儿歌也叫童谣。童谣是指民间儿童念唱的歌谣。文献记载对童谣还有种种别的称谓,如“童子歌”“孺子歌”“婴儿歌”“童儿歌”“儿童谣”“小儿谣”“小儿语”等。儿歌一词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后产生的。从儿歌的发展看,最早的儿歌流传在民间,到了现代才出现诗人、作家专门为儿童写作的创作儿歌。创作儿歌的出现,并不影响富有生趣、广受儿童喜爱的民间儿歌在民间的生存。民间儿歌和创作儿歌有什么区别呢?
(一)民间儿歌
民间儿歌具有如下特点。
1.内容的多样性、无定向性
民间儿歌的诞生,大抵是出于两种情况。儿童自己在游戏时随口吟唱。成人为了哄孩子,或劳作后缓解疲劳,聊以娱乐,或心中有所感而发,遂以成歌。所以,民间儿歌在内容上很多样。
表现儿童游戏的(儿童的游戏歌),如下面这首四川儿歌《抽中指》:
抽中指,
抽着了,
剥豆角。
豌豆角,
胡豆角,
随你抽来随你剥,
一剥剥个光壳壳。
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做抽中指游戏时唱的儿歌。抽中指是一种动作比较小的游戏。玩时,一个孩子先将一只手的手指撮拢,用另一只手攥住,露出指尖,让别的孩子从指尖辨认中指。孩子在辨认过程中唱这首游戏歌。可以齐唱,也可以一人一句对唱。辨认的时间以唱完这支歌为限,在限定的时间内把认准的指尖捏住,唱到最后一句时,对方把攥紧的手松开。“剥豆角”是一个比喻,被攥紧的手指露出的五个指尖,很像豆角壳包着的五颗豆粒,最后豆壳剥开,豆粒迸出,以这种儿歌配唱,自然更能增加游戏的趣味。
表现民间生活的。需要说明的是,表现民间生活是民间儿歌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里举例探讨,只是为了说明民间儿歌内容的多样性、无定向性。这和下面从语言、风格和内容上综合来谈民间儿歌对民间生活的表现是不同的。生活类儿歌的表现内容包括日常生活、节俗生活、劳动生活等。
反映日常生活的,如这首《小狗叫,谁来到》:
小狗叫,
谁来到?
开门看,
是姥姥。
姥姥笑,
把茶倒。
茶冷,
买饼;
饼香,
买糖;
糖甜,
买面;
买了面来擀面汤,
姥姥一顿吃个光。
这首民间儿歌,运用连锁调的手法,表现了对姥姥的热情接待。儿歌从倒茶开始,买饼、买糖、买面,最后“姥姥一顿吃个光”,具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反映劳动生活的,如这首江西儿歌《月光走》:
月光走,
我也走,
我跟月光提花篓,
一提提到园门口。
摘把苋菜摘把葱,
摘些茄子满篓红,
摘把韭菜塞篓角,
摘个葫芦毛茸茸。
这首儿歌描写“我”在月夜里以月当灯,提篓到菜园子里摘菜的情景,表现了月光下劳动的惬意和摘菜的喜悦,是一首田园劳动的抒情曲,语言流畅,韵脚和谐,适合孩子在月光下游戏吟唱。
反映节俗生活的,如这首四川儿歌《五月初五过端午》:
五月初五过端阳,
龙船下河喜洋洋,
吃粽子,
滚白糖。
两斤肉,
办桌席。
儿舅母,
坐上席,
碗碗都有肉片片,
肉片和着黄瓜皮。
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又叫端五节。“端五”就是五月的第一个“五日”。“端阳”是古人取其阳始盛之意。这天人们都要吃粽子,这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形成的一个民俗。据说这天屈原投入汨罗江,楚国人因屈原投江,非常悲哀,就用竹筒装米,投至江里,喂水里的蛟龙,以防它伤害屈原的遗体,这就是过端阳吃粽子的由来。端午节我国南方要举行龙舟大赛,非常热闹。古人云“端阳竞渡,吊屈原之溺水”。这首儿歌表现了过端阳节的喜庆气氛。
表现时序的。这类儿歌借助歌谣的优美韵律,引导幼儿根据时序的变化去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
请看下面这首《什么花春天最早开》:
什么花春天最早开?
什么鸟春天最早飞到我家来?
迎春花春天最早开;
小燕子春天飞到我家来。
什么鸟夏天水中住?
什么花夏天开满树?
水翠鸟夏天水中住;
石榴花夏天开满树。
什么花秋天第一香?
什么鸟秋天排成一字长?
桂花秋天第一香;
大雁秋天排成一字长。
什么花冬天满树黄?
什么鸟冬天屋檐底下藏?
梅花冬天满树黄;
麻雀冬天屋檐底下藏。
这是一首帮助孩子们认识四季和鸟儿的歌谣。一年四季中每季的花、鸟很多,要选择最能代表每个季节,最有特点的花、鸟,需要下一番功夫。这首民间儿歌体现了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和经验积累。
还有一些儿歌寄予了长辈对幼儿的爱护,往往由成人带着幼儿一起吟唱,如下面这首:
竹儿爹,
竹儿娘,
一年长成竹儿王。
你也长,
我也长,
我和竹儿长得一样长。
在四川巴渠的一些乡下,腊月三十(除夕)的半夜时分,大人带着小孩来到竹林里,摸着粗壮的竹子,唱这首儿歌,祈求孩子长得又高又快。
民间儿歌中更多的是无连贯意思的、无主题的,只取其趣味性的作品。其形式以连锁调、问答歌、绕口令、颠倒歌等为主体。这在传统儿歌的几种形式中会详细举例说明。
2.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摇一摇,摇一摇,
摇到狗儿睡觉觉。
摇一摇,睡一觉,
捡柴烧,挑一挑,
卖了买个花帽帽。
摇一摇,睡一觉,
哦喂,哦喂喂,
摇到狗儿睡觉觉。
这首四川巴渠儿歌非常质朴,带着民间风俗的乡村气息。母亲亲昵地把宝宝称作狗儿,摇其入眠。民间还有很多反映劳动人民真实生活的儿歌,如四川巴渠地区平昌县有一首儿歌:
狗咬哪一个?
狗咬王大哥。
咋不到屋来?
衣裳穿得破。
咋不缝一件?
娃娃老老多。
咋不丢一个?
留在冬天挤热火。
这首儿歌本是儿童游戏时所唱。儿童边玩边唱,颇为开心,并不知歌中唱出了过去巴渠劳动人民的辛酸。它真实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巴渠人们的生活窘况。
3.大胆的谐趣
产生于民众中的儿歌,富有村落山野间所特有的野趣。这种原生态的、富有生气的大胆诙谐,几乎可以在每一首民间儿歌中见到。最典型的莫过于颠倒歌,它们荒诞离奇,有强烈的喜剧效果。下面这首是其中广为流传的《太阳起西往东落》:
太阳起西往东落,
听我唱个颠倒歌。
天上打雷没有响,
地上石头滚上坡,
江里骆驼会下蛋,
山上鲤鱼搭成窝,
腊月苦热直流汗,
六月暴冷打哆嗦,
姐在房中头梳手,
门外口袋把驴驮。
这首儿歌在某些地区(比如北京)的流传,还有后面八句,即咸鱼下饭淡如水,油煎豆腐骨头多;黄河中心割韭菜,龙门山上捉田螺;捉到田螺比缸大,抱了田螺看外婆;外婆在摇篮里哇哇哭,放下田螺抱外婆。
(二)创作儿歌
1.创作儿歌设定有明确的读者对象——幼儿
创作儿歌在创作时更注意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审美接受能力,在内容上也更有的放矢。大多数创作儿歌不仅有连贯的意思,更有明确的寓意。表现幼儿生活、游戏的儿歌与知识性、教育性儿歌是创作儿歌的主体。
创作儿歌的服务对象是幼儿。作家要细致地观察幼儿的生活,选取富有表现力的场景,如圣野的这首《扮老公公》:
老公公,
出来了。
白胡子,
白眉毛,
点点头,
弯弯腰,
脚一滑,
摔一跤,
一摸胡子掉下了,
乐得大家哈哈笑。
这首儿歌截取了幼儿游戏的一个真实镜头,活泼风趣。
知识性、教育性儿歌在创作儿歌中占了很大比重,而这些儿歌因作家的巧思也一样的活泼风趣,如胡木仁的《弹钢琴》:
黑屋子,
白屋子,
小手儿,
敲敲门。
屋子跑出七兄弟,
1 2 3 4 5 6 7。
作者把琴键想像成一个个小屋子,用娃娃的手指来“敲门”,想像奇特,构思新巧。
2.创作儿歌在思想上更具深度,艺术上也更纯粹
其语言、内涵、表达技巧等都比民间儿歌显得成熟。创作儿歌在思想、艺术上的成熟得益于创作主体的艺术修养与反复锤炼。试比较以下两首儿歌,它们在形式上都采用了连锁调。
民间儿歌:
盖!盖!
盖花楼。
花楼底,
碰着鸡。
鸡下蛋,
碰着雁。
雁叼米,
碰着小孩就是你。
创作儿歌:
野牵牛,
爬高楼;
高楼高,
爬树梢;
树梢长,
爬东墙;
东墙滑,
拥篱笆;
篱笆细,
不敢爬;
躺在地上吹喇叭:
嘀哒嘀嘀哒!
嘀哒嘀嘀哒!
金波《野牵牛》
《盖花楼》并无连贯的意思;而作家创作的连锁调就不同了。这首《野牵牛》巧妙地把野牵牛花的形象与连锁调的特殊形式结合起来,生动风趣,既介绍了牵牛花攀援的特征,又善意地批评了也许很多孩子都有的“遇到困难就躲开”的弱点。
3.创作儿歌对民间儿歌的借鉴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到,民间儿歌与创作儿歌除了不同,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创作儿歌是在民间儿歌的丰厚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它从民间儿歌中汲取了很多营养。
在美学旨趣上,创作儿歌从民间儿歌中汲取了趣味性。王清秀的《笑歪嘴的儿歌》,篇篇诙谐,让人解颐。下面是其中的一首《小猴子》:
小猴子,
宽脑门儿,
一心想画双眼皮儿。
一道一道又一道儿,
画得满脸是皱纹儿。
但在创作儿歌中,趣的表现形式又稍有不同,除了这种大胆的谐趣,更多的是纯真稚拙的童趣,如钟声威的这首《小球迷》:
小豆豆,
小牛牛,
电视机前看足球。
一会儿拍巴掌,
一会儿喊加油,
一会儿哈哈笑,
一会儿又发愁。
突然足球迎面来,
两人跳起去扑球。
球没抓到头碰头,
疼得两个眼泪流。
在形式上,创作儿歌借鉴了民间儿歌的一些传统形式,如连锁调、问答歌等,学习民间儿歌的节奏安排和押韵、转韵的方法,对传统形式的借鉴,是对民间儿歌借鉴的一个主要方面。
在节奏方面,儿童文学诗人金波曾经谈道:“我们不少儿歌在写法上还比较拘谨……一般常见的大多是三三七的句式或是三字句、五字句;押韵也多遵循着‘一韵到底’的模式。其实在节奏和押韵方面,本可以有很大的灵活性。……在这方面,只要细心地研究一下民间传统童谣,你就会发现这些童谣的节奏富于变化而又统一,韵脚也是在变化中又有规律可循。”节奏、押韵,可以增强作品听觉上的音乐美。前面举过的胡木仁的儿歌《弹钢琴》,节奏感强,篇幅不长但有变化,韵脚转了三次,转得很自然,读起来相当流畅。
民间儿歌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其他手法,如重叠、反复、起兴、排叙、夸张、对比、拟人、问答等,也是创作儿歌学习借鉴的对象。
二、儿歌的审美艺术特点
(一)天机活泼的稚趣美
没有一种文学体裁,包括幼儿文学的其他文体,如儿歌这样生动活泼,稚趣盎然。
清代郑旭旦在他选编的《天籁集》里最早提出儿歌是“天籁”的说法:“天机活泼,时时发现于童谣。”他在第十四首儿歌的按语中,解儿歌之美为:“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真率浑成之至。”幼儿文学作家圣野《儿歌,真善美的花朵》中也赞美儿歌之美“有如风吹竹林,飒飒作响;水过浅滩,潺潺而鸣,听起来真切自然,没有半点斧凿痕迹。‘杨柳青,放风筝;杨柳黄,踢毽忙。’这首古代儿歌,使我们感受到一派清新之气。唱了‘锣鼓响,脚底痒’这样的里巷歌谣之后,真会使我们也产生跃跃欲试的情感,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个贪玩的小娃娃。”确实,念诵这些活泼明快的儿歌,仿佛看到了水晶般清莹透亮的童心,因欢乐而绽放。
看下面这首儿歌《小黄狗》:
小黄狗,
汪汪叫,
吓了妹妹一大跳,
妹妹转身回头瞧,
原来哥哥学狗叫。
这是一首描写小哥哥和小妹妹互相玩耍的民间儿歌。小哥哥是个小淘气,他熟知妹妹胆小怕狗的心理,在出外玩时,故意在背后趁小妹妹不备之时,偷学家里的小黄狗叫,来逗吓小妹妹。他一“汪汪叫”,就“吓了妹妹一大跳”。此时,哥哥也一定很得意。“妹妹转身回头瞧”,没有看到小黄狗,却见到做出滑稽鬼脸的小哥哥,她明白了,“原来哥哥学狗叫”。这首儿歌,语言简明,活泼逗趣。
儿歌就是这样简单,但却极富感染力。聪明的儿歌作者,明白如何去达到这样的境界,那就是:用白描的手法,浅显简洁的语言,真切地表现幼儿熟悉的生活,表现幼儿眼中的世界。幼儿的活动与行为,已是天然稚趣,过多的修饰有时反成累赘。所以好的儿歌都简单,但却有意味。
(二)节奏明朗,富于音乐美
儿歌是一种韵文艺术,其音乐性意义决不亚于语义。心理学家认为,婴幼儿对音乐的敏感几乎是本能的、先天的。和谐的音节、韵律会引起他们的愉悦感,这也是儿歌能带给婴幼儿最初的文学熏陶的原因。
儿歌音乐性的最突出特点是明快自然。富于节奏感的儿歌,朗读时如珠落玉盘,清亮悦耳。
看下面这首河南传统儿歌《**开》:
板凳,
板凳,
歪歪,
**,
**,
开开!
开几朵?
开三朵。
爹一朵,
娘一朵,
剩下那朵给白鹅。
全歌明白如话、音韵流畅、节奏明快,开头两个六字句,各切为三个整齐的二字音节,押清脆的“ai”韵,然后转为三字句,并随韵接合,换韵,最后是“三三七”句式,形成新的节奏变化,简洁工整、错落有致,音韵铿锵,读起来非常富有音乐感。
(三)儿歌与游戏的互补互融
儿歌最早是从游戏中发展起来的,从诞生的时候起它就与游戏密不可分。在传统儿歌中,除了那些跳绳歌、踢毽歌、拍手歌等明确意义上的游戏歌,其他的儿歌也都具有广义上的游戏性与可操作性。儿歌是最适宜亲子两代嬉戏的文体。请看下面这首儿歌《拉锯》:
拉锯,
送锯;
你来,
我去;
拉一把,
送一把;
娃娃快快长,
长大骑白马。
三、儿歌的分类
儿歌分类没有统一标准。有研究者根据吟唱主体的不同将其分为“母歌”和“儿戏”。前者指婴儿还不会说话时,听长者吟唱的摇篮歌;后者指幼儿嬉戏时念唱的歌谣。
从创作者的角度,儿歌可分为民间儿歌和创作儿歌。
从形式上分,儿歌可分为三言、五言、七言和杂言以及流传甚广的传统形式的儿歌。传统形式的儿歌将在下一节集中讲述。
从主题角度,儿歌可分为知识性儿歌、教育性儿歌及游戏性儿歌。下面将对主题角度的儿歌加以详细分析。
(一)丰富生动的知识性儿歌
幼儿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儿歌是帮助他们认识自然事物和社会生活的有益渠道之一。儿歌中,知识性儿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这些知识性儿歌大多是咏物的,即抓住事物的突出特征,用最简明形象的语言加以描绘,如喻德荣的这首《小蜘蛛》:
小蜘蛛,
牵银线,
**来**去打“秋千”。
忙白天,
忙夜晚,
织出一个大网篮。
网苍蝇,
网飞蛾,
网个蚊子当晚餐。
儿歌围绕蜘蛛织网捕食展开,把小蜘蛛牵线织网比喻成打“秋千”,形象生动,易为孩子理解,也符合孩子爱玩的心理。儿歌使孩子们了解了蜘蛛网的用途,也知道了蜘蛛以何为食。从这首儿歌可看出知识性儿歌在描绘事物时,最好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如果说得过于全面,反而会使幼儿不得要领。
除了咏物儿歌,知识性儿歌还有讲述自然知识的,如薛卫民的这首《腊七腊八》:
腊七腊八,
冻掉下巴,
北风长牙,
雪粉象沙。
腊七腊八,
正好玩耍,
溜冰滑雪,
谁肯在家?
玩了一天,
日落回家,
摸摸下巴,
嘻嘻哈哈。
知识性儿歌对于开启幼儿心智、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寓教于乐的教育性儿歌
对于各方面都处于形成期的幼儿来说,好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儿歌以其单纯活泼的形式、朗朗上口的音节,令幼儿在游戏中得到了善与美的熏陶。寓教于乐,是儿歌教育性的体现方式。在幼儿稍长,能理解歌中的寓意后,儿歌的内容就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张继楼的这首《共伞》:
风来了,
雨来了,
幼儿园里放学了。
看一看,
谁来了,
妈妈撑着伞来了。
走出门,
回头瞧,
屋檐下站着张小宝。
招招手,
笑一笑,
伞下多了一双脚。
一二一二齐步走,
踏着水花回家了。
这首儿歌让幼儿感受到了互助友爱的美好情操。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儿歌往往用拟人形象来风趣委婉地指出幼儿的一些缺点,这样有利于幼儿的接受。当然也有用幼儿形象直接作好行为的示范,如皮作玖的《小鸟学我操操》:
风吹杨柳飘飘,
小鸟学我操操:
我伸腿,
它踢腿;
我拍手,
它跳跳;
我把腿儿弯弯,
它把尾巴翘翘。
操好了,
再见了,
小鸟“扑哧扑哧”飞走了。
这首儿歌的语言,多采用叠音:“操操”、“飘飘”、“弯弯”、“翘翘”等,贴切自然,想像巧妙,富于情趣。
(三)童趣盎然的游戏性儿歌
这里所说的“游戏”,是美学上的概念,是广义上的游戏,指让幼儿得到如做游戏般单纯、无目的的快乐享受。游戏性儿歌,即趣味性儿歌,其有别于幼儿游戏时所唱的游戏儿歌。“游戏性儿歌”包括“游戏儿歌”。
民间儿歌中有大量风趣的游戏性儿歌;而创作儿歌中这类性质的儿歌在新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创作儿歌常常是以童趣为中心,注重奇妙的想像,如蒋应武的《鼠妈妈的摇篮》:
弟弟睡好觉,
鞋子不见了,
去问小猫,
小猫把头摇摇;
去问老猫,
老猫胡子翘翘;
去问老鼠妈妈,
老鼠妈妈说:
“轻些,轻些,
我的宝宝,
都在‘摇篮’里睡觉!”
弟弟的鞋不见了,哪里去了?去问小猫。恐怕也只有幼儿会想到向小动物打听鞋子的去处。这样的富有趣味的想像可谓童趣盎然。
还有用富有情趣的形式表现亲子之间亲情的,如鲁兵的《背小猪》:
背小猪,
背小猪,
我的小猪胖嘟嘟。
谁要买,
快快来。
妈妈说她不要买。
谁要买,
快快来。
外公说他没钱买。
只有外婆眯眯笑:
“人家不买我要买。”
她把小猪抱过来,
拍拍小屁股,
摸摸小脑袋,
她叫小猪好乖乖。
娃娃要玩背小猪,妈妈不要,外公不要,怎么办?“幸好”外婆喜欢小猪,还叫小猪好乖乖。作品在欢乐的游戏氛围中渲染出了一派温馨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