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儿童文学与家庭教育
儿童文学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家庭是儿童,特别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所以,为儿童选择良好的读物,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并通过阅读培养他们的品德、性格,是父母责无旁贷的事。在整个儿童时期,特别是学龄前时期,儿童文学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亲子共读的重要性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基础。儿童教育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父母和儿童在家中有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在家中和父母相处融洽,长大后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有对话、日常关心等多种方式,但亲子共读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亲子共读,即父母或长辈陪着孩子一起读书,这种阅读方式在发展儿童语言、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舒缓儿童心理压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儿童文学对发展儿童的语言影响深远。婴儿在一岁至一岁半左右,开始发出“爸”“妈”等简单单字,逐步到使用双字词语。幼儿大约在四岁至六岁左右,其语言表达已不成问题。在小学阶段,儿童的语言能力持续发展,但差距拉大。研究表明,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在小学六年级时读写能力也比较突出。而儿童文学作品不仅提供了很好的语言范例,还可以激发儿童的听说读写能力。儿童文学因其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环境、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所以能让儿童的语言发展更快。例如,图画书《月下看猫头鹰》(Owl Moon),全书充满了修辞丰富的句子。作品将树木、狗、影子都拟人化,雪中的足印“跟随我们”,树木像巨人的雕像“直立着”,一只农庄的狗“回应”火车的汽笛声,而后第二只狗“加入”了火车与狗一起“唱歌”的行列。而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比喻,更提供了生动的比较,如火车的汽笛,“就像一首哀伤的歌”,猫头鹰移动着,“就像影子般,悄无声息”,大地“有如梦境一般安静”,月亮把他的脸变成“银色的面具”。在这些语句中,有些词汇对儿童来说可能是不理解的,但在亲子阅读时,一方面儿童可以借助图画来帮助理解;另一方面父母还可以适当解释。
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儿童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成人的帮助。父母往往是帮助孩子阅读的第一位“老师”。亲子共读也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重要方法。阅读能力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相关研究表明:当幼儿自认为阅读能力差时,他们可能就不再努力或是痛恨阅读,觉得阅读是无聊的事。若是幼儿认为他们是差劲的读者时,他们可能真的会变成差劲的读者。正向的自我概念让幼儿有更佳的阅读能力,反之,负向的自我概念导致幼儿的阅读能力更差。亲子共读中,儿童由于有父母的陪伴和鼓励,容易肯定自己的阅读能力,从而逐步发展成优秀的阅读者。
在现代社会,儿童在生活中会经历许多不同的压力,这些压力来自很多方面,如对自我认同的困难,对学校环境的不适应,对世界阴暗面的不理解,这就需要缓解儿童心理压力。治疗儿童心理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如游戏、美术、音乐、戏剧和谈话等。在所有这些艺术治疗中,图书治疗是比较有效且比较经济的一种,因此,图书治疗在国外也被运用于临床之中。故事让儿童能够应付恐惧和忧虑。更大的好处是,讲故事的人与儿童之间有一个良性互动的交往过程。心理学家Charlotte S.Huck与Doris Young Kuhnru将图书治疗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认同阶段,读者把自己与书中人物联想在一起;情绪宣泄阶段,当读者与书中人物在一个类似的问题上产生认同时,他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释放压力;领悟阶段,通过观察和理解故事中人物如何处理一种情绪,读者可以学习解决自身实际问题的方法。在儿童文学中,有很多的优秀童书(特别是图画书)就是针对儿童的各种心理问题,提出心理冲突的解决方法的。例如,当孩子为友谊问题而苦恼时,可以给他讲《我有友情要出租》(方素珍/文,郝珞文/图),通过大猩猩寻找友情的过程来暗示孩子应该如何获得友谊。许多幼儿害怕第一次上学、上街或是搬到新的环境。日本图画书《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筒井赖子/文,林明子/图)就是描述一个小女孩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的情景。每一位读者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书中主人公的情绪并学习到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的经验。儿童几乎都曾为自己不小心吞下西瓜子而害怕,这时如果给孩子读一本《子儿,吐吐》(李瑾伦/文图),告诉他们一只小猪也曾经为吞下瓜子而恐惧,但这个恐惧随后又转变为期待、自我安慰等一连串心理反应,当然最后不忘告诉孩子正确的知识:西瓜子随大便冲走了。当幼儿喜欢发脾气时,可以给他们讲《菲菲生气了》(莫莉·卞/文图),通过一个小女孩由生气到消气的全过程,帮助孩子模仿着控制情绪。
亲子共读不仅可以运用于学龄前,在孩子上学阶段也可以一起阅读,但那时候主要是由父母和孩子一起讨论,而不是像学龄前由父母念给孩子听了。
二、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
市场上的儿童文学作品很多,要为孩子选择符合需要的书籍,并非易事。优秀的作品不仅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还能帮助孩子发展各种能力;而劣质的作品则非但无益,反而有损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研究者卡尔松(Carlson.R.K.)提出:使用劣等书低估了儿童的能力,特别是对学习缓慢者和阅读能力较弱者伤害更大。这些书思想简单,文笔平庸、粗劣,易养成年轻读者的惰性。
对于一般的父母而言,购买童书时往往只凭经验,没有选择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标准,因此常常有以下一些购买的误区并喜欢购买以下书籍:第一,单纯训练智力的书。这类书往往打着“智力开发”的招牌,实际上是一道道的“题目”。第二,电脑喷涂上色的书。这类书往往色彩艳丽,似乎很招孩子喜欢,但是,俗艳图画后丧失的是手绘作品的优雅色彩和细腻线条。它是以牺牲孩子的审美能力为代价的。第三,识字卡片。通过识字卡片认识的字大多是无意义的,因为缺失一个具体的语境。第四,字数很多的“实惠”的书。实际上,越是年幼的孩子,越要借助图画来理解,抽去了图画的书也就抽去了孩子的阅读之桥。
选择优秀的图书,家长一方面要关注图书出版的信息,多听听专家的意见;另一方面家长还要通过阅读建立起自己的判断标准。
家长选择图书时,大致有这样几个大原则需要把握:第一,书的图画与文字互相融合,其题材要能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第二,该书要能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书中的文字要有文学性,其图画则要有艺术性。第四,书的装订要牢固耐翻,印刷精美,字体字号要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视觉感受。第五,考虑孩子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孩子年龄越大越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除了这些大原则,还可以列出五项更具体的条件,作为选择优秀童书的参考:
第一,游戏性丰富的图书。儿童天生就好动、好奇。图书的创作要能满足孩子的这种心理。一本图书如果能运用不同的技巧,设计出立体或其他特殊的效果,一定能引起孩子的兴趣。艾瑞克·卡尔的《好饿的毛毛虫》用剪贴和挖大小洞洞来表示毛毛虫吃了各式各样的水果和食物,呈现出独特而有趣的效果。还有一些异形书,兼有玩具和图书的功能,常常利用翻盖和触摸实物来养成孩子对书的印象。一些文字作品,则主要创造出游戏化的情节,让孩子在阅读时得到乐趣。
第二,幻想性丰富的图书。在儿童的生活中,幻想和现实有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有不少好的图画书,在创作时就巧妙地融合了幻想。成田雅子的《神气的蓝色水桶》写小朋友萨娜在雨后的公园里发现了一只水桶,她跳进去洗澡。一会儿,她的动物朋友们纷纷过来一起洗,这时水桶逐渐变大,还钻出来几条鲸鱼和朋友们一起玩。这种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大可能的,但通过图画书的阅读,小读者们好像跟着书中的角色在大海中冒险,也享受了一次幻想的乐趣。儿童文学中的童话,具有很强的幻想性,也适合孩子阅读。
第三,艺术性丰富的图书。图画书具有丰富的美术特色,能提升儿童的艺术鉴赏力。因此,艺术性是选择图画书的重要因素。家长给孩子选择图画书时,对其艺术性比较局限在写实上,觉得画得越像越好。其实,画得再像也比不上实际拍摄的照片,图画还应该着重于艺术感受。日本画家宫西达也的图画书,具有野兽派风格,其夸张、变形都很大,却深受孩子们喜欢。
第四,故事性丰富的图书。取材于世界不同地区的民间故事或神话,是创作图画书的好点子。因为故事本来已经具有很丰富的文学价值,若能配上优美的插图,一定能吸引孩子。根据格林童话《小红帽》《拇指姑娘》《白雪公主》等改编的图画书,虽然市场上不少,但孩子喜欢的是文字上口、图画充满趣味的作品。
第五,科学性丰富的图书。好的科普类图书,要能引起孩子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插画家细腻、真实的关于科学的插画,能让儿童对奥妙的科学世界有所了解和认识。
当然,对于孩子所读的书,孩子是最终的评论者,不同孩子的阅读兴趣也各不相同。父母在选择图书时,要尽量尊重孩子的想法。
三、亲子阅读的方法
亲子阅读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只限于和孩子一起看书,还有一些方法和技巧,包括朗读、讲故事、戏剧化表演。
(一)朗读
这是在家庭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阅读方法。对儿童而言,听别人朗读故事是一件轻松的事。儿童在“听赏”的过程中,能自然地掌握语言。孩子听的故事越多,其生活经验和知识领域也变得越大。美国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曾在《朗读手册》一书中指出,视线跟随朗读者不断翻动书页的儿童,能在词汇的声音和纸上的字词之间建立起一种自然的联系。这种学习因为不是强加给儿童的,所以更为有效,对孩子学习语言也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当然,要使朗读流畅、自然、吸引人,还需要考虑下面几条原则:
第一,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书。朗读者首先要被这本书吸引,有较强的阅读感受,才可能在朗读时有感染力,并将这本书的动人之处传递给儿童。
第二,预读几遍。预读故事有助于了解故事内容,确定故事线索,掌握故事节奏。
第三,揣摩朗读技巧。朗读技巧是为了更好地呈现故事,把儿童带到故事氛围中。朗读技巧包括朗读时的轻重缓急、面部表情、声音语调、肢体动作等。
第四,呈现插图以辅助阅读。如果朗读的是图画书,可以把书面向孩子,或者把孩子抱在怀中,这样才能让孩子一边听朗读,一边观察画面。
第五,观察孩子的反应。朗读时要观察孩子听故事时的反应。如果孩子的专注度不够,表明他可能对故事不感兴趣,或者有听不懂的地方,这时,父母应略作停顿,通过提问或其他方式来探询孩子的需求。
朗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提示可以参照下面的表格。
[img alt="" src="../Images/i0079.jpg" /]
(二)讲故事
讲故事是一项古老的活动。在文字发明之前,讲故事一直是人类传递文化的方式之一。孩子在年幼时,通常也会让父母讲故事,所以练习讲故事也是沟通亲子感情的重要方式。具体而言,讲故事至少有以下好处:第一,在轻松的氛围下享受听故事的乐趣。第二,培养注意力及语言运用能力。第三,培养对故事、对阅读的爱好。第四,拓展生活见闻,培养思考能力。
由于讲故事时没有书在手中作为提示,因此难度比朗读更大,准备工作也更多。在讲故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安排一个适合听故事的场地。讲故事的场地应选择让孩子都可以看到或听到的地方。温馨的场地会让孩子觉得听故事是一种享受。家中的沙发、躺椅、**等地方都是讲故事的理想场地。
第二,设计简单而特殊的开场。故事一开场,营造氛围很重要,可以用一些小技巧来烘托讲故事的氛围,如穿一件和故事有关的衣服,在角落里放置些有关故事的图片,变个小魔术。开场不宜太长,否则喧宾夺主,会分散孩子听故事的注意力。
第三,和孩子保持眼光的接触并留意反应。讲故事时,应与孩子保持眼光的接触,这样才能从孩子的反应中了解他们的感受。
第四,设计简单的活动让孩子参与。讲故事时,简单的活动能增加互动性。
第五,引发孩子的思考和讨论。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孩子也在进行思考,偶尔心有所动,便会提出疑问或发表感想。父母要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对答不上来的问题不要敷衍,可以查找资料后再行告知。在故事讲到一个段落或讲完后,也可以问孩子一些问题。
最后,不要死记故事内容。讲故事不等于背故事。死记故事往往会破坏故事的氛围。在讲之前,需要分析故事情节,了解冲突和**,揣摩角色并变换不同的语气来表现。
讲故事前,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个人讲述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故事。故事不一定都来自书本,个人的成长经历、各地的民间传说、奇风异俗,都是故事的重要来源,父母可以在生活中多留心,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故事库。
(三)戏剧化表演
每一个孩子都喜欢看舞台上表演的戏剧。在家庭中,把一个故事改编成适合全家人一起来表演的戏剧,可以加深孩子对故事的理解,还能融洽家庭氛围。当扮演各种角色时,孩子很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中,同时也会体会到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戏剧化表演首先要选择一个好的作品。幽默故事和动作性强的故事都适合改编成戏剧。《小熊可可》是关于一只熊寻找朋友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的角色是可以扩展的,因为背景发生在一家百货公司。故事的结局很精彩,可以说是一出很好的戏剧。现代儿童文学中,也有很多可以选择的故事。许多作品都满足戏剧表演的必要条件:适当数量的人物、简单的情节、数量不多的道具。《另一只老鼠要喂》就可以改编成一个角色数量可以随意调整的戏剧。故事中繁忙的老鼠父母努力地哺育儿女的情景,能激发绝大多数儿童的同情心。
选好作品后,要根据需要编写对话。对话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而且要口语化。服装可以给孩子一种慎重的感觉,但不一定都要买专门的戏服,父母要善于寻找“替代品”。舞台布置应该简单,可以画在一张大纸上,并做上标记当做背景。小的背景设施可以透过纸板和画来制作。其他的道具也尽可能要少。
戏剧化表演还可以用木偶、手指偶来进行。这些道具可以购买,也可以自己做。
由于亲子共读主要是在学龄前孩子中进行,所以上述亲子共读的方法也适合于幼儿园里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