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上半期俄国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使它处在动**不安和孕育变革的环境之中。在此期间,农民暴动不断发生,动摇着建立在农奴制基础上的地主政治和专制统治。这些自发、分散的暴动都遭到镇压,但仍加深了农奴制危机。农奴制危机和农民反抗斗争,在俄国的意识形态领域里也反映出来。早在18世纪末,著名作家拉吉舍夫就写了《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一书,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农奴制度。19世纪20年代,俄国贵族革命家十二月党人,提出了解放农民,无偿给予农民土地的要求。他们唤起了新一代革命者起来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
从19世纪40年代起,俄国解放运动由贵族革命家时期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时期。他们的代表人物,包括直接在十二月党人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赫尔岑和以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的平民知识分子。“所谓平民知识分子就是受过教育的自由派和民主派资产阶级的代表”。[1]他们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利用创办刊物、发表文学评论等形式,宣传自由、平等、博爱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主张废除农奴制度,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赫尔岑出身于贵族家庭,青少年时代深受十二月党人影响,立志要废除农奴制度。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期间,他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与奥加略夫等自称是十二月党人的儿子。大学毕业后被沙皇政府作为“对社会极为危险的大胆的自由思想分子”而两度遭流放。1847年来到西欧,在那里目睹1848年法国革命,受到很大影响。1852年移居伦敦,1853年建立了“自由俄国印刷所”,1855年创办《北极星》杂志,1857年创办《钟声》杂志,并把它们秘密运进俄国进行宣传,愤怒谴责农奴制度,呼吁解放农奴,并分给他们土地。赫尔岑的革命鼓动在俄国解放运动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别林斯基是俄国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和卓越的文学批评家,出身于平民知识分子家庭。在大学读书时,曾写剧本批判农奴制度,被开除学籍。他短暂的一生都在探寻人类解放和俄国解放的现实可行的道路。早年他企图用“启蒙教育”的办法“打开同胞的心灵”,起来拯救俄国。19世纪40年代成为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他反对农奴制和专制制度,同时批判斯拉夫派关于俄国发展的非资本主义道路和“回到彼得以前去”的错误观点,认为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召唤”。1847年他在《给果戈理的信》中批判了果戈理倒向黑暗势力的行为,揭露农奴制的黑暗,号召推翻沙皇专制统治。这封信在当时革命派中影响很大。别林斯基一直比较重视知识和思想的作用,而对群众的力量认识不足。
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以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的一些平民知识分子,是更为彻底、更具战斗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50年代,他们共同编辑《同时代人》,揭露农奴主贵族的反动和自由派的欺骗,唤起人们为争取新生活而斗争,并号召俄罗斯“拿起战斧来”,消灭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
革命民主主义者是一群光辉的革命家,他们在俄国解放运动史上有巨大贡献,并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当他们进行反对农奴制和专制制度的斗争时,在欧洲已暴露出资本“对劳动的独裁”,他们憎恶资本主义制度,鼓吹建立“社会主义”。他们的社会主义是空想的,是一个“既没有沙皇,也没有臣民,大家都是兄弟,大家都是人”的社会。他们鼓吹将农民连同土地一同解放,实行土地平分,通过农民村社跳过资本主义,直接实现社会主义。他们这种完全背离现实的思想和主张,后来成为民粹派理论的根据。
1859—1861年俄国曾出现农民运动**,但是斗争始终是自发、分散和孤立的。尽管如此,这种形势和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遭惨败而留下的教训,终于促使沙皇政府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同西方列强为争夺奥斯曼帝国“遗产”而进行的。1853年10月俄国挑起对土耳其的战争,于11月在西诺普将土耳其舰队击溃。1854年1月英法联合舰队开进黑海。又于3月正式对俄宣战。克里米亚战争开始了。俄国在武器装备、军队训练、军需供应、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英法。其失败的结局是无法避免的。1855年英法联军最后打败俄国,双方于1856年3月签订《巴黎和约》。根据和约,俄国不仅失去了自由通过海峡的权利,而且不准在黑海保留舰队。同时还失去了在巴尔干的许多特权。克里米亚战争的结局表明,落后的农奴制俄国即使在自己的本土上作战,也不敌先进国英法的远征军。这次惨败使俄国本已存在的社会矛盾更趋尖锐化和表面化。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抨击和农民运动的加强,使得改革成为唯一的出路。
[1] 《列宁全集》,第2版,第25卷,9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