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农奴制加速瓦解
自彼得一世为俄国打开通向欧洲的窗口之后,俄国一直积极参与欧洲国际事务。但是,直到19世纪中期它仍然是个封建农奴制国家。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是不相容的。因此,它对外极力参与扑灭别国革命,对内残酷镇压“十二月党人”起义等一切革命斗争。然而,历史的辩证法注定了它不可能永远按老样子存在下去。外部世界改革与革命浪潮的冲击和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它不能不改变自己的面貌。
到1860年,俄国城市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0%,90%的居民从事农业生产,并且绝大部分处于被奴役的状态下。农民分为地主农民、国有农民和采邑农民3种。地主农民占大多数,包括耕种地主土地的农奴及家奴,农奴须服劳役或交代役租。国有农民又称官家农民,大部分是18世纪收归国有的教会地产上的农民和编入官营工场的农民,他们以缴代役租为主,可外出经商、做工,购买土地,有一定自由;采邑农民即原来的宫廷领地农民,一律交代役租,其份地比国有农民少。
在农奴制束缚下,农业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落后,普遍使用木犁,并实行三圃制耕作,粮食产量往往只有种子的一两倍,收成好的也不过四五倍。农民生活非常困苦。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中也出现一些新现象,特别是在南俄及伏尔加河下游比较富庶的地区。一部分地主为增加货币收入,为市场需要而生产粮食或改种经济作物,在庄园中开始使用新式农具和雇工劳动。随着俄国粮食出口迅速增加,生产商品粮获利日益明显。在这个过程中,有少数地主已意识到自由雇佣工人的劳动效率大大高于农奴劳动,因而采用雇工生产。到19世纪50年代,据25个省的统计,农业雇佣工人已达70万人。乌克兰南部每年外出做工的农民约30万人。采取新经营方式的地主人数还不多,大约只占地主总数的3%~4%。但商品性农业的发展,自由雇工的使用,破坏了农奴制的经济基础,俄国农业正向资本主义演进。
随着农奴制经济的趋于瓦解,地主为加强对农民的剥削,便增加代役租和削减农民的份地。各地农民不断起来斗争,他们拒服劳役,拒交代役租,1801—1861年农民暴动达2000多起。
19世纪上半期,俄国的工场企业也有较大发展。雇佣工人的增加,新技术和机器的使用,工业生产的显著增长,也是封建农奴制经济走向崩溃的重要标志。西欧工业革命的迅速推进也波及俄国(过去苏联史书认为,俄国19世纪3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近来多认为1861年后才真正开始),工场手工业日益向工厂化过渡。1804年,俄国拥有16名工人以上的工场企业1200家,工人22.5万人;而到1861年改革前,这类企业已有2800家,工人达86万人,而且日益普遍地采用自由雇佣劳动。到1825年,除冶金业(冶金业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外,俄国工业部门已有自由雇佣工人11.45万人,占工人总数的33%;1860年增加到52.86万人,占工人总数的61.4%。在加工工业中这个比例更大,例如棉纺织业中,雇佣工人比例达94.7%,占绝对优势。不过这些雇佣工人中大部分仍是向地主或国家交纳代役租的农民,他们的身份对工厂主来说是雇佣工人,对地主或国家来说仍是农奴。
工场手工业和雇佣劳动制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分工的细密,为采用机器生产提供了条件。1804年,俄国在棉纺业中开始采用蒸汽机。1812年莫斯科已有11家纺织厂,780台纺纱机。到1850年,棉纺业已基本上工厂化。造纸、制糖等部门也相继采用机器生产。这些机器主要靠从英国进口。1824—1860年俄国进口机器的总值增加72倍以上,尤其是19世纪40年代后,进口量猛增。这时俄国自己也开始发展机器制造业。到1860年,彼得堡已有15家机器制造厂。工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增加。19世纪40年代,俄国有4000个集市。商品输出额在1801—1860年增长3.5倍多,主要是粮食、大麻、油脂等农产品。
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使俄国社会经济越来越落后于西欧。1860年,英国生铁产量超过俄国11倍。冶金工业是俄国农奴制工业最典型的部门,因而发展尤为缓慢。尽管在西欧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俄国在19世纪上半期也出现了新的交通工具——火车、轮船,但是,这种新型交通工具为数极少,到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俄国才有980俄里铁路,1861年为1500俄里,而当时英国的铁路网已达1.5万俄里,德国有1万俄里。
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矛盾是明显的。资本主义需要自由劳动力,可是俄国农民没有人身自由。一些交代役租的农民虽能外出做工,但地主仍有权随时召回他们;而且他们还要从挣得的低微工资中拿出不少去交代役租。落后的农村也使国内市场十分狭小。经济的落后和农民的斗争也曾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研究农民问题,并且几次颁布法令,要求地主自愿与农奴成立协议,允许农奴交付大量赎金以取得人身自由。然而,极少有地主肯于“自愿”解放农奴。农奴制危机继续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