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2年,当叶卡捷琳娜二世登上帝位的时候,“国际形势从来不曾这样有利于沙皇政府推行其侵略计划。七年战争把整个欧洲分裂成两个阵营。英国摧毁了法国人在海上、在美洲、在印度的威力,然后又把自己在大陆上的同盟者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抛给命运去摆布”[1]。
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是18世纪英法争夺欧洲和海洋霸权的一个高峰。欧洲分裂为英普,法奥两个阵营,俄国起初采取看风使舵和坐收渔利的政策,后来为削弱普鲁士,才加入法奥集团,但仍和英国不断来往。1762年,在战争中弄得筋疲力尽的普鲁士,被自己的同盟者英国所遗弃,只得投身到刚即位的俄国女皇的脚下。苏联过去出的外交史在评论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外交任务时说:“叶卡捷琳娜的整个努力的目标,就是强迫西欧列强为俄罗斯帝国的利益服务,和帮助她实现沙皇阿列克谢和彼得一世时代就已提到议事日程上的计划……”[2]这就是打通黑海,兼并波兰和巩固在波罗的海的地盘。实现这一计划的主要障碍是法国,因为法国的势力已经渗入土耳其、波兰和瑞典,特别是近东的商业利益,矛盾更为尖锐。
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了准备对土耳其的战争,采取了以下步骤:1764年与普鲁士签订了彼得堡同盟条约,这个条约的一项秘密条款规定:俄国在对土耳其作战时,普鲁士应给以补助金。条约同时为瓜分波兰作了准备。1766年,俄英缔结了贸易协定,鉴于双方有共同的敌人——法国,这才达成了协议。据英国驻俄公使乔治·麦卡特尼1765年3月12日写给英国国务大臣的信中透露,在这个协定谈判过程中,俄国提出只要英国同俄国签订同盟条约,俄国就同意缔结使英国满意的贸易协定。同盟条约必须规定:在俄国对土耳其作战时,英国要给予补助金。信中还说,俄国与丹麦已经签订了一项内容与此相似的联盟条约,即在俄国对土耳其作战时,丹麦每年付给俄国50万卢布补助金。
恩格斯指出:“俄国对土耳其人的战争总是在俄国西部边界太平无事,而欧洲在别处忙于其他事务的时候进行的。叶卡捷琳娜进行了两次这样的战争”[3]。俄国四处伸手,做好了对土耳其作战的一切准备。1768年俄土战争爆发。俄军很快占领了比萨拉比亚,雅西,并进入巴尔干半岛,占领布加勒斯特。以叶卡捷琳娜二世为首的俄国宫廷集团秘密制定了夺取君士坦丁堡的计划。俄国还在1769年7月,从北方喀朗施塔德派出分舰队,绕道大西洋,经过半年多航行,于1770年2月到达爱琴海参加战斗。叶卡捷琳娜二世在给舰队司令哥利高里·斯比尔道夫的圣谕里说:“尽快开到达达尼尔,并占领那里的有利阵地,切断一切从埃及和其他地方与沙皇格勒的水上交通”[4]。
由于俄军咄咄逼人的推进,直接威胁到法国、奥地利等国在立凡特的商业利益,而且在北方对法国的盟国瑞典的威胁也越来越大。法国政府向土耳其提供了十二至十五艘军舰,以补充它日益减少的海军船只;奥地利也向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边境集中军队。1773年,法国并准备派一支舰队去波罗的海,它把这个计划通知了英国政府,强调英法必须联合起来,抵抗“俄国的扩张野心”。可是,英国却以军事威胁来答复法国,说如果法国派舰队去波罗的海,英国也得派舰队去,那时就不能预见两支舰队之间发生的“偶然冲突所能产生的意外后果”[5]。可见英法之间的矛盾,使它们在俄国扩张的面前不可能有任何作为。
俄国出于担心法国和奥地利对俄土战争的干涉,同时国内普加乔夫农民起义也已经爆发,所以俄土经过一番谈判以后,在1774年7月双方签订了《库楚克—凯纳吉条约》。
根据条约,俄国得到了自布格河到第聂伯河之间的黑海沿岸土地,以及克里米亚的叶尼卡尔和刻赤要塞;俄国商船可以在黑海及两海峡自由航行,在各个港口及海湾包括君士坦丁堡停靠;进入土耳其的俄国商人享有过去按《特惠条例》赋予英法等国臣民所享有的一切特权和便利。条约宣布克里米亚脱离土耳其独立,为俄国的吞并做了准备。
库楚克—凯纳吉条约是俄土关系的转折点,也是俄国向黑海—巴尔干推进的决定性一步。从俄国方面说,它得到了从刻赤以及第聂伯河进入黑海的出海口,并能在黑海及两海峡自由航行,实现了好几代沙皇梦寐以求的扩张愿望,扩大了俄国在整个东南欧的影响。从土耳其方面说,它不仅丧失了黑海北岸的属地,而且黑海再不是奥斯曼帝国的“内湖”。特别要指出的是,过去单方面赋予西方国家的“特惠条例”,现在被载入了不平等条约,必须承认列强对自己的宰割。奥斯曼帝国遭受了这一次军事、政治、经济上的沉重打击,开始了进一步衰落,成为欧洲列强奴役和肢解的对象,境内被压迫民族的斗争也进一步兴起,沙皇俄国打着“解放”的旗号插手进来,帝国的危机更加严重。欧洲列强争夺奥斯曼遗产,即“对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成为欧洲外交的一个重要问题。
库楚克—凯纳吉条约签订以后,土耳其感受到极大威胁自不必说,欧洲其他一些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感到惊恐不安,甚至连与俄国有同盟关系的奥地利也非常担心。它的驻君士坦丁堡大使土谷特向本国政府报告说:“从刻赤出发,一支拥有陆战队两万人的分舰队,乘风经过两昼夜,将畅行无阻地来到君士坦丁堡城墙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是否维持奥斯曼帝国,已经不取决于欧洲列强,而仅视俄国的利益而定……俄国建造船坞和码头的工作一结束——此事当然不会拖延很久——他们夺取君士坦丁堡就是随时可预料的事。而且,这个首都将会陷落得很突然,将比关于俄国军队调动的消息传到邻近俄国边界的基督教国家还要早”[6]。
土谷特的描述并非完全出于想象。凯纳吉条约以后,俄国加紧准备吞并克里米亚。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宠臣波将金说:“必须割去鼻子上的瘊子。”1783年,俄国破坏了库楚克—凯纳吉条约关于克里米亚独立的条款,宣布“克里米亚半岛、塔曼半岛和直到库班河的地方均归属于俄国。”两个月后,签订了第一个俄土商约。这个商约是凯纳吉条约相应部分的发展,不仅规定了俄国的“最惠国”待遇,而且规定了俄国商船可以自由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当时其他国家的船只,没有法律上的权利通过土耳其的这一海峡。
俄国刚刚吞并克里米亚,便在那里赶建军港,作为向君士坦丁堡进军的准备。1783年,开始建设塞瓦斯托波尔作为黑海的主要海军基地。按照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命令,在塞瓦斯托波尔的拱门上写上了“去君士坦丁堡之门”[7]。叶卡捷琳娜二世还制定了一个所谓“希腊计划”,要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恢复希腊帝国,由女皇的孙子去当国王。同时由比萨拉比亚、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建立一个缓冲国——达基亚,附属于俄国。为了削弱法国的对抗,1786年订立了俄法商约。这时法国正处于大革命前夜,波旁王朝只好对俄国退让。
18世纪最后三十年,因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革命的相继爆发,西欧更加弄得四分五裂。自1776年北美十三个州殖民地的反英独立战争开始以后,英国忙于对付北美人民的革命,并且因为法国对北美独立战争采取支持态度而与法国矛盾更加尖锐。普鲁士被奥地利削弱,而奥地利受到俄国拉拢在1781年订立了同盟条约,规定了双方对土耳其和波兰采取统一行动。尽管在俄国企图吞并克里米亚时,法国外长曾照会欧洲各国:“克里米亚只是俄国人走向博斯普鲁斯海峡道路上的第一站,因此必须保卫它,即使不得已,也不要允许俄国军舰到黑海去。”[8]但欧洲各国谁也没能阻挡俄国吞并克里米亚的行动。不但没有阻挡,英国甚至表示赞同。马里奥特在分析英国政府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时指出:“英国一直没有对于俄国侵略的明显进展表示任何忌妒,相反,她欢迎俄国进入欧洲政治:因为它可以作为法国这个超等危险物的一个平衡砝码。”[9]老庇特就是一个主张与俄国结盟的有力倡导者。1773年他写信给谢尔本(首相)时说:“我是一个十足的俄国人”,“我确信在奥斯曼的衰落中将拉下波旁王朝”[10]。所以他对俄国兼并克里米亚表示赞同态度。
1787年,叶卡捷琳娜进行了挑衅性的“克里米亚巡视”;同年夏季又和她的盟国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进行会晤。叶卡捷琳娜二世这一系列示威性的行动,使土耳其不能容忍。1787年8月,俄土战争重新爆发。土耳其得到英国、普鲁士、波兰、瑞典等国支持,奥地利则参加俄国对土作战,而瑞典则对俄宣战。1788年,俄国攻占了布格河口进入黑海的要塞奥恰可夫,战争取得很大进展。而奥地利刚一参战即在战场上遭到失败,所以在1790年与土耳其签订单独和约,退出战争。“由于瑞典战争和奥地利的单独缔和行动,撕破了叶卡捷琳娜在土耳其方面的计划,进军君士坦丁堡并没有实现。”[11]
1789年法国革命的爆发给国际关系带来新的变化。叶卡捷琳娜二世把法国革命“这一事件看做是使欧洲各国彼此争吵起来,从而使俄国能自由行动的一个新的有利时机”[12]。她急忙调整对英、法、普、奥的政策,并准备对波兰的新的瓜分。同时又由于在土耳其战场上的不顺利,所以虽没有得以进军君士坦丁堡,也只好结束这场战争。1791年10月,俄土签订了《雅西和约》。根据和约规定,俄国国境向西推进到德聂斯特河,即把布格河和德聂斯特河之间的地方包括奥卡可夫割给俄国,并确认了自《凯纳吉条约》以来的各项条约,包括对克里米亚的兼并。
第二次俄土战争和《雅西和约》,总结了一个世纪以来俄国对黑海地区的扩张,使整个黑海北岸最终归属于俄国;俄国有权在黑海拥有舰队并使商船自由通过海峡。俄国政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夺取君士坦丁堡并使军舰通过海峡了。
英国政府这时也有不少人看到俄国在东欧瓜分波兰和向土耳其推进的危险。特别是18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开展,英国在立凡特的商业活动大量增加,俄国的扩张也直接危及它们在东方的商业利益。在第二次俄土战争期间,当奥地利退出战争以后,英国估计到俄国单独对土耳其继续进行战争的困难,以小庇特为首的英国政府主张利用这种形势,联合普鲁士,充当俄土谈判的“调停人”,以便强迫俄国恢复原状。英国的这一建议遭到俄国拒绝。英国便武装了三十艘战舰相威胁,连最后通牒都准备好了,放在驻彼得堡的大使馆里。普鲁士也剑拔弩张,颁布动员令。形成了第一次关于东方问题的危机。
小庇特政府的行动遭到国内一部分资产阶级的反对,这些人主要是不愿意失去在波罗的海与俄国的贸易,在国会中形成一个以福克斯为首的反对派,起来反对庇特政府。在国会就这个问题进行辩论的时候,福克斯发表了这样的言论,他说俄国是我们的“天然同盟者”,我们可以永远把它看做是波旁的平衡物,我们曾为她“在土耳其帝国废墟上的扩张计划”所鼓舞。反对她在黑海上的推进将是纯粹发疯,她出现在地中海也不会于我们有害。[13]由于反对派的坚持,英国政府没能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而俄国也需要与土耳其谈判结束战争。结果签订了《雅西和约》。所以1791年的危机很快便过去了。
这次短暂的危机,却包含了它深刻的内容。它总结了东方问题产生时期所包含的主要矛盾,也预示了下一个世纪在东方问题上所要展开的斗争。那就是由于俄国的黑海—巴尔干地区政策——夺取“沙皇格勒”君士坦丁堡的野心,使俄国不仅与苏丹政府,而且与早已在奥斯曼帝国有切身商业利益的西欧列强发生尖锐的矛盾和冲突。这就是东方问题长期争论不休的根源。
[1] 恩格斯:《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25页。
[2] 鲍爵姆金主编:《世界外交史》,第1分册,266页,1950。
[3] 《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27页。
[4] 《黑海海峡》,50页。
[5] 转引自《历史研究》,1978(1)。
[6] 《黑海海峡》,56页。
[7] 《土耳其史》,242页。
[8] 《黑海海峡》,58页。
[9] 《东方问题》,第160~161页。
[10] 《东方问题》,第160~161页
[11] 《世界外交史》第1分册,第271页,参见1959年俄文版,第367页。
[12] 恩格斯:《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27、28页。
[13] 马里奥特:《东方问题》,1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