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俄、普、奥包围下的波兰
波兰建国于10世纪中叶,15、16世纪是它的最强盛时期。自17世纪中叶以后,波兰国力逐渐衰落,直到18世纪中叶,它仍是一个多民族的欧洲大国,面积达73万平方公里,占欧洲第三位。
当时波兰受到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三个邻国的包围。这三个国家都已成为欧洲军事强国,总兵力有80万人,而波兰只有1万人的军队。它们都在觊觎波兰领土。
普鲁士自18世纪崛起为欧洲强国。普王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1740年在位)和腓特烈二世(1740—1786年在位)推行军国主义政策,开疆拓土。普鲁士对波兰的领土要求是吞并把普鲁士和勃兰登堡隔开的格但斯克—波莫瑞地区;而在占领奥地利的西里西亚(1748年)以后,又要求获得大波兰。在三个邻国中,普鲁士最关心保持波兰的无政府状态。当时就领土、人口、财富而言,波兰仍比普鲁士强大,如果波兰经过革新后得以加强,普鲁士在东欧难以称雄。正是这个昔日波兰的附庸,最先提出了瓜分波兰的倡议。
但是,对波兰威胁最大的邻国还不是普鲁士,而是它的东方强邻——俄国。波兰是俄国“保证它对欧洲的统治……的地理据点”。[1]所以历代俄国君主都竭力削弱和摧毁波兰。俄波两国力量对比有一个消长过程。16、17世纪,两国长期交战。1686年和约签订以后,两国暂处于均势状态。北方大战以后,波兰便事实上沦为俄国的附庸国。但是,俄国当时扩张的主要方向是波罗的海和黑海,打通北方和南方出海口,对波兰还不是立即“瓜分”,而是实行“保护”的政策,就像俄国对波兰的属地库尔兰的保护一样。所以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开始时没有接受普王腓特烈二世的瓜分建议。
奥地利比起俄国和普鲁士来,对波兰侵略野心较少一些。它既没有想瓜分波兰,也没有想当波兰保护人的野心。它为自己西部、南部和东部的事情而操心(法国、意大利和土耳其),希望在北部保持和平;而波兰的混乱与软弱正好保证了北部的安宁。当然,奥地利不愿看到俄国过分强大,不喜欢俄国把波兰库尔兰化。它同时为失去西里西亚而耿耿于怀,希望得到某种补偿。而当瓜分波兰的方案即将出台时,正是奥地利这个看来对波兰野心最小的邻国,却一变而为最先动手瓜分波兰的侵略者。
除了俄、普、奥三个邻国外,波兰还有一个邻国,这就是东南部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北方大战是波土关系的转折点。土耳其对俄国的强大深感害怕,开始对波兰的处境表示同情。当1711年彼得一世在普鲁特河被土军团团围困而被迫签订条约时,俄国不得不接受了不干涉波兰内政和俄军从波兰撤退的承诺。后来,每当波兰境内出现反俄力量时,土耳其总是支持反俄力量。
法国力图使它所中意的候选人登上波兰王位,旨在把原来用以对付奥地利的同瑞典、波兰和土耳其结盟的政策用来抑制俄国的扩张。但法国的这一努力不断被俄国挫败,俄国在波兰的影响日益扩大和深入。
2.波兰的改革尝试与俄国的入侵
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刚即位时就利用白俄罗斯(当时属波兰)大主教格·康尼茨基对她登基祝贺的机会,表示要“保护”波兰境内的东正教徒,“解放”同族同教的同胞,企图肢解波兰。1763年8月,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三世病危。亲俄的大贵族奥古斯都·查尔托雷斯基及其家族希望叶卡捷琳娜二世同意由他的儿子阿达姆继承波兰王位。但是,俄国女皇却挑选了她的情夫查尔托雷斯基的外甥斯塔尼斯拉夫·波尼亚托夫斯基伯爵[2]为新的国王候选人,并指使驻波兰大使做好选举准备。1763年10月5日,奥古斯都三世病故。1764年9月6日,在俄国军队的包围下,波兰议会在华沙召开;俄国同时用50万卢布收买波兰贵族,结果斯塔尼斯拉夫·波尼亚托夫斯基当选为波兰国王,并在华沙举行了加冕典礼。叶卡捷琳娜二世以为这样便可以随意控制波兰。
但是,波尼亚托夫斯基是一个爱国者,在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他希望在女皇和查尔托雷斯基家族的支持下实行改革,仿照邻国“开明专制”的榜样,在波兰建立“开明共和国”。他任用了革新派首相,并着手对当时波兰政治上的两个最大弱点——自由否决权和自由选王制进行改革。自由否决权规定,国会的决议只有在一致通过的时候才发生效力,只要有一个议员不同意,议会的议案就不能通过。由于控制议会的大贵族争权夺利,长期以来,波兰的中央政权处于瘫痪状态。自由选王制规定国王由上述议会选举产生,它成为大贵族争权夺利和邻国干涉波兰内政的工具。
在1764—1766年,革新派在希望加强王权的国王默许下,不顾保守派的反对,推动议会通过了限制自由否决权、扩充军队、整顿财政、发展工商业、改善城市地位等法案,企图以此加强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独立。但是,这些改革引起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干涉。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对波政策,得到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支持。腓特烈二世在“七年战争”中失败后即拜倒在女皇脚下,1764年俄普在彼得堡签订的同盟条约,就是旨在反对波兰和土耳其的。条约的一项秘密条款宣称,双方坚决不允许“波兰共和国丧失自由选王的权利并使之变为王位继承制”,“在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以反对推翻波兰共和国的制度及根本法”。双方还决定“用最有利的方式”,保护波兰的东正教徒和路德教徒,使他们享有同天主教徒一样的权利,恩格斯在评论这一秘密条款时指出:“双方承担了用武力保护波兰现行宪法这个毁灭波兰的最好工具免遭任何改良的义务。这就预先决定了波兰在将来要被瓜分。”[3]
1766年,俄普两国向波兰提出“异教徒问题”,通过它们的驻华沙大使,要求波兰议会通过非天主教徒同天主教徒的权利平等法案。波兰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宗教问题比较复杂。波兰人和立陶宛人信奉天主教,居住在东部的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信奉东正教,居住在西北部的波兰市民和少数德意志人信奉路德教。同欧洲其他国家比较,波兰在宗教问题上是比较自由的。当犹太教徒在欧洲其他国家遭到迫害时,他们在这里找到避难所。18世纪中叶,波兰有75万犹太人,他们信奉犹太教,有3/4居住在城市。异教徒的权利平等问题,本来也是革新派改革的一个内容,国王打算在解决了自由否决权等重大问题后再解决这个问题。俄国和普鲁士利用宗教问题完全是别有用心的。恩格斯曾揭露过这一点:“信教自由——这就是为了消灭波兰所需要的字眼。”[4]俄国和普鲁士的粗暴干涉,引起了波兰许多议员的激烈反抗。叶卡捷琳娜二世在1767年派俄军侵入波兰。在俄国大使莱普宁的策划下,竭力反对改革的波兰大贵族卡罗尔·拉济维尔于1767年6月在拉多姆组成反对同盟。应拉济维尔的邀请,俄军向华沙进军。1767年10月,在俄军的包围下,莱普宁逮捕了一批敢于反抗的议员并把他们押送到俄国;迫使议会通过非天主教徒同天主教徒权利平等的法案,废除了一切革新措施,1768年,又通过了反动的“根本法”保持了自由否决权和自由选王制。
3.俄、普、奥第一次瓜分波兰
俄国的侵略和干涉激起了波兰各阶层的反抗,同时也加剧了俄国同土耳其、奥地利、法国的矛盾。1768年2月,波兰的一部分天主教贵族在与土耳其接壤的巴尔建立一个同盟组织,在土耳其和法国支持下,展开了武装的抗俄斗争,发展到2万人。同年6月,俄国军队打败了巴尔军队,在追赶巴尔党人时,侵犯了土耳其边境,焚烧了巴尔塔城。土耳其政府在法国支持下,抗议俄国侵犯其边境,要求俄国从波兰撤军,取消异教徒权利平等法案,遭俄国拒绝。10月6日,俄土战争爆发。1772年8月,巴尔党人的军队被俄军彻底击溃,领导人逃亡国外。
俄国在波兰的横暴和对土耳其战争的节节胜利,引起了奥地利的不安。俄军的胜利直接危及奥地利在巴尔干的利益,而俄国利用宗教问题对波兰进行干涉,也会引起奥地利境内东正教徒的反应。如何对待俄国的侵略扩张维也纳宫廷举棋不定,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约瑟夫二世(1765—1790年在位)倾向于支持土耳其反对俄国。这样做,使哈布斯堡王朝显得好像是土耳其这个死敌的盟友,这在巴尔干受土耳其压迫的信奉基督教的各族人民中是不得人心的。所以与其子约瑟夫二世共掌政权的玛丽亚·特蕾西亚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俄国的冲突。普鲁士也不愿看到俄国过分强大,更不愿承担1764年俄普同盟条约中所规定的在对土战争中提供财政援助的义务;而且它正急于趁机兼并把东普鲁士和它本土隔开的那块波兰领土(格但斯克—波莫瑞)。有鉴于此,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在1769年2月首先提出了由普、俄、奥三国瓜分波兰的建议。
1769年夏(在尼斯)和1770年秋(在摩拉维亚的诺伊斯塔特),腓特烈二世和约瑟夫二世举行了两次会晤,就瓜分波兰问题达成了默契。两国君主决定迫使俄国放弃在巴尔干的领土要求,并接受瓜分波兰的建议。1771年7月,奥地利和土耳其在君士坦丁堡签订了同盟条约。眼看奥地利即将参战,叶卡捷琳娜二世和主持外交事务的潘宁大臣,为了避免俄国外交上的孤立,阻止奥地利倒向土耳其一边,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对波兰实行保护的政策,接受了普鲁士所提的由三家瓜分的建议。1769年,奥地利抢先占领了齐普斯(即今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波升),而后又占领了古波兰的新塔尔克、乔尔什腾、松德克等县。1772年8月5日,俄、普、奥三国在彼得堡签订了瓜分波兰的条约。
根据这一条约,三国瓜分了波兰下述领土:普鲁士得到了波莫瑞地区(格但斯克除外)、赫翁诺省(托伦市除外)、马耳博克省、瓦尔米亚等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及一部分大波兰地区和库雅维地区,共计面积3.6万平方公里,人口58万;俄国分得了西德维纳河、德鲁齐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白俄罗斯地区(包括里夫兰省、波洛次克省的北部、维帖布斯克省、姆什切斯拉夫省和明斯克省的东南部)和拉脱维亚的一部分,面积共达9.2万平方公里,人口130万;奥地利分得了维斯瓦河和桑河以南地区(包括克拉科夫省、桑多米尔省的南部)、加里西亚的大部分(包括利沃夫和波多利亚、沃伦的一部分),共计面积8.3万平方公里,人口265万人。[5]
1772年9月18日,俄、普、奥三国政府发表联合宣言,声称这次瓜分是为“恢复波兰的和平和秩序”,暴露了强盗们的虚伪性。1773年5月,波兰议会在三国的逼迫下,批准了瓜分条约。1775年,三国又分别同波兰订立了不平等的通商条约。
在第一次瓜分波兰中,普鲁士是首倡者、急先锋,但在瓜分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俄国。没有俄国的同意,波兰是不可能被瓜分的。波兰历史学家曾正确地指出这一点:“从1764年以来,沙皇俄国在波兰问题上是一个具有决定性发言权的大国,要对瓜分承担全部责任。”[6]但是前苏联一些历史学家却只强调普鲁士、奥地利的责任,而为俄国开脱。他们说:“普鲁士和奥地利是瓜分的倡议者,主要当事人……俄国在第一次瓜分中没有得到波兰的原有土地,应当把拉脱维亚和白俄罗斯的土地转归俄国,同把波兰和乌克兰的土地转归普鲁士和奥地利作完全不同的评价。前者具有进步意义,符合白俄罗斯和拉脱维亚人民的愿望。”[7]这就不但为俄国瓜分波兰的罪责开脱,而且为瓜分歌功颂德了!
这次瓜分使波兰丧失30%的领土、人口减少35%。瓜分前,波兰领土为73万平方公里,人口1150万;瓜分后波兰只有领土52万平方公里,人口750万。而且由于丧失了北方出海口和南方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的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并处于三个邻国更严密的包围之中。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1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 斯塔尼斯拉夫·波尼亚托夫斯基(1732—1798年)是波兰末代国王(1764—1795年在位)。在1755—1758年,作为波兰驻彼得堡使节,结识了叶卡捷琳娜,并成为她的情夫,1757年女皇生下一女,名安娜。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1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5] 波兰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波兰通史》,第2卷,第1分册,76页,华沙,1958。转引自刘祖熙:《波兰通史简编》,135、1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6] 波兰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波兰通史》,第2卷,第1分册,第136页。
[7] [苏]弗·德·科罗柳克主编:《波兰通史》,第1卷,382~383页,莫斯科,1956。转引自刘祖熙《波兰通史简编》,1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