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俄国外交影响的增长与1787—1792年俄土战争(1 / 1)

1.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与《铁申和约》

俄国在1768—1774年俄土战争中的胜利,《库楚克—凯纳吉条约》的签订和对波兰的瓜分,扩大了俄国在欧洲的影响,开辟了俄国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的新时期。国际形势对俄国非常有利,叶卡捷琳娜二世正是利用了这种环境,展开了俄国外交。其重要成果之一,是大大加强了俄国在德意志帝国的阵地。奥地利和普鲁士为争取在德意志的优势地位而展开的激烈对抗,促使双方都想把俄国拉到自己方面来。

普鲁士在1768—1774年俄土战争中对俄国采取了两面政策的态度。战争的结果促使腓特烈二世更加反对俄国。但是,普鲁士希望恢复俄普同盟条约,用以作为对奥地利斗争的工具。俄国看透了腓特烈二世的用意,便顺水推舟,在1777年恢复了同普鲁士的同盟条约,借以保证对普鲁士外交活动的控制。

1778年,奥地利和普鲁士为巴伐利亚王位继承问题发生严重分歧并导致一场战争。巴伐利亚邦的统治家族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现任的选帝侯没有子嗣,嫡系行将断绝。这时奥地利要求巴伐利亚在选帝侯马克斯·约瑟夫死后订立一个条约,承认哈布斯堡王朝对下巴伐利亚的要求,明德尔海姆领地以及波希米亚在上普法尔茨的前采邑应立即割让给奥地利,而不管当地居民的异议。奥地利军队占领了这些地区。普鲁士无论如何都要阻止奥地利扩大它在帝国内部的地盘,因而表示激烈反对,并把军队开进了波希米亚。作为俄国的同盟者,腓特烈二世希望获得俄国的军事援助,但叶卡捷琳娜二世想作为这次王朝战争的仲裁人。她一面向维也纳提出一项威胁性的宣言,要玛丽亚·特蕾西亚“充分满足德意志诸侯的正当要求”;另一方面,俄国驻普鲁士的代表“摆出一副代表本国宫廷前来向德意志发号施令的全权公使的架势”。根据普奥双方的要求,俄国和法国一起作为调停人。1779年5月13日,普鲁士和奥地利在铁申签订了和约。俄国保持了对普鲁士的良好关系,但不允许它实际上加强自己;奥地利也没有实现自己的要求,它从巴伐利亚获得一块约6万居民的地方——因县,作为对它的众多要求的一点补偿。俄国政府仲裁了这场普奥之间的纠纷,得以在德意志帝国内保持对它的利益所必需的力量平衡。俄国被承认为德意志帝国的法律保证人之一,给了它在某种程度上操纵德意志事务的权利。从这时起,照当时人们的说法,俄国便似乎成了“帝国的一员”,可以“随心所欲地”参与德意志的事务。

叶卡捷琳娜二世对外政策的目标不仅仅限于德意志。在美国独立战争之际,1780年3月11日,俄国发表了有名的海上《武装中立宣言》,宣布中立国船只有权在海上用武力抵御交战国的进攻,并受到加入该宣言的一切国家的保护;中立国有权和交战国自由贸易,并确定了战时禁制品、封锁等概念。俄国同丹麦、瑞典、普鲁士等国,组织了“武装中立同盟”,武装中立原则也得到法国、美国、西班牙和尼德兰的承认。但这些原则遭到英国激烈反对,因为它是针对英国提出的。俄国的《武装中立宣言》表明,俄国外交已超出欧洲而进入世界范围了。

2.俄国吞并克里米亚汗国

80年代初,俄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吞并克里汗国。克里米亚汗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俄国南下黑海的必经之地。第聂伯河和顿河经过这里才能入海,南俄的农产品由该地经黑海运往南欧和西欧。没有克里米亚,俄国就不可能与南欧建立直接联系。当时的人就曾指出:南欧国家的产品,“运到我们这里已不知经过几千个关卡之手,并大大提高了价格”。[1]早在伊凡四世(1533—1584年在位)时,俄国就想夺取克里米亚了。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上台后,1762年7月,总理大臣米·沃龙佐夫就上奏说:“克里米亚半岛的地位是如此重要,的确可以看做是俄国和土耳其领地的钥匙;当它属于土耳其的时候,对于俄国始终是危险的;当它属于俄国或不属于任何别人时,那么俄国的安全不但可靠而且是巩固的;那时亚速海和黑海就会处于俄国的统治之下。”[2]在1774年的条约中,俄国迫使奥斯曼苏丹承认克里米亚汗国独立,不过是为进一步吞并做准备。1776年11月,俄国派苏沃洛夫率军开进克里米亚汗国的皮里科普地峡,1777年3月,把克里米亚鞑靼人一个统治家族的成员沙金、格莱扶上汗位,遭到当地人民的反抗。几个月后爆发了起义,被俄国军队镇压了下去。土耳其政府曾打算出兵,由于法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圣·普利斯特的斡旋,1779年3月21日,在艾纳里—卡瓦克签订了《解释性协定》,土耳其再次肯定了克里米亚的独立和俄国商船通过海峡的权利,从而间接承认了沙金·格莱的汗位。

叶卡捷琳娜二世看到,俄国吞并克里米亚的计划遭到土耳其苏丹政府的顽强抵抗;而俄国统治集团又迫切要求向黑海和海峡地区扩张。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俄奥同盟和所谓“希腊方案”。[3]这个方案的实质是要瓜分奥斯曼帝国。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了像瓜分波兰那样瓜分土耳其,便拉拢了当时对巴尔干具有同样野心的奥地利。

1780年,俄国女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会晤于莫吉廖夫。在这次会晤中,确定了俄国和奥地利对土耳其和波兰采取“同样的立场”。通过两国皇帝之间在1781年4—5月交换的亲笔信,俄国和奥地利建立了同盟关系(由于外交程序上的分歧,没有签订正式同盟条约)。俄奥的接近和俄普的疏远,说明俄国外交已脱离潘宁的“北方体系”,潘宁也被解除外交职务,开始由波将金主持俄国外交。

1782年秋,叶卡捷琳娜二世向约瑟夫二世提出了由波将金拟制的旨在瓜分土耳其的“希腊方案”。这个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俄国将兼并克里米亚以及奥恰科夫和布格河与德涅斯特河之间的土地,同时得到爱琴海上的一二处岛屿,以建立俄国的海军基地;在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和比萨拉比亚建立一个附属于俄国的达基亚王国,由波将金做国王;恢复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希腊帝国,统辖希腊本部和色雷斯、马其顿、保加利亚,由刚出生不久的(1779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第二个孙子康士坦丁·巴甫洛维奇[4]为皇帝。按照这个方案,奥地利将获得巴尔干斯拉夫人居住的大部分地区,即塞尔维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达尔马提亚。法国将得到包括埃及在内的土耳其在非洲的一部分属地作为“报偿”。俄国还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减少法国的阻力。1786年底缔结俄法商约,改善两国关系,使法国在君士坦丁堡不再从事反俄宣传。俄国希望这一方案能得以实现。但“希腊方案”是一个**裸的掠夺方案。由于皇帝约瑟夫二世看到俄国野心太大,而他也有同样野心。他提出了奥地利将获得德涅斯特河上的霍丁要塞和从多瑙河支流奥列塔河到亚得里亚海,包括从小瓦拉几亚到威尼斯共和国的省份伊斯特里亚和达尔马提亚等广大地区的要求。双方意见分歧,“希腊方案”还没有能付诸实施便流产了。

虽然作为俄国一揽子解决南下黑海和巴尔干的庞大计划——“希腊方案”并没有实现,但是,俄国夺取克里米亚和通过黑海海峡的方针,却一直在积极贯彻执行。自1776年起,俄军已事实上控制了克里米亚半岛,但是当地人民的反抗得到土耳其苏丹的支持,使俄国看到它的傀儡沙金·格莱在克里米亚地位的脆弱,非要由俄国直接统治不可了。接管俄国外交事务的波将金说:“必须割去我们鼻子上的瘊子。”[5]1782年末,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根据波将金和比茨鲍罗德科的建议,在一次讲话中就提出了夺取克里米亚汗国的问题,并为此作了相应的军事和外交准备。1783年4月19日,女皇发表了一个正式吞并克里米亚的宣言,声称:“作为永远消除扰乱俄国和奥斯曼帝国之间缔结的永久和平的不愉快的根源的一种手段……朕已决定,将克里米亚半岛、塔曼岛和库班地区(库班河右岸),置于我们的管辖之下。”[6]克里米亚汗国被划为新俄罗斯边区,波将金被任命为新俄罗斯边区总督。从此,俄国得到黑海北岸大片土地,包括黑海重要港口、海军基地和一条很长的海岸线,俄国开始成了“黑海沿岸国家”。

俄国吞并克里米亚汗国,赶走了土耳其人在黑海北岸的势力,这是对奥斯曼帝国的沉重打击。奥斯曼苏丹开始曾准备战争,并派了舰队到克里米亚沿岸。但是当时土耳其单独对俄作战力量不足,而欧洲其他国家因各种矛盾四分五裂(美国独立战争使英国与法国等国严重对抗,普奥长期对立),没有任何国家给土耳其以有效的帮助。奥斯曼苏丹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1784年1月8日,以间接的方式承认了俄国对克里米亚的吞并。

3.1787—1792年俄土战争与近东危机

俄国吞并克里米亚汗国后,立即着手巩固其在黑海上的势力,建立黑海舰队和建设军港,塞瓦斯托波尔很快成为黑海舰队的强大基地。在塞瓦斯托波尔港的拱门上写着“去君士坦丁堡之门”,表明了俄国以此为基地,继续南进的野心。土耳其对于被赶出克里米亚已经极为不满,而俄国在黑海上咄咄逼人的推进,使俄土矛盾更加尖锐起来。由于俄国提出了对多瑙河两公国和格鲁吉亚的保护权问题,很快又导致一场新的俄土战争('1787—1792年)。

多瑙河两公国和格鲁吉亚问题成为这次俄土战争的直接导火线不是偶然的。在1768—1774年俄土战争中,俄军曾经占领过这些地方。《库楚克—凯纳吉条约》规定了俄军必须从这些地区撤退。俄国早就想得到这些地方,是不甘心撤退的。在签订条约的时候,俄国就作了一些手脚,留下伏笔。比如,该条约第16条,在规定俄国将全部比萨拉比亚以及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两公国归还给奥斯曼帝国政府的同时,规定了奥斯曼政府应遵守的10个条件,其中第10条为:苏丹政府“应同意驻奥斯曼帝国的俄罗斯帝国宫廷大臣可视两公国之情况为其居民的利益伸张。奥斯曼帝国政府应保证以对友好国家的尊敬态度听取上述意见”。这许多条件使俄国成了像是两公国的保护者,是它们利益的代言人。这些含混不清的规定,成为俄国后来提出对两公国有“保护权”的依据。俄国派驻布加勒斯特和雅西的领事,粗暴干涉两公国的事务,引起不断摩擦。

关于格鲁吉亚,《库楚克—凯纳吉条约》的规定也很含糊:“第23条,被俄军武装占领的格鲁吉亚和明格列里亚的一些城堡,俄国认为它们应该属于它们自古以来就所属的那些人。因此,如果上述这些城堡确实自古以来或许久以来就是奥斯曼帝国政府占有的,就应被确认是属于它的。本条约换文后,俄国军队将在适当时间从那里撤走。”同时也规定了奥斯曼政府保证遵守的一些条件。1783年7月23日,俄国与格鲁吉亚在圣·格奥尔基签订了保护条约,土耳其政府不予承认。

土耳其与俄国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尖锐化起来。1787年,叶卡捷琳娜二世进行了“克里米亚巡视”,[7]并邀请皇帝约瑟夫二世参加此行,共同检阅黑海舰队,向土耳其炫耀武力并表明得到奥地利的支持。

这时土耳其苏丹政府得到英国和普鲁士的外交支持。1785年,英王乔治三世(1760—1820年在位)以汉诺威选帝侯的身份参加腓特烈二世组织的小德意志国家联盟。英国和普鲁士日益接近,反对俄国的扩张。俄国和土耳其之间的冲突,对英国和普鲁士是有利的。俄国在黑海地区的扩张,直接威胁英国在近东的利益。英国认为,战争将削弱俄国,使其失去在黑海夺得的阵地;而普鲁士则指望,战争将捆住俄国的手脚,它好在北方夺取波兰的新土地。英普驻君士坦丁堡大使积极支持土耳其苏丹政府采取与俄国对抗的政策。

1787年7月26日,土耳其政府向俄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承认苏丹政府对格鲁吉亚的最高统治权、向克里米亚派驻领事(后进一步要求归还克里米亚)、交出摩尔达维亚大公马甫罗高德(不久前曾跑到俄国)等。

俄国政府拒绝了通牒提出的要求。1787年8月21日,土耳其舰队向黑海北岸金布恩要塞的俄国舰队发起进攻。俄土战争开始。次年2月,奥地利加入俄国方面对土耳其宣战。

战争开始后,俄土双方都投入20多万兵力。经过多次激战,1789年俄军进入巴尔干,1790年俄国攻占了多瑙河口的重要港口伊兹梅尔。奥军也在1789年攻克贝尔格莱德等地。土耳其舰队在黑海上多次遭到失败。

战争使俄国与英国、普鲁士的关系更加紧张起来。英国政府曾采取措施破坏俄国在1788年派舰队到地中海去。1788年8月15日,英国和普鲁士、荷兰在柏林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目标针对俄国,主要目的是使俄国在近东束缚住手脚而破坏它在波罗的海的阵地。英国和普鲁士鼓动瑞典从北方进攻俄国。因为俄国正在把注意力集中在南方对土战争,北部边境只有1.9万军队,而瑞典除海军外部署了3万陆军。

1788年6月,瑞典军队不宣而战,从芬兰边境发动进攻,同时海军在芬兰湾登陆。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1771—1792年在位)向彼得堡发出照会,提出以下要求:第一,归还由《尼什塔得和约》(1721年)和《阿波条约》(1743年)所割占的全部领土;第二,在瑞典的参与下,同土耳其签订和约,并归还克里米亚;第三,如果土耳其政府仍不满意,那么就恢复1768年以前的边界,即废除《库楚克—凯纳吉条约》。

战争开始后,瑞军没有很快取得胜利,而俄国的同盟者丹麦在1788年8月也参加了对瑞典的战争。英国和普鲁士害怕瑞典失败和俄国在波罗的海地位的加强,当时英国正极力谋求在北欧的霸权,它急忙向哥本哈根派出特使,要求丹麦撤军并签订和约,甚至以战争相威胁。普鲁士也派出执行同样使命的特使。丹麦被迫在1788年10月9日签订和约,答应在俄瑞战争中保持中立。

由于俄奥军队在南方取得对土耳其军队的几次胜利,英国和普鲁士紧张起来,英国议会里的强硬派主张帮助土耳其对俄作战。1790年春,形成了以俄奥为一方,以英普为另一方对峙的形势。1790年,普鲁士又与波兰签订了旨在反对俄国的同盟条约。在奥地利方面,皇帝约瑟夫二世恰在2月20日病逝,哈布斯堡君主国内外形势都极为不妙,他的弟弟利奥波德那时还是托斯坎纳大公,约瑟夫留给他的是一个岌岌可危的政权。奥地利之所以参加对土作战,一方面是为履行与俄国同盟的义务,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夺取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土地和塞尔维亚,实际上与俄国有严重矛盾(如在多瑙河两公国)。现在面临与英普对峙的形势,奥地利感到担忧。在英国和普鲁士的压力下,1790年7月,在莱亨巴赫国际会议上,奥地利答应与土耳其签订和约,不再给俄国以任何帮助。

1790年3月,俄国和瑞典开始和谈,由于瑞典要求俄国放弃根据1743年《阿波条约》所占领的芬兰的一部分土地,谈判拖了下来。但因前线军事上的几次失利,1890年8月,在芬兰的一个小村维列尔签订了和约,恢复了两国战前状况。

在1790年莱亨巴赫会议以后,英国成为俄国最危险的公开的反对者。这主要因为俄国的扩张政策与英国企图在欧洲维持均势的计划发生尖锐矛盾。威廉·庇特(1783—1801年在位)把俄国看作英国的主要障碍,焦点就在黑海和波罗的海。英国政府不允许俄国势力在黑海上的进一步加强,并想迫使它放弃由战争夺得的成果首先是奥卡科夫。为此目的,英国希望俄国接受同盟者的调停与土耳其谈判,在恢复战前状况的基础上签订和约。同时,威廉·庇特想组织一个国际联盟(包括普鲁士、土耳其、波兰、丹麦、瑞典),以孤立俄国。在普鲁士的支持下,英国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从奥地利那里,英国破坏了奥同俄国的同盟;从丹麦那里解决了英国舰只通过松德海峡和在丹麦港口停靠问题;从瑞典那里使之开始了反对俄国的战争,并赋予英国使用其港口的权利。

英国内阁已经准备好了将要递交俄国的最后通牒,同时决定派舰队到波罗的海和黑海。庇特要求议会批准用于武装海军进行对俄战争的军事拨款。俄国对此也进行了认真准备。战争似乎已不可避免。但这时英国议会里出现了分歧,一部分议员起来反对庇特政府对俄战争的政策。这主要反映了在波罗的海进行广泛的对俄贸易的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当时俄国是英国的重要原料提供者(木材、麻等),又是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的重要市场。俄国驻伦敦大使谢·沃龙佐夫利用这一形势在英国议会的反对党中进行积极活动并利用报刊进行宣传。辉格党的著名活动家福克斯、舍利丹、贝尔克等人,在议会的发言中尖锐批判庇特的政策,坚持对俄国采取友好态度。这些人被称为亲俄派。他们论证的主要理由,认为法国是英国的主要敌人,而俄国可以作为牵制法国的平衡筹码。庇特的政策遭到议会激烈反对,甚至内阁里也有人反对战争。庇特被迫撤销了进行战争的计划,俄国外交取得重大胜利。1791年的东方危机以英国的外交失败结束了。

在瑞典战争和奥地利单独媾和以后,俄国鉴于处境的孤立,放弃了对土耳其的广泛领土要求的计划,1791年8月,俄国代表与土耳其代表在雅西开始和平条约的谈判。1792年1月,签订了《雅西和约》。该条约主要内容包括:重新肯定1774年《库楚克—凯纳吉条约》和此后的一系列外交文件(包括对克里米亚和库班河的吞并);俄国的国境向西推进到德涅斯特河;俄国得到奥卡科夫,把占领的比萨拉比亚和多瑙河公国归还土耳其,不过土耳其给俄国提供一定的贸易特惠。条约绕开了格鲁吉亚问题,只规定土耳其答应不对格鲁吉亚采取敌对行动。

[1] 转引自苏联科学院历史所编:《苏联史纲(18世纪下半期)》(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и CCCP.Pоссия Bo Bторой Половине ⅩⅧB.),365页,莫斯科,1956。

[2] [苏]特鲁日宁娜:《1774年库楚克—凯纳吉条约》(H.Дружинина,Кючук Кайнарджийский Мир 1774 г.),66页,莫斯科,1955。

[3] 这是当时外交界的称呼,在俄国通常称之为“著名的大计划”。

[4] 康士坦丁为君士坦丁的不同中译名。叶卡捷琳娜二世专门为康士坦丁请了希腊保姆和家庭教师,向他传授希腊语言和生活习惯,为当皇帝做准备。同时为他铸造纪念章,图案的一面是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另一面是升起一颗明星的黑海。

[5] [苏]特拉诺夫:《黑海海峡》(Транов,Черноморские Проаивы),58页,莫斯科,1948。

[6] [美]乔治·沃尔纳茨基:《俄国历史资料集(早期—1917)》(George Vernadsky,A Sourse Book for Russian History from Early Time to 1917),第2卷,412页,耶鲁大学出版社,1972。

[7] 外交史上被称为“塔夫里达之行”,塔夫里达为克里米亚古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