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768—1774年俄土战争《库楚克—凯纳吉条约》(1 / 1)

1.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与“治外法权条约”

庞大的奥斯曼帝国,18世纪进一步衰落。作为帝国统治基础的军事采邑制度逐渐瓦解和失去作用;而一些懦弱的苏丹们无力对付帝国面临的变化,特别是外国势力的侵入。18世纪的几个苏丹,都是些无所建树的无能之辈。艾哈迈德三世(1703—1730年在位)把大量金钱花费在后宫妃嫔们的身上;而马赫穆德一世(1730—1754年在位)则把精力用在建造宫殿、清真寺、亭榭等上面;其余几个苏丹都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缺乏治国才能。庞大的帝国停滞腐化,而它所统治的地区又如此重要。自18世纪起,奥斯曼帝国就成为欧洲列强窥伺的目标。1699年《卡尔洛维茨条约》签订以后,欧洲列强开始分割奥斯曼帝国的属地。根据这项条约,奥地利、威尼斯、波兰等国都得到了奥斯曼统治的一些地区。

如果说在17世纪同奥斯曼人争夺势力的主要是奥地利和威尼斯,那么进入18世纪,威尼斯的角色便由俄罗斯来代替了。

彼得一世对亚速要塞得而复失,没有实现打通南方出海口的宿愿。女皇安娜·伊凡诺芙娜(1730—1740年在位)统治时期,1735年爆发了又一次俄土战争。这次战争是由女皇安娜联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一起发动的。法国由于在波兰与俄国有矛盾,所以支持土耳其对俄开战。1735年秋,由米·伊·列昂季耶夫率领4万俄军向克里米亚北端的彼列科普地峡挺进时,受到阻击,损失惨重,被迫撤退。1736年,俄国虽然通过彼列科普进入克里米亚腹地,但因害怕被鞑靼军队包围,又很快撤出。1737年,俄军攻下黑海北岸要塞奥恰科夫并在克里米亚半岛歼灭了鞑靼军队1.5万人。但俄国对土耳其并未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同年夏天,俄土代表在乌克兰涅米罗夫开始和谈,并有奥方代表参加。但和谈未果,战争重开。奥地利仍站在俄国方面。战争持续到1739年夏天,俄军虽在普鲁特河上游的斯达乌查尼村打败土军,但奥军却在其他战场连吃败仗。

1739年9月,奥地利首先单独同土耳其媾和,俄国处境不利,土耳其也希望结束战争,法国驻土耳其大使德·维尔纳夫侯爵从中调停,9月,签订了《贝尔格莱德和约》。和约规定,贝尔格莱德和其他被奥地利占领的地区归还土耳其。俄国重新获得亚速,但必须拆毁该地的军事设施,俄国不能在亚速海建立舰队,但可以从事商业贸易。黑海北岸地区仍归土耳其所有,把乌克兰第聂伯河中游西岸的一小块地区划归俄国;高加索的卡巴尔达地区规定为“自由地带”,为俄土“两帝国之间的壁障”。俄国可在黑海地区通商,但货物须由土耳其船只载运。

奥斯曼苏丹鉴于法国大使德·维尔纳夫侯爵在签订《贝尔格莱德条约》期间的调解努力,并且因为他连续担任法国驻土耳其大使多年,1740年与法国缔结了著名的“治外法权条约”。[1]这个条约重申并确认了以前历代所订特惠条例中的要点。法国人还在1521年就得到了在埃及进行贸易的特权。1528年苏莱曼一世(1520—1566年在位)对这些特权予以确认,1536年他又与法兰西签订了正式的特惠条例。这个条例与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年在位)和巴耶济德二世(1481—1512年在位)同威尼斯、佛罗伦萨、那不勒斯、匈牙利和其他诸国所订的条例相似。这项同法国签订的条例,在1569年、1581年、1597年、1604年和1673年一再被重新肯定。[2]1740年的条约共82项条款,包括了前述条例的主要内容。其要点有:给予法国人在奥斯曼帝国境内旅行和贸易的权利,其货物除按值抽3%的进口税外,免征各种捐税;承认法国大使和领事对居住在奥斯曼帝国的法国人有全部裁判权,任何法国人不得由奥斯曼官员逮捕,除非有一个法国领事馆的官员在场;法国人获准拥有和建立他们自己的教堂,并且可以有信仰自由,对于法国在圣地的朝觐者和僧侣们予以特别照顾;居住在奥斯曼帝国的法国人死亡后,其财产归法国领事掌握,由他根据法国法律管理遗产;还有最重要的一条是,给予法国以这样的特权,它可以把那些在土耳其没有大使或领事的葡萄牙人、西西里人、卡塔隆人等收容在它的旗帜下加以保护,并且所有罗马天主教徒都被视同法国人来对待,给予特殊的照顾。这些特权逐渐成为治外法权。对这些条款的内容的不同解释,引起不断的外交纠纷。不仅如此,法国以及其他从奥斯曼得到类似条约的国家(英国、奥地利、荷兰以及后来的俄国),还把他们的一种叫做巴拉特(barat,相当于国籍证)的证书,卖给奥斯曼的臣民,这些人也得到贸易特权,引起许多混乱。

2.1768—1774年的俄土战争和《库楚克一凯纳吉条约》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实现其南下黑海夺取南方出海口的战略目标时,所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日益衰落中的奥斯曼帝国。1766年,俄国利用所谓“信教自由”干涉波兰事务,引起波兰议会反对,叶卡捷琳娜二世在1767年派兵入侵波兰。奥斯曼政府深为不安,害怕在巴尔干引起反应。法国支持奥斯曼苏丹的反俄立场,路易十五派遣了维尔仁为大使,德·托特男爵为军事顾问,为苏丹政府出谋划策。1768年6月,俄国政府支持下的乌克兰哥萨克部队追捕逃入土耳其境内的波兰反俄组织巴尔党人时,侵犯了土耳其边境。苏丹穆斯塔法三世(1757—1774年在位)提出强烈抗议,并鉴于俄国侵犯波兰违反1711年《普鲁特条约》关于不得在波兰驻军的规定,要求俄国撤出波兰。遭到俄国拒绝后,在法国支持下,苏丹政府于1768年10月6日向俄国宣战。

俄土战争开始后,军事行动主要集中在三个战场上,即多瑙河战场、克里米亚战场和南高加索战场。在多瑙河战场,俄将彼得·鲁缅采夫率军在1769年攻占了霍丁、雅西和布加勒斯特。到1771年年底,俄军完全控制了多瑙河两公国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在克里米亚战场,俄军在多尔哥鲁科夫指挥下,于1769年控制了亚速海,到1771年占领了全部克里米亚半岛。在高加索,俄军占领了卡巴尔达、奥塞梯亚和达吉斯坦,并进驻格鲁吉亚。

为了南北合击以图夺占君士坦丁堡,1769年,叶卡捷琳娜二世派出波罗的海舰队,在约翰·埃尔芬斯顿指挥下,从喀琅施塔特出发,绕道大西洋,未受法国和西班牙的阻挠,从直布罗陀海峡驶入地中海。舰队到达希腊沿海附近时,由阿·奥尔洛夫伯爵(参与谋害彼得三世的女皇情夫之一)接管了指挥权。俄军煽动当地希腊居民起义反对苏丹统治。但是奥尔洛夫率领的俄军在莫里亚摩登陆后,被驻守的土军击溃,奥尔洛夫逃回舰队,听任希腊人遭受土耳其军队镇压。1770年5月7日,俄国舰队在开俄斯岛打败了土耳其人,并在切什梅湾击溃了土耳其舰队,控制了爱琴海。但是,奥尔洛夫企图进入海峡时受挫,被土耳其军赶跑,遂率舰队驶往埃及。

俄国在多瑙河两公国的胜利,促使奥地利与土耳其接近。1771年7月,奥地利代表图古特同奥斯曼帝国政府在君士坦丁堡签订了一项秘密防御同盟条约,奥地利保证,如果俄国军队越过多瑙河,对土耳其将予以军事援助。普鲁士方面由于英国大使的情报而获悉这一消息,就加速了由俄、普、奥三家瓜分波兰的进程,同时劝叶卡捷琳娜二世放弃俄国在普鲁特河和多瑙河的征服地,以防止奥俄对抗。叶卡捷琳娜二世害怕俄国被孤立,允许奥地利参加对波兰的瓜分,而奥斯曼帝国则由于波兰的牺牲而免遭瓜分,但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只好求和。边谈边打,断断续续的战斗又继续了两年。因为俄国在1773年9月爆发了普加乔夫领导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叶卡捷琳娜二世非常害怕,才加速了谈判的进程。1774年7月21日,俄土两国代表在俄军大本营所在地库楚克—凯纳吉村(在保加利亚境内)签订了和约。

《库楚克—凯纳吉条约》由序言、29项条款和秘密附件三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俄国取得了进入黑海的重要港口和地带,其中包括: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叶尼卡尔和刻赤要塞,第聂伯河三角洲上的金布恩以及附近第聂伯河与布格河之间的草原地带,亚速城及其周围的县,还有黑海东岸的大小卡巴尔达人居住的地区等(第18—21条)。第二,宣布克里米亚汗国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条约规定承认所有鞑靼民族,即克里米亚鞑靼人、布扎特鞑靼人、库班鞑靼人……为自由的、完全不依赖于任何外来政权的民族(第3条)。第三,俄国商船可以在黑海、奥斯曼帝国的其他海域以及多瑙河上自由航行,自由出入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可在所有码头、港湾包括首都君士坦丁堡停靠;俄国商人可以在奥斯曼帝国境内自由通商,并享受最惠国待遇(第11条)。第四,俄国军队所占领的比萨拉比亚以及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公国应归还土耳其。而土耳其政府应保证遵守的条件是:实行大赦、保证信教自由、允许俄国宫廷大臣为这些地区居民的利益伸张等(第16条)。第五,奥斯曼帝国政府答应坚决保护基督教教义和教堂(第7条)。同时允许俄国宫廷在君士坦丁堡加拉特地区别伊·奥格拉大街上修建一所东正教教堂,这座教堂永远受俄罗斯帝国大臣的保护(第14条)。

《库楚克—凯纳吉条约》是俄土关系史上最重要的条约。它使俄国终于打通了南方出海口,进入了黑海,同时为吞并克里米亚做了准备。俄国又在奥斯曼帝国境内取得了许多特权,后来又利用对多瑙河公国、对保护基督教臣民的含糊规定,作为进一步向巴尔干和近东扩张的借口。

[1] 马克思仍把它称为“特惠条例”,而不称条约,西方著作通称为“治外法权条约”。马克思说:“俄国是第一个在1774年把仿造法国的先例而编制的特惠条例列入条约的国家,这个条约就是凯纳吉条约。”(《宣战——关于东方问题的历史》,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183页。)

[2] 特惠条例承认欧洲侨民在奥斯曼帝国享有某些权利是基于这样一个想法:既然基督教徒不能利用穆斯林的神法,他们就只能按照他们自己的法律生活。这些优惠条例是苏丹单方面的赋予,缺乏法律上的相互性,可以由一国收回或取消,而且只在两国皇帝在世期间有效,所以要不断重新肯定。这种特惠条例在奥斯曼帝国衰落时,便发展成为不平等的治外法权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