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德国公主改变了俄国面貌——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不让须眉(1 / 1)

1762年7月9日(俄历6月28日),俄国沙皇彼得三世之妻、33岁的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芙娜,依靠她的情夫、近卫军军官格·奥尔洛夫,发动宫廷政变,监禁(后害死)了她的丈夫,自己登上了沙皇的宝座,称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俄国历史上是一个出名的女皇,她使俄罗斯帝国发展到鼎盛时代——“俄国贵族的黄金时代”,史家称俄罗斯国家最光辉的几页历史是靠这位女皇获得的。她对内推行“开明专制”,扩大贵族特权,发展科学文化;对外通过两次对土耳其战争,三次瓜分波兰,大大扩张了俄国领土,打通了黑海出海口。俄罗斯国力达到空前强大,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国家。

叶卡捷琳娜二世原名索菲娅·奥古斯特,于1729年生于奥得河畔的什切青(原属东普鲁士,所以说她是德国人,今属波兰)。到俄国宫廷后,当时女皇伊丽莎白忌讳“索菲娅”这个名字(是女皇的姑姑,因与女皇的父亲彼得一世争权被关进修道院),而用自己母亲(叶卡捷琳娜一世)的名字给她命名。

叶卡捷琳娜的父母两家都是北德意志的小王族,她的身上没有一滴俄罗斯人的血液。北德意志的这些小公国,在17至18世纪时跟很多欧洲大国宫廷有姻亲关系,如俄国、英国、瑞典等。所以公主、王子特多。俄国史家克柳切夫斯基说,那里是欧洲大国宫廷的王子、公主们挑选对象的“取之不尽的源泉”。叶卡捷琳娜的一个舅舅,即彼得一世的大女婿霍尔斯坦公爵,其子后来继承了俄国皇位,即彼得三世。叶卡捷琳娜的另一个舅舅,则是彼得一世的幼女——女皇伊丽莎白的未婚夫,因夭折而未能成婚,给伊丽莎白留下永远的回忆。叶卡捷琳娜正因此被女皇选入俄国宫廷,与其表兄、皇位继承人彼得三世成婚。

叶卡捷琳娜在伊丽莎白的宫廷里度过了18年岁月。积累了丰富的宫廷生活和政治斗争的经验。1761年女皇伊丽莎白死,彼得三世继位。彼得推行亲普鲁士政策(他是德国人),遭到俄国贵族反对。叶卡捷琳娜巧妙地利用这一矛盾,并得到英国大使的支持,1762年政变成功。

叶卡捷琳娜登上俄罗斯帝国皇帝宝座后,一面镇压皇位竞争者,杀害了彼得三世和1741年被女皇伊丽莎白推翻并关在监狱已20多年的小伊凡(被推翻时年仅数月);同时保留前朝重臣予以重用,依靠俄国贵族支持,巩固自己的政权,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笼络人心。在她统治俄国的34年里,内外政策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叶卡捷琳娜的对内政策,在1773—1775年普加乔夫农民起义之前,以“开明专制”为特征,后期的特点是加强贵族专政。“开明专制”也叫“开明君主专制”,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后来曾风行欧洲许多国家宫廷,用来实行一些改革,加强其政权。叶卡捷琳娜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对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尤感兴趣。她即位后,经常与伏尔泰、狄德罗等法国学者通信,听取他们对改革政治的意见,以实现“君主和哲学家的结合”。她还提出“以法治国”。为此在1767年成立新法典编纂委员会,在全国选出567个代表组成。她亲自动手写了长达655条的《指导书》(圣谕),作为立法依据。大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三权分立”。其主要内容摘自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圣谕被译为多种文字在西欧流行,伏尔泰曾称其为“本世纪最好的文献”,但在俄国并未实行。1768年俄土战争开始后,委员会解散。1764年她下令没收教会和修道院地产,1765年成立自由经济学会和农业学会,研究发展工农业生产,出版报纸杂志,提出改进耕作制度和改良农具。叶卡捷琳娜本人对文化艺术有一定修养,所以对戏剧、歌剧、芭蕾舞和音乐演出着力提倡,在冬宫一侧专门建造了埃尔米塔什小剧院,创立了俄国芭蕾舞学校,甚至还自己动手写过一些喜剧和歌剧剧本。由于女皇的倡导,舞台艺术更受上流社会的青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孕育了下一个世纪的文化繁荣。

叶卡捷琳娜的“开明专制”,旨在巩固封建农奴制和贵族的统治。她还颁布了地主有权追捕逃亡农奴并流放他们的法令。农奴制剥削的加强,使俄国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导致了俄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普加乔夫起义(1773—1775年)的爆发。起义发生在伏尔加河流域,席卷俄国东南60万平方公里土地。普加乔夫出身于顿河哥萨克,参加过“七年战争”,后流浪各地。1773年9月带领哥萨克在雅依克河(起义失败后被改名乌拉尔河)起义。他冒充女皇的丈夫,自己编了一个死里逃生的故事,以“彼得三世”的名义发布文告,号召推翻女皇统治,给农民以土地和自由。起义得到各民族农民和乌拉尔工人响应,发展到数万人。女皇调大军镇压,起义最后失败。普加乔夫被叛徒出卖,1775年1月在莫斯科被绞死。

鉴于地方政权在农民战争中暴露出许多弱点,为巩固封建秩序,于1775年11月颁布《全俄帝国各省管理体制》,进行地方行政区域改革,使权力集中和官僚化,以省、县两级取代过去3级。同时进行边疆地区俄罗斯化,使彼得一世建立的贵族官僚制度臻于完善。她把贵族的特权发展到顶点,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1785年颁布的《俄国贵族权利、自由和特权诏书》,使贵族不承担任何国家义务,但却享受一切特权。如免除人丁税、体刑和服兵役等。同年还颁布了御赐城市权利诏书,规定城市有权选举自治机关,使商人、资产阶级得到一部分权利。

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国对外政策面临的任务是:西方从波兰统治下兼并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南方从土耳其手中夺取黑海出海口;北方巩固俄国在波罗的海的地位。当时的国际环境非常有利于沙皇政府来实现这一目标。“七年战争”把整个欧洲分裂为两个阵营,英法争夺海外殖民地,普奥争夺中欧领导权,叶卡捷琳娜利用战后欧洲的矛盾,展开广泛有力的外交活动,两次打败土耳其,三次瓜分波兰,实现了领土扩张。

在1768—1774年俄土战争中,俄国打败土耳其,订立《库楚克—凯纳吉条约》,通过这个条约,俄国得到了黑海北岸、东岸的一些重要地区和要塞,俄国商船可在黑海自由航行,打通了南方出海口。条约宣布克里米亚汗国脱离土耳其独立(1783年俄国吞并了它)。1787—1791年俄国再次打败土耳其,订立《雅西和约》,俄国把黑海北岸的土地扩张到德涅斯特河,土耳其承认俄国对克里米亚汗国的吞并。

波兰在18世纪中叶还是欧洲大国,面积73万平方公里,占欧洲第3位。当时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都在波兰统治下。为干涉波兰内政,1764年叶卡捷琳娜扶植她的情夫、波兰原驻俄大使斯·波尼亚托夫斯基(曾与她生下一女),派3万大军压阵,把他选为波兰末代国王(1764—1795)。波尼亚托夫斯基有爱国思想,曾想进行改革,建立“开明共和国”。但波兰的几个强邻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勾结起来进行干涉,于1772、1793、1795年3次瓜分最后灭亡了波兰。俄国从中得到的土地最多,占原波兰领土的62%,包括全部立陶宛、白俄罗斯和大部分乌克兰。

叶卡捷琳娜晚年回首往事时颇为自得。她说:我这个德意志小邦的公主两手空空来到俄国,却为俄国弄到了克里米亚和波兰,算是我的嫁妆。1744年,15岁的索菲娅由母亲陪送她到俄国宫廷来的时候,确是“两手空空”。就是这个小公主,成了俄罗斯帝国的“叶卡捷琳娜大帝”。她为俄国打通了黑海出海口,灭亡了波兰,使俄国的版图增加了63万平方公里。法国学者狄德罗称赞女皇有“布鲁塔斯的勇敢和克丽奥帕特拉的美丽”(前者为罗马将军,后者为埃及艳后)。虽然此喻夸张,不免言过其实,但叶卡捷琳娜本人的才智、能力和野心都是不容否认的。自彼得大帝以后,叶卡捷琳娜二世同她的几个平庸的先辈相比,显得更富理想和实现这一理想所需要的惊人的毅力;而与同时代的欧洲一些君主相比,她则更显多谋深算,用不完的诡计,以致欧洲不少宫廷落入她的陷阱。作为一个女性,叶卡捷琳娜确是出众的。她还有一个与她配合得较好的军事和外交班子,包括潘宁、鲁勉采夫、苏沃洛夫、乌沙科夫,以及她的情夫奥尔洛夫、波将金、祖波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