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俄国的两个大帝(1 / 1)

一、彼得一世打开通向西欧的门户——莫斯科公国变成了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作为国名在历史上只存在约200年(1721—1917),它是彼得大帝在北方大战中打败瑞典后建立的。俄罗斯国家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称呼,所以人们很容易弄混。从公元9世纪东斯拉夫人在基辅建国到15世纪中叶(即摆脱蒙古人统治以前),一般称基辅罗斯,或古罗斯、罗斯。近代俄罗斯是在莫斯科公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在1480年摆脱蒙古人统治,统一了东北罗斯,史书上称罗斯国(俄罗斯的称呼在此时出现)。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罗斯国(莫斯科大公国)也被称为沙皇俄国。1721年彼得一世称帝,从此出现了俄罗斯帝国。它一直存在到1917年二月革命,沙皇被推翻,帝国倾覆。

俄罗斯帝国的建立是俄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这个里程碑是与彼得大帝的名字、与北方大战连在一起的。

在彼得大帝以前,到17世纪中叶,俄国已经成为地跨欧亚的大国,但实际上还没有出海通路。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在瑞典人手里,南方黑海和亚速海由土耳其统治。俄国虽已到达北方白海,但那里因封冻每年有四分之三的时间不能通航,而且绕道北冰洋通往西欧比经波罗的海远1倍。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俄国同瑞典、波兰、丹麦、日耳曼骑士团进行多次战争,但都未能达到目的。1661年签订的《卡尔迪斯条约》,又规定俄国把一度占领的芬兰湾部分领土归还瑞典。瑞典国王查理九世曾说:“对于俄国来说,把它同波罗的海隔开,比什么都重要。”

“彼得大帝确实是现代俄国政策的创立者”(马克思语)。他即位后大刀阔斧推行改革,学习西欧,改变国家落后面貌;夺取南方和北方出海口,打开通向西欧的门户。为取得南方出海口,1695、1696年他两次率军远征,夺占了亚速,但仍未能进入黑海。1697年,他与奥地利、威尼斯和波兰建立反土耳其同盟。为了寻找治国之道,并在外交上扩大反土耳其同盟,1697年3月,他率领庞大的代表团去西欧考察,在荷兰、英国等地访问了一年多。当得知荷兰等国不愿支持反对土耳其,而丹麦、波兰正在为争夺波罗的海与瑞典斗争时,彼得在1698年8月回国途中就改变了夺取南方出海口的策略,为在北方与瑞典斗争做好准备。1699年春与波兰、丹麦等秘密建立了针对瑞典的“北方同盟”,并大力进行军事改革,扩军备战。为集中兵力对付瑞典,1700年7月3日同土耳其签订了为期30年的《君士坦丁堡和约》。8月9日,彼得获悉和约已经缔结,立即向瑞典宣战。

这次战争被称为“北方大战”,实际上主要是在俄国和瑞典之间进行的。瑞典当时是欧洲强国、北欧霸主。丹麦、波兰与俄国建立“北方同盟”是在背地里偷偷进行的。俄国正式宣战之前,丹麦已被瑞典打败。战争的最初行动是1700年2月,波兰的萨克森军队首先包围了瑞典所属的里加。3月,丹麦出兵占领施列斯维希。瑞典18岁的国王查理十二世,虽然年轻却很有战略思想。他在多面受敌的情况下,首先对付较弱的丹麦,以便各个击破。1700年5月,他率军突然在丹麦西兰岛登陆,包围了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迫使其不战而降,于8月份订立城下之盟,宣布退出北方同盟。波兰国王非常害怕,焦急地等待俄国来援。恰在这时,俄国在南方与土耳其的停战协定谈妥,解除了后顾之忧,这才对瑞典宣战。但是,战争一开始就暴露了俄军的落后和各方面的弱点。

1700年9月23日,4万俄军在彼得率领下包围了纳尔瓦。瑞典守军只有2000人。俄军大炮质量低劣,粮弹不足,辎重落在后面很远,供应不上;士兵缺乏训练,包围近两个月,无力攻占纳尔瓦。11月19日,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率领8000名瑞军,突然出现在纳尔瓦的俄军阵前,利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天气向俄军发动猛烈进攻,半个多小时就冲进俄军阵地,数万俄军迅即瓦解。俄军损失1.7万人,大炮全被缴获。

彼得一世从这次失败中总结了教训。他后来说,纳尔瓦惨败是个很好的学校,没有纳尔瓦,就没有波尔塔瓦的胜利。而查理十二世却认为俄军已被击溃,把主力转向波兰作战。彼得却抓紧了军事、外交准备,以便转败为胜。外交上,利用波兰拖住瑞典。军事上,一面以顽强的毅力和惊人的气魄进行军事改革,开发乌拉尔,发展军工;一面抓住时机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趁查理十二世调兵西向之隙,在芬兰湾沿岸接连取得胜利。1702年攻占诺得堡后改名为什利谢利堡,意为“通向海洋的钥匙”。1703年5月攻占尼恩尚茨。5月16日彼得下令在涅瓦河口建立彼得堡要塞,为建立新都圣彼得堡奠定了基础。俄军接着占领了维堡、捷尔普特等地。1704年攻占了尤里耶夫、纳尔瓦、伊凡哥罗德等城,打开了俄国通往欧洲的门户。

查理十二世在波兰取得一些胜利,1706年迫使波兰国王奥古斯都投降并退出战争,北方同盟瓦解。查理十二世率军东向,企图进攻莫斯科。彼得实行战略退却,诱敌深入。1708年6月,瑞军在明斯克发动攻击,7月7日占领莫吉廖夫,9月进入俄国边境。俄国实行坚壁清野,瑞军面临饥饿威胁。进入冬季,俄罗斯平原千里冰封,查理十二世率军南移。一路战斗,却找不到休整、补给的地方。1709年4月1日,瑞军倾全力3.5万人包围了波尔塔瓦。彼得准备在此与瑞军决战,调集了总兵力约4.2万人投入战斗。瑞军劳师远征,粮弹不足,又无援军,处于劣势。6月27日清晨决战开始,激烈的战斗只进行两个多小时(上午9—11点),瑞军大败。被打死9000人,包括总指挥在内的几乎全部军官被俘。查理十二世的坐骑也被打死,他被抬上马车匆忙渡河逃入土耳其属地。

波尔塔瓦战役是北方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俄、瑞两国在欧洲地位升降的转折点。恩格斯曾评论说,瑞典的“实力和威望正是由于查理十二世作了入侵俄国的尝试而丧失的;查理十二世以此葬送了瑞典”。而对于俄国来说,伏尔泰曾这样评论:“地球上一个面积最大的帝国的幸福就是波尔塔瓦赋予的结果。”波尔塔瓦胜利后,俄国国内精神为之一振。俄军行动转移到波罗的海沿岸,接连占领一些地区。1710年占领里加、列维尔、彼尔诺夫等城。1712—1714年,又先后占领赫尔辛基、阿皮等芬兰城市。1713年彼得下令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往彼得堡。就地理位置来说,彼得堡地处西北一隅,作为政治中心远不如莫斯科那样适中;而且这一地区俄军占领不久,战争正在进行,把沙皇宝座匆忙迁到这一新建的首都来,表现了彼得的深谋远虑和他面向欧洲的决心,同时也表明波罗的海对于俄国有怎样重要的意义。新都彼得堡的建设在战争环境里加紧进行,彼得堡的城市建筑面貌成为彼得欧化政策的展览馆。

1714年7月,俄瑞双方舰队在芬兰的汉古特进行决战,瑞典失败。1720年7月,俄军在瑞典登陆。俄国舰队同时在格连加姆岛取得胜利,瑞典舰队被摧毁。持续21年的北方战争至此结束。

俄瑞双方代表经过谈判,1721年9月10日签订《尼什塔特和约》。条约规定瑞典把俄军占领的立夫兰(拉脱维亚)、爱·斯特兰(爱沙尼亚)、英格里亚、部分卡累利亚连同维堡区都交给俄国。俄国把所占芬兰归还瑞典。

《尼什塔特和约》巩固了俄国在北方战争中取得的胜利,确认波罗的海东南岸地区归属俄国。从此俄国打开了通往西欧的门户,变成濒海强国。如著名诗人普希金所描述的,“俄国在斧头的咚咚声和大炮的轰鸣声中,像一艘新下水的军舰驶进了欧洲强国的大家庭”。

和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彼得堡,全城欢腾,鸣炮、游行、狂欢舞会,持续了一周。

俄国参政院为表彰彼得一世在北方战争中建树的功勋,1721年10月22日,给彼得上尊号为“全俄罗斯大帝”和“祖国之父”。最高大臣格·戈洛夫金在致颂辞中说,彼得大帝使俄罗斯人“从愚昧无知的深渊登上了世界光荣的舞台”。从此莫斯科公国变成了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的建立改变了俄国面貌和俄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俄国在北方战争中扩展了大片北方领土,多民族国家进一步扩大,波罗的海出海口的取得,进一步加强了俄国与西欧的贸易和文化交往。彼得大帝为俄罗斯帝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