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齐治平:修炼自我,成就社会(1 / 1)

国学乃人生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最精妙的人生解读和成功之道。

就个人层面来看,青年人生注意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的修炼,即中国儒家哲学经典《大学》所说的“修身”。中国哲学其实就是人生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最精妙的人生解读和成功路径描述。

首先,每个人自己对其人生的管理,也就是所谓“修身”。要“修身”,其实质在于学习如何做人,包括“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两个方面的内容;大致说来,前者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修炼问题,后者则属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层面的修养问题。

“格物致知”简单地说就是“悟道”、“超觉”,亦即超越“形而下”的具体器物形态,穷究“形而上”的普遍道理或一般真理,通过“格物”即格去存于肉身的“物欲”来达到认识心灵中“天理”的目的。

而“诚意正心”,则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要做到理性和情感的内在统一,首先在情感上要“真诚实意”,不自欺欺人,不随意挥洒喜怒哀乐好恶爱恨种种情感,坦然豁达、谦和快意,才能做到“心安”而“理得”,“不思而得”,“择善而固执之”。

通俗地说,关于“修身”要则无外乎如下几点:

——珍爱生命,真诚地拥抱生活、感受人生,让内心充满阳光,在人生旅途中不断超越自我、提升生命价值和意义;

——敬爱自然,超脱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自我的物欲心理局限,对大自然(“天下万物”)怀着应有的尊重和敬畏心态,不断探索世界运动规律和普适性真理,“和合”天地万物、“包容”世间万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在“天下主义”文化境界上去从容应对处理任何事务;

——关爱他人,保持心灵始终处于“纯真可爱”的原生态,不以己之心强施于人,以“博爱”的宽广胸怀对待每一个人,不仅要以大德报小德,而且要做到“以德报怨”,在人际关系互动交往中追求“道德至善”;

——热爱工作,踏实肯干、忠于职守,将劳动、工作视作生命意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一种脚踏实地干事业的实事求是精神,将为人类谋幸福当作自己终生追求的价值目标;

——衷爱真诚,善于自我省悟,有自知自明,不虚妄、不做作,待人处世光明正大、坦坦****,民主谦和中自然显露爱人本色,积极追求真善美。

按照中国儒家经典学说,以“修身”为本,一个人基于自己“待人处世”的道德精神修养,在家庭、学校、企业和政府等各种社会组织中推广实施“仁义礼治”之道,为他人、为社会同时也是为自己勤勤恳恳工作终生,就构成其职业生涯管理的全部内容。

“仁义忠恕”是孔子所强调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一个人管理其人生、修养其人性和发展其职业生涯的基本内容。

“义”者,“宜”也,即人在社会中的义务,也就是一个人要做“正确”的事情,按照道德原则(“绝对命令”)做他本应该做的事,而不是为了某种自私的利益去行事,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是这个意思。义务的本质就是“爱人”,这就是所谓“仁”,真正爱人者就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仁人”就是要求每个人忠于职守、各行其道。如何行“仁”呢?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从肯定方面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谓之“忠”;从否定方面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

一个人要“管理”好其职业生涯,就是要围绕“仁义忠恕”四个方面的内容在各个人生阶段上始终不渝地进行学习修炼。在谈到自己“管理人生”的经历时,孔子有如下一段著名的自白:“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这里,孔子所说的“学”,并不是今人通常所说的科学知识,而是关于“做人做事”的学问,青少年的时候就立志提高“待人处世”的精神境界。“立于礼”,“不知礼,无以立也”,所谓“三十而立”就是人生这个阶段应该知礼达礼、言行得体。然后成为“知者”,深刻认识道德价值和人生意义,因此“不惑”;到了五六十岁,进一步知“天命”并顺乎天命,达到“无所为而为”的超脱境界,为工作而工作,在乎的只是做事本身的价值,而不为外在功利而动。到了最后阶段,修身到家了,就能够达到做事“从心而欲”,无须刻意追求就可以“自然而然”将事情做好,即达到“至善”境界。

在这样的个人修身和人生追求基础上,就可以在各种社会组织中“游刃有余”地与人打交道,以“仁义忠恕”作为待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从事“理族齐家”、“治国安邦”等不同组织层次的各类管理工作。

其实,无论古今中外,凡是有辉煌成就者,无不是建立在个人成功的“人生管理”和“职业生涯管理”根基之上的。归纳起来,其要则无外乎:

——奉行“民为贵”信条,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察民性、顺民情、爱民众、兴民利、得民心,在工作中时时处处与人为善、平等待人,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不脱离群众”、永远“走群众路线”;

——关心“民生”问题,尊顺每个人“生命”个性要求,“正心诚意”地满足其人生价值实现需要,在工作中“勤政爱民”、“与民同乐”,共同进步;

——固守“仁义”核心理念,遵循“生命”周期运作规律,不断强化学习和开拓创新能力,“以不变应万变”积极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各种挑战;

——建设“和合”文化,加强沟通和团队合作,提高所在群体内的凝聚协同力。

在人生奋斗和职业发展中,一个人应注意如下禁忌:不要太“世故”,而忘了必要的“超然”态度;不要太“精英意识”,而忘了自己的有限理性;不要太“自以为是”,而忘了“人比己贵”的忠告;不要太“目中无人”,只把自己当人,而忘了别人也是与你一样的人。坚守“三不要”,人生就会有方向感,职业发展就会有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