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有阶段,循序渐进谋发展(1 / 1)

人生设计在早年,成家立业在青年,安身立命在中年,敬业操守在晚年,如此构成现代人生职业生涯发展基本路线图。

所谓“职业生涯”,即一个人生命历程中与工作有关的经历。但是应该看到,职业生涯并不是一个抽象范畴,而是一个历史范畴。也就是说,职业意识的形成,以及有关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问题的提出,并由此形成专门的管理学科和特定研究课题,这在前工业社会是不存在的,而只是工业化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职业生涯问题的提出,或者说,职业生涯对于个人、组织和社会之所以成为“问题”,其实是在市场经济特定历史背景下才正式被提出的。在市场经济中,被置于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体系中的人们,其就业机会、工作职位和类别以及职业发展路径面临多样化的自主选择,并由此对其人生价值或生命意义带来一系列不确定性风险,其间充满了机遇、挑战、欣喜、苦难、成功或失败等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在这种情况下,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才演化成为对人人都具有普适性意义的主流问题。

一方面,人们职业意识的普遍形成,是由客观的社会分工体系中职业分化和职业分层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丰富多彩、不断多元化的职业生涯,也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发展之必然结果。随着市场秩序的不断扩展,以及经济大规模发展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职业类别和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传统职业不断萎缩和消亡而新兴职业则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职业生涯从传统固化的、组织依附性的、单调的状态逐渐走出,呈现出更加自主性、丰富多样性、灵活变异性和长期曲折性的特点及趋势。

从个人角度讲,职业生涯作为一种生命历程或人生经历,其实是主观选择和客观路径双重因素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它由一系列客观性的人生事件、工作状态或生活情境所组成,例如考学专业选择、初次求职就业、工作调动或地域迁徙、职务晋升等;另一方面,职业生涯也是一个人职业成长和发展的心路历程,由工作志向确立或就业期望形成、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归属感增加、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塑造、事业追求及成就感提高等一系列主观感悟或价值体验所组成。

基于一般人生命周期变化规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国人职业生活习惯,我们大致按照早年人生设计、青年成家立业、中年安身立命和晚年敬业操守四个生涯阶段,来总体把握和描述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的一般走势和阶段性特征,以供青年朋友参照。

人生设计在早年:职业生涯战略规划阶段。

这里所说的“早年”,涵盖一个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约25岁之前),这基本上是现代人的“求学”阶段,也是主要进行“人生设计”的阶段,更是进行个人职业生涯战略规划的关键时期。职业生涯发展在这个阶段上面临的基本使命是:在家长督导以及学校老师协同帮助下,逐渐树立起健全的人生价值观和初步的职业意识,探索性地进行职业选择,做好工作前期准备,选择适当组织并尝试进入就业状态。

成家立业在青年:职业生涯初步确立阶段。

大约在25~35岁之间,扩大点说,是20~40岁这段时间,大致出于孔子所说的“而立”之年,其基本使命是“成家立业”,属于职业生涯初步确立的关键阶段。大致以30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子阶段:之前为探索选择阶段,尝试适应不同社会角色,试探各种工作机会,试图定义、实现和追逐自己的职业“梦想”;之后为职业确立阶段,其主要使命就是在社会职业结构中找到适宜自己的位置,并在整个成人世界中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角色,不断开创工作、生活新天地,这是大多数人获取职业成功的典型时期。在青年期,女性遇到的“立业”与“成家”之间的角色冲突明显高于男性。

安身立命在中年:职业生涯稳定发展阶段。

人到中年(40~55岁),基本进入一种“安身立命”的状态,职业生涯发展呈现一种“中期稳态”走势,同时也遇到一系列“中年危机”矛盾和问题,需要积极应对解决之。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这里的“不惑”实际上就是安身立命的意思。如果分析起来,可能有如下几层意思:一来,人到40岁左右,青春不再、体能下降,意识到生命过半、来日不多,因此年轻时的“野心勃勃”、“**澎湃”劲头锐减,在职业发展方面再继续进行长期投资的动力不足;二来,人到中年,正值“上有老、下有小”的双重煎熬,对老人、小孩的责任感加重使他们倾向于规避风险,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他人的安危,选择一种“安稳”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状态,对于他们来说是明智的;三来,中年人经历了年轻时的“奋斗”生涯,亲身体察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他们普遍的心态是,“该获得的已经得到,不该得到的再争取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对失败要“认命”、对成功也不沾沾自喜,真正处于一种荣辱不惊的“成熟”状态;最后,承前启后、思前想后,一个人到了40岁突然明白,原来奋力追逐的东西(如金钱、名誉、地位等)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友谊、亲情、天伦之乐、事业成就等内在的价值才是最有意义的东西,因此他们对于来自外在的世俗刺激不再那么敏感,而转向追寻内在的生命意义。

进入中年期,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基本进入一种“常态稳定发展”的趋势。其基本特征是:属于职业成果的“秋收”季节,职业能力和职业威望达到顶峰,职业成就感(或失败感)最高,职业发展轨迹发生“高原”逆转,从而面临“中年危机”挑战。首先,在中年期,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熟,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都达到相当丰富的程度,职业技能获得稳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处事应对能力不断精通练达,大多数具有相当的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其次,在中年期,一个人往往“事业有成”,很多人进入组织要害部门和岗位,作为业务骨干或中高层领导,发挥着“栋梁”作用。这个时候,中年职业者往往是“扬眉吐气”、“意气风发”、“得心应手”、“派头十足”的状态,他们在组织中常常属于最有权威和地位的人群,也是工作最卓有成效、不断为组织创造辉煌业绩的中坚力量。当然,在中年期,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达到“顶盛”(鼎盛)状态,同时也就意味着一个人职业生涯“由盛而衰”的转折期。

因此,在这个阶段上,大多数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轨迹都自然表现为一种典型“玻璃顶”状(或称“高原顶”、倒“U”形)走势,其具体态势是凸是平、或圆润或陡峭,因人而异。由于生理、心理等自然变化方面的原因,以及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方面的拖累,人到中年,也有很多特殊的无奈和困惑。所谓“中年危机”,就是很多进入中期职业生涯的人都不得不面对的困境和挑战。

敬业操守在晚年:职业生涯后期保持阶段。

在中国,人们习惯上将55岁或60岁的退休年龄以后,看作是“老年期”。所以,我们这里不说“老年”,而是对应前面所说的“早年”,将50岁或55岁以后跨越“职业生涯后期”(退休前)和“后职业生涯期”(退休后)的这段时间称作“晚年”。50岁或55岁以后,直到退休,这段时间属于职业生涯后期保持阶段。职业生涯老年阶段,主要面临两件事情:一是保持晚节,提高职业操守,为年轻人树立榜样;二是准备退休,最好心理调适,安排好自己的“夕阳”生活,为年轻人的职业发展腾出位置、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