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由生物—社会生命、婚姻—家庭生活和工作—职业生涯三种周期组成。当今社会,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是一个人命运的主旋律
人生不仅“苦短”,而且“苦长”,要活出意义实在不易。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要不断地面对各种各样的困境和问题,但归纳起来无外乎有三个基本层面:一是学习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麻烦;二是婚姻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和难题;三是社会职业工作过程中的苦恼和困难。
基于此,美国职业管理专家施恩教授认为:一个人的人生发展周期是生物—社会生命周期、婚姻—家庭生活周期和工作—职业生涯周期三种周期交互作用的结果,每个周期都有其可能一致协同也可能重叠或矛盾冲突的选择点、里程碑、阶段性目标及终点。为方便起见,我们不妨简称为“人生三周期模型”(见图4-1)。
图4-1 人生三周期模型
资料来源:施恩,《职业的有效管理》,23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原图表经引用者重新进行了加工。
生物—社会生命周期。显然,生物—社会生命周期首先与年龄相关,同时受法律政策和社会因素影响,具体个人生物因素及家庭背景因人而异。大致说来,30岁、40岁、50岁及60岁可以看作是人生的关键转折点或重要里程碑,由此分为几大人生阶段。
——第一个人生阶段大约从少年开始至30岁前后,是一个人充满活力、热情奔放、理想主义和成家立业的时期。到30岁左右,便会慢慢“安下心来”,重新审视和调整人生坐标,变得富有责任感,人生机会与挑战达到最大。
——40岁左右,多数人“上有老,下有小”,会面临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遭遇程度不同的“中年危机”。他们要为自己和家庭独自承担更大的责任,开始在自己成年和未成年的孩子身上看到青春期冲突时的自我,逐渐从“梦想”进入“知命”的人生状态,从而能够在更大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和开放心态下去应对并化解人生矛盾与冲突。
——至50岁左右,大多数人身体生理机能日见衰退,切身地感到究竟什么是“光阴荏苒,时光如梭”。这时,孩子自立后“空巢”的失落感油然而生,夫妻彼此相依为命;待人处世的态度和方式更加宽厚、圆熟,比以往更珍视老关系,讲求安定、安稳和知足常乐。但由于“老化”的后顾之忧,他们还须为退休、财务、社交或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变故作些准备。
——60岁后进入老年阶段,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退休及由此而来的种种不适应,他们往往为生活标准明显降低、养老保健困难、亲友或配偶逝世等一系列问题而伤神烦恼。
婚姻—家庭生活周期。家庭的一般社会学定义,是指基于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团体,其中血姻是家庭关系的基本纽带。正如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所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个家庭可能有很不相同的结构和发展状态,如有独身的、离异的、丧偶的、丁克的、基于收养的,有新家、金婚银婚之家、小家庭、大家族等。但从一般人的情况来看,大都要经历青春期、单身成年,结婚成家,生儿育女抚养后代,照料年迈父母,乃至成为年迈祖父母等人生阶段。
目前,所谓“新人类”、“新新人类”代的人,其家庭婚姻关系和生活方式已发生他们的父辈、祖父辈“不可思议”的新变化,如未婚同居和所谓“无性同居”、不要孩子、幼儿由非父母照料、频繁的离异和再婚、同性恋等,会使婚姻家庭生活周期发生种种变异。但是,应该注意到,婚姻家庭作为人类自然选择的结果,实际上是任何人类理性都不能任意扭曲或抗拒的。
早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学者关于“计划”问题的大讨论中,以哈耶克为首的自由主义学派否定计划可行性的一个主要理由,就是认为市场乃人类不断扩展合作的“自然秩序”,因而它具有包括计划在内的任何人为设计所无法替代的资源配置功能,也是任何“人类理性”所无法抗衡和改变的发展演进轨迹。其实,婚姻家庭何尝不是这样,它同样是人类经过成千上万年的自然选择被证明是最经济、最合理因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这是包括“新人类”、“新新人类”代在内所有人类之“理性”所无法人为改变、否定和替代的自然历史选择。因此,可以预见,无论人类“新”到何处,从整体来看婚姻家庭仍然是最基本、最重要、最普遍、最适当的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和生活状态,人生基本生活内容将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
从婚姻—家庭生活周期来看,每个人在青春期的情感需求,青少年受家庭父母控制而引发的各种问题,以及自己成家后面临的子女教育问题,最后对子女和自己父母承担的长期义务,这些责任和义务对一个人所形成的压力往往远远超出一项工作或职业的压力,并对其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产生重大影响。
工作—职业生涯周期。每个人的“人格性向”各不相同,例如有实际性向、技能性向、社会性向、艺术性向、商业性向及常规性向等,因而个人的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路径也会各不相同,但都无外乎是在一定的生物—社会生命周期基础上和婚姻家庭生活周期的背景下形成的,因此有共同的阶段性发展特征。至于具体的阶段划分,古今中外学者各有不同的说法。
例如,按照我国古代大儒孔子的说法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人生断言是:变化的20,充实的30,成熟的40,秋暮的50。但一般地说,大都要经过成长探索、职业确立、维持及下降等几个阶段。
——成长探索阶段,大体上从一个人出生到14岁左右及15~24岁之间。在这一阶段前期,个人通过与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及老师同学的认同和交往,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以及关于兴趣、爱好、志向和能力的某些初步看法,开始憧憬或现实地思考今后各种可能的职业前景。进入青年时期,进一步通过学校教育、课余活动和社会交往或业余工作等途径,开始对自己的职业性向、天赋能力和教育训练方向作出较切实的判断评价,从模糊宽泛性的思考探索逐渐到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并做好开始社会工作的准备。
——职业确立阶段,大约发生在25~44岁期间。这是大多数人职业生涯的核心部分,30岁前是尝试阶段,选择并变换工作的机会和频率一般较大,30岁以后逐渐进入稳定阶段,大多数人已有自己明确坚持的职业发展导向,并形成较为明确的职业生涯计划。在这个阶段上,人们对自己需要接受哪些教育培训活动、职业目标是什么以及选择怎样的职业道路等大都已经心中有数,对于晋升潜力、工作调换必要性、可能面临的工作挑战或职业危机,以及职业工作在自己整个人生处于何种地位具有什么样的价值等,也都有了一个大致的预期和基本确定的自我把握。
——维持下降阶段,大致是45~65岁的年龄段。此时人们一般都已在其工作领域占据应有地位或一席之地,大多数人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保有自己的地位或职位。退休临近的时候,人们大都不得不面临和接受权力和责任减少、为年轻人让路的难堪局面,以及学习如何打发退休时光的新任务。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当今社会,工作在相当程度上已经不是外在于人们生活的配角,而成为具有重要内在价值的人生主题,成为贯穿于整个人生过程始终不可或缺的全息生命要素。工作成功与否,工作是否有价值,工作是否契合自己的志向和兴趣并因此而感到“快乐”,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人整个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生成功和幸福的达成。
概括地说,职业生涯就是这样一种个人生命周期现象或人生动态过程,即:人们基于各自的内在生命意义和价值目标驱动,面对市场经济大环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挑战,顺应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外在条件及其变化,围绕自己从事的职业性工作序列这个核心主线,进行自主选择、自觉追求、理性感悟和适应性调整的人生历程。
在全球化开放和市场化发展的当今社会中,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路径在相当大程度上支配和决定着其人生成败之命运,换句话说,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就成为一个人生命轨迹的主线或“趋势线”,职业生涯价值实现就是一个人生命意义或人生价值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