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理想照进现实,让自己融入城市(1 / 1)

农村青年在城市求生存谋发展,无论遇到什么状况,都应该持有开放达观的生活态度,直面现实去寻找和实现人生梦想。

在城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怀揣“儒雅”青春梦想的农村青年不在少数。

特别是那些孜孜以求想走传统“学而优,则成功”单向度路径,而因种种原因没能圆梦,最后不得已流落在城市街道上的“乡村文青”,他们往往不能、不敢、不愿或不屑直面眼前残酷的现实生活,长期过着灵肉分离的日子,虽然人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蟑螂满地的蜗居、机声隆隆的工厂车间或挥汗如雨的建筑工地,但理想和灵魂却不时飘飞在城市上空的蓝天白云间。

这样“活在理想中”的北漂南漂青年,也有成千上万。

相对于那些死心塌地就想在城市赚点钱回家娶媳妇过日子的打工仔来说,这种“乡村文青”族群的日子是最难熬的,其变数也是最大的,结果要么如愿以偿“实现成功理想,过上幸福生活”,要么长期处于身心分离、精神分裂状态不能自拔,走上令人唏嘘悲叹的不归路。

近年来,“北京当保安,圆你大学梦”,已经成为北京很多大学后勤管理部门对外招聘保安的常用广告语。据报道,已陆续有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农村的青年,曾在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等著名大学内做保安、保洁员、厨师等勤杂服务工作期间,积极进取,有效利用优越便利的学习资源和条件,将自己档案中的文化程度从原先的小学、初中,通过自学方式改写为大专、本科或研究生,并在此基础上,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成为公司主管、培训机构教师、IT精英、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等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等媒体记者采访报道的几则有关清华保安学习成长的典型事例,现摘录于此,希望年轻的读者朋友能认真品读和感悟。

有时间看书就是幸福

见到高志新时,他正坐在新闻与传播学院保安值班室里听着MP3,嘴里念念有词,全然不理会窗外明媚的阳光。他在自学英语,没有上学习班,没有老师教,甚至也没有学习搭档一起进行英语对话,“全是凭自己的兴趣吧,能自己学到东西就好”,高志新腼腆地说。但他志气不小,他将来想当同声传译,还想出国,哪怕出国打工也行。

这位河北小伙子,戴着眼镜,很内向。他是2009年3月12日来清华的,“终于有个安静的地方看书了”。对他来说,有时间看书,有自己的空间,就是一种“幸福”。小高兴趣很广,喜欢看哲学类、人物传记的书,喜欢音乐,也会几招武术的拳脚。同学老师经过值班室时,总看见他埋着头看书,话也不多。过往的人中有很多外国留学生,高志新也有跟他们练练口语的冲动,但生性腼腆的他始终没有开过口。

高志新高中毕业就开始打工了,餐馆服务员、汽车修理工,干过很多行业,上学时学的英语几乎忘光了。去年8月他重拾了以往喜欢的英语。学习资料从网上下载后打印出来,听力材料下载到MP3里随身携带,单词拼写和英语写作就在废旧报纸上进行。他的口语练习方式就是自言自语。

这个25岁的小伙子对于自己做的事,坚持并肯定。“只要想到了,顺着自己的方向,就一定会有回报的。”“失败的次数越多,成功的概率就越大。”“既然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这些都是他信守的人生哲言。对别人的看法不怎么在意,只要能在自己的世界里获得快乐,比如看到了自己英语的进步,他就满足了。“人家会说,你一个保安学英语,不可能,这对我不会有影响,我自己学好了就行。”问及为什么不报个英语学习班,他低头沉默了一会,眼睛瞟向别处说:“工资也不多……”家里催他成家的事,他报之以淡淡的一笑:“这个……以后再说吧。”

学习让我懂得管理艺术

这几天,清华大学保安队大队长边红宅很忙:和各个院系协调值班时间,给刚报到的保安上思想政治课,参加公司培训……每天能挤出两小时学习就不错了。尽管时间少,边红宅还是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报名参加自考,看书,买资料,记笔记,请教老师。“我当保安时认识了很多老师。有个老师义务为我讲课。他以前总说我不念书太可惜,现在看到我认真学习,他比谁都开心。”2001年,边红宅的学历从初中变成大专。

边红宅的女儿今年上一年级。家里常出现的场景是,父女俩在同一个书桌上看书。在家里,女儿常说:“爸爸那么大了还学习,真逗。”到同学面前,她却自豪地说:“我爸爸可厉害了,每天跟我一块学习呢。”边红宅解释说:“懂的知识多了,女儿问我问题,也能派上用场。否则一问三不知,我这个爸爸就丢脸啦。”边红宅不仅自学,还鼓励妻子学习。他的妻子原先是超市的营业员,在他的鼓励下,考到了物业管理职业资格证书。

通过学习,边红宅发现,自己的管理水平提高了。“以前带队伍,只知道粗暴地命令他们做什么,不做什么,很少考虑队员的感受。”而现在,边红宅学会了人性化管理,知道怎么调动保安的积极性。他鼓励保安在工作之余好好学习,并给爱学习的保安提供许多方便。比如,有的保安晚上要上课,他尽可能给他们安排早班。如果有保安提出,想去听一堂讲座,他也会尽量换班满足。许多保安不叫他队长,叫他“边大哥”。

当了15年保安,别人觉得枯燥,他觉得有劲。其间也有一些公司来“挖”他,都被他拒绝了。在边红宅的办公室书柜里,有十多本保安管理方面的书,他还在《中国保安》杂志上发表过论文。“国家出台了保安员职业标准,保安都要持证上岗,还分5个等级呢。如果不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就可能被淘汰。”今年,边红宅将拿到公共管理专业的本科文凭,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高级保安师。

经老乡介绍来自考个高等文凭

走进清华保安孙志丹的寝室,感觉与大学生的寝室没有任何区别,两个双层高架床共住4人,床头挂着没有拉上的布隔帘,床尾小木架子上堆积着各种书籍。唯一的区别恐怕就是**的被子叠得比学生们整齐。“这台电脑是去年7月份用1300元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那儿收购的。”孙志丹打开寝室内唯一的电脑说,为了买到价格便宜的二手电脑他等了9个月。

孙志丹来自河南许昌,当年由于成绩不好,家里又盖了新楼,高二后就辍学了,“我告诉家人,我这样的成绩肯定是考不上大学,既然考不上大学,读下去也没意思,还不如早点出来学点技术。”2003年,孙志丹在许昌一家广告公司找了份工作,想学技术的他虽然被安排做复印工作,但还是偷学到了一些电脑基本操作。2004年,辞去复印工作后,孙志丹在郑州一家饭馆当了一名服务员,没干多久,他觉得这离学技术的目标越来越远。

“2005年9月,一个在清华做保安的老乡回老家时和我聊天,说清华的保安好多都是一边学习一边自学考高等文凭。”此时,打工两年的小孙又怀念起了读书,2005年10月他成为了清华保安,刚来做保安的第二天就报了北大法律专业自考大专,目前还有10余门没过。他向记者透露,准备用两年时间考完剩下的课程,获得本科文凭后,他想在北京找个更好的工作。

当然,这些“学有所成”的青年保安,还是少数,其中也有不少人,纯粹是为“圆学历应试梦”而来,没有走出狭隘的“学而优,则成功”的传统思维怪圈,其梦圆之后的路究竟是趋近成功还是背离成功,还很难说。此外,还有更多的打工青年,则根本没有这种“近校楼台先得学”的机会、幸运和心力。

例如,去年有媒体报道:一个叫罗炼的24岁青年,5年前从湖南老家带着“梦想”南下广东打工,先后辗转于珠江三角洲,做过保安、油漆工,跑过太阳能和房地产生意。2008年9月14日中秋节,这个“喜欢读庄子”的小伙子,在月饼盒里留下一纸手写字条后,悄然出走,不知所终。他为什么离开?去了哪里?是生是死?谁也不知道。他在字条里,用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写道:“终生役役而不见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所向,讳穷不免,求通不得,无以树业,无以养亲,不亦悲乎!人谓之不死,奚益!”相信,还有成千上万与他境况相似的农村打工仔,在喧嚣的大都市中感到迷茫、孤独,感到与周围的世界有些格格不入,以致如此极端地选择逃离,走出尘世飘然而去。

成千上万像罗炼一样的农村青年,他们带着“梦想”来到南方城市打工,希望经济独立,渴望职业成功,企望得到亲情。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每日被禁锢在机声隆隆的流水生产线上,默默无闻中遭受“宏愿难圆”的煎熬。此情此景,确实令人唏嘘悲叹!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从个人自身找原因,他的离群出走也是必然的。据媒体报道说,身高1米73左右的罗炼,略显单薄,他“不爱说话,有点清高”、“不合群”的性格,不屑或不适合干油漆工这种“耗时间也要体力”的工种,干着脏累的体力活还“很爱干净”,成天“文质彬彬”地研读《庄子》、《品三国》。这种离群索居、自视很高的性格特点,显然是酿成悲剧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有关媒体是这么报道罗炼失踪事件的:

工友放工了也学着上网,一帮老乡在QQ上互加为好友,找MM聊天或斗地主。罗炼有时也上网,但他的QQ半年没上线,号码也没有老乡知道,“要么看电影,要么在网上看小说”。虽然罗炼有一帮老乡工友,还有个住得离工厂不远的姐姐、姐夫隔三差五地操心问候,但“没人真正了解他”。

这个19岁就出来打工的小伙子,五年来先后到过深圳、珠海、中山、佛山,进过电子厂、制衣厂、印刷厂、咖啡厅,做过保安、油漆工,还跑过太阳能和房地产生意,在做房地产接单时,还曾想象着自创企业上市。

罗炼有三个姐姐,大姐和二姐在湖南老家,三姐和三姐夫在佛山高明做生意。姐姐们说,她们都不了解这个最小的弟弟,只怀疑母亲2006年的死对他打击很大。罗炼失踪后,宿舍中留下一本日记,其中撕得仅剩一篇,三个姐姐从这篇日记猜测,弟弟的失踪可能与母亲之死有关。

2002年,罗炼高三未参加高考,辍学读职中。次年经学校推荐,到深圳一家电子厂打工。因工作辛苦,在家人帮助下,后到珠海一家制衣厂负责发材料,再后来,又转到印刷厂打过工、推销过太阳能,进过咖啡厅做侍应。2005年,还做过1年小区保安,2007年年底跑过地产推销,接着还在中山帮二姐看店不到半年,直到2008年被三姐夫推荐去做油漆工。

“他心很高”,二姐罗娟说,弟弟去年跑地产时甚至还写过一份计划,想象着几年后自己开几家分店,甚至未来自己的公司怎样上市,“很理想化的一个人,但真正做起来很难”。

罗炼母亲死于2006年,“在老家煤气中毒,到现在也不知道是意外还是自杀”,三姐罗蕊说,弟弟平日很少打电话回家。那段时间,却几乎每天给在老家的父亲打电话,“只问吃饭了没之类,一直打了半个多月,我知道他很孝顺,是用这种方式来安慰父亲”。大姐罗雅称父亲当时表示,老伴走了,为了儿子也要活下去。

“(家里)没人真正了解他”,罗娟说,或许是母亲过世带来的阴影,或许是家中独子的心理压力,或许是家人对其期望太大,三个姐姐心目中的弟弟已经长大成人,虽还没有结婚,也不知道是否谈过恋爱,“我们从物质上可以帮到他,他的想法方面并没怎么关心。有时也不敢说他,或者不能说得太重”。

罗炼失踪后,他的家人、工友找遍了工厂附近的超市、网吧,报警并在网上发寻人启事,至今一无所获。工厂宿舍床位悄然易主,他的被褥、书籍被清理后不知所终。在罗炼失踪12天后,厂方贴出通知,称他长时间旷工,因而工厂单方面解除合同。

关于罗炼的悲剧,媒体有各种各样的解读。

仅就这个事件本身而论,可以大致作出的判断是,这个“有着一颗敏感而脆弱心灵”的小伙子,肯定有自己内在性格方面的缺陷或局限,加上遭受紧迫不堪的打工生活环境挤压、遽然袭来的丧母噩耗打击,以及书呆子般的“文青”心理变异性煎熬等复杂原因相互偶合,由此造成令人唏嘘不已的人生悲剧。当然,任何极端事件,都是偶然中有必然,偶然的我们无法预料,要交给“命运”,但一些必然的规律和教训,我们总是可以人为好好总结和记取的。

我,一个曾经异常“愤青”,现在依然有些“老愤青”,但在岁月上已经不年轻的过来人,想给现在正处于“文青”状态、往往“越有梦越痛苦”的“罗炼”们说几句知心话:

——青年人当然要有梦想,要有自己的追求和坚守,但必须慢慢学会直面生活,先生存后发展,懂得“将理想照进现实”,既要有“最优”目标又要有“次优”备案;

——青年人要有开放豁达的心态,与他人多交往,在交往中通过他人眼睛看自己,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

——无论外部环境是熟悉还是陌生,面前是平坦大道还是崎岖小路,现实是世俗还是高雅,你自己一定要采取包容、多元和相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去对待你生活中遇到的每个人和每件事。

唯有如此,我们青年人才能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不走极端、不认死理、不钻牛角尖,才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扮演好适合自己的独特角色,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逐渐趋近自己理想人生的光辉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