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土宗法伦理习俗到城市市场法治秩序,是进城农村青年必须直面的价值观念变革、行为规范转换和身份角色蜕变。
“好出门不如赖在家”,这是我们传统乡土文化和宗亲社区生态的真实写照。
在农村,大家乡里乡亲,彼此知根知底,邻里谁谁家某某大是小非,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大家觉得很自然、很温暖。但是一到城市,这种情形和感觉就大不一样了。虽然街上行人熙熙攘攘,但都来自四面八方,彼此之间虽然摩肩碰背的,但相互又都不知底细。这种“熟悉而陌生”的孤独感,是我们从农村来到城市最不堪忍受的心理压力。
但是,应该看到,我们“内外有别”的传统乡土文化,其实是有很大封闭性和局限性的。人们交往只局限于亲朋好友熟人之间,在日常中,所谓的“友好态度”也只限于自己周遭的小圈子,而对自己不认识的人不仅谈不上“友好”,很多时候可以说是一种“横眉冷对”了。越是封闭的小地方,这种“内外有别”的人际关系,表现得就越明显。
例如,你到西北内陆地区,即便是在城市,饭店服务员对于陌生客人的态度也往往是“冷”的;而在东南沿海地区,这种态度你可能很少遇到。一次,我到甘肃东北部一个地方去讲学,对方安排我从西安拼出租车到目的地,正好遇上两位当地人从西安回乡,五黄六月大热天,三个人肉粘肉地坐了十几个小时的车,到那里以后臂膀上都出了红红的一片痱子。就这样一路上,我曾几次试图与两位同路人搭话,人家就是不冷不热甚至很敌对地敷衍我,后来我也只好沉默不语,在憋闷的气氛中如坐针毡地熬过那苦难的漫长旅程。
然而,你如果到开放的、市场经济发达的大都市,这种“对熟人像春天般温暖、对生人像寒冬般冷酷”的反差,可能就没有那么大。当然,现在我们中国的所谓城市人,其实或直接或间接,都是来自传统“内外有别”文化中的农民,因此骨子里都脱不掉这个根深蒂固的“乡土”气息。只是这种乡土气息,在城与市的特殊文化氛围中发生了某种“变异”,可能演化为一种“市侩”或“小市民”文化,他们城里人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持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排外”心理。
更一般地说,这种“内外有别”的社会文化心理状态,是全世界都有的一种普遍现象,也不是我们中国人身上才有,只是在我们国人,特别是在封闭情况下长期生活的同胞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或猛烈些而已。
话再说回来,正如孙中山先生当年所说“世界大潮,浩浩****,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市场经济作为人类自然拓展的一般秩序和基本趋势,迟早会碾平世界的每个角角落落,所有人都应该自觉地适应和融入这个潮流,自觉改造、自觉革命;特别重要的是,在思想观念上要搞清楚哪些是现代的、文明的应该学习,而哪些是落后的、愚昧的应该逐渐扬弃甚至立刻抛掉。
一视同仁,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无论熟人生人,都应该按照法律契约规范,平等交往和公平竞争,不能老“区别对待”或“看人下菜碟”——这是我们农村青年进城后,应该立刻认真学习模仿的新理念、新规范。
为了排除这种反差巨大的孤独感,以及出门在外举目无亲的无奈和恐惧,我们可以托亲靠友,借助一些可以利用的“社会关系”获得信息、争取机会,这都是必要和重要的,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但是要懂得,“人情”是人情(乡土人情),“世故”是世故(城市规则),不可将二者长期混淆、混用;否则,好似很懂很会“人情世故”,不知道做人要“外圆而内方”对于一个人成功的重大意义,到头来很可能把自己变得过于“圆滑”,而不小心走上歧路。
一个农村青年进城,有没有必要或特殊的“社会关系”,往往显得很重要。同样的农村青年,有些人就是因为有特殊的机遇,抓住了机会,从而走上成功路;有些人可能就是没有什么门路,而丢掉很多机会,往往人生路就无比坎坷而艰难。但是,这些都是就一时一事来看而显现出来的差异,如果把时距和视界一拉长,这些外在差异性会越来越淡,直至微乎其微。
例如,经亲戚朋友到城市来做保姆、保安或服务员,这是目前每个农村青年想做都可以有机会做的事情,由此踏上进城路的青年千千万,但结果的差异却万万千,为什么?决定因素不是外在的条件,根本在内因,在青年个人自己。对此,我深有生活体验和感触。
例如,家乡有位叫小卒的女孩子,这孩子很能吃苦,人也很善良、平和,做事能力也很强。经介绍,让她在一所大学留学生公寓当服务员,由于适应环境能力很强,日常工作勤快又能干,很快得到领导、同事和服务对象的一致好评。后来,当问到还需要介绍什么样的人时,她的主管领导顺口就说“像小卒那样的孩子就行!”这孩子一边上班,一边抽出业余时间借助大学有利的条件认真学习,后来还上了夜大学专科班,拿到学历文凭,接着自己走出校园到外边闯**,应聘到酒店当大堂经理。经过八九年的艰辛努力,去年与一位来自天津的小伙子结婚,在北京成家立业过着幸福的生活。
但是与此形成典型对照的一位女孩子,从老家坐火车好不容易来到北京,但一下火车就哭哭啼啼,当天就要夫人把她送回家,送到火车上还愣不让下来,结果火车开动,她只好坐到石家庄才搭乘长途汽车逃回京。你说这都是农村孩子,怎么就差这么远?
我们一些青年朋友,也许是因为从小在“请客送礼拉关系”的环境中长大,长期潜移默化习惯成自然,往往遇到事情不去内省,不知道自己做努力,一味地靠爸妈、靠亲戚朋友帮助,一来二去养成了“等、靠、要”的习惯,失去了最基本的自主意识和生存能力。这是极为可怕的。
特别是现在,即便是农村也不全都是“少吃没穿”的,很多地方的农村孩子,过的都是“有吃有喝、无忧无虑”的小康生活了。每次回到家乡,看到很多农村青年无所事事,宁可在家里懒散着,也不愿出去闯生活。
某年春节,一位本家兄弟听说我回来,找到我说:“大哥,能不能帮我在北京找个工作?”我说:“可以哦,可你现在都是有孩子的人了,怎么拖家带口出去呀?”他回答说:“不是有你呢吗?你在北京给我找好工作,帮我安排好住处,让我媳妇也过去,孩子也带上,最好在那里上学,听说北京的教育条件好,都给外地农民工提供帮助……”我打断他说:“我的好兄弟噢,你以为你大哥在北京当市长呢?即便是市长,也不能这样把你的事情全包办下来呀!”
一旦不守规矩成为生活常态,一旦投机取巧成为行为恶习,对于一个青年的人生和成功来说,其恶劣后果可以说是“致命”的!因此,一个青年,特别是一个农村青年,要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立足,要取得人生成功,就要提升自己的文明素质、诚信责任和精神修养,而这必须从自己日常生活的小言谈举止、点滴小事做起!
总之,我们农村青年进城后,应该以自己身上自然淳朴的浓浓乡情,去打动和感染城市冷冷漠漠的无情世故;同时,又能够很快熟悉现代都市的游戏规则,学会守纪律、懂规矩的好习惯。这样,在自主自强自立的前提下,外圆内方地待人处世,必然坚持、坚守、坚强,一路走下去,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在城市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