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竞争非要你死我活,考试分数真的那么要命(1 / 1)

“分分,学生的命根。”我们应试教育的弊端大概就在这里。走出应试教育陷阱,我们青年人才有希望,才有美好的明天。

对于国人来说,无论是谁,说到应考、升学,似乎都有一番“酸甜苦辣”滋味在心头。像我这样三十年如一日在校园里过活的人,作为应试教育最大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应试教育最大的受害者,对于应试教育的“好”和“坏”,应该说是既有主观痛切感应又有客观评价信度的。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面对有限而稀缺的资源环境,与我们的同类发生利益冲突,与他人展开生存竞争,实在是一件不可避免、也无可奈何的事情。号称“世界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在通用电气公司执政的二十多年里,一直推崇“数一数二”战略,特别强调“区别对待”考核评估制度。他说这种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是每个孩子在小学橄榄球赛场上就已开始懂得和学会了的,在这个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生存,我们不“争强好胜”行吗?

在我们这个纵向一体化的金字塔式社会架构中,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应试教育征途上,与同道同志又同学的同行者竞相争夺稀缺的教育资源,作为极度短缺教育资源供给的需求者,以及奇缺优质教育资源诸如重点或名牌学校和学位之类的追逐者,其间的攀比竞争往往是极其恶性和残酷的,甚至,近年来陆陆续续、越来越频繁地发生过一系列惨不忍睹的应试竞争悲剧。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现实出发来看,这些情景也都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个度,也有个人心态和人性伦理底线约束的问题。回顾恢复高考三十多年来,应试教育效应的基本判断是:前十年复制性回归,正面效应突出;中十年摇摆性变动,公平与效率矛盾交错显现;后十年适应性调整,负面问题日益凸显,并成为社会矛盾和不和谐的焦点。

刚恢复高考的那几年,虽然对于大多数应考青年来说,招生录取概率小到成为“不可能事件”,但那时大家横向攀比竞争的感觉,并没有现在这么明显。不知道当时同龄人究竟持有着一种什么心境,那时我自己与身边同学们并没有太多的攀比竞争心理,不仅中学阶段是如此,就是后来到了大学阶段,乃至若干年后的研究生阶段,也都是如此。要说在那个时代,“一次分配定终身”的内忧外患、后顾前虑也是相当大,但不知为什么,我自己一直对“分数”很迟钝,没有像现在的青年学生们如此这般有些神经质地敏感。

正是因为在这个应试教育的圈子里,反而对应试教育的“恶劣影响”感觉得异常真切,甚至“痛心疾首”。参加工作后,经常被逼无奈,每工作若干年,由于“学历阶梯性低势压力”,而不得一次又一次重新走上应试路,以致在黄金的十六年生涯轨迹上,留下了一个“5-3-5-3”(即五年老师—三年学生—五年老师—三年学生)的规整线路。结果,数十年的应试教育生涯在自己的心理上,还是留下了一些莫名的“应试后遗症”或“竞争性阴影”。

可是,我在职业生涯中发现,多少年来,一级一级从四面八方走进来、又一届一届从我这里走出去的青年学生,在他们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上,这种“应试后遗症”或“竞争性阴影”有一种愈演愈烈的趋势。

近年来,由于本科毕业后不好找工作,大家就继续往后递延,考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毕业没人要,再考博士研究生,而今连在国外给博士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者而专门设置的临时待业岗位“博士后”,在我们这里都变成更高一级的学历或学位了。我不知道这样下去,还会不会有什么“博士后后”之类更高的阶梯,让我们可怜的青年学子继续向上爬。在这样层层递延的阶梯式应试教育体制下,现在大学也逐渐“中小学化”了,特别是大学本科阶段,由于前面直接受中学应试惯性影响,而后续又有“保送研究生”的应试牵引拉动,大学生们上课学习的应试心理和动机越来越强,对于课程考试成绩单异常看重,到了近乎“分分计较”的可怕程度。

下面是我在2009年1月21日新浪博客中记述的一件无比难堪、特别无奈的教学事件,它对于我二十多年的教师职业生涯,以及操守终生的职业信念和成就感,可以说都是一种“毁灭性打击”。

当时写这篇博文,主要为了抒散自己恶劣不堪的情绪,不意被编辑作为“热贴”放在了首页,结果引来成千上万名看客,招来了数百条评论,有语重心长规劝的,有表示同情同感的,也有低级下流谩骂的,我都抱以平和包容的哂笑态度。由于有些“不堪回首”,我不想再重新叙述事件的具体细节,直接将相关文字不加修整地转贴在这里了事。请读者朋友本着“论事不说人”的原则,对于现在仍然备受应试综合征煎熬的你我他,给予人道主义关爱和人文主义关怀,以及达观理性的关注、反思和批判。

分数真要命

上午在校园网上刚登完分,下午就有位女同学找上门来。

我每学年第一学期给本科二年级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首堂课上,我就给大学生们进行“淡化应试心态、积极提升素质”的教育,为此,特别要求学生学会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注重日常行为修炼,而且这将占课程考核总成绩50%,并再三强调相信老师,最起码应该相信我这个专门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老师的绩效评估能力,而且我会尽心尽力认真判卷,因此请同学们到期末不要再找我讨分数。

令人郁闷的是,每个学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下来,都有学生气冲冲打来电话讨要分数。这次变本加厉:中午一点多,一位Z女生打来电话声称是我的学生要见我,语气倒很客气、平和且显得有素养,拐弯抹角几句对白后,我方才弄明白是一名本科生嫌分数打低了,质问我她的期末成绩为什么只有70分,而平时成绩也只给她打了76分。按照她的“自我感觉”应该是80分以上,因此想找我谈谈……我作为老师,由于性格原因自惭形秽,自觉修养不到家,一听就气儿不打一处来,很情绪化地说:“……你不用见我,我也不见你这样的学生……”接着就把电话给挂了。

没料到,正在休息间,听着咚咚一连串的敲门声,接着客厅电话也叮铃铃响起,起来开门见一位怒气冲冲的女学生站在门口,拉开铁门就要往里撞,我说作为一个女生,不经允许就往老师家里撞这不合适,你这样的学生我不接待。气急了的Z女生,就喊叫要到校长那里告我云云……我也气蒙了,推着她出去,请到校园里长椅子上坐下来说说看。这位极其有教养的女生,态度不骄不躁地解释说,她不是来向我讨分数的,而是要请我做她的本科研究项目的导师……我,这个作了二十多年老师的,很没有涵养和耐心地说:“你不要给老师拐弯抹角,直接说问题,你的分数怎么不合理了?”接着她回到讨分数正题上,说的还是和电话里一个意思……我就耐不住性子了:“如果是这样,我跟你没有什么说的,你不要再取闹了……”回来后,该女生的手机电话又打了好几遍,吓得我没敢接电话……赶紧给她班辅导员老师打电话求救,让她出来解围。

我作为“人”(不是“人物”)也实在很委屈呀:就算我不公平,没有按照人家Z女生的“自我感觉”,给孩子多打4分,将平时成绩从76分提到80分,但至于如此这般“要死要活”地“大打出手”吗?这不怨孩子,都是该死的分数、该死的应试教育惹的祸!每到学期末考试周来临,看到校园里飘扬着“严肃考场纪律”、“杜绝作弊”的横幅,我就觉得莫名地晕眩、恶心、悲哀,作为几十年从事教育的老职业者真有些无地自容!

人有怨气都需要有发泄渠道的。我作为长辈、作为老师都控制不住情绪,何况才20多岁年少气盛的大学生呢?因此,这篇博文主旨不在就事论事做“我是人非”式的辩解,而主要是博主自我心理排解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同时也想就这点一线教师职业“生活烂事儿”反思开来:让我们大家都来想想,究竟是什么魔法,使我们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陷于如此难堪可怕的分数博弈僵局?我也愿这位女生将我这篇博文作为平台狠狠发泄一下自己的“痛苦”情绪,在留言出处注水好好骂骂这位可恶、讨厌、不公平、脾气暴躁的李宝元老师……不过骂完了之后,还希望她能够冷静下来,反思一下自己的“分数情结”究竟是怎么回事儿,这很重要——因为我们老一辈已经过气儿了,而你们年轻人今后人生的路还长着呢!

但愿我的学生们——教过的或将要教的,也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认识的不认识的,只要是认我作老师的——都能幸福快乐、事业有成!

1月22日Z同学的来信:

尊敬的李老师:

您好!我是Z,首先我为昨天的事情向您道歉,请您原谅我的鲁莽。我不应该中午给您打电话,那样打扰您休息;也不应该在中午去找您,还使您心情不愉快;对不起,请您接受我的道歉。

昨天中午,接到班主任老师的电话,当她说到您很担心我,怕我想不开时,我心里非常愧疚,也非常感动。真没有想到您不仅没有怪我的鲁莽,还这么关心我。谢谢您!想了很久,今天决定提笔,给您致上我最衷心的歉意。

老师,我昨天并不是有意要向您顶撞的,确实是事出有因。

老师,我职业规划里决定本科毕业直接工作,而我本身对经济非常感兴趣,所以要修一个经济学双学位,因为我在咱们学校不能修经济学双学位,所以我要求自己一定要在那里修。然而,那个学位报考资格非常高,要求必须是门门专业课都达到80分以上才行,因此,我从大一开始,就特别注意,努力学好每一门专业课,确保每一门专业课都在80分以上,因为是否在80分以上直接决定了我能否具有报考那个双学位的资格。然而,这次我一看到我的人力资源管理课没有达到80分以上,心里是非常的担心和害怕,我怕我自己没有资格去报那个学位了。为了准备那个学位,我大二上没有申请双学位,现在已经不能再申请双学位了,如果再不能报那个学位,我的所有计划基本全泡汤了……我心里非常非常害怕,也很难过。所以,在情急之下,我才给您打的电话,才出言不逊。老师,对不起,我知道错了,请您原谅我。

老师,在此祝福您寒假愉快,新年快乐!

Z

2009年1月22日

1月23日我对网友评论的回应:

谢谢各位网友:先给大家拜个早年!

没想到一篇排解自己心理情绪的博文,会引来各位网友热情帮助。真是太感谢大家了!

看了各位留言,包括破口大骂的,我都很受教益。尤其要感谢很多同行、前辈和年轻精英“语重心长”的教导。我这里写点反思的心得,以作为致谢之辞。

首先要声明:之所以发生那样不愉快的事情,责任全在我这里,无论从专业素养、职业责任哪个角度说,都是这样。在这里,也郑重向Z同学致歉!前天写那篇博文可能是处在情绪中的缘故,使一些网友读出自己是在诉苦埋怨别人的味道来,其实我主要是想排解排解情绪,与其说是牢骚他人,倒不如是在悔恨讨厌自己!

如某网友所说,连起码的沟通能力都没有,还写出《人本致胜》那样的书,全是纸上谈兵——此话一语中的,这的确是实情。我自己也早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上课时老调侃自己,说自己光说不练是“说家”,根本不是什么所谓“专家”,尤其是在那些真正专家的MBA学员和各行业领导学员面前,绝对没有自谦的意思,而是“实话实说”!

是啊,人家孩子客客气气地打电话要跟你谈谈,凭什么一听就火冒三丈,有话好好说嘛!一个将进入知命之年的人,还是老师呢,怎么就如此没有涵养!你自己肯定有心理障碍,还说人家孩子有心理问题。是的,我也自知自己心理有问题,而且也有性格缺陷,也如有网友指出的毛病,做过心理咨询,不过心理师说我属于正常范围,我觉得问题可能出在自己性格缺陷,以及特殊的成长经历方面吧!

在性格及做人方面的修炼,几十年来我做了很大努力,今天能作为一名老师,还在课堂上给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对我来说已经是奇迹了。当然,与“正常”标准还差得很远。可能有读者不知情,那本《人本致胜》的书,其实就如同上篇博文一样,是排解心理问题的结果,类似于《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东西。

就自己成长经历来说,一个“无知愚昧”的农村孩子能走上教师职业生涯路,既是高考科举制度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受害者,因为前者所以能当老师,因为后者所以发生如此“小儿科”、有些荒唐的校园故事。因此,看到今天孩子讨分数,情绪复杂,才会有那样夸张的反应!

近年来,由于职业原因,对于应试教育造成的可怕恶果,我作为一线老师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往往痛心疾首、焦虑痛苦不堪。大家可能都有感同身受:今天的孩子们所面临的时代,与二三十年前他们父辈们的情况,完全不能同日而语!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在家长、社会和学校“应试”教育环境耳濡目染的熏陶下,仍然停留在前辈灌输的“应试思维”惯性中,急功近利地攀学历、争分数,而不能直面现实独立思考,正视自己前面的路。

把这些道理给学生们讲明白,并最大限度地在课堂上把自己年轻时“不会做人”带来的苦恼和经验教训与学生们(特别是本科生们)分享,以免学生们走弯路,我觉得这应该是工商管理老师,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授课老师最重要的职责。因此,可谓“苦口婆心、唠唠叨叨”,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平时作业等形式,与同学们沟通。

为了淡化应试意识,本来可以完全开卷考试,但由于本科成绩在现行教学体制下权重很大(如以分数排名推免上研究生等),怕不客观、不标准,不得不有一定比例的闭卷考试,但即使这样,我出题时坚决避免那种死记硬背应考式的问题,如什么选择题、填空题啊什么的(如此考下来,凡是考得“不理想”者,我认为都是只有应试能力而无真正理解感悟能力的学生),而且在考试时间上也从来不放在“严肃得可怕”的期末考试周,都是随堂考。

此外,在课堂上,还特别从“专业”角度给同学们讲:绩效评估本来就是一种主观判断,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公正,虽然老师会尽力注意成绩评估的“效度”和“信度”,区分出好坏优劣,但只能做到大致准确,如果因为多几分少几分找我“算账”,实在没有多大意思,请同学们不要在考试后再向我兴师问罪讨分数!你平时好好学习,自然会得高分的,如果应试式地随机应变搞投机,肯定分数不会高。请同学们放心,相信老师不会故意为难你,在学校连老师都不信任了,到社会上还能信任谁?

我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开导学生:依我自己数十年的人生经验,只要自己刻苦努力,把事情做到位了,在各种场合还是有基本公平可言的,因此,作为大学生要关注社会公平规则,但在个人做人修炼方面还是要往内使劲,如果你能够超越自我、积极进取,就应该相信会有你应得的结果以及基本公平的对待的!

……这些话,我觉得都事先在课堂上公开地讲明白了。但是,如此“苦口婆心”一个学期讲下来,自我感觉尽心尽责了,应该得到一些职业成就感了,却突然来个“依然如故”的讨分电话,原自以为是的“成就感”立马一败涂地,于是就有些“气不打一处来”,作出那般无理性、没涵养的情绪化反应……

我平时在同学面前从不摆老师的臭架子,而且骨子里讨厌那些装模作样、拿腔捏调的“人物”,但我是一个没有“文化”、脾气不好、自卑到莫名其妙死要面子的“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笨拙地遇到各种尴尬难堪的局面,只能无可奈何地感叹、懊恼、郁闷。作为一个自觉活得还算真实(也许过分了)的人,又无奈地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尊师爱教”的社会环境里,难免也莫名其妙、不自觉地沾上“老师为大”的坏习气。如果是这样,在文章或言语之间流出这样的毛病,我要很好反思,也请各大网友多多原谅!

希望大家对事不对人,能够由小事见大意。如此这般的“讨分数”事件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校园里的文化情景,让我们在自己特殊的转型社会背景和教育体制环境下,都来认认真真思考一下:为什么“分数”会如此这般要我们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命?它与我们民族复兴、国家可持续发展又有什么钩挂……

谢谢大家在大过年的快乐时分,抽空看我文字,听我唠叨!

再次给大家作揖拜早年!

博主敬上

1月27日(大年初二)给当事学生的回信:

Z同学:新年好!

很感激你能给我写这封信!发生那么大的争吵,还能主动给我写信沟通,作为老师我真有些无地自容!再次感谢你,感谢你来信!我先说明: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责任全在我这里。无论是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素养,还是作为大学老师的职业品质来讲,都不应该有如此情绪化的激烈反应。这我在年前博文中已经正式向你道歉。

但我的反应也事出有因,正好借着这个机会与你好好沟通沟通:

(1)所有的话都于事先在课堂上说了,我当时觉得你一个学期下来根本没有听进去一点,而且还如此这般地上门讨分数,仅凭这点我以为“平时成绩”就应该是不及格,如果要改也是往低处改而不是相反,何况分数一旦登录在网上就已经锁定,老师自己也不能“主观随意”,任何“事后要求”都是无法满足的,所以你的行为完全是在做无用功。

(2)平时成绩是综合考量,其主要依据是作业,你的作业记录是“中”,尽管批阅时可能就某些方面说了“很好”这样鼓励的话,也不能仅凭这一点,就断定必须是80分以上。即使给你80分,与期末成绩70分平均,你也得不到80分。

(3)为什么设高比例的平时成绩,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淡化“应试”意识,还有一个“补偿”期末闭卷考试“发挥”不好的功能。你可能也注意到:所有同学的平时成绩都比期末要高。

(4)为了避免期末考试的“应试性”,我出题时特别避免有“现成答案”、逼迫学生死记硬背的所谓“标准化”套路,虽然那样改卷倒很容易,但那很“害人”,是误人子弟的行为;而且为了更加“客观公平”,我是请研究生助教按照事先拟好的“参考答案及得分要求”批阅的,你的期末分数“不高”,与你的平时成绩“中”是不谋而合的,因此我认为给你“76/70”的成绩是客观公正的。

(5)学生想要好成绩,可以理解,而且人心皆然,如果所有学生都像你这样按照自己愿望和感觉争讨分数,那成了什么局面?你“着急”可能事出有因,但“方向”不对头,以怀疑老师公平性、自我中心主义的思路去“争讨”,这样的做法大不对头。这样的情景不是你一个,往届也有,我不仅在课堂上“敬告”了,还请你到我博客上看一篇“与一位讨分大学生的通信”。在那里,你可以好好看看那位大学生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态度和做人准则跟老师进行“沟通”的。相比之下,你的沟通方式虽然与老师我一样不够“专业”,但“率真”多了,这样的方式虽然相互“伤害”谁也不“愉快”,但是对于你这样的“真”我却是喜欢的,而且我还很欣赏你事后的“冷静”和“理性”!

(6)最重要的是,你没有认清你们青年人现在所面临的新时代背景,还不自觉地以父辈们和社会意识形态“灌输”给你们的“应试思维”去争功名,沿着这样的思路下去你会越来越被动,到头来葬送了自己的前程和美好生活。我很担心!

(7)正如我在课堂上所说: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隐含性的”知识文化素养比“明晰性的”科学知识学习更重要、更难,它需要更长时间“潜移默化”的生活累积。

……

还有很多很多的话想对你说,只要你愿意听、能听进去,我就愿意说。这是我的工作,我干的就是这样的事情,我这辈子也只能干点这样的事情——这不是那位同学提醒的,我自己早就知道的,而且一直是这样做的,真的!

祝你:新年有新进步!职业生涯前程似锦,而且生活越来越幸福快乐!

李宝元

2009-01-27(大年初二)

2009年2月7日Z同学的来信:

李老师:

首先给您拜个晚年,我从那天给您道歉后就一直没有上网,今天刚看到您的邮件,不好意思看晚了。谢谢您的教导,从您的话里我的确受益匪浅,我有点太主观了,而且凭感觉做事也太不理性了,请您原谅我的鲁莽,我以后一定改。您专门查了下我的成绩,并耐心地给我解释,这让我很感动。一位大学教授可以做到这样,我觉得很了不起。谢谢您,我知道错了!我会记住您的教诲,您的信让我看到您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深切的希望,非常感谢您的关怀,我一定把您的嘱咐牢记于心!

Z

2009年2月7日

我觉得,发生在今天校园里这样不愉快的“讨分数”闹事,不是个案,具有普遍性。记得十年前我刚来现单位任职时,就在教研室发生过一个女生向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讨分数”的事情。我是在同屋隔板外无意听到的:那位女生一进来就质询我们可怜的老教授,“为什么别的同学都及格了就我不及格?”老教授无奈地说:“是啊,我还纳闷呢,为什么别的同学都及格了就你不及格?”接着那位女生不依不饶,与老先生争吵个没完……我当时非常吃惊:自己也在其他学校教了十多年书了,为什么从没听说过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可能是我们这样的大学有“民主传统”吧,但愿这样的事情不会轮到自己头上……谁知后来在自己的履职生涯中,这样的事情接连不断,而且还不断“发扬光大”到今天如此这般的尴尬状态。

因此,当时看到Z同学主动跟我来信沟通,在异常高兴、心存感激之余,又使我想起上一年级男生YC与我就“讨分数”问题所进行的不愉快通信。这次“书面过招事件”,虽然在形式上看比较“婉转文雅”,但在性质上可能更加“恶劣粗野”的,于是我加了个“按语”放在了博客里,以警示后来者。

这里顺便提及,事隔两年多,一次偶然听说该男生后来出了点不大不小的事(拿了同学几台电脑被警方传讯),我不知道此事与这通信中折射出来的做人问题有无相关联系?请读者朋友自己去思考吧!

为了不“污染”版面美,我将这位大学生的来信在形式上作了点规整:修正了乱七八糟的标点符号,将七零八落的段落整合成一段文字,现将我们“师徒”间的一来一往的电子通信转录在这里,请年轻的读者朋友们共同欣赏、自由评论。

李老师您好,我是您的学生YC,是06级本科生,上的是您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现在考试成绩出来了,我不理解为什么我的分数,尤其是平时成绩会那么少呢?不知道是我的作业没有交还是论文没有交?平时的课程我都去了啊,有几次是迟到了,但是每次都是去了啊,不知道为什么分数会这么低呢?这次考试的分数对我来说比较重要,希望您能体谅,您的课程我很喜欢,学得也很用心,但是这次考试的成绩是这样的让我感到比较难堪,希望您能想个帮助我的方法,可以吗?谢谢您这一学期对我的辛勤教导,真的,您的课程是我学到的第一门真正的大学课程,在此谢谢您。

2008-01-15

YC同学:你好!

本来你这样讨分数的信我是不该回复的,这样的事情我在课上已经说明,希望同学不要事后向我讨分数,你竟然又这样做了——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主要是为了“分数”,而不注意平时做人方面的修炼——正好说明我对你的评估符合实际情况!

既然你来讨了,我就给你作出三点解释:一、你是平时上课迟到最多的一个(除了两位最极端的同学而外),而关于上课守时的问题,往大里说是折射一个人诚信等方方面面修炼到位不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我在第一堂课就说得很清楚;二、光交了作业就该给满分?还要看作业质量,从你作业质量来看我判断为最差等,属于不及格;三、你的自选案例分析也很差,本来属于不及格,结果凑够60分。因此综合考虑给你55分。

怎么你觉得太少了?我还觉得太少了呢!你怎么就是三个平时成绩不及格中的一个呢?你说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你上的一门“真正的大学课程”,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老师知道分数对你们每位同学都很重要,因此评分时尽量做到客观公正,但老师这里也有一个自以为是的底线,我爱你们每位同学,对每位同学都不抱任何成见,一些具体要求可能并不一定很合理,但我觉得大致都是有利于你们每位同学今后成长的。

本来,我完全可以按部就班地按照应试式的考核办法给你们评出“准确无误”的分数,这样既省力又讨好,为什么我要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干这样“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呢?这样做并不是为了给老师自己按印象随意给分的权利,而是要你们淡化应试分数概念,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平时综合素质的修炼和提升方面。

希望你能够深刻理解这样的苦衷,就此深省自身的问题,不要一味向外找原因。这很重要!老师给分低于自己期望,肯定会想不通的,在“难以忍受”的心理状态下给老师发信理性地询问情况,这也很正常!而我作为老师,收到你这样讨分数的信第一反应也是很不好、很反感,冷静下来一想,也能理解和谅解你,同情你的心理感受。彼此沟通,互动提高,教学相长嘛!

老师真诚祝愿你学业进步!将来事业有成、人生快乐!

李宝元

2008-01-16

老师:恕学生说句不客气的话。我现在才知道为什么你永远只能当老师了,在这个社会上任何一门科目的学习都要转为实用,你转为什么实用了?我上你的这门课程绝对问心无愧,我的作业是经过认真思考与写作的,记得你的点评吗?你写了那么多,竟然只是回答我的问题,连我写的作业的一点一丝评价都没。你说你认真看过?我的作业属于不及格?我的作业是最差档?我写的案例选得很差?写的很差?不客气地说,你连一丝评价能力都没有。我是学生,很尊重老师你,但是身为人师,你总是自以为是,丝毫不尊重学生,你这样的老师还认为自己当得很好?唉,正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你这样做是一个明事理的老师之所为?谢谢老师的一番教诲,以后学生长大成才,一定再回来向老师请教我的态度问题。还有,你的课的确讲得比较糟糕,所以我才说你的课是我上的第一堂大学的课程,以为其余的老师讲得与高中一样精彩。祝老师一帆风顺!

2008-01-17

孩子:你好自为之吧,祝你一路走好!

2008-01-18

上述内容主要是想引起大家对我们身在其中的应试教育陷阱有足够的警惕,以免我们不自觉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更应该由此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作为一个当代青年人,我们应该慢慢学会反躬自问,是一味哀叹这个社会对我们不公,还是也应该同时自觉内省我们自己,自己将该做的都做到位了吗?在“诚心正意”和“待人处世”方面是不是还存在有待修炼和提高的问题?

回瞻自己数十年来所接受的应试教育经历,怎么从来就没有像现在年轻人那么“多愁善感”呢?每次考试,如果成绩不好、不及格或不过关,都是觉得自己努力不够,下次应该继续努力,在心里从来就没有犯过什么嘀咕:是制度规则不公平,还是哪个老师跟我过不去?更不要说与老师软硬兼施、讨价还价要分数,甚至打到老师家里“文质彬彬”地吵闹——这实在有些匪夷所思!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代沟”?我觉得代际之间如果有所差别,那也绝对不应该是这个啊!

理性分析,中国应试制度的症结,其实根子上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体制问题,不在于“考试”本身,而在于“大一统”的体制和文化。在这种体制模式下,横向多元流动渠道严重堵塞,加之科举式的高考制度强化,民众才不得不“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改革开放后,虽然市场化的横向多元流动渠道逐渐疏通,但人们的传统思维定势和习惯势力有着很大的黏着惯性,加上“学而优则仕”、“要树立竞争意识”、“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等一系列似是而非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方法的误导,自然使广大民众陷于一种莫名其妙的“集体非理性”。

结果,在争先恐后的零和博弈中,家长们千辛万苦、不惜花血本想让孩子接受什么“优质教育”,到头来,没有考上大学的觉得“不公平”,付不起学费的“愤愤不平”,而考上大学的毕业即失业,也觉得心里极度“不平衡”。这样,社会上下一片怨声载道之声,社会民众从心理到行为都陷于一种极度“不和谐”的**状态。

如果“辩证地”看问题,我们说,目前面临的应试教育危机局面可能是一个好事,“大学生就业难”也不是一个坏事。试想如果上大学得不偿失,“赔了夫人又折兵”,而不上大学去走其他社会横向多元流动通道的,反而能够快速致富、飞黄腾达,大家不是就不去“应试”了吗?这不是好事是什么!因此,我认为,走出应试制度困境的根本出路,就是开通非应试的多元化社会流动通道,在这个方面不应该机械地套用所谓“公平”云云来误导民众。

在现实中,我们千百万青年学生本应有生动活泼、生龙活虎、朝气蓬勃、锐意创新的个性,却被工业化的考试机器和标准化的考试技术所吞噬、所扼杀。过去,“工农兵大学生”闹出“1/2+1/2=2/4”这样的笑话,现在这种笑话在高考拉动的应试教育下有了新的翻版:“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头羊,问船长几岁?”对此问题,有90%中国小学和初中学生给出答案:75-32=43岁,甚至在某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中,仍有得出这样答案的。

如今,我们成千上万青少年被套进高考所设置的“有我没你”式的零和博弈死局中不能自拔,其心理扭曲到何等地步,大家都可以亲眼目睹!当年参加高考的一位老三届考生曾回忆说,当他进入人头攒动的考场时,看每一个人都像自己的竞争敌手,他相信其他人也是这么看自己的。今日,一些学习不好的中学生家长,每次去开家长会都有一种恐惧心理,更何况我们没有成年、尚未成人的“独生子女”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