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选中国最会说话的人(1 / 1)

——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读解

《超级演说家》是中国首档原创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它以演讲为主题,在众多真人秀节目中独树一帜。与其他真人秀节目相比,《超级演说家》凸显出“明星评委多样化、选手素质优质化、现场对抗戏剧化”的特点,成为中国首档以演讲为主题的竞技真人秀节目,致力在中国掀起一股“全民演讲热”。

一、节目概述

中文名称:超级演说家

外文名称:Super Speaker

节目类型: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

主持人:余声

导师:陈鲁豫、乐嘉、李咏、金星、窦文涛等

播出频道:安徽卫视

在线播放平台:爱奇艺、腾讯视频、乐视网、华数TV等

开播日期:2013年8月1日

播出时间:每周六21:10

节目时长:90分钟

播出状态:已完结

《超级演说家》是安徽卫视联合北京能量影视传播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中国首档原创新锐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节目以“挑选中国最会说话的人”为目标,为选手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演讲力、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同时也为电视受众呈现了语言的独特魅力。节目采用纪实的手法,满足受众在大众舆论创造的“拟态环境”下对“说真话”的需求;同时又采用游戏化和娱乐化的方式,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消减受众在现实生活中因繁忙工作带来的压力。节目在创新内容与形式、传播正能量和彰显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备受传媒界关注和热议。

节目赛制伴随节目自身的优化,不断得到改进。第一季中,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位不同职业、不同领域的选手来到舞台上进行演说,经过导师分班、战队对抗、组内厮杀、巅峰之战四轮竞技,从重重关卡中争夺总冠军。到第二季时,节目赛制有了些许变化,赛制分为导师分班、导师队战、决赛卡位战、冠军争夺战四大环节。第二季最大的创新在于引入了“3+X”导师模式。其中3位导师在第一环节选择学员时,会被挡板遮住眼睛,因此看不到选手的样貌,只能根据选手的演讲内容进行判断选择;而另外1位“X导师”虽然可以直接看到选手,但却只有在其他3位导师放弃选择时才有选择权。第三季在前两季不断强化竞技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节目的可看性。在海选阶段启动“抢人复活”的全新赛制。4位导师在这一赛季拥有一项复活权利。选手演讲时,导师进行选择;演讲结束,选手反选。选择导师后,选手立刻进入导师战队。没有选择权的选手,直到退场前,都可以争取导师的复活机会。一旦被某位导师复活,选手即可加入导师战队。

与其他真人秀节目相比,《超级演说家》凸显出“明星评委多样化、选手素质优质化、现场对抗戏剧化”的特点。它成为中国首档以演讲为主题的竞技真人秀节目,取得了广泛而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传播源流与路径

《超级演说家》是中国首档原创新锐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安徽卫视在引进《非常静距离》和《鲁豫有约》两档名牌谈话类节目之后,又与北京能量影视传播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打造了《超级演说家》这一重要品牌。

《超级演说家》把话语权交给来自各行各业的演讲者,不问出身,不看背景,完全凭借演讲者的“说”创造收视奇迹。2013年播出的14期节目中,颇具看点的选手和演讲内容,或温馨或理智或犀利的风格,具有时代感的话题,迅速将观众牢牢吸引,节目在短时间内获得了颇高的收视率。2014年,《超级演说家》第二季开播,为了达到更好的演说效果,演讲者使用了更多的语言技巧。艺术加工的演讲语言中,数字的运用具有鲜明的特色。演讲者运用数字的目的不在于装饰和堆砌,而是通过它来准确地说明问题。“比如在运用数据时,赋予数字一定的内涵,包括数字诠释、数字对比、数字计算、数字统计、数字排列等。对数字的巧用活用使得数字更加形象、生动和有趣,同时也使演讲的主题和内容血肉相依、配合有度、传播了信息、营造了气氛。”[1]演讲者也通过这些技巧的运用吸引了观众,感染了观众,达到了演讲的目的,使节目的认可度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经历了前两季的播出,《超级演说家》一共向观众呈现了400多场演讲,观众与导师共同感受了200多个人的人生。2015年3月21日,《超级演说家》第三季正式开播。

《超级演说家》的内容核心是演讲,其新锐语言具有原创性质,同时创新“3+X”的明星评委阵容。导师团队对选手个性化点评,对选手进行麻辣提问、质疑和引导,还与选手进行积极互动,碰撞出现场的火花。

在宣传推广上,《超级演说家》打造了一个全媒体联动的宣传推广空间。除了安徽卫视自身的节目前期宣传,节目组还联合报媒、网络、短信互动平台等资源,全方位多维度地进行节目推广。其中,网络平台作为节目宣传全过程的重要阵地,在微博、微信等新技术的应用平台重点投放宣传内容。同时,在线播放平台爱奇艺、腾讯视频、乐视网、华数TV等也多屏齐发,为节目直播后的后续点播量和活跃度提供保障。

三、主要社会影响

1.节目的创新之处

自2005年《超级女声》大获成功以来,十年间,歌唱类选秀节目迅速占领各大频道周末的黄金时段,成为当前最为流行的电视综艺节目形态之一。如今在音乐节目扎堆、“模式”扎堆的背景下,各大卫视再重复已有的模式,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超级演说家》打破了这一瓶颈,不但弥补了节目种类单一化的缺陷,还将观众从“审美疲劳”梦魇中解救出来,为后选秀时代节目做出了好的示范。

(1)内容创新。《超级演说家》将选手的现场演说作为节目的核心内容,融汇选秀节目的晋级竞赛架构。这既形成了“只说不唱”的独特风格,又保证了节目内容能够吸引观众。《超级演说家》营造了一个倡导普通百姓话语权的平台,给予选手畅享表达的舞台和空间,鼓励选手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故事,亮出自己的态度和观点,用真诚的语言去打动评委和观众。同时,观众也可以轻易地发现自己的意见或观点正透过节目中演讲者的口传达出来,从而与演讲者产生共鸣。另外,观众还可以从导师的点评中获得很多有益的启发。

(2)形式创新。说话是人类最基础的能力,这世上所有的成功其实都离不开语言。《超级演说家》实际上开启了一个“富矿”,因为每个人都要说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观点,所以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超级演说家》的参与者。《超级演说家》在选手选择上注重差异化,敢于把演讲话题拓展得非常深刻,每个导师的话语场也都在节目中充分地打开,没有一味追求故事化煽情的选秀套路,而是努力向更加专业化的层面行进。对于所有渴望提高自身演讲能力或者渴望通过演讲改变命运的人,尤其是网络时代语言缺失变成“失语者”的许多“90后”甚至“00后”来说,《超级演说家》都不容错过。

2.节目的社会价值

眼下,电视媒体已经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具有公益性与市场性的双重属性。一档好的电视节目,不仅要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还要能促进媒体发展和赢得市场广告。社会效益影响并决定经济效益,节目市场决定广告市场。因此,好的节目市场必定培育好的广告市场,而丰厚的广告收入又必将在资金上给电视节目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从而使节目愈办愈好。实践证明,《超级演说家》是一档观众、媒体和市场多方共赢的好节目。它满足了观众的收视需要,电视观众大都喜新厌旧,电视节目需要常变常新。在当下中国,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可是往往缺乏表达的舞台和空间。《超级演说家》为有梦想的人创造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并给这个社会带来有益的影响,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也是千万观众共同渴求的“精神食粮”。

(1)提升媒体品牌影响。作为2013年中国电视选秀混战局面之下的一档创新节目,《超级演说家》从令人目不暇接的收视混战当中突出重围,获得不俗的收视率和社会影响力,创造了全新原创非音乐类电视栏目从口碑到收视全面飘红的奇迹。2013年8月1日开播当晚,节目在央视索福瑞33城的收视率成功突破1%,收视份额近4%,稳居省级卫视综艺节目第一。《超级演说家》的节目表现,全面彰显了中国本土原创节目的力量。节目多次斩获同一播出时段省级卫视综艺节目收视冠军,多次荣登微博综艺话题排行榜首位,微博讨论话题数上千万,网络视频点击量过亿。林志颖、周立波、陆琪、刘春等各路明星名人,通过微博发表自己对节目的看法。《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北京晚报》《三联生活周刊》以及凤凰卫视等全国各地的权威媒体和诸多网络评论员,对节目质量也是不吝赞美之词。《超级演说家》成功实现了电视节目二次传播的长尾效应,提升了媒体自身品牌的全国影响力。

(2)拓宽广告市场价值。在差异化的媒体竞争环境下,《超级演说家》覆盖了最核心消费群,观众流失率低,收视的黏合度较高,品牌记忆度强,广告投放回报率高,备受广告品牌尤其是高端品牌的青睐。节目开创了国内首个“双国际品牌冠名、多品牌共建”[2]的广告合作新模式,和广告客户共同寻找内容上的契合点、互动上的结合点以及组合上的匹配点,成功实现了广告品牌整合传播的晕轮效应,助力广告合作伙伴拓展市场价值。

在《超级演说家》研讨会上,喻国明教授认为:“作为一档语言类节目,《超级演说家》显然在好看上做足了功夫,节目很好看,很有料,观众可以轻易在节目当中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意见或观点透过演讲者的口传达出来,获得共鸣,同时还可以在观看过程当中得到很多的启发,这是一档电视节目很难得的价值体现,在为社会提供智慧。”[3]

四、阐述与评价

尽管《超级演说家》坚持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在口碑与收视率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该节目也存在些许不足与有待改进之处。

1.选手多为小众群体

《超级演说家》是中国首档原创新锐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提出的口号是“挑选中国最会说话的人”,但它的参与选手多为小众群体,大多经历坎坷,经历过人生低谷的摸爬滚打之后振作起来改写人生。这类群体有自己特殊的经历可与观众分享,在短时间内会显得比较吸引观众眼球,但他们把自己异于常人的故事与人分享殆尽以后还能够在各类话题上侃侃而谈吗?所谓演说家,应该擅长各种类型的主题,能够吸引和打动各类群体,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演说技巧,还能够自如地支配语言和非语言表达能力。

2.导师无法给予专业指导且对自身言行约束不够

中国选秀节目中“导师”这一角色的出现,发端于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此后,各类导师频频出现于选秀节目中。导师,一般被理解为能够在专业领域给人以指导的学者。在《超级演说家》中,导师大多无法在演讲专业领域给予选手相应的指导。

导师乐嘉凭借其鲜明的性格特点和犀利的点评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是他连任三季《超级演说家》导师的重要原因。然而,在第三季节目接近尾声之时,他耍酒疯爆粗口的“不羁”言行不仅损害了自己原有的形象,同时给节目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3.将演讲等同于脱口秀

在《超级演说家》的第一赛程,选手演讲的内容多为幽默搞笑的段子,大体结构及演讲方式多为脱口秀形式。但脱口秀就是演讲吗?不,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演讲,指通过讲话的方式表达自己观点的一种交际活动,而脱口秀是一种舞台表演形式,此节目将两者混为一谈,着实是一种错误的引导。节目组可能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进入到第二赛程时减少了搞笑的成分,但这又催生出了前半段搞笑、后半段泪崩的畸形演讲形式。

4.选手演说题材较为单一

初赛阶段的演讲稿是选手自备,其内容多为自我介绍,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由于人人经历不同,所以选手们的演讲看起来有百花齐放的感觉。但是到了第二阶段,赛制是现场选题,并由导师点名对战,在限制选题的情况下,选手演讲的内容必然显得贫乏和单一。

5.赛制设置缺乏创新

除了部分环节的形式感太强外,《超级演说家》的赛制设置也存在着硬伤。“演讲不同于唱歌跳舞,后者需要厚积薄发,而前者既有积累也有即兴,而且即兴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重要。”[4]并非选手将一些准备好的稿件完美地表演出来即是演说家了,而更应该通过随机抽题现场发挥来证实这一点。恰恰该节目的赛制并不适于演讲者的选拔,虽然第二赛程的比赛看似是现场选题,但演讲内容是选手们早已准备好的,只在迎合选题的时候稍作调整。

《超级演说家》的成功经验与不足都值得我们总结,它引发了我们对电视节目发展路径的深思。目前国内的电视节目制播中,同质化现象严重,不良之风日加盛行,尤其是盲目跟风,模式盗用。当一个节目火爆的时候,紧接着就会有不计其数的类似的节目充斥荧屏。我们的媒体人应该大力提高创新意识,不断进行创新探索;要牢记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职责,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加强自我约束,做好节目的把关人;还要合理地引导受众的心理需求,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电视氛围,创作与传播更多既有文化内涵又有新意,既积极向上又让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

五、阅读延伸

[1]胡鑫.《超级演说家》的节目创新和社会价值[J].声屏世界,2014(1).

[2]胡继超.《超级演说家》的传播价值探析[J].传媒,2014(6).

[3]徐波.从《超级演说家》看真人秀节目的多维度发散[J].新闻世界,2014(10).

[4]向前.打造全媒体跨屏营销推广新模式——以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为例[J].新闻世界,2014(9).

[5]李洪才.符号学视野下《超级演说家》的创新发掘[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3).

[6]王一星.探析《超级演说家》的成功之道[J].新闻世界,2014(10).

[7]王译萱.挑选中国最会说话的人——浅析《超级演说家》的栏目品牌创意与经营[J].神舟,2014(18).

[8]兰甲甲.语言竞技类真人秀节目如何抓住受众眼球——以《超级演说家》第一季为例[J].青年记者,2014(26).

[9]高灵新.真人秀节目《超级演说家》中数字的妙用[J].当代电视,2014(11).

[10]邱天.细数选秀节目“七宗罪”——以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为例[J].青年记者,2014(6).

(王雅,孙宜君)

[1] 高灵新.真人秀节目《超级演说家》中数字的妙用[J].当代电视,2014(11):40.

[2] 胡鑫.《超级演说家》的节目创新和社会价值[J].声屏世界,2014(1):36.

[3] 王晗.《超级演说家》研讨会喻国明:好节目需要有吸引力[EB/OL].[2013-10-24].http://ent.ifeng.com/tv/news/zongyi/detail_2013_10/24/30610056_0.shtml.

[4] 邱天.细数选秀节目“七宗罪”——以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为例[J].青年记者,201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