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读解
《锵锵三人行》是由凤凰卫视金牌主持人窦文涛与传媒界、文化界之精英名嘴,一起围绕每日新闻事件或热门话题进行的各抒己见的谈话节目。节目中的谈话并非属于正襟危坐追寻根源与答案的“正论”,而是“俗人闲话”,一派“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中”的聊天风格。节目以融汇信息传播、制造乐趣与辨析事理三大元素集于一身为目的。节目自开播以来,一直秉承大众视角的清谈态度,深入透彻地剖析话题,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人文价值取向。
一、节目概述
中文名称:锵锵三人行
节目类型:时事评论类电视谈话节目
主持人:窦文涛
主要嘉宾:许子东、梁文道
播出频道:凤凰卫视中文台
在线播放平台:凤凰网、爱奇艺
制作单位:凤凰卫视
开播日期:1998年4月1日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 23:00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 05:00
播出状态:播出中
《锵锵三人行》是凤凰卫视于1998年4月创办的一档时事评论类电视谈话节目。节目名字中的“锵锵”二字出自“凤凰于飞,和鸣锵锵”,指凤凰的叫声;“三人行”则源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锵锵三人行”是指主持人与嘉宾在各抒己见中营造的一种自由而思辨的言语沟通环境。“所谓时事评论类谈话节目是指以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和近期的社会热点为谈话主题,以传播者之间或与受众之间的实时交流谈话为节目形式,实现介绍新闻背景、分析新闻事件、预测社会趋势、反映公众意见等功能的专栏节目。”[1]
《锵锵三人行》由凤凰卫视名嘴窦文涛主持,每期节目邀请两位嘉宾,涉及学术、影视、体育、新闻等多个领域,经常做客的嘉宾有梁文道、徐子东、马家辉等。每期节目都以最近的新闻事件或热门话题为焦点,带有明显的新闻特征和浓厚的时事评论色彩。话题的内容包罗万象,从时事政治到娱乐八卦,再到法律案件等,可谓雅俗共赏。每期节目中,主持人首先抛出谈话主题,然后和两位嘉宾各抒己见,或旁征博引或讲述自己身上发生的故事。三人并不追求意见统一,也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其他人。
《锵锵三人行》采用的是“圆桌式”的聊天谈话方式,整个演播室里就只有一位主持人、两位嘉宾、一张桌子和三把椅子。虽然节目带有强烈的新闻性,但是主持人和嘉宾用轻松愉悦的聊天方式来探讨话题,而没有以十分严肃的态度来对事件进行评论。节目从头到尾都是三个人的互动交流,抛弃了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每个人各抒己见,平等沟通。主持人与两位嘉宾宛如三友闲聚,企求回归即兴聊天本色,坦诚相见,大胆言论。在谈笑风生的气氛中以个性化的表达,关注时事资讯,传递百姓话语,交流各自观点,呈现生活体验,不掩真实性情,分享聊天趣味。可见,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交谈属于“俗人闲话”,一派“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中”的聊天风格。节目十多年来秉承大众视角的清谈态度,深入透彻,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人文价值取向。
二、传播源流与路径
世界上第一个电视谈话节目是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于1954年播出的《今夜》,这档节目令美国开始引领整个世界的电视谈话节目潮流。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涌现大量娱乐类脱口秀节目,《家庭派对》《麦克·瓦莱斯访谈》等节目都是很有代表性的。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间谈话节目在女性观众中逐渐受到青睐,节目内容多以日常生活为主。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各类谈话节目都基本发展成熟。多种多样的节目形式都已出现,选题也不再不温不火而是变得尖锐起来。电视谈话类节目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电视节目里面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放眼中国,上海东方电视台于1993年推出的《东方直播室》打响了国内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第一枪。199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实话实说》,在全国反响十分强烈。之后,各式各样的谈话节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在中国观众的视野内,如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对话》等。电视谈话类节目一直到现在都有非常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
在这种背景下,《锵锵三人行》于1998年4月1日正式开播。之前与吴小莉一起主持新闻节目《时事直通车》的窦文涛,被选为《锵锵三人行》主持人。曹景行回忆说,节目播出前只做了一次样片,并没有太多的准备,因为这个节目要营造的就是老朋友聊天式的气氛。在节目还没有正式定型前,讨论的大多是新闻话题,但是采用一种轻松的谈话方式。节目刚开始还很严肃,经常讨论重大话题,如谈印度尼西亚前总统苏哈托下台等事件,后来就加入了很多软性的话题。
《锵锵三人行》中的谈话呈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一足是主持人,其他两足是嘉宾。十多年来,嘉宾像流水一样来来去去,当中最为观众所熟悉的是许子东和梁文道。很多临时发挥的即兴话题都不敢交给面生的嘉宾,非要这三个人坐在一起才能指望聊出世态百相。
当然,节目中的核心人物还是窦文涛。曾经担任节目主编的邹倚天认为,《锵锵三人行》其实和《实话实说》一样,也是一场面向观众的谈话,但道具和形式可能是最简单的:三把椅子、三个人,围着一张只放三个杯子的圆桌讨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没有热线电话,没有现场观众,真正能指望的只有镜头中的三张嘴。这种简易模式的好处是节约了成本,又能真正形成聊天的效果;问题是宝都押到了主持人身上。邹倚天说:“比如‘矿难’出来之后,我们知道这个话题是大家都关心的,希望通过它体现主持人和嘉宾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一定要真诚。通常我们都能达到效果,但有时候遇到嘉宾陷在一个问题里出不来,就需要窦文涛把嘉宾的思维揪回来。在这种节目形式当中,唯一不能取代的就是一个好的主持人。”窦文涛不在的时候,节目组曾经找过陈鲁豫和梁文道来代班,播出后反响一般。掏出来的东西多了,节目的个人气质也就被固化了。邹倚天也承认这一点:“这是他原创的节目,风格特别适合他的气质和个性,所以后来有电视台模仿,但都超不过‘锵锵’。”
像《锵锵三人行》这样具有鲜明主持人烙印的节目,在美国是以《奥普拉脱口秀》和《大卫·莱特曼的深夜秀》为代表。许子东认为,美国的大牌节目和《锵锵三人行》比起来,也显得很有形式上的局限。“美国的谈话节目都不是三个人的,要么是两个人,要么是一个圆桌,很多人。欧洲也一样。美国的电视工业这么强大,他们一定什么形式都尝试过,偏偏这种形式没有出来。这种形式能在中文电视圈流行,说明电视文化虽然是普世的,但是它毕竟有各个民族文化的特点在里面。”[2]
《锵锵三人行》得益于凤凰卫视中文台在中国内地的落地,也受益于凤凰网、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网络视频等新媒体在全国范围内获得的广泛传播。
三、主要社会影响
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刚开播时,由于资金和条件限制,节目演播室只有三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外加一张布景板,道具简单朴素。后来,随着凤凰卫视中文台不断发展壮大,《锵锵三人行》演播室的布置也逐渐丰富起来,使用电脑技术把背景做成了3D效果,但继续保留了三人一桌的最初配置。节目成本如此之低,对此连主持人和嘉宾也时常调侃。可是即便这样,《锵锵三人行》也以优秀的成绩坚持了17年,一直到今天。2010年的数据显示,《锵锵三人行》“在所谓的‘垃圾时段’圈回至少1个亿的广告费,其主持人窦文涛的品牌价值也超过3.2亿”[3]。三个人靠三张嘴,就创造了这样的节目价值,实在是令人咋舌,足见人物之魅力。
主持人窦文涛学识渊博,言语风趣,又很接地气。在节目中,窦文涛侃侃而谈,观点犀利独到,毫无顾忌;同时他也真诚坦率,不逃避自己知识的盲点,乐于分享自己平凡普通的生活状态,坦然地自揭其短。窦文涛在与嘉宾沟通的时候不卑不亢,尊重嘉宾的同时又不一味迎合,坚持自己的性格和观点。节目中,窦文涛有时会说一些看似“平衡一下”的“滑头话”,其实是为了引导嘉宾发表具有个人色彩的大胆言论,也是为了营造日常聊天的形态、谈笑风生的气氛,力求谈话轻松、惹笑。这种真性情的主持风格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锵锵三人行》曾被《新周刊》誉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根据《新周刊》针对《锵锵三人行》的网络受众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收看此节目的女性观众占50.75%,男性观众占49.25%,男女比例相当平衡。这样的结果是由于《锵锵三人行》的嘉宾配置,既有聪明男性,也有生猛女人。调查还显示,77%的观众表示,话题的尖锐和主持人的魅力是他们喜爱《锵锵三人行》的主要原因;78%的观众表示,《锵锵三人行》要是没有了窦文涛就没有了看点;甚至有56%的观众认为,《锵锵三人行》影响了自己生活中的谈话风格,教会了他们怎么有趣的说话,让他们更加愿意与朋友交谈。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中一炮而红,不但顺势衍生出《明星三人行》《老窦一家亲》《老窦酒吧》《文涛拍案》等,还让他一举获得《新周刊》2004年度、2006年度“中国电视排行榜”中的“最佳谈话节目主持人”称号,2004年度《新周刊》“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第三名。
四、阐述与评价
与其他很多节目追求高远立意不同,《锵锵三人行》“不求高度,只求广度;不求深度,只求温度;不求结论,只求趣味”。[4]这个爱耍贫嘴、口无遮拦、肆无忌惮的节目,希望观众可以从中获得乐趣并会心一笑,而不是得到某种经验教导或是崇高的内在提升。大部分的问题在这半小时的节目中并不能得到解决,主持人和嘉宾也不是以“寻找答案”为目标开始对话的。他们各自把个人见解陈列出来,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和他们一起或针锋相对或谈笑风生。
《锵锵三人行》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次邀请的嘉宾都是业界精英。这些嘉宾来自祖国各地,大多学历背景过硬、阅历丰富、学识广博。在沟通过程中,他们普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为其他人所牵制,总是能针对话题给出自己精辟独到的见解。
我国的谈话类节目,形式一直比较单一,大多数主持人正襟危坐,在节目开始时向观众介绍主题,向嘉宾提出问题再由嘉宾作答。嘉宾是节目的主角,而主持人的身份类似于记者,这就使主持人无法真正参与到讨论中,节目也略显严肃呆板。但是,《锵锵三人行》打破了这种模式。主持人窦文涛坐在两位嘉宾中间,三人平等沟通,用轻松愉快的聊天形式来探讨话题;谈话的内容并没有做事先安排,全凭三人的现场发挥。这样的形式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有一种参与聊天的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节目获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主持人窦文涛曾经这样描述他在《锵锵三人行》的主持风格:“那时候,习惯了经典谈话类节目的我,无法想象在这样的前提下,节目可以做出怎样的效果。在这个大难题面前,我犯愁了。当时的播音员说话字句清楚,抑扬顿挫,稳若泰山——好比西装,倜傥光滑。可是,我对这样的说话方式却不以为然。一天,我忽然想到,一个播音员或者主持人说话,为什么不可以保持最原始的自然放松的状态呢?这如同牛仔裤,舒适大方。这时的感觉,像漆黑的夜色里放进一道月光:放宽审美观吧。我们和朋友之间不也总就不同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吗?也许没有专家学者谈得那么深入,但是这份自然比之他们的一本正经,正如牛仔裤比之西装。我的心‘嘣’的一声,一条紧捆着的绳子解开了,阳光洒了进来。本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了《锵锵三人行》的长途跋涉。”[5]
五、阅读延伸
[1]窦文涛.解开身上的绳子[J].思维与智慧,2008(4).
[2]马潇.口无遮拦话“锵锵”——从《锵锵三人行》看主持人风格与谈话节目生存的互为因果[J].中国电视,2010(6).
[3]杨龙飞,黎泽潮.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现实境遇与发展策略——以《锵锵三人行》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14(4).
[4]钟姝.主持人与广播时事评论类谈话节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1).
[5]丁达,杜娟.论《锵锵三人行》的窦式主持风格[J].东南传播,2010(12).
[6]易文.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发展十年回顾[J].新闻知识,2004(8).
[7]王焱炜.浅析电视谈话节目的现实角色[J].记者摇篮,2003(10).
[8]徐帆.窦文涛的“锵锵和鸣”——《锵锵三人行》制片人张力访谈[J].南方电视学刊,2011(1).
[9]孙俊.《锵锵三人行》的叙事学分析[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5).
[10]韩蕊娟.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解析[D].西安:西北大学,2009.
(胡家玮,孙宜君)
[1] 钟姝.主持人与广播时事评论类谈话节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1):66-67.
[2] 中国网.窦文涛:一个话痨的十年[EB/OL].[2008-02-15].http://www.china.com.cn/culture/weekend/2008-02/15/content_9912585_3.htm.
[3] 马潇.口无遮拦话“锵锵”——从《锵锵三人行》看主持人风格与谈话节目生存的互为因果[J].中国电视,2010(6):59.
[4] 马潇.口无遮拦话“锵锵”——从《锵锵三人行》看主持人风格与谈话节目生存的互为因果[J].中国电视,2010(6):59.
[5] 窦文涛.解开身上的绳子[J].思维与智慧,200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