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卫视《泊客中国》读解
《泊客中国》的镜头,专门对准那些在中国生活工作的外国人。节目将带领观众一起去寻找、聆听、讲述泊客们的故事,见证他们的事迹,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展现出外国友人对中国的特别情愫。
一、节目概述
中文名称:泊客中国
节目类型:中英文人物情景纪录片
主持人:尹畅
播出频道:天津卫视
开播日期:2006年6月
播出时间:每周日17:55
播出状态:播出中
《泊客中国》是天津电视台创办的大型中英文人物情景纪录片节目。顾名思义,“泊客”一词特指那些来华工作生活的外国人。因此,节目的镜头专门对准那些在中国生活工作的外国友人。《泊客中国》从节目主持的视角出发,用艺术的表现方式讲述泊客们在中国发生的一段段故事,从而展现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们对中国的特别情愫。节目组希望通过这个节目让广大中国人民了解外国友人对中国及中国人民的情感,看到一个更真实的世界。
《泊客中国》曾经采访过来自英、美、德、法、日等数个国家的外国友人,节目组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将这些外国友人的精彩人生故事都收入镜头之中。每一位“泊客”都是独一无二的:日本一位独立学者为了记录我国苗族染织历史,与母亲翻山越岭,遍访贵州180个村寨;年近花甲的英国BBC记者因为曾经的一尊玉佛扭转了生活方向,只身来到苏州学习玉雕;德国的“80后”大男孩曾经徒步从北京到达乌鲁木齐,先后出版过两本书,用文字记录下他在中国的行者故事;美国夏威夷大学戏剧与舞蹈系教授,凭借《贵妃醉酒》唱出了外国人在中国用中文演唱京剧的第一声;美国田纳西州的独居老人先后四次因心脏病在死亡线上徘徊,却规划在人生的最后一年将《说文解字》电脑化……他们或是各个领域的精英,或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他们来自世界各个国家,最后都来到了中国;他们以各式各样的身份行走于这片土地,都怀揣着一份沉甸甸的爱。
二、传播源流与路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同时,这些外国友人他们也为中国带来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用自己所掌握的先进理念与技术,为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贡献了巨大力量。天津电视台一直关注着这一特殊人群的生活状态,于2006年6月推出了大型中英文人物情景纪录片节目——《泊客中国》,用电视纪录片的形式记录那些客在中国的外国人工作与生活的情状。
回顾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其发展初期是1958年至1966年。当时的纪录片只能称之为新闻记录电影,一般记录国家领导人的出访考察情况以及其他重大政治事件,对其他领域的人群、事件则鲜少关注。可见,那时的纪录片风格样式单一,再加上资源稀缺,发展十分艰难。1978年至1990年,纪录片得以迅速发展,并进入成熟期。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活力,纪录片也因此在各个方面都有了突破,逐渐开始系列化、长篇化,与之相伴随,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接受这种艺术形式。纪录片越来越注重展现人文关怀,追求、歌颂真善美。
有关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5000万的外国人出入中国,同时有约500万外国人生活在中国,这其中有逾50万人定居在中国”[1]。《泊客中国》将镜头对准了这一特殊群体,记录他们的生活状态,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个群体。在节目中,我们的大国气质展现无遗,那就是开放与包容。不同国籍、不同种族的人们在同一片国土上生活,彼此学习,相互关怀。《泊客中国》用开放的视角记录外国友人在中国的生活,解读他们的理念,让优秀的文化在这里融合并焕发新的光彩。这是中国纪录片的一次突破。它试图告诉观众,人,才是最有社会价值的,才是最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同时,它也用最艺术的表达方式,将“人”和他们的故事讲述给广大电视观众。
三、主要社会影响
《泊客中国》于2006年6月开播,2007年6月6日在天津卫视播出,2009年5月27日在天津电视台国际频道对北美地区播出。近年来,此节目获得了全国电视十佳纪录片奖、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等数个荣誉。2010年,《泊客中国》获得“2010中国纪录片年度栏目”大奖的时候,评委认为,“《泊客中国》表现了生活工作在中国的老外们的游子之意……作为地方电视台的纪录片栏目,却拥有国际化的视野,用视听语言的交流打破不同文明的沟通障碍,围绕人、事、情的故事线索,运用全方位多角度的手法展开记录,书写真实生活”[2]。
《泊客中国》在创立之初也曾苦于选题的选择和挖掘,但是随着节目品牌效应的不断积累和提升,开始有嘉宾带着选题慕名而来。再到后来,此节目得到我们国家的扶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组织也先后邀请《泊客中国》合作拍摄纪录片。我国一向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些纪录片把这一理念传达给了全世界,让所有人看到了中国这一东方大国的人文之美和包容之美。
《泊客中国》从2009年发展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5届“中国因你更美丽”年度颁奖盛典,对节目品牌做了很好的效应延伸。第一届“中国因你更美丽”年度颁奖盛典,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大庆,“以‘红色中国梦’为主题的首届盛典,通过天津卫视直播,揽获4.14%的收视率;第二届以环保为主题的盛典,更是收得4.48%的收视率”[3]。在观众的眼中,纪录片曲高和寡,是没有市场的,甚至很多纪录片人都抱有这种想法。但显然,“中国因你更美丽”年度颁奖盛典的举办成功消除了一大批人的成见。在此之前,纪录片中的人物从来没有走出屏幕,更没有走上舞台。在盛典中,十几位来自同一领域的《泊客中国》的嘉宾一同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样密集的呈现给观众带来了最大程度上的震撼。“中国因你更美丽”颁奖盛典改善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状态,是中国纪录片的一针强心剂。同时,它也加强了观众和《泊客中国》节目的紧密性。
四、阐述与评价
《泊客中国》节目团队始终都在不断追求,不断创新。历经九年时间,节目品质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反而一直焕发出新的生机。《泊客中国》在创立之初就意识到,纪录片还尚未走到拼收视率、拼市场份额的阶段,一味追求观众规模最大化是没有意义的,关注节目的美誉度和忠诚度才是重点所在。现在看来,《泊客中国》已经成为融合了专一性和专业性的纪录片。
《泊客中国》始终都有一种坚持,那就是正确的价值观。节目始终坚持讲述最真实的故事,展现最可贵的人性,表达最崇高的人生态度。所有震撼人心的故事,所有崇高的立意,其核心都是可贵的人性。《泊客中国》所展现出来的人生态度,都来自于对节目中人物命运的关注,对整个社会的关注,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注,直逼人性深处。这种坚持可以说是《泊客中国》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泊客中国》节目的第一位嘉宾是一个名叫萨布瑞亚·田贝肯的德国姑娘,节目组是在拉萨找到她的。这个有着美丽双眼的女孩是一个盲人,她在西藏的土地上发明了藏盲文,把古老神秘的藏文与盲文这种用指尖阅读的语言相结合,让西藏的盲人有了了解外界的机会。萨布瑞亚在拉萨开办了西藏第一所藏盲童学校,让盲童在那里接受教育,不收取任何费用。过去的十多年里,萨布瑞亚开办的这所盲童学校培养出了西藏第一批能够阅读的盲人。一颗大爱之心代替了她的双眼,帮助成千上万的盲人与她一同来阅读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海拔3650米的拉萨,是《泊客中国》拍摄的起点,也是节目创作水准和价值高度的起点。《泊客中国》的每一期节目,都是为了“‘三重门’的开启——开启嘉宾的记忆之门,开启记录者的敬畏之门,开启观众心性之门”[4]。
《泊客中国》中的每一位主人公,都拥有让我们仰视的灵魂;他们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每一个“泊客”都不孤独,他们的努力让无数的中国人从中获益,他们的坚持让无数的中国家庭得到改变,他们的奉献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看到更光明的希望。这就是《泊客中国》的社会价值所在,把每一个嘉宾、每一期节目都变成一面镜子,折射出人们的生活,折射出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人都有所反思。传播真善美,歌颂和平与爱,这正是《泊客中国》每一段故事里的情怀所在,也是让《泊客中国》焕发勃勃生命力的不竭动力。
五、阅读延伸
[1]樊国安.《泊客中国》:讲述外国人在中国的故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09-07.
[2]黄一鸣,甘涛.纪录片中的国际传播与公共外交——从《泊客中国》谈起[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1).
[3]胡斌毅.泊在中国的客——析天津电视台纪录片栏目《泊客中国》之创新[J].当代电视,2011(7).
[4]尹畅.庄重纪录性情讲述——写在《泊客中国》栏目创立8周年之际[J].当代电视,2014(11).
[5]马晓婷.如何利用大众传媒塑造国家形象——以纪录片《泊客中国》及其颁奖盛典为例[J].新闻世界,2013(5).
[6]韦慧伊,艾丽.当前影视剧创作中的国家形象塑造问题[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7).
[7]姚延霞.“完美的罪行”——由《逃离德黑兰》谈电影对国家形象塑造问题[J].才智,2014(21).
[8]庞慧敏.“意见”之后电视纪录片栏目创作的新变化[J].中国电视(纪录),2012(11).
[9]黄慰汕.99亚广联电视纪录片交换会述评[J].电视研究,1999(10).
[10]刘海英.浅谈电视纪录片人物的采访[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S3).
(胡家玮,孙宜君)
[1] 胡斌毅.泊在中国的客——析天津电视台纪录片栏目《泊客中国》之创新[J].当代电视,2011(7):52.
[2] 胡斌毅.泊在中国的客——析天津电视台纪录片栏目《泊客中国》之创新[J].当代电视,2011(7):53.
[3] 尹畅.庄重纪录性情讲述——写在《泊客中国》栏目创立8周年之际[J].当代电视,2014(11):102.
[4] 尹畅.庄重纪录性情讲述——写在《泊客中国》栏目创立8周年之际[J].当代电视,2014(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