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卫视《真情人生》读解
《真情人生》以新闻纪录片的手法,真实地记录与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表现人生的悲欢离合。节目采用文学化的语言、戏剧化的表达方式以及纪录片式的纪实风格,真实还原故事的现场,铺陈感人的情节。“因为曾经感动,所以难以忘怀” ,这是节目的宣传语,也是其创作理念与价值定位。
一、节目概述
中文名称:真情人生
节目类型:人物故事类、新闻纪录类
主持人:雷小雪
播出频道:四川卫视
开播日期:2006年1月
播出时间:每周一、周二、周三23:20
播出状态:已停播
《真情人生》是四川电视台于2006年1月推出的一档全新的人物故事类节目。这档节目旨在通过真实地记录与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表现人生的悲欢离合。节目采用了文学化的语言、戏剧化的表达方式以及纪录片式的纪实风格,真实还原故事的现场,铺陈感人的情节。
四川电视台于2006年7月推出了“天下故事”栏目带,积极打造故事品牌。作为其中一档主力节目,《真情人生》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关注老百姓,讴歌真善美。节目不断开拓进取,抵制恶俗竞争,拒绝低质模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讲述风格;与猎奇和炒作划清界限,坚持关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理念,表现出了不可忽视的人文情怀。《真情人生》将地域文化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也获得了可观的市场效益,为四川电视台打造出了一个绝佳的品牌形象,极大地提升了其媒体竞争力。这些都体现出一个主流媒体对自己社会责任的担当,对自己职业道德的坚守。
关爱生命是《真情人生》的故事基调,所有故事的选择都围绕着爱心、真情、温暖这三个关键词进行。典型案例是,汶川大地震之后,《真情人生》制作播出了《万众一心 抗震救灾》等特别节目,紧密追踪事态发展,及时拍摄、回访,着眼于表现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之间发生的感人之事。灾难发生时和灾难发生后应对过程中的一幕幕令人动容的画面,都通过节目的摄像镜头真实而细腻地展现在了所有观众的眼前,让广大观众关注灾情、了解灾情、心系灾情,这在很大程度上为灾后重建的推进提供了助力。《真情人生》通过对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一跃成为最有凝聚力和话语权的主流电视节目之一,促进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的解决。
二、传播源流与路径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电视节目一般按照内容的不同来进行分类,如文化、经济、科技等。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当时的节目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分布均匀,几乎没有侧重,每个领域都有涉足。在这个起步阶段,许多电视台都模仿中央电视台进行这种百科全书式的节目设置。可惜,这种通而不专的做法分散了精力,削弱了整体实力,节目无法抓住观众的眼球,包括四川电视台在内的各个电视台都无法走出低收视的怪圈。
20世纪90年代,节目引进潮流盛行,很多外来节目流入中国。本身实力较弱的各电视台犹如抓住了救命稻草,纷纷跟上“引进风”。但是,大规模的引进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抄袭模仿严重,同质化普遍。为了提高收视率,四川电视台也引进了很多节目,可同时也陷入了同质化的泥淖,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收视率也因此没有明显的增长。
到了2000年,电视节目环境发生了变化。各卫视频道之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纷纷重塑自身形象,探索各自的突围之路,寻求独特的节目定位。四川电视台也加快了变革的脚步,打造原创的个性化节目。
新闻节目是四川电视台进行改革的第一步。为了将观众的注意力从电视剧等娱乐化节目上分散出去,四川电视台开办了《新闻现场》《全接触》等节目,内容均以四川本地新闻为主。2005年5月开始,四川电视台全面完成转变,特别是周播性节目,接连完成改版,内容全部原创。四川电视台的文化旅游频道首当其冲,推出《焦点》和《视线》两档新节目,以故事讲述为节目的表现形式,播出以后反响良好。
《焦点》和《视线》这两档节目脱胎于四川电视台原先的《黄金30分》。《视线》节目“最初采用了‘超级女声’先经地面频道‘孵化’、试验,再‘上星’的运作方式,将播出时间由在原《黄金30分》中的15分钟增加为50分钟,收视只覆盖成都地区”[1]。节目播出之后,收视率节节攀升,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四川电视台由此看到了改版节目的潜力,在《视线》的基础上再做调整,《真情人生》应运而生。《真情人生》致力于深层挖掘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真情与真爱,用讲故事的手法满足人们的情感诉求,在广大电视观众当中产生了广泛共鸣。
三、主要社会影响
《真情人生》节目开播后获得了良好的收视成绩。在2007年,“第一季度收视率达到1.023%,第二季度收视率达到1.063%,7月收视率更上一层楼达到1.166%。这些数据说明《真情人生》不但培养了一批忠实的观众每天定点的守候,同时也在不断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2]。
《真情人生》的宣传语是“因为曾经感动,所以难以忘怀”,这也是节目的创作理念与价值定位。从2000年开始,中国经济转型开始进入全面加速时期,与此同时,文化格局也开始发生较大的转变。无论何种电视节目,都把收视率和经济效益放在了第一位,为了博取观众的眼球,一些对道德底线打擦边球的倾向开始显露。在各电视台都开始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种选秀的时候,《真情人生》节目摆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姿态,抛开浮华的名利追逐,转而将镜头对准了老百姓的普通生活。节目用故事讲述的形态将新闻和纪录片的优势融为一体,浓缩提炼出一个个打动人心的真实事件,通过电视屏幕在观众面前质朴而温情地展现出来。
《真情人生》虽然平凡,却并不平庸。它没有宏大的篇章,却胜在真实与细腻,书写了一部属于普通人的历史篇章。在模仿之风盛行的情况下,原创节目《真情人生》所体现的真善美的价值取向,为整个电视节目创作大环境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为中国电视节目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发。
节目第一期的收视率,在所有省级卫视同时段节目中排名第二,为四川卫视“天下故事”栏目带的打造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成绩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因为节目所坚守的人文传播理念提升了节目的品牌形象,提高了节目在社会上的口碑,自然获得了更多观众的支持与喜爱。不管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还是从社会效益、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真情人生》给其他电视节目树立了一个榜样,指出了一条发展道路,那就是精品化发展。
四、阐述与评价
《真情人生》把新闻故事化,把故事戏剧化,既保留了新闻报道真实、客观的特性,又用戏剧化的方式处理冲突,增强了节目的可看性。为了唤起观众的共鸣,调动观众的心理参与感,节目运用了多种叙述方式:用原本的真实场景展现整个故事框架,必要时辅以后期再现的场景来表现细节;采用忠于纪录片的表现方式但不局限于此,平行记录事件始末的同时也使用多种蒙太奇剪辑手法;张弛有度,平铺直叙中穿插扣人心弦的跌宕情节,层层递进。
人物、事件、情感,是《真情人生》每一个故事的核心元素。不同身份、不同经历和不同感悟的组合,可以为节目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人物是节目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是事件的线索,是情感的突破口。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人物讲述的,所有的结构和冲突也是根据人物安排的,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揭示主题。但是,要刻画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又离不开事件和情感的支撑。所以,如何组织结构、如何设置冲突以及如何表达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真情人生》“在对生活素材进行筛选、归纳和剪辑加工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悬念结构**,以**带动事件,以事件突出人物,以人物彰显情感,以情感收拢叙事的戏剧化讲述方式”[3]。这不仅令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也与节目形成了情感互动,从而使节目获得了良好的感召力。
在每一个故事中,为了突出节目效果,节目将对立的元素放置在一起呈现,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碰撞,令冲突更加激烈。这种二元对立结构,不仅加强了戏剧化效果,同时也令观众的两极情绪达到顶峰。虽然这种处理技巧强化了观众的情绪,但是并没有干涉观众的道德走向。节目在讲述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客观,避免因其主观判断而中断观众的独立判断过程,将评价的权利完全交给故事的聆听者。
不过,这档堪称四川电视台“功臣”的节目在播出了六个年头之后,于2012年遭遇停播。节目本身存在的问题值得反思。
第一,节目内容较分散,缺少更深层解读。就节目来看,单独审视每一期节目,其选题和立意基本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单位时段内就显得比较分散,不够集中,对一些焦点话题没有进行更深层更广泛的解读。一些特色的系列节目和专题节目是针对上述问题的很好的解决方式,但是从整体上看它们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小的。因此,这类话题在传播效果上就会大打折扣。近年来,“季播”的概念被中国电视节目广泛接受。电视人意识到,季播节目有利于培养稳定的收视群体,在观众心目中树立稳定的节目品牌形象。《真情人生》却缺乏这种统筹意识,没有一个以某一主题为核心的播出周期,无法营造稳定的收视氛围,也无法根据受众反应及时做出调整。
第二,到了后期,节目的一些主题渐渐偏离了初衷。例如,2012年4月2日播出的《背篓上的巨睾男孩》特别节目,小男孩面部和下身的镜头过多,虽然大部分打了马赛克,但是遮盖效果不佳,有吸引眼球的嫌疑;悬念设置过多,讲述技巧的痕迹明显,生硬做作,缺乏真诚。类似这样的节目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展现真情的主旨,选题不够谨慎,有玩噱头、搏出位的倾向。
第三,节目为了讲故事而弱化主持人的作用。虽然《真情人生》以拍摄记录为主,但主持人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有时候,主持人精辟的解说能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纵观《真情人生》各种题材和各种情境的节目,主持人的串词单一乏味,不见其情感投入,引起观众的视听疲劳也是在所难免的。
五、阅读延伸
[1]张珏娟,朱培琳.川版电视栏目敲开收视大门[N].四川日报,2006-03-17.
[2]杨翠云.走进故事——四川卫视全面升级栏目侧记[J].广告人,2007(11).
[3]杨状振.用真情讲述故事用爱心温暖人生——四川卫视《真情人生》栏目的价值理念与传播定位[J].中国电视,2009(4).
[4]张建勇.天下故事栏目带:四川卫视影响力传播[J].西部广播电视,2007(2).
[5]川宣.四川卫视:讲天下故事[J].当代电视,2005(10).
[6]张莹.四川卫视打造中国第一故事频道[J].群文天地,2012(10).
[7]王萍,刘翼.四川卫视在全国省级卫视竞争态势下的策略探析[J].四川戏剧,2013(2).
[8]陆地.四川卫视的“故事”怎么讲?[J].中国电视,2005(12).
[9]汪明远.“吉人”无关“天象”[J].咬文嚼字,2006(10).
[10]梁章林.品牌 品位 品质——省级卫视跨越式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视,2009(4).
(胡家玮,孙宜君)
[1] 张珏娟,朱培琳.川版电视栏目敲开收视大门[N].四川日报,2006-03-17.
[2] 杨翠云.走进故事——四川卫视全面升级栏目侧记[J].声屏世界·广告人,2007(11):120-121.
[3] 杨状振.用真情讲述故事 用爱心温暖人生——四川卫视《真情人生》栏目的价值理念与传播定位[J].中国电视,2009(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