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卫视《金牌调解》读解
俗话讲,“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金牌调解》是一档以老百姓的婚恋、家庭、邻里矛盾等生活琐事的调解为主题的节目。节目在素材选择上重点关注典型性与非正常性的案例,通过专业的调解为老百姓解决矛盾提供可参考的范本。《金牌调解》兼顾娱乐性与教育性,不仅满足了观众的情感需求,更起到了普法教育、纠纷处理的作用。
一、节目概述
中文名称:金牌调解
节目类型:社交类节目、社会服务类节目
节目形式:演播室对话+外景短片
主持人:章亭
播出频道:江西卫视
开播日期:2011年3月21日
播出时间:每周一至周日22:00
节目时长:45分钟
播出状态:播出中
《金牌调解》是江西卫视制播的一档形式新颖的社交类、调解类节目。《金牌调解》拥有一个调解团队,包括一名主持人、两位调解员和多位观察员。节目模式为演播室内交谈,分为短片背景交代、演播室现场调解、密室单独调解和揭晓调解结果4个环节。每期节目讲述一个故事,解决一个矛盾。节目以调解纠纷、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为宗旨,打造出一种全新的节目模式,满足观众的情感诉求,成了调解矛盾、化解纠纷的代名词。
节目的圆形演播室俨然一个严肃却不失温馨的“人民调解法庭”,当事人、调解员、观察员和主持人,在节目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当事人是调解事件的主角,他们坦诚地陈述事件,流露真情实感。调解员扮演着模拟法庭中的“法官”角色,通过理性的分析找出当事人之间存在的本质问题,给出矛盾的解决方式,这是调解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观察员是“法庭”调解的见证人,又是节目的必要陪衬,他们在当事人陈述问题的时候适时发表客观评论,在调解过程中起辅助作用,强化了节目的效果;主持人则是整个调解过程的把控者和主导者,起到引导话题、驾驭现场和调解气氛的作用。除了演播室中的调解,节目还设置了一个充满神秘感的环节——密室调解。调解进行到最 后的时候,调解员、观察员与当事人进入密室进行更深入的沟通交流,这将对调解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传播源流与路径
调解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纠纷解决机制。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法治的进步,对人民调解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调解节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2010年8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人民调解法》,完善人民调解制度,以达到规范人民调解活动,及时解决民间纠纷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201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正式颁布,新的人民调解法肯定了民间调解的群众性和正当性,明确规定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1]自此,电视调解节目的法律效力有了正式的法律依据。
2011年3月21日,《金牌调解》正式开播。在此之前,节目策划与播出方案已由江西省司法厅批准,并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节目不但在录制现场布置了模拟法庭场景;而且模仿法庭制度,设置了密室调解环节。与其他的调解类真人秀节目不同的是,在《金牌调节》中,在调解的最后,矛盾双方当事人签署的调解协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金牌调解》开播之后,多个地方卫视逐渐推出了类似的节目,掀起了一阵电视调解节目的潮流。
《金牌调解》是一个促进良好沟通的平台。参与节目的人员进行多元对话,形成多种传播模式的复合传播。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进行自省,重新认识矛盾双方存在的问题。在调解现场,当事人、调解员、观察员和主持人进行面对面的人际交流。这种最直接的沟通方式,及时表现出当事人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双向性非常强。与很多节目一样,《金牌调解》除了通过电视媒介传播外,还采用了网络传播模式。江西卫视官方网站上同步播出每一期节目,同时,在搜狐、优酷等视频网站上也可以找到此节目的视频。此节目拥有微博官方账号,主持人和调解员借此与观众保持良好互动。《金牌调解》的这种立体传播模式,满足了节目参与者和受众的情感诉求需要。
三、主要社会影响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有效解决家庭矛盾,在解决社会矛盾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电视媒体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舆论宣传平台,理应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担当起相应的责任。
江西卫视《金牌调解》开播仅两日时,其收视率就跃居全国卫视第六名,创造了一个收视奇迹。当前,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电视节目中,《金牌调解》脱颖而出,为广大电视观众呈现了一档不一样的电视调解节目。
《金牌调解》的宗旨是调解纠纷、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一个高素质的权威调解团队为实现这一宗旨提供了前提和保障。这个调解团队的成员学历高、阅历广,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智慧与能力。主持人能够把控局面,对当事人循循善诱;调解员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专业性与艺术性并存;观察团成员职业多样化,有作家、心理医生、教师、司法干部、律师等,在分析问题时可以做到从多角度入手。
当事人联系节目组参与到节目中,目的是希望得到帮助,改变生活现状。《金牌调解》在调解过程中充满了人文关怀,客观公正地分析问题,将心比心地为当事人提供建议。当现场冲突升级的时候,调解团队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火上浇油,而是用温情和智慧来化解矛盾。他们不停地用各种方式来安抚当事人,使其暂时忘却生活中的悲伤与痛苦,回忆曾经的美好瞬间。例如,在2014年6月23日的节目中,夫妻对峙,妻子谴责丈夫,情绪激动。这时,观察员适时引导妻子,让她不再压抑,更在现场引导丈夫拥抱妻子。类似的情景在《金牌调解》中比比皆是,让观众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目前,有不少同类节目故意激怒当事人,营造现场的紧张气氛以制造看点,在社会上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与之相反,《金牌调解》并不一味追求收视率,而是把当事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以暴露隐私为兴奋点,不为可看性而过度挖掘当事人隐私,而是坚持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努力使调解向良性状态发展。在有效缓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向广大受众传达真善美的力量。不仅如此,节目还设立了爱心基金,帮助经济上有困难的当事人缓解压力,社会反响极佳。
《金牌调解》一经播出就得到了广大受众的一致好评,在社会上起到了广泛的正面影响作用,被称赞为一档情真意切、弘扬正气的好节目。它一方面,运用大众媒介的力量向普通民众展示了“家和万事兴”的重要性,为老百姓自己处理类似纠纷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良好的典范,创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响应社会需求,为法庭外调解纠纷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帮助缓解和解决社会民间矛盾,很好地促进了社会和谐。帮助当事人现场解决纠纷是节目的目的所在,但其根本目标依然是宣传法治,普及法律知识。
由于《金牌调解》在推动民主法制建设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贡献了正能量,因此不仅广大观众对《金牌调解》给予了好评,江西省很多党政领导干部和法律领域的专家也对节目予以肯定。许多法律专家指出,以电视节目的形式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创举,为中国普法教育和人民调解工作开辟了一片新领域、一条新途径。这对广大媒体人也是具有启发性的:打造出优秀的节目并不是难事,只要着眼于人民生活,从人民利益出发,提炼独特视角,培养责任感和大局观,灵感一定是源源不断的。
四、阐述与评价
我们知道,国内不少真人秀节目都曾被爆出找“演员”作秀的丑闻,调解类节目也不例外。观众总是怀疑此类节目充斥着虚假的当事人和虚构的故事情节。不真实的人物与情节,显然是与真人秀的特质背道而驰的。《金牌调解》在这方面态度坚决,坚持从真实案例中取材,录制节目之前不会进行预设。所有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的情绪反应和行为举止都是真实的。节目选题的时候也会注意选择一些有典型性的案例,能引起情感共鸣、发人深省的案例。《金牌调解》调解员胡剑云深得广大受众欢迎,调解纠纷时,他善于运用相关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调解效果显著,社会反响良好。
当然,我们也承认,《金牌调解》并非完美无缺。像《金牌调解》这样的优秀节目,也存在避免不了的局限性,也需要不断改进与创新。
首先,调解的纠纷类型比较单一,范围比较狭窄。较之传统的电视法制节目,电视调解类节目更关注私人利益方面的议题,而偏离了公共利益,重点调解私人争端,很少涉及医患纠纷等社会性的题材。有数据显示,《金牌调解》中,关于夫妻矛盾或者其他家庭成员纠纷的题材占到了八成左右。调解员胡剑云曾经坦言,“节目现在受到了题材雷同的质疑,对于征地拆迁类的纠纷,自己也想尝试,只是很难把握”[2]。而且作为我们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平台,电视台本身会受到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管制。考虑到相关方面的态度,一些涉及敏感话题的纠纷,节目很难处理。另外,由于电视调解类节目暂时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处理复杂的民事纠纷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当事人会更倾向于去相关的法律部门寻求帮助。所以,虽然目前《金牌调解》有意扩大纠纷调解的类型范围,但是阻力重重,难度依然很大。
其次,有些当事人的隐私,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节目中,当事人主动联系节目组,委托其帮助解决纠纷,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暴露当事人自己的隐私。虽然有些当事人会要求节目为保护其隐私采取一些措施,如在面部打马赛克或者允许当事人戴上墨镜等,但是效果是有限的。更何况,有很多当事人的面孔是直接暴露在镜头前的。大部分当事人并没有很好地意识到这一点。调解的过程中,当事人很难掌控局面,他们会受情绪影响,无意识地将愿意或不愿意暴露的隐私展现在千万电视观众面前。
再次,调解人员素质与水平参差不一。虽然《金牌调解》中有素质高、调解能力强的调解员,但也有素质一般与调解能力不强的调解员。大部分调解员并不是专业的法律人士,他们主要是以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去对一件纠纷进行分析和调解,缺乏对法律知识和精神的贯彻。他们比较注重伦理道德的层面教育,而在法律层面上有所欠缺,没有很好地发挥节目普及法律知识的功能。
最后,节目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或多或少造成某些负面影响。一方面,当事人的生活会受到消极的影响。因为节目播出后,当事人的隐私会被社会知晓,其社会评价或多或少会有所降低。很多参加完调解的当事人完全没有预料到,这给他们以后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波澜,再也无法回到以前的平静了。另一方面,社会也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虽然节目是出于善意调解纠纷,但是节目展示给大众的却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黑暗面,不是婚外情导致夫妻关系破裂,就是手足之间因为金钱反目成仇。对别人不幸的窥探欲是人性的弱点,节目很可能对人们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误导作用,尤其是对青少年产生不同程度上的不良影响。
虽然《金牌调解》存在诸如此类的局限性,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它为电视调解类节目的发展所起到的示范作用。此节目不仅赢得了良好口碑,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青睐,而且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只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节目改进与创新,相信《金牌调节》一定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五、阅读延伸
[1]陆钢.情感调解节目的创新路径[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5).
[2]孙阳,赵涓.法制类电视节目的新突破——《金牌调解》的成功之路[J].声屏世界,2012(6).
[3]王冬梅.电视调解类节目现状分析及对策——以《金牌调解》为例[J].新闻世界,2013(10).
[4]陶许娟,程芸.调解类真人秀谈话节目探析——以《金牌调解》为个案[J].新闻世界,2012(7).
[5]陈佑荣.重思公共领域:电视调解中的家庭政治与协商民主——以江西卫视《金牌调解》栏目为个案[J].国际新闻界,2015(4).
[6]蔡培.构建诉求平台,完善调解机制——江西卫视《金牌调解》栏目探析[J].东南传播,2012(3).
[7]戴烽,李倩.调解类电视节目发展路径研究——以江西卫视《金牌调解》为例[J].电视研究,2014(1).
[8]胡清,黄志钢.叙事学视野下的《金牌调解》[J].当代电视,2013(12).
[9]罗弦.弘扬公民责任意识重唤东方道德伦理——探析情感调解类节目《金牌调解》[J].当代电视,2015(3).
[10]顾利娟.江西卫视《金牌调解》的选题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4.
(胡家玮,孙宜君)
[1] 谷春燕.中国法制类电视调解节目研究——以江西卫视《金牌调解》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 郑红秀.电视节目调解纠纷的局限性剖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7):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