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的亲子互动真人秀(1 / 1)

——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读解

《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从韩国引进,并经过本土化改造的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节目在中国首次将视角对准亲子关系,五位明星爸爸在没有妈妈们在场的情况下,与子女进行三天两夜的户外生存体验。节目在形式上摆脱了演播厅的特定空间,将拍摄的地点改到更为开放的户外。节目并非为了秀一下“星爸”和“星二代”的生活八卦,而是为了向“80后”父母们展示一部生活教育百科全书。

一、节目概述

中文名称:爸爸去哪儿

外文名称:Dad,Where Are We Going?

节目类型:亲子真人秀节目

主持人:李锐

节目导演:谢涤葵

播出频道:湖南卫视

在线播放平台:芒果TV

开播日期:2013年10月11日

播出时间:每周五22:00

节目时长:约100分钟

播出状态:播出中

《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在2013年第四季度推出的一档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这是湖南卫视继《变形计》之后又一档真人秀节目,并由《变形计》制作人谢涤葵和《我是歌手》制作人洪涛联合操刀制作。

《爸爸去哪儿》制作方将节目定位为大型明星亲子生存体验真人秀节目。节目采用季播的形式,第一季共12期,由林志颖父子、田亮父女、郭涛父子、王岳伦父女、张亮父子联手担任嘉宾。每期节目时长大概90分钟,一次完整的生存旅行体验过程分两期节目记录与播出,整个体验过程时间为三天两夜,五对父子(女)通过不断完成各种任务和挑战来进行互动体验。节目组为五对嘉宾安排的体验地点都是远离都市生活的偏僻地方,如北京郊区的灵水村、宁夏的沙坡头、云南水村普者黑等。这些地方对生活在繁华都市中的明星的孩子们来说是陌生而又好奇的,将孩子们和爸爸们安排在这样的环境中无疑为节目增加了悬念。另外,节目组为嘉宾们设置的任务和挑战也非常有趣,如做菜、放羊、治沙以及搭帐篷等。嘉宾们虽然各有所长,但是在陌生且较为艰苦的环境中又带着孩子,这些任务毫无意外地为节目添加了更多的趣味。

作为一档亲子体验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具备了真人秀节目的所有要素。尹鸿教授指出:“在真人秀节目中,‘人’是核心,‘真’是特色,‘秀’是手段。”[1]第一,《爸爸去哪儿》所选择的嘉宾都是观众十分熟悉的娱乐圈或者体育圈明星,如近年来在电视荧屏上经常出现的林志颖,因为不老的容貌和偶像的气质获得了几代人的喜爱。另外,节目设计的父子或父女组合的形式也无疑让观众眼前一亮。观众对这些明星在荧幕前的表演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是荧幕后的明星是什么样子的,明星与子女是怎样互动的,这些毫无疑问能够引起观众的好奇心。《爸爸去哪儿》节目组通过对嘉宾的合理选择和搭配,无疑保证了数量可观的观众群。第二,节目拍摄通过三天两夜全程跟拍的形式,来保证节目呈现的真实性。节目拍摄现场有四十多个机位全程跟拍,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例如,摄像师进入明星家中,拍摄到了明星和子女们还没起床或者早晨准备的生活情景,画面真实细腻,满足了观众们对真人秀节目的好奇心和窥视欲。第三,正如前面所说,尽管明星与子女们的互动很生活化、很真实,但是作为一档真人秀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终究不能避免“秀”的成分。前文所说的各种刻意设置的景点和安排的任务,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可看度。另外在后期剪辑上,剪辑师们通过蒙太奇手法和创意特效,给节目增添了更多的趣味元素。例如,林志颖的儿子小小志(Kimi)和王岳伦的女儿王诗龄在节目中有一些互动,剪辑师们将这些互动片段刻意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温馨画面,增加了节目看点。此外,各种字幕的添加,一方面弥补了现场跟拍效果的欠缺,另一方面增加了节目搞笑的成分。

总之,《爸爸去哪儿》通过嘉宾的选择抓住观众群,通过全程跟拍和多角度展现突出节目的真实性,通过创意剪辑和特效增加节目的趣味性。该节目在国内电视荧屏被选秀和相亲节目占据的环境中突出重围,不能不说是节目组匠心独运的结果。

二、传播源流与路径

与国内很多成功的电视节目一样,《爸爸去哪儿》也是“舶来品”。它的原型是韩国文化广播公司的《爸爸!我们去哪儿?》。自2013年1月初开播以来,《爸爸!我们去哪儿?》创下超过10%的收视纪录,连续几个月稳坐韩国电视综艺节目冠军宝座。韩国与中国同属汉文化圈,分享同样的儒家文化和伦理道德规范,亲子关系是这种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亲子教育问题也是中韩两国新一代的父母最为关心的问题。所以,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在基本保持节目原型不变的情况下,在国内能够获得成功是可想而知的。

除了有相同点,《爸爸去哪儿》与原版相比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原版节目中的旅行时间为48小时,而中国版的时间则延长到72小时,这跟韩国和中国电视台各自电视节目的编排习惯有关。此外,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节目的侧重点和风格。韩国社会的男权主义现象较为严重,女性结婚之后大多选择辞去工作,相夫教子,做典型的家庭主妇。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对韩国男性的要求,因此韩国对男孩子从小就注重体能和勇气的培养。所以在韩国原版节目中,节目组安排了4对父子和1对父女,并且多侧重孩子们自身的挑战,挖掘孩子们的潜能。中国版则有所不同,嘉宾设置上改为3对父子和2对父女,增加了女孩子在节目中的比例,同时更多关注父子(女)之间的互动和关爱,在体现亲子教育重要性的同时突出爸爸们与子女间的温情。例如,田亮的女儿田雨橙临睡前在田亮脸上深深一吻,庆祝他生日快乐,贴心的举动感动了所有观众。在节目风格上,两国的节目也有所区别。韩国综艺节目尤其是真人秀节目牢牢秉承韩国肥皂剧的特色,平淡而生活化,不温不火,但在细节处见真情,细腻而真实。《爸爸去哪儿》相比于韩国原版,增加了很多戏剧化的成分,正如前文中所说的“秀”的成分。这与国内观众的收看习惯有关,国内观众多喜欢戏剧化的节目效果,《爸爸去哪儿》节目组因地制宜,通过合理的本土化将节目扎根本土视角,抓住国内观众群。

《爸爸去哪儿》一经播出,反响热烈。湖南卫视一周重播8次,获得大量收视份额,各大主流视频网站也竞相购买版权播出,抢占点击率。除了传统的电视荧幕和人们最熟悉的网络视频播出渠道外,湖南卫视再一次另辟蹊径,整合播出渠道,将手机屏幕和院线大银幕一起整合,实现四屏联动。

“呼啦”是湖南卫视联合上海宏蝠网络有限公司开发和运营的一款手机应用客户端。电视观众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参与节目互动,如在湖南卫视的另一档节目《我是歌手》总决赛中,节目组通过“呼啦”客户端在参与互动的观众中选出3000名幸运观众参加总决赛的现场直播。2013年10月8日,湖南卫视再次整合万达院线,通过“呼啦”客户端集齐50枚“呼啦元”的父子(女)或者在“呼啦”上上传爸爸与孩子的亲子照的观众就有机会获得“爸爸去哪儿首映礼”的入场券,就有机会在首映礼当天到电影院里坐在大荧幕前观看首映并且现场与五对明星父子(女)进行互动。[2]湖南卫视第一次将电视荧幕、视频网站、手机终端和院线银幕四大传播渠道整合到一起,开国内电视节目传播方式之先河。这在增加收视率、扩大节目影响力和提高电视节目产业化水平上有重要的意义。

三、主要社会影响

以上我们从传播方式与路径层面分析了《爸爸去哪儿》热播的原因。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爸爸去哪儿》离不开节目组的精心制作和传播策划。此外,受众的心理需求也是节目热播的重要原因。传播学中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理论认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往往通过一个“意见领袖”传播给一般受众,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的模式。现代电视观众在观看真人秀节目时其实是在寻找一种“意见领袖”。在当代中国社会,“80后”“90后”逐渐为人父母,新一代的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与上一代有所不同,他们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处理亲子关系、实施亲子教育的“示范模板”。《爸爸去哪儿》中的几对明星父子(女)恰好充当了这种示范模板,也就是“意见领袖”的作用,尤其是父爱教育。节目组选出的几位爸爸都是形象积极向上、口碑俱佳的明星,他们的形象有一定的号召力、影响力以及亲和力,观众更容易将他们的亲子教育方式融入自己的亲子教育中。节目制作人谢涤葵在采访中表示父亲对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爸爸去哪儿》第一次从父亲的角度去解读亲子教育,凸显父亲在育儿中的特殊作用,对于新生代父母来说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在寓教于乐中更好地营造快乐的亲子关系”[3]。这也是《爸爸去哪儿》这一节目对受众最重要的影响。

随着《爸爸去哪儿》的热播,节目也产生了附加的社会影响。例如,此节目第一季第一期录制的地点北京灵水村俨然已经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旅游景点;超高的收视率和点击率给湖南卫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几位明星爸爸的子女毫无疑问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星二代”等。

四、阐述与评价

作为一档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牢牢抓住了真人秀节目的本质特点,以人为核心,以真为特色,以秀为手段,结合当下社会亲子与育儿的热点话题,在目前国内综艺节目日趋同质化的环境中一炮而红。另外,节目制作者用心良苦的制作态度和独辟蹊径的宣传方式,也是《爸爸去哪儿》收视与口碑双丰收的重要原因。

我们没有必要要求一档真人秀节目承载过多的“教育”因素,但是《爸爸去哪儿》却在无形中承载了大众传播媒介宣传教育的社会功能。几位爸爸恰当合理的教育方式和为培养良好亲子关系所做的努力让观众们能够受到启发。尤其是对即将或者已经为人父母的年轻观众来说,上一代父母的教育和沟通方式难免与时代有所脱节,他们需要寻找新的“意见领袖”来完成自己对下一代的亲子教育。而《爸爸去哪儿》所倡导的父爱教育,对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疏离这一现象有重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这是这一节目在娱乐功能之外所承载的最有意义的一个功能。

意料之中,《爸爸去哪儿》播出后,中国电视屏幕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各种以亲子为主题的电视节目。国内电视节目的模仿能力是毫无疑问的,但创新能力的薄弱也是有目共睹的。《爸爸去哪儿》尽管引进自韩国,但是能够获得不俗的收视成绩也是因为其经过了合理的本土化。如何继续保持关注度,是《爸爸去哪儿》应该考虑的。

我们认为,以下几点是《爸爸去哪儿》值得注意和改进之处。第一,保持现有的制作水平,后续节目在嘉宾选择、节目制作和宣传推广上必须走精品化路线。由于网络的发展,国内观众观看制作精良的欧美日韩综艺节目已经不是什么难事,观众的审美要求逐渐提高。保持精良的制作水平,是节目组在面对国内外同类型电视节目时必须考虑的问题。第二,进一步本土化改造,增加与观众的互动,听取观众的意见。《爸爸去哪儿》摆脱了韩国原版节目过于平淡和生活化的特点,通过“添油加醋”地增加戏剧化情节来适应国内观众的口味。但是众口难调,有人偏爱戏剧化,有人偏爱生活化,节目组能做的就是不断听取观众的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节目。第三,坚持节目积极向上的正面形象,发挥节目教育引导功能。不能为了收视率而落入造假和做作的俗套,尤其对真人秀节目而言,观众的收视期待是真实的情感体验。节目组必须牢牢秉持发挥“正能量”的节目理念,提升节目品位和社会意义,这样才有利于节目的长远发展。

五、阅读延伸

[1]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钟新,刘丫.社会示范:《爸爸去哪儿》节目的核心价值[J].新闻与写作,2013(12).

[3]陆地,陈思.中国电视,你去哪儿——《爸爸去哪儿》节目热播的思考[J].新闻与写作,2013(12).

[4]高琼.《爸爸去哪儿》节目形态浅析[J].视听,2013(12).

[5]郭媛.《爸爸去哪儿》的受众心理分析[J].青年记者,2014(2).

[6]梁湘梓.亲子类节目如何在借鉴中发展——基于《爸爸去哪儿》的叙事分析[J].视听,2013(12).

[7]万婧.从“平民偶像”到“偶像平民”:电视真人秀的文化解读——以《爸爸去哪儿》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6).

[8]萨其尔.《爸爸去哪儿》: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实践[J].视听,2013(12).

[9]张鑫扬.以《爸爸去哪儿》为例探讨我国真人秀节目如何突破[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10]柳志鹏.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节目研究——基于发展传播学视角[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时天琦,孙宜君)

[1] 庄序芃.浅析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J].东南传播,2008(11):10-11.

[2] 参见腾讯娱乐.《爸爸去哪儿》首映礼四屏联动呼啦互动升级[EB/OL].[2013-09-30].http://ent.qq.com/a/20130930/013648.htm.

[3] 搜狐娱乐.芒果台第四季关爱亲子《爸爸去哪儿》温情发声[EB/OL].[2013-09-03].http://yule.sohu.com/20130903/n3857429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