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是真的吗》读解
大型互动求证节目《是真的吗》,首创网台联动的全新方式,携手电视观众与广大网友,通过各大新媒体共同互动求真,对网络流言进行专业验证与权威实验,为国人探求真相。节目将新闻调查与综艺娱乐、脱口秀等多种元素相融合,用最幽默的语言讲述最严肃的事件,既有科学性又有趣味性。
一、节目概述
中文名称:是真的吗
外文名称:Is It Ture
节目类型:大型互动求证节目
主持人:黄西、陈蓓蓓
总导演:杨宁
播出频道: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
制作单位: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光线传媒
开播日期:2013年4月28日
播出时间:每周六19:30
节目时长:60分钟
播出状态:播出中
《是真的吗》是一档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于2013年全力研发的大型互动求证节目。每期节目大致包括如下版块:“黄西·开场秀”、网络流言验证、现场实验验证、“黄西·我相信”、重量级调查类选题、“黄西·有说法”等。在短短的60分钟里,以脱口秀为纽带串联每期节目需要验证的五大选题,既非传统科学验证调查,也避免了一般脱口秀节目的流俗硬伤,混搭出节目的高端与新意。
节目主持人陈蓓蓓通过现场真假实验,一分钟还原事情真相。节目组还邀请了来自美国的脱口秀名嘴黄西作为节目嘉宾,让其用轻松、幽默的美式脱口秀对时下热议的网络流言进行点评和求证。黄西曾受邀参加被誉为“喜剧界奥斯卡”的美国深夜收视率冠军节目《莱特曼秀》,被美国人亲切地称为“喜剧界的姚明”。他还曾受邀赴美国白宫为美国政界和新闻界人士表演。而他在《是真的吗》节目中与陈蓓蓓搭档脱口秀,用最幽默的语言讲述最严肃的事件,让这档节目做到了三点有机结合——有看点、有热点、有笑点。
二、传播源流与路径
2013年4月28日至2013年5月1日,央视财经频道推出了大型原创互动求证类节目《是真的吗》,于每日20:00播出并连播四期。节目首次尝试运用网台联动的全新方式,与电视观众及广大网友交流,通过各大新媒体共同互动求真,对网络流言进行专业验证与权威实验,为国人探求真相。节目一经播出便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与广大网友的热烈反响。四期节目播出后,“央视是真的吗”在搜索引擎上相关内容达1500000条,微博相关内容达1641877条,论坛相关内容也达189603条,“是真的吗”成为当时网络上最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因此,自2013年5月11日起,该节目于每周六19:30在央视财经频道进行日常周播。
《是真的吗》虽然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脱口秀及明星竞猜等综艺元素,但探究其本质,依然是科学求证类节目。此类节目的兴起源于人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流言四起而无从辨别,加之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使得流言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传播速度更加迅疾,而影响效果也愈加明显。
根据郭庆光的定义,“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1]。它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流言的产生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谣言,这会给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公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公众需要大众媒体给出权威性的答案和回应。
因此,在全球范围内,一批以科学求证为形式的电视节目横空出世。它们对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各种流言进行阻断,成功扮演了“流言粉碎机”的角色。从2003年美国探索频道推出的全球知名科普节目《流言终结者》,到英国天空电视台的《开动脑筋之科技来袭》,再到我国台湾地区公共电视频道的《流言追追追》以及我国大陆湖南卫视的《新闻大求真》等,都为流言的终结做出了贡献。这些节目成功破解了诸如“手机会导致飞机失事”“红布惹牛怒”“微波炉加热水或牛奶会爆炸”“涂过夜茶和维生素E后眼睫毛会变长”等流言,为公众成功阻击了网络“潘多拉”。
区别于直接买入海外热门节目版权和跟风拷贝热门节目模式,《是真的吗》由央视财经频道与光线传媒公司合作,在电视科学求证这一节目形式上深入挖掘,从节目外在包装到内核模式设置上完全实现自主研发。《是真的吗》成为央视财经频道创新节目中较为成功的一个。此节目沿袭时下流行的网台联动制作方式,携手电视观众与广大网友,通过新浪微博、天涯社区、搜狐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实现同步互动及求真,对网络流言进行专业解读与权威实验。
三、主要社会影响
《是真的吗》节目选题主要来源于网络,从网友们热议及关心的话题中选取,并由网友投票选择支持或不支持该观点。节目通过电视新闻的方式对流言进行调查求证或者通过科学实验进行真相验证,并采用脱口秀与明星竞猜游戏的表达方式。选取电视这个传统媒体进行权威验证,配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表述真相,再利用多种媒体渠道传播真相,这是《是真的吗》的一个总体制播脉络。在这样一个清晰和新鲜的传播框架下,才诞生了这样一个成功的大型互动求真节目。《是真的吗》的特色鲜明,影响较大也较为广泛。
1.互动——实现传播到达
《是真的吗》作为大型互动求证节目,第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创新“台网联动”模式,着力实现全民互动参与。节目的海量选题都来源于网络,每期选出的五个选题都由网民投票产生。在每期节目播出的时候,屏幕左下方都会出现二维码。节目呼吁观众通过扫描二维码,参与到“央视财经”搜狐新闻客户端的全程同步直播中,每期节目参与网民均有十万之多。
传播到达,可以说是所有传播形式的终极目标,评价电视节目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也在其中。优秀的电视节目早已不仅仅局限于节目对受众的单向传播,而是致力于与受众的多渠道互动。《是真的吗》可以说将与观众及网民的互动贯穿于节目始终,从选题来源、求证调查到真相传播都紧紧借助观众和网民的力量,使得他们能够真正参与到节目中来。这种全民互动的形式有效实现了传播到达的目标。这一点可以通过节目极具竞争力的收视率得到印证。自2013年4月28日第一期开播起,节目稳居央视财经频道收视第一的宝座,收视率绝对数字节节攀升,就是与同档期其他电视台的综艺节目、电视剧相比也毫不逊色。
2.厘正——回归媒体本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指出:“通讯社、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级各类大众传媒,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切实担负起科普宣传的责任。”
从国人关注的民生话题到关乎生命的健康资讯,从众说纷纭的行业内幕到扑朔迷离的网络流言,在网络上引发公众热议却从无权威验证的话题层出不穷。为解开广大网友的困惑,央视财经频道推出的大型互动求证节目《是真的吗》通过专家采访、真相调查、现场验证、专业实验等方式求证事实真相,正好符合了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工作要求。
节目尝试用纪实的手法、科学的实验来验证流言的真伪,这既可以让公众意识到科学真相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又可以在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唤起公众对真相的探索欲。当然,无论是观看新闻调查和科学实验层层剥离,揭开流言真实面目的过程,还是亲自置身于真相求证的情境中,都可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的目的。节目对流言真实性的求证过程,既是对媒体宣传庸俗化的一种厘正,也是媒体本质的回归。
3.混搭——传递正面能量
为了改变往日真相揭露和科学求证节目大多反映社会负面信息的不良形象,《是真的吗》节目组尝试通过时下最流行的幽默脱口秀形式,加上明星竞猜环节,增添节目的娱乐性,来平衡这种负面效果,传递正能量。
节目邀请对美式幽默心领神会的脱口秀达人黄西做主持人,以“黄西·开场秀”“黄西·我相信”以及“黄西·有说法”的流程设置将节目的各个环节串联,用轻松调侃的方式保证节目流畅性和娱乐性,旨在传递给观众面对真相时应该有的态度,即笑对笑谈。例如,面对国内节节攀升的房价问题,黄西曾这样调侃道:“最近有一位据称是国家发改委经济学教授的人说全国的大中型城市的房价将会崩盘。有人问他为什么会这么讲,他说希望自己买房子的时候,多一些选择。”
四、阐述与评价
关注和喜欢《是真的吗》的观众,总是为节目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元素所吸引。接下来,我们将对节目中的一些亮点进行阐述,并针对节目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
说到《是真的吗》这档节目,不得不提的是节目主持人黄西以及他的美式幽默。黄西尽管长相平平,却着实与节目的腔调合拍。尤其是在说幽默的话语时,他总是带着一本正经的表情。这样的一板一眼也许并不讨喜,却一定会使观众对他印象深刻。美式幽默一贯抛出的是“长包袱”,需要观众注意前后联系,这恰好符合央视财经频道对“三高”收视群的定位。在节目一个小时的录制过程中,每隔十几秒观众席就会爆发出笑声。正因为融入了时下火热的脱口秀元素,不免要与郭德纲和周立波的节目进行对比。黄西的脱口秀,既不同于郭德纲的相声风味,又不同于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让人笑过之后还有回味的空间,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这种冷幽默也为许多网友所诟病,传统文化的植根使得公众对美式幽默的接受度大大降低。这种磨合需要时间,也需要实践者在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的精雕细琢,将中西方文化更好地融合。
求证类节目让观众带着疑问去探究话题的真假,这是节目最大的亮点。因此,话题的选择就成了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优秀的求证类节目在话题选择上应该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以丰富知识和贴近生活为导向,积极捕捉和挖掘新闻热点。在贴近生活上,《是真的吗》曾经报道过某些快递公司的快递员利用职位之便,将客户隐私随意买卖的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同时,节目组还通过官方微博在“双十一”网购节到来之时提醒广大网友将用过的快递单据销毁,保护自己的隐私。再如,对于白头发拔一根长十根的传言,《是真的吗》也进行了求证,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节目首先说明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因为每个毛囊中最多会长两根头发,拔去白发时并不会对其他毛囊产生影响;然后指出最好还是将白发齐根剪掉,以减少对毛囊的破坏。在有效捕捉新闻热点上,节目组也不断更新,如围绕“免费港澳游不免费”这个话题曾展开过全方位的调查。《是真的吗》节目现场曾请来一位参加过“免费港澳游”的受害者讲述其被强制性购物的经历,再通过节目真相小分队的实地调查在观众面前完整呈现“免费港澳游”的利益链条。这种对事情本质的全面解读,使得日益火热的“免费港澳游”成为当时的新闻热点事件,并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在节目网台联动的全新方式下,互动性应该是《是真的吗》区别于其他求证类节目的一大特色。在与电视观众、广大网友携手的基础上,《是真的吗》将互动贯穿于节目话题选择、流言验证到公布真相的全过程。但在互动形式和互动程度上,节目目前还没有做到十分成熟。节目可以增加一些现场互动的环节,使得播出效果更加生动真实;也可以更多地采纳网友提供的证据,包括照片或者视频,让观众融入节目的制作中去,从而使节目价值最大化。
最后,回到节目自身定位上来,《是真的吗》始终是一个集科学实验、新闻调查、现场访问于一体的求证类节目。科学的严谨性和新闻的真实性,才是节目能够真正长远发展下去的灵魂。节目组在真相调查和科学实验上应该多下功夫,展现出面对流言时应有的态度和价值观,确保流言验证结果的真实性,这样才称得上是真正为观众解疑答惑。
五、阅读延伸
[1]李翔.《流言终结者》与电视科教类节目创新[J].新闻爱好者,2012(5).
[2]王雅.《是真的吗》——用最幽默的语言讲述最严肃的事件[J].西部广播电视,2014(8).
[3]李翔,吕萌.央视生活服务类节目互动形式初探[J].电视研究,2006(10).
[4]石长顺,姚洪磊.电视策划与节目创新三步曲[J].新闻与写作,2010(7).
[5]吴瑕.为网络流言“把关”——从《是真的吗》看互动求证节目的创新[J].青年记者,2014(11).
[6]宋彬,沈鉴宇.“科教+脱口秀”的杂糅与共赢——以央视财经频道《是真的吗》节目为例[J].青年记者,2014(17).
[7]丛一.那些无胫而走的谣言……——“是真的吗”与“就怕万一”[J].中国质量,2014(1).
[8]蔡骐,刘毅.网络虚拟社区中的科学传播——以果壳网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9]万嘉懿.科学求证类节目《是真的吗》的创新与探索[J].新闻世界,2015(4).
[10]张希.电视节目《是真的吗》的融合与创新[J].名作欣赏,2015(9).
(王雅,孙宜君)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