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群体脱口秀式新闻评论(1 / 1)

——江苏城市频道《新闻夜宴》读解

《新闻夜宴》是由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自办的一档针砭时弊、还原事实真相的新闻评论节目。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社会争议的热点话题展开群口点评,对新闻本身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剖析。节目定位:来的都是客,说的全在理。

一、节目概述

中文名称:新闻夜宴

节目类型:新闻评论

主持人:赵丹军、杜荧、荣继敏等

首席记者:赵琳等

嘉宾:张纯、杨俊等

播出频道: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

制作单位: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江苏城市频道

播出时间:每日22:30

播出状态:播出中

近年来,随着三网融合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网民人数不断增加。并且,我国网民的参政议政、时事评论、社会现象评论等意识也随着社会进程和文化建设的发展而提高,在博客、微博等自媒体上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新闻评论类节目也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兴趣。

《新闻夜宴》是江苏广电总台开办的日播类新闻评论节目,也是一档对社会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深度解析、发表意见或评述的节目。在江苏城市频道播出,有人称其为“新新闻评论类节目”。这个“新”不仅代表新媒体技术,更凸显出此栏目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媒体背景下所蕴含的创新意识。

《夜宴微波炉》是《新闻夜宴》的周末版,它由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联手搜狐微博共同研发。《夜宴微波炉》延续了《新闻夜宴》“提供公共平台、展示多维视角、主张多元争鸣”的特色,更加突出了“电视媒体和互联网的无缝对接”“微博达人与评论专家的平等对话”,是国内首档跨媒体融合的电视—微博新闻节目。节目定位是“人微言不轻,微言不耸听”。

二、传播源流与路径

《新闻夜宴》是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自办的一档针对最新发生的、有影响、有争议性的新闻事件展开群口点评的“新新闻评论”节目。节目定位:来的都是客,说的全在理。节目于2009年1月1日开播,每日22:30播出。该节目改变了以往“新闻评论”的传统做法,每期至少邀请两位嘉宾到演播室,通过他们与主持人、首席记者之间的观点交锋,对新闻本身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剖析。该节目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社会争议的热点话题展开群口点评。该节目每期大概有3个话题,主要通过三种形式引出话题讨论:一是采访市民,听过市民的意见之后进行讨论;二是由首席记者通过网络搜索找到相关事件信息,然后再进行讨论;三是通过一些影像、图片资料引出话题,进行讨论。

《新闻夜宴》节目的演播室布置得现代、时尚,比较吻合节目名称中“夜宴”二字所蕴含的奢华感,给观众带来视觉震撼。位于播音台后方的电视墙,可以在节目播出过程中不停变幻出各种画面。它还有一个作用,即现场的主持人及嘉宾可以通过大屏幕与新闻采写现场的人员进行对话,在同一画面里几方进行互动,大大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此外,该栏目为主持人设置了“全景式旋转”播音台。播音台旋转时,主持人的播出背景会由电视墙背景切换到旁侧新闻直播台忙碌的场景。背景的快速变化,让端庄而相对单调的新闻节目产生了多变的视觉效果,除了更具时代感、速度感外,还更符合新闻灵动性的要求。这些外在包装上的精心策划,有利于为节目争取“眼球”。播出环境的创新,不仅可以加强新闻内容的表现力,还可以增加新闻内容的接近性,使内容融化在声画艺术中,带给观众生动、形象、强烈的视听感受。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节目的跨地域传播提供了技术保障,节目在选择新闻事件时呈现出不受地域限制的“大新闻观”。选题中既有发生在江苏省的较有代表性的新闻,也有从全国范围内精选出的典型新闻事件。选对新闻,观众更容易参与到典型新闻事件的评论中去,对相关方针政策把握得更全面科学;也有助于栏目发挥社会舆论导向作用,获得观众对节目的肯定,提高收视率。

《新闻夜宴》节目与网络的高密度互动充分体现了网络特色。例如,请网友对焦点事件进行评论,实现场内场外的交流与互动。在官方网站上运用首页、搜索、视频及留言板等形式来实现节目的网络化表达。观众通过网上视频点播收看了一期节目后,如果想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除了拨打演播室热线以外,还可以编辑手机短信、撰写博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以及在节目官方网站留言等,既经济又便捷,不受时间限制,这就打破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使得人际传播的性质得到凸显与强化。

节目还与全国各大门户网站建立了合作关系。节目播出时,前10分钟讨论的话题都以网络新闻为主,并且是网民点击量最多、关注度最高的网站上的新闻。总体而言,节目在新闻选题方面并未陷入“瓶颈”,话题设置更具“对立性”,更易引发主持人、嘉宾以及首席记者之间的争论,也引出许多观众的不同观点。这种选题方式往往能够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三、主要社会影响

《新闻夜宴》节目先播放精心挑选的新闻事件,再通过主持人、嘉宾、记者或其他媒体观点引入等环节,对新闻进行群体评述,于是便有了“群体脱口秀交锋”的一幕。各方观点各具特色,有时会呈现出类似辩论的氛围,这就使节目极具看点。各方观点虽有差异,但并不完全对立,这就使节目脱离了单一观点的新闻解读,带给受众新的视野和观点。栏目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解读模式,能够给受众留下更多的空间来思考。

主持人、嘉宾以及首席记者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时,多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述观点。如此一来,实现了新闻评论语言的生活化、口语化,有利于为受众创造一个良性的收看氛围,改变了以往评论类栏目中学者们正襟危坐、纯理论说教般的点评方式。这种多元化的语言评论特色,强化了节目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此外,一些嘉宾的评论不仅精辟独到,更可贵的是,他们站在广大受众立场上所进行的新闻评论充满了大众意识。他们对栏目中所讨论的问题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解决措施,使节目显现出对受众的尊重以及对人际传播的重视。

总之,《新闻夜宴》节目贴近群众的日常生活,把正面宣传和对丑恶现象的批判相结合。由此使得受众与节目观点产生共鸣,并产生对节目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帮助节目培养固定的受众群体,得到受众的好评。

四、阐述与评价

1.节目创新之处

《新闻夜宴》是一档具有创新意义的节目。其创新点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播出环境的创新。节目设置了大型电视墙和“全景式旋转”播音台,采用了快速变化背景的方式。播出环境的创新不仅加强了新闻内容的表现力,而且给观众以强烈的视听感受。

(2)新闻选题的创新。节目利用网络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广泛性与及时性的特点,在选择新闻事件时表现为不受地域限制的“大新闻观”。选题中既有发生在江苏省的较有代表性的新闻,如《南京,是要景观路还是畅通路?》等;也有发生在全国范围内的典型新闻事件,如《新医改政策全面解读》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江苏城市频道及江苏广电集团的节目影响力。

(3)评论形态的创新。《新闻夜宴》改变了过去新闻评论节目由主持人或评论员单一解说新闻事件的模式,改由主持人、嘉宾、首席记者三方“群体脱口秀”的评论形态。同时,节目还利用网络新媒体激励观众通过拨打演播室热线、点击观看视频、发送QQ消息、编辑发送手机短信等形式,实现互动交流与参与评论。

2.节目不足之处

作为创新节目的《新闻夜宴》也有美中不足及需要改进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选题及评论的深度有待加强。《新闻夜宴》节目在选题方面总体上是好的,能够反映社会现实与民生问题,坚持正面宣传与批评报道相结合。但节目的有些选题回避社会尖锐矛盾,对丑恶现象揭露与抨击的力度不够,评论泛泛而谈,抓不住要害。

(2)节目中有时呈现娱乐化倾向,削弱了评论的力度。节目中娱乐性因素的加入,虽然改变了新闻评论严肃、古板的风格,带给了观众一种轻松的感觉。但也因没能很好地把握节目娱乐化的分寸,而流于肤浅。并且,节目的宣传性和商业性有时表露得很明显,这就大大弱化了新闻评论的批评性与权威性。

(3)在评论特色与见解方面,还需挖掘潜力。此节目还应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加强评论特色与见解的深度。我们建议,其一,缩短节目中新闻事件的回放时长,只播出新闻中最具评论价值的部分,把宝贵的时间用于新闻评论的深度与特色。其二,坚持评论视角多维化、立体化,尽可能突出独家观点。

五、阅读延伸

[1]夏青.对辩论性节目主持人现场驾驭能力的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6).

[2]赵玉明.江苏电视台《新闻夜宴》栏目(新闻资讯类)[J].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10(1).

[3]张宁.电视新闻评论的转型[J].视听界,2014(2).

[4]杜荧.新闻谈话类节目四要素分析[J].视听界,2011(2).

[5]陈雨叶.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谈话节目的突围之策——以江苏广电总台《新闻夜宴》为例[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13(Z2).

[6]张瑞,印睿.《新闻夜宴》:新锐的“群体脱口秀”[J].视听界,2010(3).

[7]刘洁.微博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运用[J].视听界,2011(3).

[8]杜荧.平衡报道视角下民生新闻的升级路径[J].视听界,2010(3).

[9]卢亚.电视新闻生产场域中的理想与现实[D].南京:南京大学,2013.

(毕晛,孙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