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卫视《东方直播室》读解
《东方直播室》是一档将电视手段、网络媒体、短信直播有机结合的新闻专题节目。节目口号是“直播转型中的中国”及“梦想离不开现实的关注”。节目主要亮点:电视、网络、手机“三屏合一”;最具思维跨度的谈话节目,观众可通过电视、网络和手机与节目现场互动,实现节目和观众的对话;新闻双方当事人在现场,构成节目故事主体,强化新闻热点和真实性。
一、节目概述
中文名称:东方直播室
节目类型:时事、评论、辩论
主持人:骆新
主要嘉宾:不定
播出频道:东方卫视
在线播放平台:东方卫视官网
制作单位:东方卫视节目制作中心
开播日期:2010年
播出时间:每周一21:00
播出状态:已停播
《东方直播室》是上海东方卫视一档将电视手段、网络媒体、短信直播有机结合的新闻专题直播节目,关注当下热点新闻事件以及引起广泛关注、值得讨论的社会现象,直播转型中的中国。邀请新闻事件当事人到现场,正反方意见嘉宾深入探讨核心问题,给予各方平等、公开表达观点的机会,在观点的激**中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和建设性意见,体现社会关怀。
节目有四大亮点:首先,电视、网络、手机三个终端有机结合,共同参与直播。其次,观众可通过电视、网络和手机与节目现场互动,实现节目和观众的对话。再次,新闻双方当事人在现场,构成节目故事主体,强化新闻热点和真实性。最后,选取的事件具有关联性、多角度性和冲击性。
这些亮点其实在栏目形象标识(logo)上已经展示得非常清晰。栏目形象标识为立体的三角形,意味着电视、网络、手机“三屏合一”,同时也体现新闻当事人、正反方嘉宾三方的共同参与。立体三角形棱角分明,体现了节目观点的鲜明性;深浅不一的蓝色系冷色调,体现了节目理性而富有质感的新闻节目气质。
二、传播源流与路径
上海东方电视台于1993年便开播了一档名为《东方直播室》的新闻直播类节目。《东方直播室》是当时全国第一个完全采取直播方式的新闻节目。当时只是观众打电话进来,向演播室主持人反映各种社会问题并提出意见。作为全国第一档观众参与类的直播节目,该节目当时在上海的影响还是很大的。2010年3月重新开播的《东方直播室》,延用了1993年《东方直播室》品牌的名字。时隔近20年,栏目组接过老一辈电视人手中的品牌,也接过老一辈电视人对《东方直播室》的寄托和期望。
2010年3月,《东方直播室》于东方卫视周末黄金档开播。主持人是做过多年记者的骆新。节目第一期《父母放弃救治闭肛女婴,该不该?》获得极大反响,节目因此加大播出量,每周一到周四播出。进入2011年后,《东方直播室》时长从46分钟扩版到80分钟,每周一晚九点播出。2012年,节目每周播出两次,节目时长90分钟。节目自开播以来屡次获奖,收视率在同时段省级卫视节目中也名列前茅。
作为一档创新型的新闻专题节目,《东方直播室》也可称为辩论型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它一方面影响着传统的电视节目形态;另一方面也在影响着大众的现实生活,促进了社会多元观点的交流,逐渐改变着公众的思维方式,调节着社会氛围。
三、主要社会影响
《东方直播室》收视表现优秀,社会反响强烈。节目首播当天互动短信就达到2500条,两天之内,网上点击率迅速到达13万次。节目改为日播后,将该时段的东方卫视整体收视率提高了22个百分点。
收视数据显示,《东方直播室》在25~44岁、大学以上学历、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人群中,全国平均收视率达到0.88%,排名进入同时段省级卫视前三名。此观众群具有追求生活品质、乐于发表个人意见、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群体特质,是正在为梦想而打拼奋斗的社会中坚。而这一收视数据也再一次验证了东方卫视“梦想的力量”这一核心价值观念对目标人群的吸附力和感召力。
此外,节目引起同行关注,不仅集团内部多个频道、栏目前来学习和讨论,江苏、河南、山东等7个省市的同行也纷纷前来学习。《媒介》《传播研究》等全国8家杂志专门对《东方直播室》进行专版分析。
2011年,《东方直播室》被《新周刊》“2010年中国电视榜”评为年度最佳脱口秀节目。评语里这样写道:“它是最具海派气质的脱口秀,唇枪舌剑中蕴含着温文尔雅;它是最具思维跨度的脱口秀,娱乐话题中表达着社会关怀。它既是圆桌会议,也是表演舞台;既是辩论赛,也是疗伤室;既是个人故事,也是普适指南。它用‘我视角’兼容‘他视角’,用主持人和嘉宾的互动带出观点的激**。”
2010年,《东方直播室》获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2010年创新创优栏目”奖。2011年3月,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督查组对《东方直播室》进行了专题表扬,认为《东方直播室》的热点节目弘扬了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四、阐述与评价
1.节目成功因素
《东方直播室》自登陆东方卫视以来,迅速以其“独特性”获得了众多网友、观众的关注。此节目之所以会获得观众的认可,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选题新鲜而有社会热度。《东方直播室》的选题定位是:关注当下热点新闻事件以及引起广泛关注、值得讨论的社会现象,直播转型中的中国。在遵循以上定位的同时,节目注重话题选择的关注度、冲突性和民生性。例如,《东方直播室》部分选题:“网络反腐,孰是孰非”“看到老人摔倒在地,你会搀扶吗”“医患信任危机,谁之责”“看病贵,究竟谁之责”等,从中可以看出,节目选题大都是炙热的具有冲突性的社会话题。这类选题,一是具有广泛的关注度,能够有效激发众多嘉宾、广大观众参与话题讨论的热情;二是具有贴近大众的民生性,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从节目中观众很容易产生共鸣。
(2)建构多元开放的话语空间。《东方直播室》理念之一是建构一个“社会观念的自由市场”。在节目中,主持人、正反方嘉宾、当事人、现场观众、通过网络媒体参与节目的网民以及通过短信参与节目的场外观众等,共同组成了一个开放、多元、互动的谈话场,最大限度地做到了给予各方平等、公开的表达观点的机会,这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社会话语能量释放的需要。在《东方直播室》构建的公共话语空间中,坚持平等观,没有高人一等的说教者;坚持开放性,没有家长作风的一言堂。节目充满了思想交锋,真正做到了“让人民说话”。有网友说,可把《东方直播室》归入电视荧屏流行的“吵架类”节目,如今的节目是“吵”得越厉害,收视也越高。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东方直播室》主持人骆新坚持认为,就算是“吵”,也一定要把话题当事人全部请到现场。“因为只有他们的出现,哪怕是‘吵’,是‘针锋相对’,也能够在节目中真正还原事件的原貌。让我们真切体会到各方当事人的苦衷与难言之痛。那么,我们的关注、我们的辩论才能真正地发自肺腑,无论是反对方还是支持方,都是一种真诚的流露,我们的辩论才会尽可能地对当事人产生效果,才会感动当事人。”[1]“吵架”的目的,是为了让观众更全面地看待问题本身,做出自己正确的判断。
(3)节目表现形式富有张力。《东方直播室》坚守的一条原则就是一定要让事件当事人出现在节目现场。每期节目邀请4~5名当事人或者话题相关人员,根据节目安排依次登场。当事人的出现,让嘉宾和观众能直击事件,使节目呈现出扑面而来的现场感,成为引爆节目情节的关键,极大地满足“感觉人”的互动需求,从而逐步把辩论或话题引向深入,引起观众持续的收视兴趣。
(4)主持人善于掌控局面。对于《东方直播室》这类节目来说,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主持人既是组织者又是引导者,需要灵活地掌控现场及谈话的局面。该节目的主持人骆新有着长期新闻工作经验,曾当过记者、评论员,既具备冷静、理性的特点,又兼备对现实的关怀,有着难得的悲悯情怀和自省精神;既强调交锋,又强调宽容。骆新善于抓住节目中的兴奋点,并进行放大,引导各方向纵深辩论;善于掌控节目现场,在嘉宾们争论得面红耳赤的时候能够控制住局面,使现场的气氛保持高点,同时防止话题偏移,引导辩题回到节目正轨;善于总结提炼,使节目更有思辨性,也使节目主题进一步深化、升华,从而获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5)注重叙事节奏的把握,传播节奏流畅。《东方直播室》非常善于讲故事,注重叙事节奏的把握。一波三折的故事、意料之外的神秘人物、戏剧般的情节转折等近乎娱乐性的元素都在刺激观众神经,引起观众兴趣。例如,在2011年1月28日播出的《你能包容艾滋病毒携带者吗?》这期节目中,节目话题设置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抛出问题,即母亲是否应该隐瞒孩子艾滋病毒携带者的身份。第二个层次——由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专家普及艾滋病知识,解答公众对有关艾滋病的疑问。第三个层次——呼吁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关爱。通过这三个层次的逐步展开,将话题从公众认知层面向法律、制度层面和人性层面步步推进,形成了层层深入、渐进有力的节奏感。
2.节目不足之处
当然,作为创新型节目的《东方直播室》也存在着不足与有待改进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选题盲目跟风,主题价值不高。社会新闻每天都有,引人眼球的热点事件也时常出现,但不是所有可能被热议的话题,都应该进入电视辩论专题节目的选题范畴。《东方直播室》在话题选择上,也存在盲目跟风的问题,把一些属于街谈巷议、缺乏真正启示意义的辩论话题拿到节目中来。例如,《该不该吃猫肉?》《卖肾整容,我错了吗?》《父母放弃救治闭肛女婴,该不该?》等几期节目中虽然辩论得很热闹,但是话题本身明显缺乏辩论的价值,引发思考的现实意义也不大。好的节目应深入挖掘主题的价值,选择真正有社会现实意义的话题。
(2)辩论规则有失合理,嘉宾发言成秀场。由于辩论节目时常会出现观点的激烈交锋,倘若没有一个合理的辩论规则,往往容易演变成吵架。在《东方直播室》节目中,主持人有时为了强化对抗的激烈程度,在嘉宾做无关紧要争吵的时候,往往不作为,甚至“煽风点火”,极力突出辩论嘉宾之间的不同之处,甚至采用煽动情绪的做法,诱使双方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举动,导致现场成为骂场。此外,《东方直播室》刻意营造开放式的辩论环境,不仅有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到场,节目过程中还会邀请有类似经历的人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还有现场观众发言,特别是四名现场主要嘉宾。然而,这样的辩论环境并没有打造出真正多元化的谈话场。场上真正拥有话语权的是四名主要嘉宾。这些嘉宾包括大学教授、记者和资深媒体人等。他们往往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清晰的头脑以及超强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与这些嘉宾相比较,其他普通参与者只具备“打酱油”的水平,在辩论中一旦受挫就很容易陷入沉默,现场就此沦为嘉宾们互相攻诘的“口水秀”。节目的辩论规制有失合理,观众和网友并不能随时直接参与到辩论中,只能在中间环节针对个别问题做“一次性”发言,缺少多回合辩驳的机会。
(3)揭示伤疤“太过残忍”,节目有过度综艺化之嫌。《东方直播室》与其他新闻辩论类节目的一个很大不同就是,节目有规定,现场必须找到事件当事人。这样做确实能澄清事实,有时也能引发冲突,吸引观众。但是,让新闻事件当事人来到节目现场,再次直面曾经受过的创伤,并接受正反方嘉宾的“质疑”,当事人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有网友就认为,节目太过“残忍”,节目到底是想要还原事情本身,还是想要以“残忍”出位博得高收视,有时界限不清。另外,节目中有时出现的火爆的氛围、激烈的争论和出格的言辞,也受到部分观众的质疑。因此,有观众认为节目是“吵架真人秀”。《东方直播室》从定位上来说依然是一档新闻专题节目,通过融入综艺节目的元素解决了节目可视性的问题,但也应该警惕走“娱乐至上”的路子,避免过度综艺化,避免为了节目好看而制造冲突,避免形式大于内容。《东方直播室》应坚持节目定位,通过话题的选择、内容的贴近和思想的碰撞来吸引观众,引领主流价值观和人生观,真正起到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应有的作用。
五、阅读延伸
[1]徐帆.直播转型中的中国建构观念自由市场——东方卫视《东方直播室》研讨会综述[J].现代传播,2011(9).
[2]卫霞.浅析《东方直播室》成功之处及发展方向[J].声屏世界,2012(5).
[3]王晓辉.《东方直播室》:打造独具特色的观点市场[J].声屏世界,2013(7).
[4]刘俐俐,李心妍.浅析电视节目制作中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以《东方直播室》为例[J].新闻世界,2011(6).
[5]常惠惠,李晓,李振国.“梦想照进现实的地方”——《东方直播室》节目研讨会综述[J].新闻大学,2011(3).
[6]姜红.中国的时评脱口秀怎么做?——媒体专家聚焦《东方直播室》改版[J].中国广告,2011(9).
[7]王晴川,谢超,刘嘉怡.做有力量的电视新闻节目——对话东方卫视《东方直播室》总制片人任静[J].南方电视学刊,2012(4).
[8]李光辉.从《东方直播室》看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的问题及对策[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9]李凌皛.《东方直播室》的选题研究[J].现代交际,2013(1).
[10]李凌皛.上海东方卫视《东方直播室》节目形态及发展策略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孙宜君,吴竞韡)
[1] 腾讯娱乐.《东方直播室》引关注还原真实被批“残忍”[EB/OL].[2010-04-09].http://ent.qq.com/a/20100409/000414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