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歌类节目的本土化与创新(1 / 1)

——浙江卫视《我爱记歌词》读解

《我爱记歌词》是浙江卫视借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合唱小蜜蜂》节目模式,并进行本土化改造与创新的K歌类节目。它曾经赢得了业界人士以及广大观众的关注和称赞。但K歌类节目正面临着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如何实现不断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一、节目概述

中文名称:我爱记歌词

外文名称:Do You Remember

节目类型:K歌类节目、音乐选秀、游戏类节目

主持人:华少、朱丹、伊一

播出频道:浙江卫视

在线播放平台:优酷、爱奇艺等

开播日期:2007年9月30日

播出时间:每周日22:00

每集长度:60分钟

播出状态:已停播

作为第一批上星的省级电视台,浙江卫视拥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2008年8月,浙江卫视蓄势已久的“中国蓝”战略正式启动,在不到一个月时间的改版改制过程中创造出了一个省级卫视快速崛起的奇迹。在此过程中,浙江卫视策划的一系列节目赢得了业界人士以及广大观众的关注和赞誉。其中,《我爱记歌词》节目就是名声响亮的典型个案。

《我爱记歌词》节目开播后,迅速在全国刮起了一阵全民电视卡拉OK的风潮,并让此类电视节目形态风靡2008年中国电视荧屏。当年《我爱记歌词》的收视率已达到1.1%,这说明全国100个电视观众中就有1个人在看这档节目。《我爱记歌词》成功地开创了一个全民电视卡拉OK的时代。2012年,浙江卫视依托《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乘势对《我爱记歌词》改版,力图让这档已经活跃在电视荧屏四年的节目再现活力。

二、传播源流与路径

1.传播缘起

2006年,湖南卫视风靡一时的《超级女声》节目,将中国的娱乐节目带入了选秀时代,为此曾有学者称2006年是中国电视的娱乐元年。之后,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海选、PK(对决)层出不穷,就连一些儿童、老年、体育类节目,也加入了这一行列。面对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娱乐节目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一方面大多数电视观众出现了集体性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选秀类节目因“媚俗”“缺乏正确的导向性”等原因在播出时间、播出方式等方面受到有关管理部门的一些限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选秀类节目江河日下,风光不再。面对这样的境况,浙江卫视《我爱记歌词》策划团队意识到,选秀类节目形态不可再用,要想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异军突起就必须敢于突破,在继承基础上有所创新,领先一步。为了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策划团队成员想了很多点子,但集体表决时都被否定了。于是,节目策划团队开始从欧美的电视节目中寻找创意灵感,而这一做法在中国的电视界经常被用到。就在当时,一档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推出的《合唱小蜜蜂》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档节目是一档测试参赛者记忆歌词能力的娱乐竞技节目,只有20分钟,作为补时用的,但其在首播时就成为全美收视冠军。面对这一发现,《我爱记歌词》策划团队意识到翻版这一节目在国内荧屏有市场。《合唱小蜜蜂》整个节目的创意形式接近于电视卡拉OK。要说卡拉OK,中国比美国更有群众基础。

2.传播路径:本土化改造

确定节目创意形式后,《我爱记歌词》栏目组对《合唱小蜜蜂》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奖励制度。在《合唱小蜜蜂》节目中,参赛的获胜者可以获得丰厚的奖金。这一奖励制度极大地激发了美国人的参与热情,但奖金、成名等激励机制在实践中表现出了它的弱点。例如,在电视选秀节目《英国达人》决赛中,冠军梦破碎的苏珊大妈赛后情绪崩溃,身心俱疲,入院治疗。事实证明,利用奖金、造星等制度来刺激参赛者所达到的传播效果并不理想,对于选手的身心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并且容易陷入媚俗的社会舆论之中。因此,要使节目形式从根本上发生变化,节目的奖励机制需要发生改变。思考再三,《我爱记歌词》策划团队将奖金改为慈善款。选手在闯关后不但自身能够获得奖励,也为需要帮助的人献上了爱心。这无疑是节目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淡化了功利色彩,提升了公益色彩。如此,《我爱记歌词》节目成功地实现了本土化运作。

(2)歌曲选择。美国人的音乐很多都是摇滚、布鲁斯等风格,没有中国音乐的门类复杂。为了使歌曲的选择更贴近生活,深入观众内心,最大程度激发观众参与热情,突出全民参与的本质,《我爱记歌词》节目组在歌曲的选择上是有所侧重的。通常选取一些广为传唱、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此外,节目组还特意邀请专业的音乐编导、资深的业界人士参与节目的个案策划,为歌曲的选择把关、指导以提升品质,从而为节目的“本土化”运作提供可靠保证。

(3)娱乐互动。《合唱小蜜蜂》由于是补时节目,20分钟的节目时长相对较短。因此,节目更多地强调选手们在节目中的轮番比拼,其他的娱乐元素相应较少。而《我爱记歌词》作为一档拥有一小时左右固定时长,每周固定时段播出的娱乐节目,在选手竞技比拼的同时,很好地融入了一些传统娱乐节目的经典元素。例如,在比拼的过程中加入了主持人、选手、观众以及明星的娱乐互动,实现了更大范围地娱乐大众。

(4)与时俱进。不可否认,《我爱记歌词》凭借对《合唱小蜜蜂》模式的重新打磨,使浙江卫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但是,在2012年,作为炙手可热的《中国好声音》的接档栏目,《我爱记歌词》依托其原本的节目模式和运作方式已经很难保持原有吸引力,节目的改版刻不容缓。因此,2012年9月浙江卫视宣布,浙江卫视王牌节目《我爱记歌词》将于同年10月全新改版为《对战最强音》,颠覆策划全新改版,声音的角斗士,声音的单挑舞台,百人巨型评审团,凭借声音决定去留,更有《中国好声音》的人气学员实力助阵。后来,《我爱记歌词》节目形式又从“对战最强音”变成“碟战季”。《中国好声音》学员倾力加盟、“我爱家族”超级领唱强势回归,黄舒骏、叶云甫和魏雪漫三大资深实力音乐人坐镇指导,选手为“流行金曲百变大碟”展开角逐。

三、主要社会影响

从2008年8月开始,国内的省级卫视排名发生了变化。2009年1月,浙江卫视已由半年前的全国省级卫视的第八九位跃居第二位,网络用户关注度排名也位列全国第二。唱歌类节目是这一时期浙江卫视前进的制胜法宝。调查显示,2008年后,《我爱记歌词》全国网平均收视率达到0.7%。高收视率使得该节目的广告时段成了浙江卫视所有时段中最贵的,这无疑为浙江卫视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我爱记歌词》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也引起了业界同行的关注。湖南、江苏、河南、山西、山东、四川、重庆、上海、黑龙江等地,也相继在卫视或省市级电视台推出了类似的节目,形成了一股中国电视荧屏的“歌唱热”。同时,不少海外电视台也看到了该节目的市场,如马来西亚WATV(华频道)就主动联系浙江广电集团节目购销中心,以单集1000美元的高价一次性购买了《我爱记歌词》26期节目版权,创下了该频道以最高价格收购国外娱乐节目的纪录。《合唱小蜜蜂》美国版权方也和《我爱记歌词》节目组洽谈合作事宜。美国版权方认为《我爱记歌词》节目在形式上很中国化,并希望能同该节目组一起合作开发《我爱记歌词》升级版并行销至全球。

现如今,随着《中国好声音》的流行,浙江卫视“中国蓝”战略体系日益完善。凭借《中国好声音》的超高人气,《我爱记歌词》节目大胆采用了明星领唱环节。一方面,保证了“好声音”学员的出镜;另一方面,更是保证了改版后《我爱记歌词》节目对观众的吸引力。

四、阐述与评价

1.节目的成功因素

面对观众挑剔的目光、业内人士对其类似“选秀”节目的质疑、激烈的行业同质化竞争以及管理层的规范,《我爱记歌词》节目以准确的栏目定位勇往直前。它的成功因素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节目形态易于传播。卡拉OK自20世纪60年代被日本人井上大佑发明后,它作为休闲活动被人们自发或猎奇推广到世界各地。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盛行,将近20年长盛不衰。在中国以卡拉OK为基本元素的节目类型,很容易赢得观众的亲近感。因此,2008年在中国电视荧屏上频繁出现的K歌类节目,拥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2)零门槛的选拔制度。《我爱记歌词》创新地将“赛歌喉、比唱功”变为“赛脑力、比记忆”,极大地细化了娱乐市场,拓宽了K歌类娱乐节目的空间;极大地模糊了所谓的“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使得节目的门槛大大降低,让更多爱好唱歌的电视观众能够参与进来。

(3)比赛曲目的传唱性。《我爱记歌词》节目的宣传语是:“当熟悉的旋律响起,你是否会应声歌唱?”除了有专业人士助阵外,节目组还通过卡拉OK网站民意调查选择点唱率高的歌曲。因此在选歌上,节目组更为注重歌曲的传唱性。实践证明,《我爱记歌词》节目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2.节目改进建议

如今的中国电视荧屏不乏“舶来品”。任何电视节目都有从火红到降温的生态过程。同样是“舶来品”,面临激烈的同质化竞争,K歌类节目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认为要搞好节目、保证质量,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稳定是前提。延续观众的收视习惯,不要做观众没有准备的改变,不要轻易变换观众已习惯的节目元素,否则必然导致收视下降。

(2)创新是关键。在稳定的基础上创新,是K歌类节目保持持久活力的关键。节目无疑以其新鲜感吸引观众,新鲜里面有传承,传承里面有创新,这样才可持续。

(3)观众是核心。观众是节目的上帝。因此,节目组首先要在固定收视群,培养忠实“粉丝”上下功夫;其次要在降低互动门槛,推广全民概念上下功夫;最后则要在精心包装偶像,留住观众记忆上下功夫。

(4)品牌是生命。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一要在创立品牌上不遗余力;二要在维护品牌上不遗余力;三要在推广品牌上不遗余力。通过品牌效应吸引赞助商的介入,完成节目创新的资金保障。同时,通过品牌化的运作形成一系列的品牌产业链,发展附属产品,以增强节目的生命力。我们相信,只要紧紧抓好以上几个方面,K歌类节目定能改变“舶来品”的宿命,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五、阅读延伸

[1]陈伟.靠创新占领新高点——《我爱记歌词》全国网收视冲破一个点的实践[J].新闻实践,2008(4).

[2]吕游.巧用“四两”拨“千斤”——《我爱记歌词》如何铺开浙江卫视成功之路[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3]夏亦冰.吸收创新推动娱乐节目可持续发展——浙江卫视《我爱记歌词》策划评析[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0(10).

[4]陈昊冰.浅谈真人秀的电视画面创作——以《我爱记歌词》和《莫忘歌词》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4(5).

[5]景平康.从受众心理看综艺节目创新——以《我爱记歌词》为例[J].大众文艺,2013(15).

[6]刘小溪.电视娱乐节目的人本主义思想呈现——以《我爱记歌词》为例[J].新闻世界,2011(11).

[7]王晓敏,罗文超.从《我爱记歌词》看电视娱乐节目本土化与创新[J].电影评介,2010(14).

[8]郑言今,崔京京.靠创新占领新高点——《我爱记歌词》的成功秘笈[J].黑河学刊,2011(5).

[9]张昆.《我爱记歌词》之《麦霸英雄汇》叙事特征研究——以《表霸英雄江》第八季为例[J].大众文艺,2012(21).

[10]瞿丹.从《我爱记歌词》来看娱乐节目的运作[J].作家,2009(18).

(季于峻男,孙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