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材必有用(1 / 1)

——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读解

“平凡人也可以成就大梦想,相信梦想,相信奇迹!敢于挑战才能实现大梦想,中国达人,达人中国。”《中国达人秀》是中国购买海外模式制作的电视真人秀中最成功的节目之一,曾连续三季打破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收视纪录。节目通过给予普通人表演的机会,体现对每一个平凡梦想的尊重和鼓励。

一、节目概述

中文名称:中国达人秀

外文名称:China’s Got Talent

节目类型:综艺节目、选秀节目

节目口号:相信梦想,相信奇迹!

主持人:程雷、曹可凡

播出频道:东方卫视

开播日期:2010年7月25日

播出时间:每周日21:05

播出状态:播出中(目前已播出5季)

2010年5月13日,上海世博事务协调局、东方卫视及宝洁公司在上海召开联合发布会,共同宣布《中国达人秀》落户中国东方卫视。这是世界上最知名的选秀节目首次进驻中国。

《中国达人秀》准确地说是一档才艺竞技类真人秀节目,节目内容完全由选手表演、评委选拔构成,强强对决,最终产生冠军。在中国,它是同类节目中较早引进国外电视制作模式的综艺选秀节目。其他电视真人秀节目,如《缘来非诚勿扰》《快乐女声》《中国好声音》等节目的内容通常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或相亲,或歌唱。从该节目播出情况来看,参赛者展示的才艺五花八门,歌曲、舞蹈、杂技、脱口秀等应有尽有,选手亦来自社会不同领域,包容性很强。

《中国达人秀》的制作模式源于《英国达人》,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本土化改造,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节目宣传语为“平凡人也可以成就大梦想,相信梦想,相信奇迹!敢于挑战才能实现大梦想,中国达人,达人中国”。通过给予普通人表演机会,体现对每一个平凡梦想的尊重和鼓励。

节目在多个城市举行海选,通过的选手才能进入初赛,部分海选花絮会在电视上播放。复赛在上海音乐厅举行,在复赛中首先播放一段介绍选手的视频,然后选手进行才艺表演。评委通过按钮点亮舞台上方的红叉示意选手停止表演,最后由评委裁决选手是否通过。如果三位评委中的多数给予“Yes”(是)的回答,则该选手晋级成功。

二、传播源流与路径

于1990年播出的《美国家庭滑稽录像》是最早的真人秀节目,而后出现的电视真人秀节目《老大哥》和《幸存者》为此类节目赢得了高额的广告收入和广泛的收视认可。此后,真人秀节目在盛行消费主义文化的西方应运而生。1998年,由好莱坞谐星金·凯瑞主演的影片《楚门的世界》,便讲述了主人公的生活被摄像机记录并直播的故事,犹如一出活生生的真人秀。这部电影透露出导演对大众生存的虚拟的媒介环境的担忧,然而电影的情节正逐渐成为现实,即随着真人秀浪潮席卷全球,人们的私生活正被呈现在大荧幕前供大众消费娱乐。这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这正是《中国达人秀》产生的现实背景。

《中国达人秀》并非原创节目,而是一档“舶来”节目,其制作模式仿照《英国达人》的标准流程,但是也根据我国国情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与创造。《中国达人秀》在情感价值取向、呈现形式及表现内容等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本土风格。具体而言,《中国达人秀》与《英国达人》之间存在如下不同之处。

首先,《英国达人》比较注重“达人”二字,他们旨在发现英国业余表演人才,对选手的才艺技能要求比较严格,参赛者也多是为了展现自我,获得“在女王面前表演的机会”等。中国引进真人秀节目时,必然面临文化差异的考验,在道德标准、人性表达方面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的制约。《中国达人秀》的制作团队在规划伊始便把握到了这一本质区别,以“情”字为出发点进行价值观改造,弘扬中国民众和政府认可的主旋律。第一,讴歌普通百姓的情感,展现真情魅力,用真实、诚挚的情感打动人心。例如,毫无才艺的姜人瑞,他用自己携带的机械装置表演“孔雀开屏”,引来观众的哄笑和评委的红灯,但当他说这是为了取悦瘫痪在床的妻子时,所有人为之动容,评委破例让他晋级,并在之后颁给他“绚烂的绽放”奖项。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身上闪现出的重情守义、患难与共的夫妻道德品质。第二,尊重边缘社会群体,肯定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断臂钢琴家”刘伟10岁时因车祸失去双臂,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学习用脚写字、吃饭、弹琴,最终获得了大家的肯定,赢得了第一季《中国达人秀》的冠军。再如残疾舞蹈组合马丽、翟孝伟,袖珍女孩朱洁等展现的都是坚强不屈、积极向上的可贵品德。

其次,《英国达人》惯用情境设计的呈现方式,每集都有不同的主题和剧情,由不同的故事、演员组成。《中国达人秀》采用传统讲故事的方法,挖掘节目的故事性和教化性,传达其中的现实意义;将才艺和选手背后的故事结合在一起,赞美平凡和草根文化,实现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最后,在表现内容上,《中国达人秀》在大众娱乐的基础上,添加中华传统技艺的精华,展示了一批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才艺。这就契合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精神,不仅观众喜闻乐见,而且相关主管部门也会大力支持。而英国则规定达人中必须有歌手、舞者、胖子、小孩、厨师等,重视演员戏剧性的表演和奇人绝技的显露。

三、主要社会影响

《中国达人秀》节目播出以来,从收视数据上看,它的前两季收视效果非同凡响。第一季从第二期开始在上海的收视率就超过了10%,第二季第一期收视率逼近15%,这说明此节目在上海已经家喻户晓。随着节目的进行,第一季总决赛上海地区收视率为34.88%,全国收视率为5.7%,排名全国第一,而第二季在同时段的收视率甚至更高。除上海外,该节目在天津、成都、杭州、南京、郑州、长春、北京、济南、昆明等地也较受欢迎。

国家广电总局有关领导人认为:“这档节目传递了真情、自信、尊重等价值观,为普通的百姓打造了一个实现梦想的平台。”国家广电总局甚至为《中国达人秀》颁发“特许令”。国家广电总局规定,自2007年10月1日开始,各省级以及副省级电视台上星频道制作的群众参与性的选拔类活动,需要设立科学的评选标准和赛事规则。2009年,国家广电总局在给湖南卫视《快乐女声》的批文中明确规定:“不得采用手机投票(包括以发送短信的方式给选手打分)、网络投票、电话投票等任何场外投票方式。”2010年,就在《快乐男声》收视低迷、惨淡收场时,同年9月27日国家广电总局特批《中国达人秀》全国总决赛全程直播,允许节目恢复手机短信投票,这是近几年来国家广电总局首次允许卫视选秀节目采用短信投票方式决出冠军归属。《光明日报》在评论文章中写道:“《中国达人秀》的意义在于:它在主流媒体上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它希望人们展现的是梦想,是表演背后的故事,是最深刻、最真切的情感,是发自心底的力量……《中国达人秀》赋予了舞台新的使命,让表演者展现自己。不需要在意观众的目光,不需要在乎舆论的评价,舞台不再只属于挑剔的欣赏者,它同样属于平凡的演员。”[1]

受众则给予《中国达人秀》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在第一季《中国达人秀》中,节目为人称道,但也有过度煽情的嫌疑,“似乎偏离了达人的定义,取而代之的是励志、情感”。很多选手才艺表现一般,但由于其故事感人而被特殊关照,甚至取得名次或奖项,网友惊呼“这不是《中国达人秀》,而是上海版的《感动中国》”。在第二季中,节目一改昔日风格,加大了比赛的才艺因素,减少了煽情内容,涌现了很多具有才艺特质的选手,总体上更为健康。而且知名人士的助阵是《中国达人秀》第二季的另一大亮点,无论是巡演还是决赛盛典,节目主办方都邀请了很多知名人士助阵,如英国达人苏珊大妈,国内演艺界人士李宇春、韩庚等,为节目增添了趣味性和娱乐性。此外,第二季因为各种因素,使得评委更迭频繁,这成为节目的热点话题,提高了节目的关注度和曝光率。但是,从第三季开始,《中国达人秀》的热度开始减退,“无论是评委本身还是选手质量都不再吸引更多关注度”。而有的评委的煽情方式也令网友大呼雷人做作,甚至有的评委还被观众贬称为“毒舌妇”。

2013年12月8日,《中国达人秀》第五季经过调整与改进,以新的面貌重磅登陆东方卫视。为了增强视听吸引力,节目组引进了全新的“大红钮”装置,在视觉和听觉上都极大地丰富了节目效果。在基调和内容上,第五季节目在尊重、鼓励每一个平凡梦想的同时,还着力突出欢乐元素,热点聚焦在唱歌、技艺类节目上。此外,苏有朋、赵薇、刘烨和王伟忠等担任节目评委(梦想观察员),有力地提升了受众的关注度。

《中国达人秀》还通过在国内外巡回演出,招募外国达人参加节目,来扩大影响范围。此节目已经成为中国省级卫视中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综艺节目之一。

四、阐述与评价

从社会影响来看,人们对《中国达人秀》的评价褒贬不一,说明节目本身有成功之处也有弊端所在。在《中国达人秀》逐渐陷入颓势时,对节目的成败得失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

1.节目的成功因素

第一,零门槛准入,不限任何才艺。相较于之前的选秀节目,《中国达人秀》最基准的目的是塑造舞台,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具有才艺的人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在“小人物,大梦想”的宣传理念上,《中国达人秀》做到了选秀节目有史以来真正的零门槛,对年龄、长相、表现的内容都没有要求,从而真正地在最广大的群体里选出那些富有才华、拥有梦想的普通人,让他们从秀场走上世界舞台。

第二,有情感浓度和人道主义关怀。如少年宫文所述,《中国达人秀》并非仅仅是花拳绣腿般的才艺展示,而是饱含着情感的慰藉与人性的深度关怀,这是一档优秀的综艺节目应该具备的艺术品质和审美价值。节目的参赛者有的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诸如农民工街舞队、“时尚七太”“断臂钢琴家”等。他们弘扬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节目评委嘉宾与观众,在节目中表达了对他们的关心和肯定,鼓励人们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平凡而伟大的人生,为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释放正能量。“艺术作品的极大震撼源于文化的自觉与精神的力量,这些小人物的现实苦难与精神磨难不仅具有历史的厚重性与时代的宽广性,而且他们身上所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铿锵有力地回答了一代人的共有精神诉求,足以让躁动者冷静、让彷徨者梦醒、让困顿者奋起。”[2]除此之外,民间的精彩绝技令人大开眼界,这也是《中国达人秀》特有的成功因素。

2.节目的不足之处

第一,节目温情有余,才艺不足,过度煽情导致评判价值标准的异化。《中国达人秀》的核心价值在于大众风格和草根精神,如上文所述,这是其成功的着力点之一。但是,节目中有些选手过分的煽情也使得节目的才艺成分缩水。观众少见令人惊叹的才华展示,而是接二连三地听故事,似乎每一位选手都要有一段辛酸感人的故事才能获得大家的认可。《中国达人秀》俨然成为一出《中国感人秀》,变得四不像,这就是评判价值的异化导致的。

第二,炮制达人,设计节目,引来社会质疑和批评。在第一季的决赛中,节目在直播中插播录像,引来大家的不满;而来自观众的短信投票数目没有公布,大家认为短信投票是表面文章,评选结果存在黑幕。这表明节目运作不够透明公开,无法取信观众。

第三,评委的专业性水平使选拔和晋级没有公信力。例如,第一季,三位评委只有高晓松负责专业上的考察,周立波和伊能静则负责全局感情、氛围的调控,这就使评选权威大大丧失,使观众对选手的能力产生怀疑。

3.节目得失分析的启示

第一,应平衡把握节目的感性和理性因素。节目制作方与评委在发掘节目中的情感价值和思想深度的同时,要兼顾并看重选手的才能。不少中国的达人都是有故事做背景才撑起才艺的;而英美达人却大多是纯粹的技艺达人,表演水平可算世界顶级的。因此,有些观众认为,节目总决赛中选手的表现甚至不如海选的出彩。同《英国达人》相比,《中国达人秀》显得才艺和创意不足。同时,节目也要增加评委中专业人员的比重。

第二,节目的相关信息应力保真实、透明。该节目在今后运行与传播过程中,要更为公开透明,内容要真实,杜绝炒作和炮制的现象。只有如此,才能取信于广大观众,赢得广大观众的好评。

第三,要大胆地进行节目创新。创新是节目的生命线。虽然《中国达人秀》靠着引进与改造外国成功的节目模式,而获得了很好的收视率与大多数观众的好感;但随着时间推移,达人出现与发现的概率将慢慢降低。达人资源与新鲜度将直接影响到节目的质量水准,也将影响到节目究竟能开办多久。所以,该节目制作单位一定要未雨绸缪,不断求新求变。节目制作单位既要借鉴国外同类节目的相关经验与模式,又要从节目内容、节目形式、选拔环节、评价标准以及音乐配置等各个环节进行本土化创新,增加符合中国特色的元素。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节目的长久生命力。

五、阅读延伸

[1]李红艳.《中国达人秀》被指过度煽情炮制感动观众反感[N].北京日报,2010-08-31.

[2]薛晋文.耳目一新“达人秀”[N].人民日报,2010-11-02.

[3]马佳明.对《中国达人秀》栏目走红的冷思考[J].今传媒,2010(11).

[4]陈鸿秀.电视选秀节目的文化思考[J].四川戏剧,2009(2).

[5]蒋良.从《中国达人秀》看中国选秀节目的现状[J].中国传媒科技,2012(20).

[6]许琳琳.《中国达人秀》的营销之道[J].新闻传播,2011(10).

[7]普莉.从收视数据看《中国达人秀》影响力[J].当代电视,2010(12).

[8]吴宇.从《中国达人秀》探求中国当代审美理想[J].现代企业教育,2012(12).

[9]王媛.基于中国达人秀试谈引进类节目的策划[J].科技资讯,2012(29).

[10]严英.《中国达人秀》的成功之道[J].新闻爱好者,2012(7).

[11]逄格炜,何志钧.《中国达人秀》的消费主义批判[J].现代视听,2012(1).

(王自创,孙宜君)

[1] 王希子.评《中国达人秀》:应有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使命[N].光明日报,2012-01-16.

[2] 薛晋文.文艺点评:中国综艺节目耳目一新“达人秀”[N].人民日报,20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