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幼儿认识时间的发展
时间是物质运动变化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任何客观物质,都会经过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比如,皮球从空中弹落地面,花朵从盛开到凋谢,人类从出生到死亡。这些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都是物质的时间属性。
一、时间的特点
(一)时间具有流动性
时间是一分一秒地过去。它是与物质的运动紧密相连,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时间具有不可逆性
流逝的时间不能倒转。时间只是单向进行的运动变化过程。比如,今天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人们不能感知同一个一秒钟。
(三)时间具有周期性(或连续性)
时间是永不间断的,是一秒又一秒,一天又一天交替更迭的。时间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
(四)时间具有相对性
时间的运动变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比如,2008年8月8号的晚上比当天的早上晚,但是今天的晚上则比明天的早上早。
(五)时间不具有直观形象性
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闻不到的。要想认识时间,人们必须借助于某种媒介。这种媒介可以是大自然东升西落、季节变化等周期性现象;也可以是机体内部某些有节奏的生理活动,比如心跳和呼吸的节奏等;还可以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比如时钟、日历等。通过上述媒介,使时间成为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测量的对象。
二、幼儿认识时间的一般特点
(一)幼儿掌握时间词汇存在一定困难
我国曾有研究指出,幼儿掌握时间概念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幼儿表示词汇的言语,出现时间晚、次数少。第二,幼儿使用的时间词汇,大多数是表示时间顺序的和表示不确定时间阶段的词汇。比如,表示时间顺序的词有:“先”“然后”“以后”“再”等;表示不确定时间阶段的词有:“从前”“有一天”“有时候”“我小时候”等。第三,幼儿使用时间词汇时,并不能确切理解其含义。比如,一个4岁幼儿,把一个月后上舞蹈班的事,说成:“我明天才能去舞蹈班。”一个5岁幼儿,把半年前过生日吃蛋糕的事情,说成:“我前天过生日吃蛋糕了。”
(二)幼儿认识时间常与其生活实际经验相联系
幼儿认识时间是在他们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幼儿年龄越小,对时间的感知越是与形成它的具体事件有关。比如,幼儿对“早上”的理解,会与“起床、洗脸、小朋友上幼儿园、爸爸妈妈上班”等生活事件相联系。由于幼儿不是以抽象的、标准时间单位为媒介来确切感知时间的,故幼儿对时间的认知通常表现的不够精确,带有一定模糊性。
(三)幼儿更易理解短的时间周期和时间顺序
在对时间周期和时间顺序的理解上,幼儿常常更容易理解较短的时间周期,之后幼儿逐渐发展为对更长时间周期的理解。比如,幼儿对“一天(早上、中午、晚上)”的理解,逐渐过渡到对“一星期、一个月、一年四季”的理解。之所以幼儿更易理解短的时间周期是因为幼儿容易找到明显的时间参照物和具体时间帮助理解。而星期、月、年这些长时间周期,没有明显的时间参照物供幼儿理解,加上幼儿本身也缺乏对这些时间变化顺序的感知,所以使幼儿对较长的时间周期和时间顺序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三、幼儿认识时间的年龄特点
(一)小班幼儿认识时间的年龄特点
3~4岁幼儿能掌握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能认识一天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幼儿表达时间的词语存在一定困难,对一些较长时间概念真正含义的理解不到位,所以把幼儿时间概念的获得与他们熟悉的生活和事件联系在一起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他们能够懂得白天是天亮的时候,白天小朋友在幼儿园玩游戏,爸爸妈妈在上班;黑夜是天黑的时候,是小朋友看完电视睡觉的时候等。
(二)中班幼儿认识时间的年龄特点
4~5岁幼儿已能较好地理解和运用“早晨”“中午”“晚上”“白天”“黑夜”的词汇,并且知道每天都有这几个部分。他们还能较正确地确定间隔不长的时间单位,能正确区别“昨天”“今天”“明天”,知道昨天是刚刚过去的一天,今天过完了就是明天。
(三)大班幼儿认识时间的年龄特点
5~6岁幼儿能认识一星期有7天以及每天的名称,同时初步建立起时间更替(周期性)的观念。他们知道一个星期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此外,大班幼儿还发展着对时间分化的精确性,可以区分较小的时间单位。例如,学习认识时钟,能学会看整点和半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