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中班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观察、触摸、比较、操作、探索立体图形(几何体)是大班的教学内容。关注和运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密切关系是教师进行立体图形教学的前提。
一、幼儿认识立体图形的教育目标
第一,教幼儿认识球体、圆柱体、正方体和长方体,能正确说出名称和基本特征(如球体,不管从什么方向看都是圆的,把它放在平面上,可以向任何方向滚动),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第二,教幼儿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以下简称“几何体”),知道平面图形只有长短、宽窄,几何体有长短、宽窄和高低(厚薄)。
二、幼儿认识立体图形的教育方法与步骤
(一)初步认识几何体
与认识平面图形一样,让幼儿充分地观察比较、触摸感知几何体,仍然是幼儿认识几何体的重要前提。幼儿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对几何体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幼儿认识几何体的特征。例如,在认识球体的活动中,教师可让幼儿通过对球体物(如皮球、乒乓球、玻璃球等)的自由观察、触摸和摆放,来形成初步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思考球体是什么样子的?摸上去有什么感觉?再放在桌子上看看它会怎样?然后组织幼儿共同讨论,使幼儿认识到,球体无论从哪一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放在平面上能向任何方向滚动。
(二)比较认识几何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几何体是平面图形的组合,将几何体与平面图形做比较是认识几何体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教幼儿认识正方体,可以用一块正方体积木和一张与正方体的面等大的正方形纸做比较。让幼儿先复习一下正方形纸的特征,再比较它和正方体的不同,向幼儿指出正方形是一个面,它有长和宽;而正方体有6个一样大的面,正方体除了长和宽外还有高,并让幼儿用手指沿着正方形的长、宽以及正方体长、宽、高的3条棱运动,使幼儿清楚长、宽、高具体指的是什么,学会以此辨别平面和立体。
在幼儿认识了一些几何体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几何体之间的比较来认识新的几何体。例如,认识长方体,可以运用已经认识的正方体与长方体(两个对称的侧面与正方体的面等大)做比较,使幼儿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都有长、宽、高,但是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长方体有4个面是长方形,还有两个面可以是长方形,也可以是正方形。
(三)探索几何体的特征
在幼儿对几何体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材料,让幼儿亲手制作一些几何体,使他们在操作活动中具体形象地感知和探索几何体的特点,获得形象而深刻的知识。如认识圆柱体,教师为每个幼儿准备两个一样大的硬圆纸片,一张长方形的颜色纸。先让幼儿观察自己手上有些什么形状的纸片,比比两个圆的大小等,然后教幼儿将它们粘成圆柱体,粘好后再让幼儿分析、讨论圆柱体有什么特点。这样幼儿能较容易地说出,圆柱体的两头是一样大的圆,上下一样粗的特征。
又如认识正方体,可先发给幼儿每人一张涂了6种颜色的十字形硬纸片,教师出示用同样纸片做成的正方体,并将它拆开,让幼儿形象地看到它有6个一样大的正方形的面,再用它粘成一个正方体,这样幼儿对正方体就有了比较形象的认识。然后让幼儿观察自己手中的纸片,再把它做成正方体。通过这种操作,孩子具体形象地感知到了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是一样大的正方形。
(四)巩固对几何体的认识
泥塑游戏。泥塑游戏可以用橡皮泥、陶泥等材料来进行,幼儿既可以按照范例进行模仿塑造又可以发挥想象力进行创意塑造。泥塑游戏中幼儿运用立体图形的知识塑造各种物体,不仅能清晰地感知物体的形状,而且能更深刻地体验到各种几何体的特征。例如,幼儿认识球体后,可以要求幼儿用橡皮泥捏出球体状的东西,结果他们可能捏出冰糖葫芦、太阳、茶壶、苹果等极富创造性的球状物体,从而加深了对球体的认识。
建筑游戏。建筑游戏的材料广泛,可以是积木、纸箱、插塑、沙土等。建筑游戏变化无穷,是极富创造力的游戏。幼儿用材料构筑的过程中,需结合材料的特征按照自己构思的需要,比较各种几何体的特征,选择最适宜的位置放置和拼搭。
三、幼儿认识立体图形的教育活动示例及分析
续表
(示例改编自: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