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是指为幼儿创作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审美要求和阅读欣赏水平,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文学作品。幼儿文学作品的写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一、幼儿文学创作的题材
题材是文学作品中用以构成艺术形象、体现主题的具体材料,即作品中所描绘的那一组有着内在联系的、相对完整的具体事物。
幼儿文学的题材,首先要具有广泛性,其中既包括反映幼儿生活的题材——幼儿家庭或幼儿园生活的,又包括反映成人生活的,如英雄的事迹、成人的发明创造、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等。一些富于幻想色彩的探险、侦破方面的题材,也可以出现在幼儿文学中。幼儿文学的写作还应善于从传统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志怪小说中取材,一些符合幼儿特点的题材加以改写后,便可成为很好的幼儿文学作品,如先秦散文中的一些寓言,古典小说中的《西游记》《聊斋志异》的一些章节等。
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强,而文学作品是幼儿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知识性题材在幼儿文学中占有较大比重。但是,创作这类题材的作品一定要注意同一般的幼儿知识性读物区别开来,应该用文学的方法形象地表达知识。如《小蝌蚪找妈妈》《啄木鸟医生》《谁的本领大》等都是兼顾了知识性和文学性的优秀作品。
其次,幼儿文学的题材还要适应幼儿的理解水平。由于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逻辑思维处于萌芽状态,他们对外界的认识活动还紧紧依赖于直接的生活经验,即直接生活经验是幼儿思维活动的支柱。因此,幼儿文学应以幼儿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为主要创作题材,如果作品的内容对于幼儿很陌生,引不起他们的兴趣,作品的语言即使很通俗,幼儿也很难接受。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曾说:“幼童文学面向着经验、知识贫困的幼童,它的题材内容不是首先要满足他们所不知道的有十万个那么多的‘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以他们日常生活为起点,一直伸展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去,由此而丰富他们的经验、启迪他们的知识,同时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幼儿心智的提前成熟,幼儿文学的题材也应不断拓宽,一些以前不能表现或不好表现的题材也可以出现在幼儿文学中。
二、幼儿文学创作的主题
主题是文学作品中通过其形象体系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幼儿文学的主题主要有:道德性主题,即培养幼儿优良品德的作品,如诚实勤劳、勇敢团结、爱祖国;知识性主题,即丰富幼儿知识量的作品;趣味性主题,即纯娱乐性作品,不过分强调“意义”的作品。
幼儿文学的主题要求单纯、浅显、鲜明。幼儿知识积累少,辨别能力差,过分复杂、隐晦的主题不宜出现在幼儿文学作品中。例如,幼儿对主人公的认识,常常只简单地用“好人”和“坏人”来区分,因此作品中的形象刻画就必须鲜明,为什么好、为什么坏也需明确。
幼儿文学的主题还应注意表现的角度,要努力从幼儿能理解的内容上去表现。如“爱”的主题,如果一开始便给幼儿讲爱祖国、爱人民等抽象的内容,幼儿不易理解,但如果先从爱父母、爱家庭讲起,效果会好得多。
三、幼儿文学创作的情节
情节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经历的种种矛盾和他的整个活动过程,它由一个、几个或者一系列能显示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特定关系的具体事件组成。幼儿喜欢听故事,在幼儿文学写作中,有情节的作品占绝对优势,即使在抒情性较强的幼儿诗歌和散文中,叙事成分也占有较大比重。情节是作品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中心环节。作家为幼儿设计作品的情节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情节要符合幼儿理解的水平。现实生活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给幼儿讲完一个故事后,他们觉得茫然,内容一点也复述不出来。这大都是由于故事情节超出了幼儿理解的水平。幼儿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动机理解水平不高,因为“理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和概括的认识,特别是对人的行为动机的理解,必须借助比较丰富的认识和生活经验。而幼儿生活经验极为有限,对反映几十年前英雄人物事迹的故事,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如幼儿听了《罗盛教叔叔的故事》以后,老师问:“罗盛教叔叔为什么要救那个朝鲜小孩?”幼儿回答说:“因为他学雷锋叔叔好榜样。”这个答案成人听了不免好笑,但幼儿却是依据他的生活经验做出的回答。凡是需要经过推理、判断才能理解的情节,对幼儿来讲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作家构思情节时,要尽量照顾幼儿的理解水平。
第二,情节要求单纯、生动有趣。情节单纯是指在一篇作品中,最好只反映一个事件,涉及的人物要尽量少,事件逻辑关系要简单,具体的事件应是有序的、明朗的排列,切忌把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和冲突弄得错综复杂。情节生动有趣是指作品中的情节应由人物的行动组成,动作性应比较强。作者在构思情节时,要尽量新颖巧妙,对幼儿有吸引力。如德国的《吹牛大王历险记》中,敏希豪森骑着炮弹到敌军中侦察敌情;抓着自己的头发连人带马地拉出泥潭;用拳头猛击自己的眼睛,让眼里迸出的金星点燃枪筒中的子弹。《长袜子皮皮》中,皮皮好吹嘘自己见多识广,她声称自己到过阿根廷,那里严禁小孩儿上学;在巴西,人人都用鸡蛋擦头皮;中国的上海人,长的大得可以当雨披用的耳朵……这些富于想象力的情节,很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第三,幼儿文学的情节应是完整的。情节安排有头有尾,主要情节可适当重复。另外叙述人的议论、静止的心理和景物的描写都要少。
幼儿文学的情节构思特别强调要富于想象力,情节的奇幻怪诞、曲折热闹对幼儿更有吸引力。因为幼儿的思维特征同成人不同,成人认为新奇、怪异的东西,幼儿却会认为是正常的;成人认为事件的排列是违反逻辑关系的,幼儿却不会追问原因。例如,格林童话《傻大胆学害怕》中,当傻大胆要求到魔宫里去时,国王允许他带三件东西,小伙子选择了一把火、一台车床和带刀刨台,正是这三件东西成了克敌制胜的法宝。小伙子并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为什么会带这三件东西?成人会觉得奇怪,孩子却不会追问。
四、幼儿文学创作的结构
结构是文学作品内容的组织、安排和构造。幼儿文学结构的基本要求就是条理清楚。要做到条理清楚,应尽量用顺叙的方法,避免插叙、倒叙和补叙。
顺叙的方法有:按时间来安排事件的,如童话《大雁和鸭子》,大雁和鸭子都想当旅行家——春天,大雁鼓鼓翅膀,踏上了征程,鸭子却觉得天气不好,不愿飞行——夏天,大雁努力训练,鸭子却嫌天气炎热不愿训练——秋天——冬天,年复一年,大雁终于成为旅行家,鸭子的翅膀却退化了,再也飞不起来了;按事件来安排结构的,如左文的童话《小羊和狼》,狼威胁小羊晚上要吃掉它——小羊坐在门口哭——小猫、小狗、小马、大象都来帮助他——晚上狼来时被大家痛打一顿。
要做到条理清楚,最好以一条线索贯穿到底,避免多条线索同时进行。同时,线索中的主干应突出,枝节要少。情节按照顺序有条不紊地展开。
幼儿文学的结构还可以采取重复的方式。在民间童话中,“三”次式的重复分式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结构特征:主人公要三次历险,才能娶到公主、成为国王;灰姑娘要参加三次舞会,才能成为王子的新娘;三只动物成为小伙子克敌制胜的帮手,而每一次制胜的方法都大同小异。现代童话中,“三”次式的结构也不少见。“三”自然不是结构的定式,但重复却是幼儿的审美需要。幼儿由于记忆力和审美经验有限,还不习惯一下子接受大量的信息。童话之所以采用不断回旋重复的方式,是为了加深他们的印象,在重复中一步步地把握故事的过程。
幼儿文学的结构安排还应注意故事的起伏跌宕,切忌平铺直叙。比如,一位父亲派他的三个儿子去远方,他们能够完成艰巨的任务吗?一对恋人为躲避恶魔或巫婆而逃跑,他们能逃脱吗?狼要吃掉小羊,小羊怎么办?许多童话故事喜欢在开头制造紧张的气氛,然后在接下来的情节中设置幽默有趣的缓和方式:小儿子在动物朋友的帮助下完成了任务;恋人扔下一块肥皂,于是身后便出现了一座皂山,巫婆爬上去滑下来;小羊得到了朋友的帮助,把狼打得遍体鳞伤。幼儿便在结构安排的一张一弛中,随着故事情节时而紧张,时而缓和,注意力将持续较长时间。
五、幼儿文学创作的形象
文学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一篇作品能否深入人的心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幼儿文学作品中塑造什么样的形象,怎样使形象塑造得鲜明生动,对幼儿有吸引力,这是幼儿文学写作中的核心问题。
幼儿模仿性强,但分辨是非能力差,这就需要在作品中塑造值得他们学习和仿效的形象和行为,不宜过多地写反面的东西。在需要反映一些反面东西时,要态度鲜明,使幼儿能明确地感觉到哪个好,哪个不好。
幼儿好动,喜欢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而不喜欢沉静、呆板的人物形象。例如《西游记》故事中,幼儿都喜欢孙悟空,而不喜欢唐僧。所以在塑造形象时,要充分突出该形象的动作特征。又如张继楼的儿歌《小蚱蜢》:“小蚱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腿一弹,/脚一翘,/‘哪个有我跳得高!’/草一摇,/摔一跤,/头上跌个大青包。”用一些连贯性的动作性极强的词语,把带有孩子式自得特征的小蚱蜢形象给突出出来了。
幼儿感知能力、表象能力比较发达,感知的特点是大轮廓、粗浅条的,容易抓住形象的具体外部特征,但逻辑能力很低,还不具备深入理解事物本质的能力。形象的外部特征生动突出,不仅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还可以帮助孩子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品的意义。如刘饶民的儿歌《跑》:“爷爷跑,/胡子翘;/姐姐跑,/蝴蝶飘;/哥哥跑,/一溜烟;/奶奶跑,/把手招;/做什么?/你看,拖拉机开来了!”抓住四个人物跑的不同特征加以描绘,形象生动、逼真。
幼儿文学作品除了文字要写得形象生动外,还可以用图画来加强形象性,减少幼儿理解作品内容的难度。图画的直观性对幼儿理解作品也有帮助。因此,在幼儿文学作品中,图画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六、幼儿文学创作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幼儿文学与其他种类文学的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它的语言,因此,能否使用真正的幼儿文学语言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幼儿文学语言的特殊性是由幼儿的言语发展特点所决定的。幼儿期虽然是言语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但言语发展的水平还处在低级阶段。文学作品对幼儿的言语发展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对幼儿文学作品语言的要求,一是可接受性,即作品中的语言要适合幼儿的理解水平;一是超前性,即作品中的语言,要稍稍超出幼儿的实际理解能力,以不断提高他们的言语水平。
幼儿文学中的语言,怎样才能做到既有可接受性,又有超前性呢?
(一)浅显
幼儿文学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规范了的幼儿口语,幼儿口语的最主要特征就是浅显。幼儿文学要怎样才能写得浅显呢?
1.要注意词汇的使用
幼儿所掌握的词汇主要是实词,实词中又以名词、动词为多,其次是形容词,虚词用得较少。所以幼儿文学的语言也是以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为主,要少用各种虚词。当然,少用虚词不等于不用,否则就形不成一句完整的话了,但需要尽量选用幼儿口语中的虚词,如用“可是”代替“但是”,用“就”不用“便”,用“和”不用“与”等。
使用实词时,也要尽量避免使用抽象的词,而要使用具体形象的词。如“老狼于是掉到陷阱里去了,原来猎人早已设好了圈套。”“陷阱”“圈套”这两个词幼儿便不好理解,因此不如改成:“老狼就掉到坑里,给猎人抓住啦!”以此类推,“山路崎岖不平”,不如改为“山路高低不平”;“小鸭心情很不好,……母鸡不理解它”,不如改为“小鸭子心里很难过,可是母鸡不知道”,等等。
幼儿文学作品还要避免用方言、成语、俗语,用词要尽量使用本义,如童话中常见的句子:“顿时,森林里成了欢乐的海洋。”幼儿就会迷惑:森林怎么会变成海洋?
2.要注意句型的使用
幼儿在表达自己认识的时候,多用简单句。3岁以后的幼儿,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复合句,但幼儿期复合句的发展水平是不高的,只占25%左右。在幼儿常用的复合句中,关联词用得很少。因此,幼儿文学中的句式,应照顾到幼儿的这些特点。
在创作时要注意多使用简单句,少使用复合句。比如,“小白兔不但聪明,而且又很勇敢”可以改成“小兔又聪明,又勇敢”。不要用又是长定语,又是被动型的句子。如“这一切都被躲在树上的小猴子看见了。”可以改为“小猴子躲在树上,什么都看见了。”又如,“小白兔连忙一动也不动地站好。”状语长,不上口,改为“小白兔连忙站好,一动也不动。”就顺口了。此外,还要避免用介词和方位词组成的结构,诸如“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小红的帮助下”之类,幼儿口语没有这样的结构,用了很拗口。
幼儿文学作品多由大人朗读或讲述,长句不上口,短句上口、易懂。例如:“小白兔多想跑到溪边去喝个痛快呀!”可改为:“小白兔多想喝个痛快呀!”虽然只删去几个字,但长句改成了短句,就顺口多了。
浅显是幼儿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但是,浅显不等于词汇贫乏、干瘪无味,浅显也不等于迁就幼儿的语病,学“娃娃腔”,故意说些“猫猫”“睡觉觉”之类的话。
(二)音乐性
幼儿听成人朗读作品时,语言的音乐性起着重要作用。语言的音乐性,指的就是音调和谐,节奏鲜明,读得流畅,念得响亮,听得舒服。语言的音乐性,可以较快地唤起幼儿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可以引起幼儿学习艺术语言的兴趣,增进幼儿的愉快情绪。幼儿文学语言的音乐性,常见的表现方式有以下几种:
1.文句有韵
儿歌、幼儿诗大都讲究押韵,就是在非韵文的文体中,押韵的效果也非常好。如童话《小兔乖乖》中,兔妈妈唱的四句词:“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押了尾韵,又加上“儿化音”,十分动听。再如童话《金鸡冠的公鸡》,就穿插了押韵的句子:“公鸡呀公鸡,金鸡冠的公鸡,你的脑袋油光光,你的胡须丝一样,你的头探出窗口,我给你吃颗小豆。”这些句子本身押韵,加之在文中反复使用,更增加了音乐效果。
2.象声词的使用
使用象声词能够引起小读者对事物发出声音的听觉直感,从而唤起对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和想象。如童话剧《小熊请客》中小猫出场伴以“喵喵喵”的叫声,小狗出场则是“汪汪汪”,小鸡出场“叽叽叽”,这些象声词都突出几种动物的声音特点,有助于幼儿对作品形象的感知。
象声词除了在儿歌和幼儿诗中常见外,在童话中也经常出现,如《小羊和狼》里:“老狼吧嗒吧嗒地走来了”,“老狼痛得噢噢地叫着”,“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呼的一声,把老狼扔到很远很远的大河里去”,这里的“吧嗒吧嗒”“噢”“呼”,都是声音的摹拟,用得十分传神生动。
3.节奏的安排
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有的押韵以增强音乐效果,有的则靠句式的长短排列或整齐统一来形成内在的节奏感。如季华的童话《三只蝴蝶》中的一段:
红花姐姐,红花姐姐,大雨把我们的翅膀打湿了,大雨把我们淋得发冷了,让我们飞到你的叶儿下避避雨吧!
另外,动用结构相似或对称的平行句法,也可制造出语言的节奏感。例如童话《金色的房子》,写一个小姑娘不让朋友们走进她的漂亮房子。她对小鸟说:“你扑棱扑棱地乱飞,会把我的房子弄脏的。”她对小狗说:“你汪汪地乱叫,会闹得我睡不着觉的。”她对小猴和小羊说:“你们啪嗒啪嗒地乱跑,会把我家的地板踩坏的。”文中既用了象声词,又用了结构相似的句式,这就产生了音乐感。有时,为了增强语言的节奏,还有意表达得十分“啰唆”,如为幼儿改编的《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中的:“等呀,等呀,等到天黑,高西木没有回来;等呀,等呀,等到半夜,高西木还没有回来。”如果直接写成:“等呀,等呀,从天黑一直等到半夜,高西木还是没有回来。”无论是音乐感,还是心情、气氛的渲染,都要逊色许多。
4.反复手法的运用
作品根据情节需要用同样的语言多次反复,有助于幼儿熟悉、理解和记忆作品的内容,反复所造成的节奏感和音韵感,也可以强烈地感染小读者。反复有时是叙述的反复,有时是词句的反复,二者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如童话《金色的房子》中写的“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就在作品中反复出现。有时作品通过叙述的反复,逐步推进情节。只是人物和动作稍加变化而已。许多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如《小蝌蚪找妈妈》《大萝卜》,等等,都采用这种反复的手法。
造成作品音乐性的手法还有很多,例如双声词、叠韵词的使用,平仄相间、韵字的位置,等等。如阮章竞的《金色的海螺》中:“美丽的姑娘轻轻地微笑,柔和地闪动那明亮的眼光,慢慢地理着那闪光的头发,说话像淙淙的泉水流淌。”句子巧妙运用了双音节词和叠音词,形成一种内在的节奏,念着上口,听着优美。
(三)形象性
幼儿的思维形式主要是具体的形象思维,这就要求幼儿文学的语言要尽可能形象,把人物或事物的声音、色彩、动作、神态等鲜明而具体地凸现在幼儿面前,使之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只有这样,幼儿头脑中才会出现具体形象,产生切身感受,从而理解故事内容。
摹状、比喻、拟人、夸张这四种修辞手法,是增强语言形象性的主要方法。
1.摹状
摹状就是摹写事物的情状和声音。比如:“这只大花猫呀,长了一身黄毛,黑色的花一道一道,白色的胡子一翘一翘,看上去真有点儿像老虎呢。”寥寥数语,即勾画出了花猫的外形。另外还有摹声,主要是前文谈到的象声词的使用。摹声可以引起幼儿对声音的直感,进而唤起表象感,体验到内容的趣味。如柯岩的游戏儿歌《坐火车》,就通过对火车声音的模拟:“轰隆隆隆,轰隆隆隆,呜!呜!”很容易把幼儿带入想象的情境中。
2.比喻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习惯于用已知的事物去理解、推知未知的事物,比喻的使用就恰好符合这一特点,即用幼儿熟悉的事物去说明他们未知的事物,或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去描绘比较抽象的事物。
在幼儿文学语言中,比喻的手法是常用的。比如:“他拳头可厉害了”这句话就较抽象,说成“他的拳头像个大铁锤”就形象了。又如:“孙悟空把身子一摇,就变成了一个巨人”,如果改成:“孙悟空把身子一摇,就长得像一座高山”,就具体生动得多。
3.拟人
幼儿思维中的“泛灵论”是幼儿文学中拟人手法广泛使用的基础。因此,“鸟能言,兽能语”,对幼儿来说毫不奇怪,也不需要任何解释。
拟人的手法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用写人的词语来描写物,比如“小草悄悄地从泥里伸出了绿色的脑袋”;二是直接把物人格化,让它具有人的思想情感,如:“他先给蝴蝶花浇浇水,蝴蝶花张开翅膀向他微笑;他又给含羞草浇浇水,含羞草合拢双手向他点头。”
4.夸张
幼儿的思维中极富想象性,他们常把自己幻想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还喜好注意夸大所想象事物的特征或情节。幼儿思维的这种特征是幼儿文学作品中夸张使用的前提。
语言的夸张,突出了事物某方面的特征,使幼儿容易感知和理解,如神话故事《夸父追日》中这样描写夸父:
他在地上一坐,就像一座大山;他一站起来,不得了,脑袋碰到天上的云彩了。他的两条腿很长很长,一步就跨过一条大河,跑起来,飞鸟也赶不上他。
山、云、河、鸟这些事物,都是幼儿具体可感知的,这样写,夸父的形象就具体形象了。
(四)动作性
幼儿天性好动,听故事、唱儿歌也喜欢随着情节和节奏摇摆身体。因此,幼儿文学对语言的动作性要求也很高。一些表现心理状态的词,如“委屈”“羡慕”“惭愧”等,幼儿不易理解,可以化作动作来写。比如“瓜瓜嫌那西瓜太小,生气了”这句话,就可以用动作神态来表现:“瓜瓜斜眼儿瞧一瞧那西瓜,噘起了嘴巴,心想:‘哼,这也叫西瓜。’”通过一系列动词,就把“生气”写得具体了。这样描写也符合幼儿情感外露的特征。
运用动词时,还要选择确切,注意变化,如“小熊……就拿起毛巾洗洗眼睛,擦擦嘴巴,抹抹鼻子,拉拉耳朵……”。用了四个不同的动词,写出了小熊调皮、活泼的神态。
另外,还可以巧妙地利用动词的形象性,重叠或重复运用。例如“忽然,海上起了大风,小船一摇一晃,一摇一晃,好像一片小树叶,飘过来,飘过去……”。这两个“一摇一晃”,加上“飘过来,飘过去”,使小船的动态十分具体、真切,同时富有节奏感。如果写成“忽然,海上起了大风,小船一摇一晃,好像一片小树叶,飘来飘去……”,效果就差多了。
幼儿文学的语言除了以上特点外,还需注意语言的色彩和语言的趣味性。
幼儿文学语言的这些创作要求,不应成为对作者创作的束缚。作家应在这些基本要求上,反复锤炼,仔细体味,久而久之,自会出神入化。
思考题
1.幼儿文学创作的特点有哪些?
2.幼儿文学创作的题材有哪些要求?
3.作家为幼儿设计作品的情节时应注意哪些?
4.幼儿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具有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