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内容的选择
(一)幼儿对他人的认识
1.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1)认识到他人对事物的感受可能与我不同。
(2)表现出对他人的想法、意图和动机的初步理解。
(3)能够接纳及尊重他人的需要和意见。
(4)能理解别人的感受,有同情心,能谅解他人。
(5)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如何影响他人的。
2.尊重他人的权利
(1)用他人的东西时会请求许可。
(2)在他人说话的时候能认真倾听。
(3)排队并遵守规则。
(4)尊重他人的私人空间。
(5)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
3.尊重人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1)意识到与他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能说出并接受个体在偏好方面的不同和相似之处(如食物偏好,或喜欢的游戏活动)。
(3)意识到其他儿童可能会用不同的名词来称呼同一物体(如各地家乡话)。
(4)意识到他人在特定领域的能力(如“明明的歌唱得真好”“亮亮跑得真快”)。
(5)与各种各样的儿童一起玩,不管他们的性别、能力等有何不同。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遵守群体生活的规范
(1)开始明白游戏必须有一定的规则,并乐意遵守。
(2)在不同的学习生活情境中,会选择合适的行为。
(3)合作性地参加班级和集体的日常活动(如有时是领导者,有时是追随者)。
(4)使用游戏去探索、练习和理解规则。
(5)在自由选择游戏中帮助制定规则。
(6)理解道歉是请求别人原谅和承认自己错误的方法。
2.与他人积极互动
(1)轮流说话,聆听同伴,提问和等候答案。
(2)主动发起游戏,并且知道如何加入一群已经在游戏的儿童。
(3)以恰当的方式获胜,有输赢的合理态度。
(4)学会邀请或拒绝别人。
(5)采取有礼貌的言语和行为,会使用“谢谢”“请”“对不起”等文明用语。
(6)能用说话或行动向别人表示关怀,留意别人的需要并主动提供援手(如问候生病的同学)。
3.解决问题和冲突
(1)在需要的时候知道寻求帮助。
(2)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尝试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3)表现出思考能力和口头问题解决的技能。
(4)在面临挑战的时候表现出弹性和应对技巧。
(5)尝试做出赔偿(如说“对不起”或者提供玩具)。
(6)尝试在没有成人帮助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如协商或妥协)。
4.责任与诚信
(1)表现出对行为及其后果的意识。
(2)描述自己的行动会让其他人怎样感受和行为。
(3)在成人帮助下,遵守秩序并且与同伴分享(如爱护书本、把笔帽套到笔上、把玩具放回架上)。
(4)在成人帮助下使用和接受承诺,答应别人的事情就尽力去做。
(5)做了错事(如损坏东西、打人)之后能够承认。
(6)认识家居和学校环境,能学习将物品收拾整齐,保持活动范围的清洁。
(7)热爱大自然,对天文景象、季节变化、动植物的生态环境等感到好奇。
二、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一)幼儿认识他人教育活动设计原则
(1)通过教育、示范和指导为儿童提供一个基于尊重和关心的环境。
(2)讨论故事书中的人物,谈论人物的感受、他们表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
(3)组织一些活动帮助儿童认识到彼此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最喜欢的食物、颜色、假日等。
(4)为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了解扮演不同角色的人们,展示一个人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
(5)利用故事、角色扮演游戏帮助儿童认识到他人的感受(如戴个眼罩来了解一下盲人)。
(6)向儿童提供描述各种不同文化和传统的书籍和音乐。
(7)通过向儿童提供小组游戏的体验鼓励各种各样的友谊关系。
(8)通过对尊重他人及其所有物的需要的讨论,帮助儿童获得对他人的个人空间的认识。
(9)邀请家庭来分享他们独特的传统(假期、食物、游戏等),教他们尊重、欣赏自己和他人。
(10)让儿童参与一些帮助社区的活动,如探访老人、为需要的人募集衣物和急需的东西。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活动设计原则
(1)清楚地交流规则、日常活动和期望的行为,与儿童谈论制定规则的积极意义。
(2)肯定儿童所做的亲社会行为并且指出积极结果。
(3)示范一些可以接受的方式,帮助儿童表达和调节被限制时的消极感受。
(4)主动谴责欺负行为或者儿童排挤他人的企图。
(5)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大声说规则,向儿童示范解决问题的过程。
(6)教给儿童在他们感受到压力时的应对技巧(如请求一个拥抱、休息一会儿)。
(7)讲一些说明协商及冲突解决的策略的故事,讨论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及决定的可能后果。
(8)当儿童撒谎,成人不逼迫孩子承认,而是和孩子讨论说真话的重要性,对说实话的行为给予表扬。
(9)在幼儿园组织关于“所有”概念的活动,让孩子们分清“自己的”“别人的”“公家的”东西,讨论怎样对待这些东西。
(10)讨论“说话算数”的意义,成人以身作则演示正面榜样,发现不守信的行为之后及时和孩子互动,及时解决问题。
三、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教育活动示例
(一)活动名称:不会游泳的小鸡
1.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促进其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2)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及幼儿之间的互助意识。
2.活动准备
挂图一幅,小鸭、小鸡头饰若干。
3.活动过程
(1)导入:教师带领幼儿一起随《小鸡和小鸭》的儿歌做动作,引起幼儿的兴趣,从而引出本次活动的内容。
(2)讲述故事:请幼儿按顺序看图,听教师讲故事。
故事内容:欢乐的小河里,一只小鸭在开心地游泳,岸边有一只小鸡在捉虫子吃。小鸭游过去对小鸡说:“小鸡妹妹,快到河里来,咱们一起游泳吧!”小鸭一边说,一边就把小鸡拽下了河。可是小鸡不会游泳,一到河里就马上往下沉,小鸭还以为小鸡要玩憋气潜水呢,就自己去捉鱼了。小鸡吓坏啦,一边拼命挣扎一边大声喊:“救命啊!快救命啊!”小鸭急忙过来救了小鸡。小鸭把小鸡救上岸,小鸡哭着说:“我哪里会游泳啊,差点淹死我!”小鸭很抱歉地说:“真是对不起,我以为你和我一样也会游泳呢!”
(3)教师请幼儿复述故事,确保幼儿理解故事。
(4)教师提问,引导幼儿思考。
①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小河边。
②小鸭把小鸡拽到了什么地方?——小河里。
③小鸡到了河里就怎样了?——身体立刻往下沉,挣扎着喊救命,差点淹死。
④小鸡能像小鸭那样游泳吗?——小鸡不会游泳。(教师可以讲解:鸭子的羽毛长着一层油脂,厚厚的羽毛不会被水浸透,身体就能漂浮在水面上不沉底。鸭子的双脚长着蹼,划起水来像船桨一样,所以能在水面上游得很快。小鸡的羽毛没有那层油脂,双脚也没有蹼,因此小鸡不能在水里游泳。)
⑤小鸡不会游泳,可是小鸭是怎样想的?——小鸭以为自己会游泳,小鸡也和他一样会游泳呢。
⑥小鸭想得对吗?为什么?——小鸭想得不对。他以为自己能做的事,小鸡也会做,没有从小鸡的角度想问题。
⑦小鸭应该怎样想?——小鸭应该从小鸡的特点去考虑,自己能做的事,别人不一定能做。
(5)角色扮演。
①让幼儿两两一组,分别戴上小鸡和小鸭的头饰,按照故事情节进行表演。
②幼儿帮助小鸭改正错误的想法,然后改编故事,进行自由讲述和表演。
4.活动分析
(1)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理解程度及时总结并强化活动的目的。
(2)教师可以灵活把握课程节奏,通过启发教学培养幼儿的言语表达能力和互助意识。
(改编自李忠忱主编《讲故事 学思维》系列丛书)
(二)活动名称:嘲笑别人的小公主——学会尊重
1.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不嘲笑他人,学会尊重他人。
(2)引导幼儿拥有一颗爱心,乐于助人。
2.活动准备
故事挂图。
3.活动过程
(1)导入:小朋友,平时我们有没有见过残疾人?有谁能讲讲你见到的残疾人是什么样子的?当你看到残疾人奇怪的样子你会笑他吗?下面我们来听听故事中小公主是怎么做的。
(2)讲述故事:请幼儿按顺序看图,听教师讲故事。
故事内容:国王有一个小公主,他非常宠爱这个小公主,因此小公主十分骄傲,从来不懂得尊重别人。一天小公主见到一个驼背、跛脚、歪脖的老婆婆,小公主嘲笑她说:“天啊!你怎么长得这么难看啊?笑死人了!”这个老婆婆其实是一个神仙,她看到小公主这么没有礼貌,于是想给她点颜色看看。第二天早上小公主起来变成了一个驼背、跛脚和歪脖的人,吓得小公主哇哇大哭,国王找到了最好的医生也没有医治好她。大家也在议论小公主,说平时她太会嘲笑别人了。听到别人的嘲笑,小公主也尝到了被别人嘲笑的滋味,她后悔极了,躲在自己的房子里不肯出门。这时候那个老婆婆出现了,“老婆婆,我以后再也不嘲笑别人了!”小公主真诚地说。老婆婆微笑着拿出来一根魔棒,轻轻一挥,小公主又变成了原来的模样。
(3)教师请幼儿复述故事,确保幼儿理解故事。
(4)教师提问,引导幼儿思考。
①小公主看到那个老婆婆时,是什么反应?——嘲笑老婆婆长得难看。
②老婆婆听到小公主的嘲笑心情如何?——很生气。
③老婆婆是怎么教训小公主的?——把小公主变成了驼背、跛脚和歪脖的人。
④小公主看到自己的样子有什么感觉?——很害怕,吓得大哭起来。
⑤最后小公主变回原来的模样了吗?怎么变回来的?——变回来了。小公主很真诚地向老婆婆道歉,老婆婆原谅了小公主,于是小公主又变回了从前的模样。
⑥小朋友们,你们嘲笑过别人吗?嘲笑别人对吗?——引导幼儿认识到嘲笑他人是错误的,并且要学会尊重他人,要有一颗爱心。
(5)角色扮演。
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表演,对错误的行为进行改编,进行正确的人物对话。
4.活动分析
(1)教师要将“尊重”的意义用幼儿可以理解的言语表达出来,告诉幼儿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才会在你有困难时主动帮助你。
(2)培养幼儿的爱心,避免以貌取人。
(改编自故事书《嘲笑别人的小公主》)
(三)活动名称:打电话
1.活动目的
(1)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让幼儿感受轮流发言的秩序性。
(2)培养幼儿使用礼貌用语,练习使用疑问句。
2.活动准备
每人准备一张不同的字卡或动物图像卡片。
3.活动过程
(1)导入。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叫打电话,在玩游戏之前,有哪位小朋友告诉老师,平时你打过或者接过电话吗?打电话或接电话的时候,你会说些什么呢?
(2)游戏内容。教师边做打电话的动作,边说儿歌:“丁零零,丁零零……”全体幼儿接着说:“丁零零,丁零零,悦耳的声音真动听,不知电话谁打来,快快拿起听一听。”(做听电话的动作)全体幼儿一起问:“喂,您好,请问你是谁?”教师回答:“你好,我是××老师,我找××(字卡或图卡名称)宝宝。”拿相应字卡或图卡的幼儿站起来,举起字卡或图卡说:“我是××宝宝。”游戏依次进行。
(3)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可以展示正确的方法:要想正确接电话,必须要仔细听老师说话;只有被叫到的小朋友才能站起来接电话,其他小朋友是不可以随意站起来接电话的,我们要学会讲规则、讲秩序。对幼儿强调使用礼貌用语是对他人的尊重。
(4)选择生活中需要讲规则的活动进行角色扮演,养成遵守规则和使用文明用语的好习惯。
4.活动分析
(1)活动开始之前可以先找一两个幼儿做一遍这个活动,确认幼儿理解游戏规则。
(2)在活动中,教师要对幼儿的错误行为及时进行纠正,以防止其他小朋友模仿。
(3)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都要使用礼貌用语,并对幼儿的不当言语及时纠正。
(改编自《幼儿园课堂游戏大全》)
(四)活动名称:小猪买镜子
1.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逐步学会从客观的角度思考问题,接纳自己。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观察力。
2.活动准备
挂图一幅,小猪、小白兔头饰若干。
3.活动过程
(1)导入:教师拿出一面镜子,让幼儿看镜子中的自己,并描述一下镜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引出本次活动的内容。
(2)讲述故事:请幼儿按顺序看图,听教师讲故事。
故事内容:一天,小猪去商店买镜子,白兔售货员拿来一面镜子,小猪一照,镜子里的小猪鼻子长长的很难看,小猪不满意地说:“这个镜子不好,请帮我换一个。”白兔给他换了一面漂亮的镜子,可镜子里的小猪还是长鼻子,不好看,小猪还是不满意:“这个镜子也不好,请换漂亮点儿的镜子。”白兔把所有的镜子都拿出来让小猪挑,小猪越照越不满意:“这些镜子质量都不好,把我的鼻子照得那么长,我不买了。”说完,就气呼呼地走了。
(3)教师请幼儿复述故事,确保幼儿理解故事。
(4)教师问问题,引导幼儿思考。
①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小猪在干什么?——商店;小猪在买镜子。
②为什么镜子里的小猪不好看?——因为小猪天生就是长鼻子,自己长什么样,镜子里照的就是什么样。
③小猪非要镜子里的样子不是长鼻子,能做到吗?——不能,相貌是天生的,小猪的长鼻子也是天生的,所以镜子里的样子无法改变。
④小猪生气地说镜子质量不好,对吗?——不对,小猪不应该生镜子的气,它应该接受自己的长鼻子,并且喜欢自己的长鼻子,因为长鼻子可以帮小猪拱土,对寻找食物大有好处。
(5)角色扮演。
让幼儿两两一组,分别戴上小猪和小白兔的头饰,按照故事情节进行表演。
4.活动分析
(1)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从客观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以“我向思维”的方式来理解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事物的因果关系。
(2)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给予幼儿足够的耐心和包容,避免过多的道德性评判。
(改编自李忠忱主编《讲故事 学思维》系列丛书)
(五)活动名称:猴子帮熊猫
1.活动目标
(1)促进幼儿移情的发展,引导幼儿体验他人的情绪状态,并推测情绪产生的原因。
(2)培养幼儿友好互助、分工合作的能力,促进其人际关系的发展。
2.活动准备
挂图一幅,小猴子、小熊猫头饰若干。
3.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请幼儿按顺序看图,听教师讲故事。
故事内容:秋天到了,梨树上结满了黄澄澄的大鸭梨。小熊猫要摘鸭梨,可梨树太高了,爬树的本领小熊猫还没学呢。这么高的树爬不上去,怎么办啊?哎,真是愁死了。猴子大哥看到小熊猫在大梨树下愁得团团转,就赶忙跑过来,说:“熊猫妹妹,别着急,我来帮你摘鸭梨。”猴子大哥噌、噌、噌爬上了高高的大梨树。猴子在树上摘,小熊猫举起篮子在树下接。不一会儿,小熊猫的篮子里就装满了鸭梨。她高兴地说:“猴子哥哥,谢谢你!咱们一起吃吧。”小熊猫和猴子坐在梨树下,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2)教师请幼儿复述故事,确保幼儿理解故事。
(3)教师问问题,引导幼儿思考。
①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秋季。
②猴子长什么样?生活习性又是什么呢?——猴子有四条腿,长有皮毛,长尾巴,红屁股;群居在山林中,善于爬树攀登,采食野果野菜。
③小熊猫遇到了什么困难?——梨树太高,她不会爬树,摘不到梨。
④小熊猫摘不到大鸭梨时的心情如何?——小熊猫很着急,愁得在树下团团转。
⑤猴子看到小熊猫有困难时,是怎样做的?——猴子爬到树上帮小熊猫摘大鸭梨。
⑥猴子为什么要帮助小熊猫?——A.小熊猫摘不到大鸭梨,愁得团团转,所以猴子就帮她摘到大鸭梨。B.看到别人有困难,我们就应该尽力帮助他。
(4)角色扮演。
教师让幼儿分别戴上小猴子和小熊猫的头饰,按照故事情节进行表演。
4.活动分析
(1)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体验他人的情绪,并试着推测产生情绪的原因。
(2)教师在教给幼儿友好互助、分工合作的同时,注意向幼儿强调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主动、积极地帮助别人。
(改编自李忠忱主编《讲故事 学思维》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