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进行赏析。此阶段对作品风格和意境的理解是在通过近察丰富的“材料”、理论分析之上的,所以更深刻、具体、全面。在此阶段,以心鉴为上,以全面为宗,以判断为果。这是对整体的一种判断,是对作品的主客观完全统一融合的阶段,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在作者看来是独一无二浑然一体的,是一种具体整一的境界。艺术活动中的主动与被动,也即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各自本质也是就生命的相互融合已经浑然一体。一次书法作品的欣赏活动就是一次具体的审美体验。对于书法而言,它可能要经历以下一些转换:
(一)从静止到流动
书法提供给欣赏者的是一幅静止不动的画面,是由黑色的线与面积不等的空白构成。作为一个真正的欣赏者,就要具有一种能力,能够使静止的线条变得飞舞流动,从中去感受书家在创作时的感情起伏,情绪波动,笔法技巧的丰富变化以及心理过程。正如姜夔所云:“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这段话有两层含义:其一,是由静止的点画看出运动的点画,着眼于点画构成时的过程及还原。这里面包含了用笔动作与结构、章法效果的构成过程,是从字到字,从静止的已经完成了的字到动态的正在完成时的字。其二,是由字的运动感受到书家创作时的运动状态。“如见其挥运之时”,着眼于追索书法家在书写时一切可以感受到的种种可视画面:神态、表情、心境、书写习惯等。这一步是从字到人,从动的正在完成时的字上溯动的正在挥舞时的书法家。如果我们具备了这样的一种能力,书法的欣赏就会变得比较深入了。
为什么书法作品可以进行这种还原呢?这主要是由书法艺术的时间性所决定的。书法线条展开的一次性,有序性,不可重复性的运定轨迹,可以给任何对之感兴趣的人一条可以追溯的线索。当我们面对一件几千年前的古人作品,尽管我们与作者根本无法进行事实上的交流,但是我们可以凭借书法线条的这种特性逆流而上,沿着它构成的轨迹进行摸索,在这种逆行的过程中可以对于作者当时的创作状态进行自身的深切体会,从而完成与他们的对话。这种超越时空的交流只有书法这门艺术才能胜任,哪些混乱而没有秩序感的线条是很难胜任这种任务的。这有点像德国人谷鲁斯早几百年前就总结出的“内模仿”理论。当随着古代书法创作过程的种种情绪波动进行同步的体验时,我们会发现,这是一种创作过程中的动态纪录与欣赏者动态体验的综合,是一种非常完美的过程——通过内心的模仿达到审美的愉悦。
(二)从抽象到具象
从画面到作者的创作轨迹是一种联想和探究;对于抽象的书法线条到活生生的自然,这也是一种联想。有意识地在某些相同的或相近的事物与形象上进行类比,这是古代书法欣赏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它符合视觉欣赏的特点,从而可以表明,书法的抽象绝对不是没有形象,相反,正因为书法提供的抽象形象具有高度概括性,它才会为书法的欣赏提供了许多可供想象的空间。
后汉的崔瑗曾在《草书势》中把线条与生活中的自然形象进行了很细致的对比:
书法中的线条在书法家看来,竟然会是如此生动的形象组合,线条中有鸟、兽、虫、鱼、蛇、阻岑崩崖、奔驰飞移等活泼生动的鲜明形象。这实际上是书法的抽象到具体的还原过程,也是从视觉到视觉的艺术欣赏的联想。千姿百态,揖让呼应的书法线条一旦被倾注于作者的书写情感之中,便会化作五彩斑斓的生动形象,而书法欣赏者正是通过这一媒介,从书法的抽象线条变成具体形象,这些跳动的线条,这些虚灵的空间,便与我们密切生活的空间联系在一起,休戚与共,息息相通。在书法史上,如张旭见担夫争道,文与可见道上斗蛇,黄山谷见船夫**浆,乃至夏云奇峰、公孙舞剑,均是书法家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形成创作飞跃的例子。更为神奇的是宋代雷太简闻江声而草书大进之故事。因为他已经越过了从自然之视到艺术之视的界限,由听觉上的“江声之闻”转到视觉上的书法之见,一下将两种较难统一的生理范畴融合在一起。由波涛之声的起伏到可视的书法形象,其间经历了由听觉到视觉的成功的复杂心理转换过程。对于欣赏者来说,也可以将这种转换返回去,从视觉欣赏返回到听觉欣赏,从雷太简的书作中品尝波涛之声。这是一种通感式的欣赏。它立足于视觉的从听到视和从视到听的双向往复的感觉转换。当一个欣赏者在实践中真正达到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的极高境界之时,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都开始活跃起来,欣赏者就会完成沉浸在美妙的心理愉悦之中,回味无穷。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书法欣赏的这种特点,就固执地认为,任何欣赏必须还原到具体的生活形象,对于每一个字或每一个笔画均要找到自然之中的类比,这种机械的强加式的“拟物化”是我们应该避免的。因为想象只是我们欣赏者自己的事情,与创作者没有之中必然的联系,这种类比,也不可能找到一个科学而唯一的答案。某一比喻可能对于这个欣赏者来说,具有明显的意义,但很有可能对另外一个欣赏者而言,却是对牛弹琴。如果我们把每一个欣赏者的个人想象活动过分强调,书法中的一点一定要像一块石头,一撇一定要像一把尖刀,这反而不是真正的欣赏方法。
(三)从二维到三维
书法是一种二维的平面艺术,大家也许不会有异议,如果说书法也是一门具有三维的立体艺术,大家则很难相信。在平面中塑造视觉形象,是书法和绘画的共同要求。绘画则更强调在平面中表现立体,强调三度空间的必要性。这可能与它的具象性有关。书法是抽象的,汉字结构的平面性和自然物象之间的距离感,使得它没有在立体上的强烈要求。但是书法也是立体的,也能表现立体的审美效果。在手法限于黑白之间的书法艺术它的立体性表现在哪呢?
书法的立体性首先表现在书法家对于线条立体感的追求,书法的表现手段比较单纯,因此在平面中表现立体,可以增加这门艺术表现手段的丰富性,也可以增加表现功能的广泛性对于书法艺术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单纯的黑白与点画之间的交织,再复杂的形式也很难与其他艺术相比,其丰富性和多变性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线条立体感的追求便成为书法具有立体感的一个重要举措。书法中历来强调的中锋用笔,正是这种要求的具体体现。如汉蔡邕在《九势》中强调“藏头护尾”、“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来要求线条要有厚度,不抛筋露骨。董其昌题《苏东坡赤壁赋》时说:“每波画尽处,隐隐然有聚墨痕如黍米珠。”平面上的墨痕,突起如黍米珠,其实对于书法线条立体感的追求。线条的圆柱体则是线条立体感的最佳表现,古人所云“折钗股”、“屋露痕”、“铁划银钩”均是如此。
书法的立体感不仅表现在线条上,而且还表现在结构上。空间的拓开与结构的建立,由于线条的曲直、粗细、枯湿、浓淡、穿插等的不同变化,这种空间构成就会显得具有立体感了。一个结构中,前笔湿润,后笔干枯,在视觉上枯笔就远远地退到了后面,不同感觉的线条的相叠、相错、相避、相交,在结构上便造成了一个立体的空间效果。这是一种最为直接的三度空间效果。既然立体感是书法追求的最要目标,我们在进行书法欣赏时就不能忽略这一点,要尽量体会书法艺术线条的立体与空间的流动。
(四)从书到人
书法的最高境界还是对于个人精神生活的一种体现,人生阅历的一种阐释,是一种渗透着自我,表现着自我的高层次艺术。正如刘熙载所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不管书法作品的线条多么优美,形式构成如何复杂,我们最终欣赏的目的还是在于从这些形式层面的别后感受到书写者的精神气质、个人抱负、时代精神等,而从中得到一种教育和感化,任何艺术的欣赏均是如此,书法也不例外。书法欣赏的最终目的还是对于个人艺术素质,审美能力的提升从而达到对于个人品德、教养的一种熏陶。因此,从作品到人的转变是书法欣赏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
顺便要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书法作品的好坏与人的好坏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中国是一个注重伦理道德的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做事先做人”、“心正则笔正”、“书如其人”等风尚影响的结果往往把书法作品的好坏直接与其人的品格相连起来。如欧阳修所说的:“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朱和羹《临池心解》中云:“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陶邵学《颐巢类稿》云:“学颜、柳书,易有粗犷气;学赵、董者,易有轻薄气;此不惟乎学历,亦系乎人品性情也。”赵孟頫、王铎之流,他们在书法技巧上的水平可以说是一流的,但是正是因为他们甘为“贰臣”,于是遭到了后人的唾骂,书法也为人所不齿,便是极好的例子。当然,我们所说的从作品到人这一条目,并不是要求绝对地去将一个人的个人品质与书法的好坏联系起来,因为它们之间毕竟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但是我们应该首先做一个高尚的人,如果说书法欣赏的最终目的不是提高了个人的艺术素质,反而下降,这便不是真正的艺术欣赏,也违背了我们学习艺术的初衷。
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环境),弄清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对于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清王澍《虚舟题跋》云:“《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气和平,故客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事不同,书法亦随而异,应感之理也。”可见,不论是作者的人格修养、创作心境,抑或是创作环境,都对作品情调有相当的影响。加之书法作品受特定时代的书风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更使书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气息。这无疑增加了书法欣赏的难度,同时更使书法欣赏妙趣横生。
最后,书法欣赏不是一蹴而就的,应注意欣赏的往复性。
近人马宗霍的《书林纪事》载:“询当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返,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书法作品以形象诉诸欣赏者的视觉,人们首先感觉到的仅是作品的外在形式,在此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综合,形成知觉形象。由于知觉的刺激而产生想象和联想,对作品进行取舍和补充,如此循环往复,使书法欣赏不断提高。
那么,如何进行书法欣赏呢?我们认为,首先便是培养对于书法形式方面所需要的一切能力的训练。这便是书法艺术的欣赏的基础,如形式的构成,张力节奏的变化所带来的直接心理反应,如轻松、紧张、艰涩等;一定形式构成所引起的对于作者气质、性格、修养等方面的感受和判断;对作品书写年代的大致判断,时代特征、民族性格、哲学思想、美学理念等的感受和认识等。当我们对于这些层次均能有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把握时,书法欣赏便有了一定的基础也便形成了,进而由书法的形式构成上升到作品神采与意境的鉴赏,就会变得容易多了。具体来说,真正的书法欣赏者需要通过以上转换,才有可能深入到书法艺术的本质当中,真正体会到欣赏所带来的一种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