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书法欣赏释例(1 / 1)

艺术欣赏 时芹 981 字 7天前

一、楷书欣赏

●欧阳询和他的《九成宫醴泉铭》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出生于南北朝末期,在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有“欧阳率更”之称。在隋代,欧阳询的书法享有较高的声誉,到了唐代,年近古稀的他还在“宏文馆”教授书法。欧阳询是位全能的书法家,《书断》有称:“八体尽能,笔力劲险。”其中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他有多种碑帖和书论传世,影响深远。史有称:“询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文字,咸以为楷范焉。”其《九成宫醴泉铭》(见图6-5-1)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主要作品还有《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梦奠帖》等称名于世。

《九成宫醴泉铭》刻于唐贞观六年(623年)四月,魏征撰文,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当时长安城水源困乏,宫中用水全靠从河道里“以轮汲水上山”。公元632年,李世民在九成宫四城之阴散步时,发现有一块地皮比较湿润,用杖疏导便有水流出。于是掘地成井,命名为“醴泉”,意思是水跟美酒一样香甜。大家极为高兴,认为是祥瑞之兆。于是由魏征撰写铭文,欧阳询执笔写字,匠工刻于石上。魏征铭文记述了九成宫建筑的宏伟,唐太宗功业的伟大,醴泉发现的经过,以及它象征祥瑞的意义。此外,“黄屋非贵,天下为忧”、“居高思坠,持满戒溢”的名句就出于此碑。

图6-5-1 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碑高七尺四,宽三尺六,楷书二十四行,每行五十字,为欧阳询76岁时的得意之作,堪称人书俱老,炉火纯青,千余年来被奉为楷法极致。

明陈继儒曾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宣和书谱》誉之为“翰墨之冠”,赵孟頫说:“清和秀健,古今一人。”

“瘦硬清寒”、“笔力劲险”,我们如何从《九成宫醴泉铭》体会这些风格面貌呢?在进一步赏析这件作品前,我们应对欧阳询学书法的经历进行梳理,以便更好地体会作品呈现出来的风格面貌。

关于欧阳询的书法师承问题,历史记载差异颇大。《旧唐书·本传》记:“询初学王羲之,后更渐变其体,笔力险劲。”宋释适之《金壶记》记到“欧阳询因见《右军教献之指归图》一本,以三百缣购之而归。赏玩经月,喜而不寐焉。于是始临其书。”都说出欧阳询师承右军,张怀瓘《书断》则曰:“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真行之书虽于大令,亦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又说他出自子敬。《右军教献之指归图》是被张彦远认为赝品加以删除的《王羲之教子敬笔论》,孙虔礼《书谱序》对此也说到“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因此,欧阳询所学的当是由梁陈人所委托的王字。陈宣帝时欧阳纥满门被诛,欧阳询因年幼幸免,由父友江总收养,《旧唐书》卷中的《欧阳询传》记载到养父江总“教以书计”,因此欧阳询学书法之始当受到梁、陈书风的影响,而梁、陈书风则以王献之为主流,其托名王字者,风貌自必近似或即出于大令。纵观欧阳询行、草书,蹙缩皴节,以收济放,渊源出于大令。那为什么《唐书》中却说他承学二王呢?初唐时,由于唐太宗雅好右军法书,不惜重金,四下搜罗,致使天下书风翕然归一。近臣们更是顺从帝意纷纷习王。无疑,这就是把欧阳询说成出自二王门下的道理所在。

窦臮《述书赋》说:“若乃出自三公,一家面首,欧阳在焉。”“三公”指北齐三公郎中刘珉,为北齐书家,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欧阳询的书法深受北碑的影响。如果我们将欧字与传世魏墓志中风格类似者相较,不难看出其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此外,在南北朝时期,二王在书法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南、北两方面同学二王,对北魏贵族及仕人阶层的书法有很大影响,造就了北魏墓志楷书的特定风格,也就是说二王与北碑是暗含、一脉相承的,即欧阳询书风归根到底主要受二王的影响。

关于欧阳询学书的记载,还有李昉《太平广记》卷二百八所引《国史异纂》一则:“率更尝出行,见古碑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步,复下马伫立。疲则布毯坐观,因宿其傍,三日而后去。”索靖书属章草,其书法“如风乎举,鸷鸟乍飞,如雪岭孤松,冰河危石”,十分的险峻遒劲。简言之,欧阳询用笔全出章草,其沉着痛快处正得自索靖“银勾虿尾”之趣(见图6-5-2)。

图6-5-2 《月仪帖》传为索靖所作,法度谨严

此外,欧阳询亦能隶书,所见《房彦谦碑》为其代表作品,而章草又是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来的,因此欧阳询的楷书中又有隶书的笔意。

综上所述,欧阳询将二王、八分、魏碑乃至秦篆浑融一体,创建了自己的独特书风。《九成宫醴泉铭》为他晚年的得意之作,也是他学古化古,自成一家的很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