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感知(1 / 1)

艺术欣赏 时芹 1219 字 7天前

图6-4-1 《断臂的维纳斯》

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要与周围的世界发生感性的、自然的和直接的联系。每天都要在观看、倾听和接触外物,这种由各种渠道得来的第一感觉,就成为我们进行理解、想象和情感活动的基础。我们常会提到对这件作品的第一感觉怎样,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对作品的初步感知。好的书法作品,首先便能从整体上吸引和感染欣赏者,如果失去了整体美的话,局部的“美”再好也失去了意义。雕塑作品《断臂的维纳斯》(见图6-4-1)被誉为是最美的希腊雕塑,曾有人提议把断了的手接上,后世的雕刻家们在竞相制作复原双臂的复制品后,都为有一种画蛇添足感觉而叹息。正是这残缺的断臂似乎更能诱发出人们的美好想象,增强了人们的欣赏趣味。

书法欣赏的伊始,按照人的审美心理规律,首先是对书法的风格和意境有一个初步感知和大概的印象,这种宏观把握,是从整体着眼的。

书法的风格一般是指作品形式构成的审美效果,是一种风采、品格、格调特色,即书法家将其所掌握的字体,及其运笔、结体的个性等通过书写而显示出的风格特色,它是书法家才识、修养、工力的反映。从书法欣赏的角度而言,书法的风格我们可以简称为“笔格”。形式面目是“笔格”表现的集中点,主体的精神修养则是“笔格”的灵魂。书法欣赏活动中的“直观感知”侧重的就是对于“笔格”的“形式”层面上的把握。

就字体而言,不同字体有不同的风格:篆书婉通,隶书严密,草书流利,楷书工谨,行书晓畅。就地域、群体而言,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也会有风格的差异。清钱泳赞同阮元“书法分南北宗”的观点,他在《书学》中指出:画家有南北宗,人尽知之;书家亦有南北宗,人不知也……不知南、北两派判若江湖,不相通习,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宜于启牍;北派则中原古法,厚重端严,宜于碑榜(见图6-4-2)。

图6-4-2 北碑南帖

就个人而言,不同的气质喜好、情性审美,导致书法家有不同的风格。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说:“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王子敬书如河洛间少年,虽皆充悦,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羊欣书如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而且就是同一个书家,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书力修养阶段、不同艺术追求阶段,也会出现风格差异。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正是这不同的风格特征,决定了其书法作品的独特价值。

文艺理论中,较早讨论风格问题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将纷繁复杂的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他说:“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刘勰的这个观点基本上还局限在文学内,没有上升到更高的思想层面。另外,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雄浑、冲淡、纤穠、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也主要是论不同风格的。在这个问题上,真正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的“阳刚阴柔”论,他在《海愚诗钞序》中说:“吾尝以为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姚鼐认为,文章之美虽千姿百态,各有不同,但总的说来不外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两大风格类型,其本即为天地阴阳,其变化犹如天地化生万物,不可胜穷。“大抵阳刚者气势浩瀚,阴柔者韵味深美;浩瀚者喷薄而出之,深美者吞吐而出之。”概而言之,阳刚之美如雄浑、豪放、峭拔、俊健、刚劲、壮丽、粗率、古朴、老辣等,阴柔之美如含蓄、婉约、飘逸、平和、淡雅、醇和、圆熟、丰润、高远等。

在书法理论中,如汉蔡邕《九势》:“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唐虞世南《笔髓论·契妙》:“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清刘熙载《书概》:“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沈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

综上所述,我们也可以把书法风格的类型归结为阴柔和阳刚两大类型。

书法的境界简而言之可以称为“笔境”。按照辞典的解释,境界,本是指疆界,土地的界限,引申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特指文学艺术的意境。童昌森《我对境界说的理解》指出:“境界由景、情、意三元素构成,通常应当具备景的呈现、情的抒发、意的表达和谐、合理、秀巧、奇异、自然、生动、真切等特点。”宗白华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根、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境界与风格应当结合起来看,正如王国维所说的“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汉字体势等形式面目首先表现出来的是笔格,笔格上了一定的层次,即书家具有了一定的审美修养,并在作品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反映后,那么,这样的书法作品便显示出了一定的境界,即具有了笔境。换句话说,笔格是通过笔法而呈现出的形质而展现,一定的笔格就会显示一定的笔境,笔境反映的是书家笔格所达到的高度,它表露的不再是客观景象,而是作者自身的内心精神境界。

例如,宋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赞颜真卿,他说:“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不可夺也。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这前面一句是说颜书特有的书写风格,即笔格。后面一句则是讲由其特定风格派生的、显示出来的艺术境界,即笔境。

笔境与笔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笔格对于作者而言,如果低俗,其笔境也必定浅薄,它们之间是呈正比的,这是联系。其区别则是,笔格可有新旧,可有时代、地域之影响,但笔境没有新旧、地域、时代之别,只有层次上的高低雅俗之分。影响笔境的是作者的审美,是作者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