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识是一个人对于其学问、修养的通称。学问气、书卷气便是学识方面的表现。学识的多少对于书法的格调高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识深,见闻广,不为写字而写字,那么,你的笔下自然便会流露出应有的格调,“书如其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大诗人陆游曾经教他的儿子作诗,说“功夫在诗外”,书法同样如此。张式《画谭》中云:“(学书)当先修身。身修则心平气和,能应万物。未有心不和平而能书画者。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不读书而能臻绝品者,未之见也。”[1]李瑞清《玉梅花庵书断》中云:“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故自来学问家虽不善书而其书有书卷气。故书以气味为第一,不然但成乎技,不足贵矣。”[2]
如果我们从纯粹艺术的角度来说,书法的美主要表现为线条和结构上的美,从这一论点推演开来,书法的欣赏似乎不一定需要文字内容的参与,书法的欣赏可以离开文字内容,或者说文字内容的辨识只是一个附属条件,并不属于书法欣赏的内容之一。例如,我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在一幅狂草书法作品面前,首先打动我们内心的便是奔放不羁的线条,以及连绵不断的气势,而不是文字本身的内容。但是书法的欣赏又确实和其他艺术的欣赏不同——书法离不开文字这一载体。而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书法确确实实是作为文学的附庸而存在,文字内容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欣赏者的心理和生理感受。如果我们抛弃了汉字,书法不成为书法。在书法史上至今还没有留下一幅肮脏、龌龊的文字内容的书法作品。因此,无论是从书法创作者的角度还是书法欣赏者的角度,文字内容的选取、文章格调的高下肯定影响到书法作品本身,它从某一个方面折射出作者当时的心境,学识的深浅高下便可以从中或多或少体现出来。因此,对于欣赏者而言,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不但技巧完美,而且在文字内容上也要有着优美的意境。王羲之的《兰亭序》(见图6-3-1)之所以被誉为“天下第一”,历来为无数人所推崇,除了艺术技巧的精湛外,还与此文所反映出来的魏晋士大夫洒脱、萧散、清静、轻柔的特定意境有着极大的关系。宋代文人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人无不追求书法中的学问文章之气。黄庭坚曾在《跋东坡书远景楼赋后》云:“予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莫能及耳。”宋代以下,学识已经成为历代书法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图6-3-1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