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房四宝(1 / 1)

艺术欣赏 时芹 1630 字 7天前

中国书法的工具和材料主要有笔、墨、纸、砚,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

被列为文房四宝之首是毛笔,相传是秦代大将蒙恬所造。近几十年来,随着考古新发现,毛笔的产生,远远早于秦代。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从彩陶的纹饰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证实了在五六千年前,我们就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一支竹管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

根据笔毛的柔软程度,毛笔可以分为软毫(如羊毫)、硬毫(如狼毫、紫毫等)、兼毫等三种。羊毫笔头是用山羊毛制成的,比较柔软,吸墨量大,适于表现点画圆浑厚实的特点,比狼毫笔经久耐用。而狼毫笔头是用黄鼠狼尾巴上的毛制成的。狼毫比羊毫笔力劲挺,宜书宜画,但不如羊毫笔耐用,价格也比羊毫贵。紫毫笔头是以兔毛制成,因色泽紫黑光亮而得名,弹性比狼毫更强。兼毫则是用两种刚柔不同的动物毛制作而成,常见的种类有羊狼兼毫、羊紫兼毫,如五紫五羊,七紫三羊,等等。此种笔的优点兼具了羊狼毫笔的长处,刚柔适中,为书画家常用。根据笔锋的长短,毛笔又有长锋、中锋、短锋之别,性能各异。长锋容易画出婀娜多姿的线条,短锋容易使线条凝重厚实,中锋则兼而有之。

好的毛笔有“四德”,即“尖、齐、圆、健”四个特点。所谓的“尖”是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锐像针尖一样。笔尖则写字锋棱易出,较易传神。“齐”是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齐整。运笔时方能“万毫齐力”。“圆”是指笔毫聚拢时,圆满如枣核之形。笔锋圆满,运笔方能圆转如意。“健”即笔腰的弹力,将笔毫重压后提起,如果随即恢复原状,笔则有弹力。一般而言,兔毫、狼毫弹力较羊毫强,书亦坚挺峻拔。笔的保养也是十分重要的。新笔使用时,首须经过开笔这一过程。开笔时,以温水浸泡,至笔锋全开即可。不可使笔根胶质也化开,否则笔毫易于脱落。

我国用墨的历史很早,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墨色纹样,以及殷商时甲骨文中,就已使用墨了。当然,那时的墨可能不同于后世的“墨”,是一种天然的碳素颜色。三国时期制墨名家开始出现,如魏韦诞就是以制墨著称于世,后世也不乏制墨名家,近代以徽墨中的曹素功、胡开文尤为盛名。墨的种类主要分“松烟墨”和“油烟墨”两种。松烟墨是以松树烧取的烟灰制成,特点是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则多以动物或植物油等取烟制成,特点是色泽黑亮,有光泽,如桐烟墨,坚实细腻,具有光泽,书画皆宜。选择墨锭时,主要要看它的墨色,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红黄光或有白色的为最劣。墨锭是固体的,需要加水研磨,故需要费很多时间。由于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我们一般不怎么使用墨锭,而用简便装的墨汁了。如我们常见的“一得阁”墨汁,对于初学书法来说就已经很好了。当然,对于书法艺术的创作,则用研磨的墨汁会更好。

(一)浓墨

浓墨是墨中含水较少,饱和丰厚,写在宣纸上不易渗化,且黑白分明,极其醒目,古人所谓“墨浓如漆”是也(见图6-1-3)。

(二)淡墨

淡墨是由于浓墨中加入了一定比例的水而呈灰色调的一种墨法。给人以清雅淡远的美感,淡墨在行草书中的合理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节奏感和层次感(见图6-1-4)。

(三)涨墨

涨墨是指笔中含墨水过多,在宣纸上书写时出现墨水溢出笔画边界之外的现象。涨墨之妙在于,笔画的基本形态保持不变,溢出的墨色又虚化了笔画的边界线,线与面浑然一体,朦胧虚幻,又骨肉分明,别有一番情趣,书法作品中合理利用涨墨,可增强作品的节奏感和画面层次。但一幅作品中不可出现太多,太多则显得画面太“花”(见图6-1-5)。

(四)枯笔和渴笔

枯笔是指笔在挥运过程中,浓墨的含量逐渐减少而出现的效果,即笔画出现“飞白”。枯笔与运笔速度有关,如运用适当,笔画显得苍润老辣,可增强线条的表现力。渴笔则是指笔中淡墨的大部分水分失去以后,“笔干墨渴”的效果,渴笔合理运用,笔画苍中见润,节奏明快(见图6-1-6)。

图6-1-3 浓墨

图6-1-4 淡墨

图6-1-5 涨墨

图6-1-6

宣纸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城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宁国府(府治宣城)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以府治名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按加工方法分类,宣纸分为一般可分为生宣、熟宣、半熟宣三种。生宣的品类则有夹贡、玉版、净皮、单宣、棉连等。生宣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色变化,有水晕墨章、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使其吸水能力变弱,纸质也较生宣为硬,书写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适于工笔画和书法小楷的创作。半熟宣介于二者之间,“玉版宣”即属此一类。

另外,宣纸按用料配比不同,又可分为棉料、净皮、特净三大类。一般来说,棉料是指原材料檀皮含量在40%左右的纸,较薄、较轻;净皮是指檀皮含量达到60%以上的;而特净皮原材料檀皮的含量达到80%以上。皮料成分越重,纸张更能经受拉力,经受笔力反复搓揉而纸面不会破,也更能体现丰富的墨迹层次和更好的润墨效果。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缀法第二十一》说:“纸法,古人寡论之,然亦须令与笔墨有相宜之性,始可为书。若纸刚则用柔笔,纸柔则用刚笔。两刚如以锥画石,两柔如以泥洗泥,既不圆畅,神格亡矣。今人必以羊毫矜能于蜡纸,是必欲制梃以挞秦、楚也,岂见其利乎?”

就今日而言,书法用纸要求有一定的吸水性,作品以采用宣纸为宜,练习也不妨使用价格低一些的毛边纸。

砚亦称为研,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时,砚台的造型在使用中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

端砚其材料取于广东肇庆高要县东南端溪之烂河山(又称斧柯山)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且有不损毫、宜发墨的特点。

歙砚“歙砚”的开山祖是易砚。据史料记载,易砚始于春秋时代的燕国下都。到唐晚期,易州的奚超父子继承松烟制墨的技艺,并在易水河畔的津水峪创制了“易水砚”。后来奚超之子奚庭圭受到南唐李后主的赏识,被授予“墨官”,并赐姓李,后因避乱,移居安徽歙州,成为“徽墨”、“歙砚”的开山祖。然而易水古砚亦久盛不衰,名扬中外。其料取于江西婺源县(唐属歙州)龙尾山一带溪涧中,故又称之为龙尾砚。其石坚润,抚之如肌,磨之有锋,涩水留笔,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涤之立净。自唐以来,一直保持其名砚地位。

洮砚亦称洮河砚。其料取于甘肃卓尼(唐属洮州)一带洮河深水处。洮砚因其石质细腻,纹理如丝,气色秀润,发墨细快,保温利笔。

澄泥砚,属陶瓷砚的一种非石砚材。其澄泥砚的制作始于晋唐时期,兴盛于宋朝。其特点是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且不耗墨,可与石砚媲美。澄泥砚的颜色以鳝鱼黄、蟹壳青和玫瑰紫为主。唐时,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已成为制澄泥砚的著名产地,在现代,澄泥砚的产地有河南洛阳、河北钜鹿、山东青州、山西绛县、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苏宝山等地。

除了这四宝以外,笔筒、笔架、墨床、笔洗、书镇、水勺、砚滴、砚匣、图章、卷筒等等,也都是书房中的常用及必备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