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纪录片(1 / 1)

艺术欣赏 时芹 2989 字 7天前

(一)中国纪录片的发展

中国纪录片的历史是从西方国家的摄影师来中国拍新闻片开始的。19世纪末,外国摄影师拍摄了义和团和八国联军,同时又拍摄了纪录当时中国社会生活风貌的影片。以后在20世纪初拍摄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大出丧等新闻片。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除日本摄影师拍摄了《辛亥鳞爪录》外,中国摄影师朱连奎等也拍摄了反映武昌起义的《武汉战争》,稍后一些,又拍摄了反映二次革命的《上海战争》。1918年前后,商务印书馆拍摄了一些以时事和风景为内容的纪录短片《欧战祝胜游行》、《第五次远东运动会》以及《南京名胜》、《西湖风景》等。1924年前后,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十分重视纪录片的拍摄。他以大元帅的名义下令有关方面给予电影摄影师黎民伟工作上的方便。黎民伟这个时期拍摄了《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等新闻片和纪录片,并在孙中山逝世后,利用已拍的材料汇编为《勋业千秋》。在这个时期,苏联摄影师布留姆等人也在中国拍摄了《伟大的飞行与中国国内战争》、《1927年的上海》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电影工作者走出摄影棚,用手提摄影机拍摄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新闻纪录片,并从实际工作中培养起一批专业的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所属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所属的中央电影摄影场以及西北影业公司等先后摄制了《抗战特辑》、《抗战实录》等新闻杂志片,纪录片则有《芦沟桥事变》、《空军战绩》、《松沪前线》、《湘北大捷》、《民族万岁》和《华北是我们的》等,也给中国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

1953年7月,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摄制新闻片和纪录片的专业机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此外,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其他电影厂也拍摄一定数量的纪录像片。新闻纪录电影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都有很大提高,并在少数民族中培养了创作人员,摄制了大量新闻片和长短纪录片,如《百万雄师下江南》、《新中国的诞生》、《红旗漫卷西风》、《抗美援朝》、《中国民族大团结》、《伟大的土地改革》、《早春》、《百万农奴站起来》、《黄河巨变》、《非洲之角》、《在激流中》、《征服世界最高峰》、《先驱者之歌》、《莫让年华付水流》、《我们看到的日本》等,其中有些曾在国内外获奖。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台纪录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时期的纪录片发展还不完善,只能称为新闻纪录电影,风格样式单一,人力少,资源不足。70年代以后,电视在全国迅速发展和普及,为新闻纪录电影的播映提供了更及时的手段,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新闻纪录电影除继续在影院放映外,也大量进入了电视屏幕。

在此期间,中国台湾的“中制”、“台制”和民营的公司等也拍摄了一些新闻纪录像片。较有影响的有《传统小镇——美浓》、《国剧艺术》和《龙的传人》等。中国香港的某些电影企业也拍摄过一些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纪录片如《惨痛的战争》等。

新纪录电影运动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散兵游勇的状态兴起或者说它的萌发完全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曾在昆明电视台工作过的吴文光凭着朦胧的感觉拿起了摄影机,对准他周围的“盲流艺术家”,便有了《流浪北京》的诞生。尤其片子的拍摄横跨了80年代末的政治事件,而格外引人注意。同时,吴文光的行为也暗示了这种独立制作人存在的可能。

1978—1990年,纪录片得到了蓬勃发展,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与此同时电视纪录片也有了自己的天地和发展空间。纪录片的题材、作品风格、表现手法都有着新的发展和影响。纪录片走向大众传播,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创作倾向,期间主要代表作有《丝绸之路》、《话说长江》、《望长城》等。这些纪录片篇幅宏伟,气势浩**,内容丰富,深深地吸引亿万电视观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二)中国纪录片的题材

纪录片的题材应该是很宽泛的,因为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日常生活及其他内容。所以纪录片的题材和类型很多,但一般性的题材主要有以下几类:

1.关注时代内容

中国当今的社会可谓风起云涌,各行各业、各个方面都在经历着不同层次的变革。这种时候,社会的结构形态、价值体系,人们的生存状态、精神世界,都处于一种动态之中。纪录片关注、见证这种时代的变迁,纪录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之下人们的生活境况、情感经历以及精神追求;纪录民族、文化在世界性的潮流面前的处境和走向。

因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当中,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工作单位、社会地位等都经常会改变、迁移和流动,在原先的价值观念、道德体系都在进行重塑,可供人们选择机会更多了,同时危机感也增加了。纪录片工作者着力去展示这种特定背景下的社会现实和人的生活状态及内心世界。

2.关注主流群体

纪录片有责任全面真实地反映和纪录社会生活。除了关注那些弱势人群、边缘文化的题材,更要关注主流文化主流人群。否则会影响了纪录片功能的发挥,也无法充分展示纪录片的力量。因为,它脱离了主流以后,就变成以个人色彩为主的东西了,而这并不是纪录片的定位。

虽然,民间的纪录片人创作富于个性色彩的作品,关注个人兴趣范围内的题材,但这终究不应成为纪录片创作的主体,只有对社会主流群体、主流文化的关注,才能握时代潮流,反映时代潮流。

3.关注民生

民生不仅应该是许多纪录片直接关注的问题,也是纪录片思考的一个重要的逻辑起点和终点。特别是在社会的转型时期,民生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譬如移民问题、土地问题、下岗问题、环境问题,等等,都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应该是纪录片关注的不可忽视的一类题材。因为在和平时期,人民生活的品质应成为每个文明社会追求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成为纪录片工作者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纪录片才会有影响力,才会有力量,才会有魅力。如纪录片《三峡移民》。

中国的三峡工程令世人瞩目,除了工程规模、技术难度、工程效应以及环境问题以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受工程影响的库区人们的迁移问题。在2002年的上海国际电视节上,国际评委一致把金奖授予纪录、反映这一民生问题的纪录片《三峡移民》,显示出了他们人性视点和对于民生的关注。本片围绕移民过程中所产生的多重矛盾展开叙述,讲述了国家的移民政策、基层干部所做的艰难而细致的劝离工作,以及移民们的复杂心情。从故土难离,到舍家为国,最后迁往他乡,整个心路历程,可歌可泣。该片之所以感人,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从情感和人性的角度去关注这一个特殊群体的命运。

4.关注自然

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长久以来与人类生活在一起却被长期忽视了的动物们吧。它们有着我们人类一样的灵性和情感、快乐和悲苦。《野马之死》中的准噶尔一号、《远去的老马》中的库卡、《中国的金丝猴》、《峨眉藏猕猴》,还有《孤岛护鸟人》中的濒临灭绝的琵鹭,《英与白》中的英英,还有《平衡》中的藏羚羊。

中国有着异常丰富动植物资源,关注、宣传并保护它们是纪录片工作者的另一使命。目前,我国此类题材的创作刚刚起步,将大有可为。

例如,《野马之死》中,准噶尔一号的惨死给人们的震惊绝不仅仅是情感上的,还有人性上、哲学上的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找到一个平衡点,需要一种平等的关系;人们对于动物的理解和关爱,其实和对人类自身的理解和关爱一样,需要一种人性的视点。该片展示的人与自然的尴尬关系:人类“过分”的爱护它,结果毁了它,令人茫然。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当我们学会爱动物的时候,才能真正爱自己。

5.关注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纪录片是纪录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它对于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思维的培养、科学思想的建立以及科学精神的倡导,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教育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一个民族的创新意识的培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例如,纪录片《爱的奇迹》使用特殊的摄影机,奇妙而真实地纪录了一个生命从孕育到分娩的过程。这向人们展示的完全是另外的一个世界,一个令人冲动、令人自豪的世界。当人类用科学的方法去领略生命的神奇和美好以外,我们也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

纪录片创作的题材虽然很丰富,但是类型还是有限的。因此,同类题材、相近人物的纪录片如何找到不同的视角,给人以新的内涵、新的意味,成为纪录片创作题材的开拓上很值得探究的问题。同类题材要找到一个新的视角,可以是注入时代新的内容;可以是换一种思考方式;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深度;也可以是采用不同的风格和形态,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人们的思想,才能得出新的不同的结果,才能给人启示。

(三)中国纪录片的欣赏

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是1983年中国和日本合拍的描写长江和长江两岸人民生活的一部纪录片,引起了中国观众的强烈反响。当时,这是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国家的人文地理。①从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性角度来讲,《话说长江》是中国纪录片历史上的里程碑,为了适应观众的审美习惯,结构上采用了“章回评书体”;②为了更好地增强观众的参与意识,该片在表现手法上增设了“节目主持人”;③为了更好地遵循电视节目播出的特殊规律,在技术上采用了篇幅规范化和定期定时播出。

在声画兼容的纪录片视听空间里,画面的主体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声音语言,特别是解说词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它对纪录片画面中上下的穿缀、历史的阐释、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叙述、主题的升华、情感的抒发、意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话说长江》大量的同期声,如拍成都的茶馆时,有倒水的声音、小孩打呼噜的声音、说书的讲《三国演义》的声音。这样生动、生活化的纪录片《话说长江》第一次让中国人通过电视感受到了江山的壮丽与秀美,引发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话说长江》之后,中央电视台又拍摄了《话说运河》、《望长城》。

《望长城》被认为是纪录片实现突破的标志,如采用的长镜头、同期声、采访者身份的主持人等手法。并且理论界一致公认《望长城》在纪录片语言、题材、风格、视角、叙述方式等诸方面的创新与突破,形成了中国纪录片发展中的一道分水岭。《望长城》让中国纪录片创作者找到“解放”的感觉。中国纪录片从此进入成熟时期。

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后,令人眼前一亮。引发公众对纪录片的强烈兴趣,由“舌尖”引发公众对美食、民俗、文化认同等方面的探讨。

1.纪录片制作精良,传达了中国艺术审美的独特情怀

《舌尖上的中国》制作精良,基本展现我国地大物博的资源、风情迥异的饮食文化。整个纪录片共七集,分别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7个主题,讲述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与文化传承。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在摄影方式上采用微距摄影。摄像机在近距离的拍摄,为观众呈现食材本身的纹理构造,这样天然的图案都因此表现得非常唯美。该片通过这种新颖的拍摄手法让人们从美食这个独特的角度,发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艺术的本质在于展现生命力,人的审美情趣则从人的本性上要求艺术回归本真,表达出人们的某些共同情感历程。所以纪录片必须采用符合大众普遍审美规律的创作手法。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无论是摄影画面,还是讲述的故事,都是与人民大众相关的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散发着具有浓郁的中国韵味的审美情趣,因此能引发人们的兴趣。

2.纪录片倡导平民理念,叙事方式独特

尊重每个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以平等、理解的视角与普通百姓沟通交流,即为纪录片“平民化”创作理念。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没有“高大全”的英雄人物,没有高高至上的口号宣传,有的只是故事里的小人物和朴素情感。这样就使得普通人通过故事得到了真正的感动。纪录片所探讨的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而是美食献给普通劳动人民的颂歌。在纪录片中也少见“烹饪大师”与“美食专家”的专业讲解,更多的是与小人物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如黑龙江70多岁的“鱼把头”、陕北卖黄馍馍的老汉、浙江慈城陪外婆制作年糕的小姑娘,等等。

国际纪录片的成功制作标准,就是“平民化”与“造悬念”。在节目开始,故事的主角必须在最初的30秒钟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在经历过一个阶段以后,再抛出一个问题,或者一个神秘事件,制造一些麻烦,最后留给结尾一个悬念,使观众不得不跟着往下看。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就大量采用了这样的叙述方式,例如,第一集中的“鱼把头”已经70多岁了,他这次带领大家到冰面上捕鱼,他到底能不能打到鱼呢?正当观众看着渔网被慢慢拉上来的时候,此时镜头一转又跳到其他地方,这就给观众造成了一个悬念,要接着把后面的故事看完。纪录片里的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就这样用“蒙太奇”的编辑手法串场,再排序出场。整个故事没有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实实在在的讲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与生产故事。《舌尖上的中国》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达到以故事吸引观众的最终目的。

3.纪录片制造社会文化认同,引发民族的情感共鸣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吃不同的食物,这其实包含着深厚的历史传承与文化渊源。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更关心的正是人与食物的关系。而这部纪录片的思路可以归结为:就地取材、就材而食、就食品人、就人化文。中国幅员辽阔,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按照所处的地缘环境来寻找食材,进而做成种种迷人味道的食物,然后从这些味道中品出中国人的人生百态,最后通过讲述日常生活百态来成就中国文化的深沉积淀,可谓由俗见雅、由浅入深。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美食和历史巧妙地掺拌在一起,通过美食展现历史的醇厚。这也正是为什么很多人表示边看、边流泪的原因。一道道美食除了勾起观众的食欲,也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简单、家常的菜肴,反而让人越是容易泪流满面。“小时候的味道”、“妈的味道”、“家乡的味道”,看到影片中的一幅幅画面,尤其是和家乡有关的部分,亲切感溢于言表,但也让离家在外的莘莘游子平添一分乡愁。在纪录片中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背后都洋溢着朴实的气息,然后再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这其中,既有制作的技巧,也有艰辛的劳作,更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政治变迁、文化进步密切相关,代表了我国不同时期的政治思路和文化特征,特别是当代充分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民主自由的政治思想。普通人的生活成为纪录片的主题和中心,未来中国纪录片也会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反映生活,反映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