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纪录片欣赏(1 / 1)

艺术欣赏 时芹 546 字 7天前

“纪录片”一词是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最早称呼出来的,他是“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弟子。然而他并没有给予纪录片一个完整的定义,在西方的影视论著中,很少对纪录片作明确的正面定义,往往用“非虚构”(non-fiction)这样笼统的界定进行观照。

1991年的法国《电影词典》称: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制作的影片,称为纪录片。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文献”的品质,无论是起来源还是其目的都指向了“文献”,可见其对于纪录片历史感和真实性的追求。

尽管不同国家对纪录片的定义有不同的表述,但纪录片的本质——真实性这点是很明确的。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包括一些拍摄自然的纪录片。

最早电影诞生之初就显示了它的纪录功能。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影片是纪录片。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大道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厅内正式公映的由L.卢米埃尔摄制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婴儿的午餐》等12部实验性的影片,都是纪录真实生活景象的。从19世纪的最后几年起,电影开始用于新闻题材的报导,俄国的沙皇加冕、英国的英王亲临奥林匹克开幕式、西班牙的斗牛、澳大利亚的竞走等新闻事件,都搬上了银幕,成为初期纪录电影的主要题材。

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十分重视新闻片和纪录片的宣传鼓励和新闻传播的作用。由维尔托夫主编的系列影片《电影真理报》广泛发行。影片的素材是由摄影师分别在战争前线和后方各地拍摄的,然后由导演集中起来,进行编辑,加上字幕,成为新闻主题。有些新闻主题以后又根据新的构思汇编成篇幅较长的纪录像片,如《国内战争》、《前进吧,苏维埃》、《扛摄影机的人》等。摄影师们把摄影机的镜头看做电影的“眼睛”,认为“电影的眼睛”比人眼更完善,更具有分析力。

1923年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的公映,标志着纪录片在艺术创作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部影片纪录了一个爱斯基摩人和他的家庭在冰冻的北方为谋求生存的一天的斗争生活。与观众见面的影片是第二次拍摄的。1913年弗拉哈迪随一个探险队到加拿大北方去探矿。他用摄影机客观地纪录了居住在那里的爱斯基摩人的生活。这一次所拍的3万英尺底片后来全部在火灾中烧毁了。后来他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再去进行拍摄。这次他吸收了当地的一些爱斯基摩人参加拍摄工作。有些镜头是用故事片的方法拍摄的。例如,爱斯基摩人居住的冰房子是根据拍电影的需要建造的、猎取海豹的活动也是组织拍摄的,但影片反映的人物和生活场景都是真实的。由于这部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纪录像片,弗拉哈迪被称作为“纪录片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