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实施原则、途径与方法(1 / 1)

学前卫生学 李静 1927 字 7天前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实施原则

(一)明确健康教育目标人群

由于学前儿童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时期,年龄特征跨度大,接受教育的能力较差。因此,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对象除儿童外,还包括家长、教师和社会工作者。所以,在具体的健康教育时,首先应明确教育对象。如由于胎儿和1岁内的婴儿无主动认知能力,健康教育的对象就应以父母为主;随着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逐步发展,教育对象适时转化为成人(父母、教师)和儿童并重。

(二)根据目标人群年龄特点选择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在选择教育内容时既要有发展眼光,又要遵循科学规律。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身心发育特点和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拔苗助长,超越其接受能力,使学前儿童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人生准备阶段受教育对象的生活环境在不断变换。提供教育的形式也应随之灵活变化。例如,婴儿以散居的方式生活在家庭中,我们就可以通过大众媒体,如电视、报纸、杂志、科普书籍等向母亲和婴儿的养育者传播养育知识和信息;通过“父母课堂”等专题培训的形式,面对面传播技巧;搭建家长交流平台促进家长间的经验相互交流,并对其进行指导等。

学前儿童进入托幼机构后,健康教育开始以团体为主要形式。此时,儿童的认识能力有限,所以,要运用其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多采用看图画、讲故事、教儿歌、演节目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健康教育,把卫生科学知识与艺术性融在一起,做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寓教于乐。

(三)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各种环境有利因素

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有赖于其生活环境。根据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的原则,组织健康教育的活动时,应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积极因素,并与社区、疾病防治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密切配合,统一步调,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学前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对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应积极解决和消除,促进学前儿童健康茁壮成长。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途径有:健康教育活动、日常生活活动、与其他领域融合的教育活动和家园(所)合作。这四种途径的特点和作用各不相同。在实施托幼机构健康教育时,注意发挥各种途径的独特作用,使之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一)健康教育活动

健康教育活动(即传统意义的“健康课”)是学前教师以多种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系统传播健康教育知识、观念和行为的教育过程。因有些健康教育内容(如幼儿不易理解的健康常识、不易掌握或需系统训练的健康行为等)只有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精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幼儿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门的健康教育活动是托幼机构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日常生活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是托幼机构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托幼机构健康教育也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应在学前儿童盥洗、进餐、清洁、睡眠等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捕捉教育契机,渗透健康教育知识与理念,不断培养和巩固学前儿童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

(三)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托幼机构健康教育的意义决定了托幼机构在进行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时,都必须将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因此,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的融合是非常必要的。

一方面,各领域教育可以帮助实现健康教育的目标。譬如,通过语言活动,发展学前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大胆清楚地表达”;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其身体骨骼肌肉发育以及社会性的发展。

另一方面,健康教育离不开各领域特有的教学形式的密切配合,如伴以朗朗上口的儿歌、形象有趣的谜语、声情并茂的故事、栩栩如生的画面等形式,唤起幼儿对自己身体基本知识的了解欲望,对健康食品的兴趣,对健康行为的向往等。

(四)家园(所)合作

家庭作为学前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的环境,它对学前儿童卫生知识的获得、态度的改善以及良好行为的塑造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要让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不仅需要加强托幼机构内部的健康教育,还必须通过与家庭健康教育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途径来实现。通过家园(所)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方法

托幼机构健康教育注重学前儿童将获得的知识和形成的观念转化为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讲述

讲述是指学前教师以语言为载体,向学前儿童传输知识信息、表达思想情感、启迪儿童心智、指导儿童学习以及调控课堂活动的一类教学行为。讲述在指导学前儿童掌握系统的结构化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1.直观讲述

学前儿童的心理具有直观性、可感受性等特点。遵循直观性原则,具体而形象地向学前儿童讲解基本的生活、卫生、安全知识和技能,基本的体育卫生知识以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可提高学前儿童对健康教育的兴趣,促进幼儿健康教育活动有效开展。

2.简明讲述

学前儿童教师讲解的语言表达要简明精练。教学语言的简明性是由教育、教学的特殊任务所决定的。学前儿童神经系统容易疲劳,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短,因此,学前教师不能滔滔不绝地长篇大论,必须简明讲述,提炼归纳健康教育内容或动作要领,把教学内容用简练的几句话或几个字表达出来,适当运用口诀,使学前儿童印象深刻,容易理解。

3.有针对性讲述

学前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运用不同的讲解语言,这便是常说的“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语言有产生释疑解难、启发诱导的力量,取得时效。

(二)观察

由于学前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托幼机构健康教育活动中,还可引导学前儿童对一些具体事物进行观察。在组织观察活动中,学前教师应注意首先提供观察样例,再进行观察指导,最后还应巩固学前儿童的观察时效。

1.提供观察样例

样例在技能习得的早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减少尝试错误的次数,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在健康教育活动开始,学前教师可以给学前儿童提供观察样例,让学前儿童注意并熟悉观察对象,为此后的学习“定向”。学前教师要向学前儿童提出观察目的,即观察什么,引起观察兴趣,引导学前儿童自始至终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如在小班健康活动“宝宝爱刷牙”中,学前教师可给学前儿童提供视频样例“正确刷牙的方法”。

2.进行观察指导

观察过程中,学前教师要用语言和手势进行指导,学前儿童按顺序观察和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即观察方法)。同时调动学前儿童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并有意识地在观察活动中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

首先要教给学前儿童观察方法。除了让学前儿童了解观察顺序外,还可以教学前儿童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观察,这也是观察教学法中最常用的方法。观察前要明确提出观察目的和要求,而不是让学前儿童随意观察。

其次在观察过程中,要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启发学前儿童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事物,并尝试让学前儿童自己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3.巩固观察成效

观察结束时,学前教师应总结学前儿童观察到的对象,让学前儿童将观察到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条理化。同时还可做观察记录,记下他们的感受、体验、发现与认识。观察记录是指运用多种观察方法,在日常生活场景中,选择可以表现学前儿童个性或某方面发展的有价值的行为,运用记叙性和描述性语言记录他们的动作、语言和活动,并且加以分析,从而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孩子,获得真实具体的信息。

(三)情境教学

《教育大辞典》将情境教学定义为: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情境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可激起学前儿童对各种健康知识的学习兴趣,学前儿童在各类情境中探索和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在情境教学中,学前教师应事先创设仿真情境;让学前儿童投身到情境活动中,并在情境中获得切身体验。

1.创设仿真情境

仿真情境是通过各种方式创设的模拟生活情境,如模拟游乐场、模拟银行、模拟厨房、虚拟实验室、虚拟驾驶室等。在托幼机构健康教育活动中,从关注学前儿童健康、重视学前儿童安全意识的养成出发,学前教师创设学前儿童生活中的仿真场景,激发学前儿童活动的兴趣。

2.投身情境活动

让学前儿童在预先创设的仿真的情境中,观察和分析情境中所涉及的健康问题。也可通过情境演示使学前儿童投身于情境活动中,情境演示的主题源于学前儿童的现实生活,因而能激发学前儿童的兴趣,较好地帮助学前儿童认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同类问题和冲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行为。

3.获得切身体验

情境教学贵在让学前儿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获得切身体验。学前儿童的体验可以分为真体验与伪体验两种。若学前儿童通过体验实际获得的结果确实是由前期亲历过程而来的,而不是其他外界因素强加的,过程确实是结果的“因”,我们就说是学前儿童的体验是真体验;反之,则是伪体验。学前儿童在情境教育活动过程中可意识到危险因素,想方设法避免,从而获得真体验。托幼机构也因此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以上健康教育的各种方法,各有优点和局限性,但各种方法之间又有密切联系。学前教师在健康教育活动中,应综合采用多种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造新的有效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