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1 / 1)

学前卫生学 李静 1316 字 7天前

评价是指依据一定原则或标准估计事物(如项目、计划方案、教材、健康技能)或行动的价值的过程。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是对健康教育计划、实施过程以及教育效果的全面审核过程,它是衡量和判断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计划、实施过程和结果的重要环节。它在系统、科学和全面地搜集、整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学前儿童在健康教育前后体现在卫生知识、观念、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加以比较。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内容和指标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内容和指标包括:健康知识、健康观念、健康行为和健康统计指标四方面。

(一)健康知识

围绕托幼机构健康教育的内容对学前儿童进行口头测查。同时,还可以个人、小组、班级为单位,通过健康知识比赛方式进行评价。

(二)健康观念

健康观念的表现形式多样,如学前儿童对健康知识、保健设施、各种保健行为等所持的认识、观点和态度等。一般我们通过对观察学前儿童是主动积极执行还是被动消极保持健康的行为进行评价。

(三)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的评价是指对学前儿童良好的生活、学习卫生习惯及其他健康行为的形成率进行评价。学前教师可通过观察学前儿童在园(所)一日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或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学前儿童健康行为和习惯的改变。常用指标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率,如对口腔健康教育行为的评价,可用早晚刷牙率,有效刷牙率,牙刷牙膏的正确挑选率等指标。

(四)健康统计指标

生长发育水平的变化。通过学前儿童在健康教育前后的生长发育的速率对比,了解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身体形态指标有身高、体重、视力、围度等;生理功能指标有血压、脉搏、肺活量等。

健康状况的变化。健康状况的改善与否是衡量托幼机构健康教育效果的客观指标。常用的指标有患病率(如近视眼的患病率、龋齿患病率等)、发病率(如急性传染病、外伤发病率等)、月病假率等[1]。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内容和指标中学前儿童健康行为指标所占权重应略大于其他各项指标,正如前面章节所述,托幼机构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前儿童健康行为的养成。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类型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类型有很多,一般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宜的评价类型。根据评价的功能及运行的时间,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一)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又称前期评价,是在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之前进行的预测性的评价,或者对评价对象(学前儿童)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加以测定。诊断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评价对象的基本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如制订健康教育计划前,需充分了解学前儿童发展状况、健康需求及兴趣。

(二)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称中期评价,是在健康教育活动中针对活动效果进行的持续性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及时获取反馈信息,适时调整健康教育进程、方法、手段,以便达成教育目标。如学前儿童的健康知识或观念是否因健康教育活动干预,产生良好的改变,这是健康教育效果的实时评价。根据实时评价结果考虑继续实施计划或修改计划。此外,教育策略(如健康教育的教学艺术、环境的创设、学前儿童的反应等)都是评价的内容。

(三)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又称终期评价,是在健康教育计划实施后对其结果进行的评价,它以预先设定的健康教育目标为依据,判断评价对象达成目标要求的水平。总结性评价既是最终的评价结果,又是制订新的健康教育计划的依据。由于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还受到非行为因素和非健康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总结性评价中应实事求是,既充分肯定已取得的健康教育效果,也要认识到健康教育中的不足之处。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比较客观精确的方法,主要用于健康行为的评价。学前教师和学前儿童家长均可运用此类评价方法。观察法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也可在实验条件下进行。如在学前儿童就餐时观察其是否“偏食、挑食”;可在游戏(仿真情境)中观察其对危急情形的反应和处理能力。为增强观察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可采用时间取样观察法或事件取样观察法,把观察结果系统记录下来,以便综合评价。

(二)个人访谈

评价者可通过访谈学前儿童,了解其是否掌握相应的健康知识;通过与学前教师和家长的面谈,评价学前儿童是否已形成某些健康行为。

(三)小组讨论法

讨论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年龄、性别和其他条件应尽量一致。让学前儿童在小组成员面前发表自己的想法,与他人讨论一些问题,如能不能经常喝饮料?评价者可从中判断个体是否掌握相应的健康知识。

(四)自我报告

学前儿童自己向学前教师、保健老师或健康教育者报告个人与健康项目有关的知识、兴趣、态度、信念和行为。常用于了解学前儿童一天饮食习惯、每日锻炼、早晚刷牙等行为习惯。

(五)轶事记录法

对有特殊健康问题(肥胖、体弱、贫血等)的学前儿童的进步过程作详细记录是有价值的。记录时应尽量观察准确,并及时记录,为今后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本章小结

健康教育是改善人类健康状况的最有效途径。学前儿童的可塑性强,正值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因此,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对儿童健康发展意义深远。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应根据学前儿童健康发展目标、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学前儿童的兴趣爱好与生活经验,通过专门的健康教育活动、日常生活活动、与其他领域融合的教育活动和家园(所)的合作等途径,采用讲授、观摩、榜样与环境创设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对学前儿童进行人体主要生理特点、个人卫生、膳食卫生、环境卫生、体育锻炼卫生、疾病预防、安全卫生和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传播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并采用观察、访谈、小组讨论、自我报告、轶事记录等方法对学前儿童健康知识、健康信念、健康行为进行评价。

关键术语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实施途径;健康教育评价;人生准备阶段;KAP模式

思考与讨论

1.什么是健康教育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有什么意义?

2.什么是KAP模式?

3.什么是促进和危害学前儿童健康的行为?

4.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是什么?

5.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6.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评价类型有哪些?

活动建议

观摩幼儿园的健康教育活动,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

[1] 张欣,庞淑兰:《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8~2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