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根据WHO的总体战略指出:面向21世纪的根本问题是确保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不被经济发展所破坏,在环境的支持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健康潜能。其重要措施就是把生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人生的准备阶段(preparation for life)、人生的保护阶段(protection of life)和晚年生活质量阶段(quality of life in later years),并根据各阶段的健康需要,提出健康目标、任务、基本内容以及实施原则、途径与方法。学前期属于人生的准备阶段。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目标
世界卫生组织确立的人生准备阶段的健康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儿童的生存能力,促进其体质的发展。通过教育,使儿童建立起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养成卫生习惯,为终生行为和生活方式奠定良好而巩固的基础,促进人生各时期的健康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确保母亲在最适当的时期受孕,确保母亲享受到国家规定的产前保健,得到丰富的营养,准备好母乳喂养,有安全的分娩环境。
2.通过改善环境卫生、分娩接种、儿童疾病综合管理,降低婴儿发病率和死亡率。
3.加强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创造有利于健康和安全的环境,支持学前儿童健康生活方式的发展,从而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环境。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任务
健康教育是以促进健康为核心的教育。托幼机构健康教育是通过健康教育教学、一日生活等使学前儿童掌握疾病防治、心理健康、膳食营养、体育运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爱清洁、讲卫生的思想观念,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为终身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学前儿童的基本卫生知识水平
学前儿童某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往往是缺乏必要的卫生知识所致,通过健康教育向儿童传授卫生知识,以帮助学前儿童了解基本卫生知识,将学前儿童的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
(二)提高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
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与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托幼机构的膳食服务、体育教育(包括体育活动、体育游戏)以及托幼机构的卫生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均可影响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学前儿童膳食平衡,合理营养,正确进行体育锻炼,创造生长发育有利的环境和因素,消除不利因素,提高生长发育水平。
(三)降低学前儿童常见病的发病率
学前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某些致病微生物免疫能力较差,常由于某些不良生活习惯及某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易患某些疾病。只有对学前儿童及时普及各类常见病的有关知识,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使学前儿童掌握有关的预防知识,结合托幼机构定期检查和矫正,可使患病率下降。
(四)预防各种心理障碍,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前儿童逐步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初步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培养积极向上、自信自律、友善合群的健全人格及社会适应能力;有效提高学前儿童的心理素质,为其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五)培养学前儿童的自我保健能力
成人时期的许多疾病如肥胖、心血管病、肿瘤等,均与其不良的卫生习惯及生活方式有关,而学前期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的关键期。因此,必须从学前期开始培养自我培养的意识和能力,为其终身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内容
健康教育内容是教育实施的中介;是实现健康教育目标(养成良好的个体行为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条件。
学前期包括0~3岁的婴幼儿期和3~6岁的幼儿期。幼儿年龄阶段不同,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不同,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一)婴幼儿健康教育内容
0~3岁婴幼儿期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是父母,教育内容主要是指导父母学会对婴幼儿生长的监测;对婴幼儿感觉、语言和动作发育实施早期刺激教育的方式方法;预防常见病和传染病、实施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以及正确添加辅食的知识和方法等。
(二)幼儿健康教育内容
3~6岁幼儿期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扩大到学前儿童。对学前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般日常生活卫生知识的掌握及卫生习惯的培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卫生教育
对学前儿童进行个人卫生教育,特别是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这对于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肌体的健康,预防疾病的产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前儿童行为的可塑性大,这个时期正是培养学前儿童个人卫生习惯的良好时机,不仅容易形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较易纠正不良习惯。在学前期要注意培养的个人卫生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活自理能力
要让学前儿童学会自己洗脸、洗手、早晚刷牙、穿脱衣服鞋袜、吃饭、收拾整理玩具和用具等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
(2)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要训练学前儿童按时睡眠,定时定量饮食及大小便等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使其一日生活有规律性。
(3)清洁卫生习惯
要让学前儿童养成勤洗手、勤洗头、勤洗澡和勤换衣、勤剪指(趾)甲、勤剪发等清洁卫生习惯,学会使用自己专用的手帕面巾和浴巾,或一次性使用的卫生纸巾,特别是在咳嗽、打喷嚏时,会用手帕或纸巾遮住口鼻,要教育学前儿童不要用手抠鼻、挖耳、揉眼,也不要将手指、蜡笔、铅笔等放入口中。
(4)学习卫生习惯
要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阅读、绘画、写字、唱歌等习惯,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注意用眼卫生,并保持书籍、文具和玩具的清洁。
2.心理健康教育
从理论上讲,大部分学前儿童的心理是正常的,但是,正常并不等于理想,几乎所有的学前儿童的心理品质和情绪特质都有必要加以改变,对学前儿童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学前儿童健全的个性,养成良好的心理卫生习惯以及学习消除心理紧张的方法等得以实现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每一个学前儿童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以及增强鉴别和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能力。
对学前儿童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范围甚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前儿童学习适当表达情绪和思想的技能和方法。
(2)培养学前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积极情感。
(3)帮助学前儿童改善与人交往的技能。
(4)培养学前儿童形成与人合作、分享和商量的品质。
(5)增强学前儿童自知和自我接受的意识。
(6)帮助学前儿童发展自尊、自信、自主和自我控制。
(7)让学前儿童初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培养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决策能力,自觉抵制不利于心理健康的行为。
3.营养与饮食卫生教育
对学前儿童进行的营养卫生教育应与饮食卫生习惯的培养同时进行。进行教育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前儿童初步认识了解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粗略地知道应从哪些食物中去获得这些营养素,特别是要让儿童知道在饮食中要多吃含粗纤维的蔬菜等食物。
(2)要培养学前儿童对平衡和合理膳食的积极态度,能自觉自愿地食用各种食物,不偏食,不挑食,不过食,进食时保持良好的情绪。
(3)要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如饭前洗手、进食定时定量,不乱吃零食和过多饮用冷饮,进餐时细嚼慢咽,不边吃边说笑等,要让儿童懂得“病从口入”的道理,做到不吃没有洗烫消毒的生食品,不吃霉变、腐化的食品,不吃被农药、金属毒物等污染的食品。
4.环境卫生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人与环境形成一种动态平衡,如果环境发生剧变,或者由于人的原因使其构成或者状态发生变化,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甚至扰乱和破坏生态平衡,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对学前儿童施行的环境卫生教育旨在让其初步懂得保持环境卫生的重要性,逐步产生和形成保护生活环境卫生的责任感,培养学前儿童保护环境卫生的行为和习惯。
5.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教育
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教育旨在让学前儿童懂得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有益于儿童疾病的预防,从而初步形成个体在疾病中的责任感,并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较为自觉地执行各项预防措施。
6.性教育
学前期形成的观念和性认识是成人明确性概念和性信念的前身,可能成为成人期性行为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学前期,忽视了性的问题,儿童的人际关系就不能顺利发展;回避了性的问题,儿童的个性就不可能健全;如果对儿童的性问题不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甚至采取压抑的方法,那么不仅会挫伤儿童的求知欲,还会影响其一生正常的生活。性教育应从儿童刚出生时就开始,通过教育,让儿童逐步学习各种有关性的知识,防止产生性压抑和性神秘感,逐步确立正确的性态度,培养儿童具有正确的性别自我认同和性角色意识。
性别的自我认同是个体对性角色的自我体验,而性角色是性别的公开表现,儿童在3岁以前就已经开始对自我性别进行认同了,5岁左右的儿童则能以自己的性别角色适应社会生活,以后,儿童的自我性别意识逐渐强烈。在学前期,给儿童起名字、买衣服、选择玩具、安排活动、与儿童进行交流,都具有性教育的意义,如果在这些方面有意无意地出现倒错,就可能造成性别认同的障碍,使儿童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等向异性方向发展,甚至产生变态的性心理。
学前儿童对性知识仅表现为纯粹的求知兴趣,所关心的只是自然界和人的因果关系,他们会提出诸如自己是从何处来、自己的**与异性儿童的不一样等问题。对这类问题成人不应该回避,可以利用自然界的现象和日常生活情景,让学前儿童逐渐认识一些关于动植物和人类繁衍后代,以及不同性别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相互关系的粗浅认识。但也不必主动去提问或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