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托幼机构生活制度卫生(1 / 1)

学前卫生学 李静 1675 字 7天前

托幼机构的生活制度是指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对学前儿童在园内的各项生活与活动在内容和时间上的规定。主要包括学年、一周和一日生活制度的安排。

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对保证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提高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有重大意义(既有利于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有助于保教工作的有序开展)。一方面,生活制度能保证学前儿童在活动与休息、室内活动与户外互动、消耗大的活动与消耗小的活动间的总体平衡,使学前儿童在园内的生活既有规律性又丰富多彩,动静交替,劳逸结合;另一方面,长时间定时的、重复的、有规律的作息安排,有助于学前儿童的大脑皮层形成动力定型,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此外,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可以为保教人员照顾和教育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提供工作依据,使各项工作高效率地运转,井井有条。因此,制订和贯彻执行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是一项科学性、教育性很强的工作,不能等闲视之。

一、制订托幼机构生活制度的卫生原则

事实上并不存在一种适合于所有托幼机构的最佳的生活制度模式。托幼机构在制订生活制度时,必须从本园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项因素,以确保生活制度的合理性和适切性。一般而言,在制订生活制度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要符合学前儿童的生理特点

学前儿童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的时期,托幼机构的生活制度,首先必须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为前提。在制订生活制度时,应根据学前儿童对营养的需求合理地安排进餐时间及次数;同时,还要保证学前儿童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一般年龄越小的学前儿童,进餐的时间间隔要短一些,进餐的次数要多一些;活动和学习的时间应越短,休息和睡眠的时间应越长。

其次,托幼机构的生活制度应依据学前儿童大脑皮层的活动规律和特点、大脑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以确保生活制度的科学性。学前儿童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如果持续进行某一类活动的时间过长,就会引起大脑皮层相应活动区域的疲劳。因此,在制订生活制度时,应考虑到不同类型活动的轮换,做到动静交替、劳逸结合,以保持较好的工作能力;同时,在组织和安排各种活动时,还应注意活动难度和强度的递进性,将最具挑战的任务安排在学前儿童大脑皮质高度兴奋时间来完成。

(二)要根据地域特点和季节变化做适当调整

我国地域辽阔,具有较为明显的南北气候差异和东西时间差异。托幼机构在制订生活制度时,应根据所在区域的地理特征和本园的实际情况,体现地区差异,同时还应随着不同季节的变化,对生活制度的部分环节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时区差异,西部地区的活动安排应该比东部地区适当推迟;夏季昼长夜短,学前儿童入园时间可适当提前,可以做早操,午睡时间适当延长;冬季昼短夜长,可推迟学前儿童入园的时间,做课间操,并相应地缩短午睡时间。

(三)要考虑家长的需要

托幼机构既是一个集体教养机构,也是一个公共服务机构。托幼机构的任务除了要促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之外,还要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因此,在制订生活制度时,应适当考虑家长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例如:学前儿童入园的时间,可以根据家长的需要适当地提前,而离园的时间也可以适当地推迟,托幼机构为学前儿童提供的膳食,可以由一餐两点增加到三餐一点或三餐两点等。

二、托幼机构生活制度的卫生要求

(一)学年和学期的安排

学年和学期安排重点考虑学习和假期的合理交叉。一年中托幼机构的学期和假期的安排,都是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一般与中小学同步。托幼机构要根据季节变化适当调整冬春和夏秋的作息时间,根据学期初始、学期中期、学期结束时儿童不同的机能活动能力合理安排好全学期的教育任务。

1.根据镶嵌式活动特点,学期与假期轮换可使学生在连续几个月的在园生活后,有一段较长的时间休息,恢复大脑工作能力。由于学前儿童的身心发育都尚未成熟,其持续工作能力较差,故学期应短,假期应长些。

2.根据一学年大脑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应合理分配活动任务。学前儿童的活动任务应从学期初逐步增大难度,循序渐进,学年末减少活动任务,多安排游戏等任务较轻的活动。

3.根据始动调节,应注意做好学年开学的准备工作。特别应关注初入园的学前儿童,让学前儿童慢慢适应在园生活的节奏,激发其积极的情绪体验,营造快乐的在园学习生活氛围。

(二)一周的安排

有关研究表明,一周中,学前儿童大脑的工作能力是不相同的。经过周末两天的休息后,学前儿童的疲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消除,但是由于始动调节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一般而言,星期一的工作能力并不高,星期二逐渐回升,高峰维持在星期三或星期四,星期五开始下降,周六或因“终末激发”而稍微回升。

因此,在制订一周生活制度时,应考虑到教育活动、游戏等活动的数量和形式在一周的每天中要有所区别,这种区别既要不破坏学前儿童每日生活的动力定型,又要顾及学前儿童在一周中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例如星期一上午的前段时间,学前儿童不可能有很高的活动机能,因此安排教育活动时应适当降低体力和大脑活动的负荷。寄宿制托幼机构则还应考虑对星期一上午做些特殊安排,如推迟和延长入园时间,安排特殊活动以安定儿童的情绪等。星期二、星期三、星欺四可以安排挑战性比较大的教学活动和任务,而星期五的教学活动的难度要适当降低。

(三)一日的安排

一日作息制度是托幼机构教学卫生的重要因素,它是对一昼夜全部时间进行合理安排,是构建良好在园生活环境的核心任务之一。研究发现,无论从事脑力劳动或是体力劳动,一天24小时中学前儿童达到最高能力曲线与成人相同。以凌晨2~4点最低,以后逐渐上升,上午9~10点达到最高峰,此时精力充沛,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成为最佳用脑时间,在这段时间学习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午后约在14~15点下降到一天工作能力的平均线,以后又上升形成第二高峰,但其高度不如上午时的高峰,22点以后下降到平均线以下,很快降至最低点。由此可见,学前儿童在一天中工作能力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早晨7~8点起,神经系统经过一晚上的休息,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到上午10点是神经活动最旺盛的时期,使学前儿童学习获得知识的最佳时机。

因此,对学前儿童一日作息制度的合理安排是:托幼机构在上午9~10点给学前儿童安排难度相对较高的活动任务或课程;10点以后,神经活动的兴奋性逐渐降低,可以安排游戏、音乐、美工等活动;午餐后神经活动已经降至低潮,儿童需要午睡,午睡后精神恢复,但不如上午旺盛,一般可以安排户外活动、体育活动、游戏等;晚餐后,一般在睡觉之前,可以安排一些静息活动,如散步、讲故事等,要注意避免过度兴奋,影响睡眠。

三、体弱学前儿童和特殊学前儿童的生活安排

体弱学前儿童指抵抗力较差、经常生病或者患急慢性病初愈的学前儿童。体弱儿童的内在免疫与防御能力比一般儿童差,身体对抗刺激的反应能力不稳定,易于感染及感染扩散,若气候骤变,营养不良,活动过度过量等容易发病。研究表明,患病初愈的学前儿童虽能入园,但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较低,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不稳定。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的恢复比机体其他系统机能的恢复晚,如咽炎痊愈后,其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的恢复要晚8~10天;上呼吸道感染痊愈后,其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的恢复要晚7~8天;其他如肺炎、伤寒、结核病等会更晚。因此,体弱学前儿童需要保教人员更多地关心和照顾,针对他们的生活制度也应与健康儿童有所区别。

制订和执行体弱学前儿童生活制度,关键是减轻负担、增强营养、增加睡眠、科学锻炼。体弱学前儿童由于体质较差,需要更多的休息和睡眠,脑力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应少于同龄的健康儿童;科学合理的营养也很重要,最好增添1~2次间食,进餐的时间也可适当延长;加强户外活动的管理,让经常性患呼吸道感染、感冒的学前儿童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并同时做好活动前后穿脱衣服的工作。

特殊学前儿童是指因生理和心理上的发育迟缓或障碍所造成的适应困难而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包括盲童、聋哑儿、智力低下和有身体障碍的学前儿童。为了保障这些学前儿童也能够享受良好的教育,托幼机构应该建立专门的班级,配备专业的教师和特殊的保健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