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幼机构合理组织和安排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要在充分认识学前儿童身心发育规律和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卫生学的原理和原则,制订和安排适合学前儿童身心发育特点的生活制度和各项活动,使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能得以增进,力求学前儿童能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
一、大脑皮层机能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儿童大脑或体力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当学前儿童学习知识、技能时,脑力劳动占优势,第二信号系统的工作占主要地位,负担主要在神经系统;当学前儿童从事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时,体力劳动占优势,负担主要在运动系统(骨骼、肌肉等),以及伴随有新陈代谢的加强和循环、呼吸系统的紧张活动。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其效果都取决于当时学前儿童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教育活动的组织必须符合大脑皮层机能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才能促进学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则不然。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大脑皮层的机能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势法则(dominate rule)
当人们从事某项工作时,其工作效率取决于大脑皮层中与之相关的功能分区是否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若这一功能分区的兴奋状态占优势,就形成优势兴奋灶。优势兴奋灶可以将大脑皮层其他区域的兴奋吸引过来,加强自己的兴奋程度;同时也可以使其他部分呈抑制状态。因此,处于优势兴奋灶的皮层区注意集中,反应能力最好,条件反射最易形成,学习效率高。例如,在每周一次的“小小厨房”活动中,学前儿童往往很兴奋,积极参与制作食物、发放餐具、分享食物等各个环节,甚至在活动结束后,都不愿离开“小小厨房”。
不过,优势兴奋灶的持续时间与儿童有意注意的时间相关。年龄越小,有意注意时间越短,优势兴奋灶持续时间越短。因此,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采取各种教学策略激起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将教学的重难点放在优势兴奋灶形成之后;同时,注意教学内容的持续时间应适应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
(二)始动调节(initial regulation)
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在刚开始时水平较低,经启动过程逐渐提高,这一现象称为始动调节。这是由于神经细胞和机体其他组织具有“惰性”,需要时间克服;而且神经细胞对其他器官、系统的调节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始动调节往往在一节课、一天、一周和一学期的开始时出现。例如,在托幼机构集体教学活动的开始环节,学前儿童经常有发呆、看窗外等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就属于始动调节。
根据此特点,在组织托幼机构的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循序渐进,从易到难,逐渐增加难度和强度。如,教师在进行集体音乐活动《三只熊》之前,先用2~3分钟展示图片(胖胖的熊爸爸、苗条的熊妈妈、可爱的熊娃娃)引出小熊一家的话题。在接下来的第5~20分钟再进行音乐活动的重点和难点——聆听、教唱和歌表演等内容。
(三)动力定型(dynamic finalization)
当各种内部和外部的条件刺激依一定的顺序重复多次以后,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就固定下来,按一定顺序做出的反应也会越来越恒定和精确,这就是动力定型。大脑皮层的动力定型一旦形成,时间成为条件刺激,前一种活动也成为后一种活动的条件刺激。因此,神经细胞能以最经济的消耗获得最大的工作效果。例如,经过数次的排练后,大一班学前儿童一听到《小背篓》的音乐节奏,就可以自动在脑海里、在身体上呈现出相应的舞蹈动作。
儿童一切技能和习惯的习得和养成都是动力定型的过程。在形成动力定型的初期,由于兴奋点的扩散,儿童在其活动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无效多余的动作,以致技能和习惯的巩固、完善和自动化都需要一定时间的重复训练。动力定型的形成与否及其所需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身心发育的水平、参与的神经环路的复杂程度及其感官系统的多少、已建立的其他动力定型与新建动力定型冲突与否以及训练反复的次数及时间等。
学前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较大,动力定型容易形成。因此,要从小培养学前儿童养成按时进餐、学习和休息的良好生活习惯;而且对于已经形成习惯的生活次序不要轻易改变和破坏,以免增加皮层神经细胞的工作负荷,特别对于学前儿童和心理社会应激能力差的学前儿童,甚至可能导致高级神经活动的病理反应。
(四)镶嵌式活动(mosaic situation)
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执行着不同的任务。人在进行某项活动时,只有相应的神经细胞处于兴奋、工作状态,其余区域则处于抑制、休息状态。随着工作性质的改变,兴奋区与抑制区,工作区与休息区不断轮换。从而形成兴奋区、工作区与休息区互相镶嵌的活动状态。这种状态就被称为镶嵌式活动。正因为有各个区域的机能轮换,大脑的各个区域才能轮流休息,从而维持较长的工作时间。例如,托幼机构上午的半日活动表中,集体教学活动后通常安排户外游戏活动。集体教学活动多属于偏静的脑力劳动,户外游戏活动属于偏动的体力劳动,两者交叉安排,可以让学前儿童的大脑神经细胞相互调节,轮换休息。
根据此特点,在组织和安排学前儿童的一日生活中,应注意活动和休息的交替轮换、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的交替轮换、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的活动与第二信号系统占优势的活动相互轮换。而且学前儿童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兴奋易扩散而不易集中,任何单一性质的活动持续时间都不能过长,因此,托幼机构应比学校更加频繁地轮换活动。
(五)保护性抑制(protective inhibit)
当大脑皮层的工作超过了其工作能力的界限,就会产生保护性抑制(疲劳)。这是因为神经系统的细胞的兴奋有一定的界限,当受到长时间或者过分强烈的刺激时,兴奋就会被抑制所代替,这是一种生理性的保护性机能。在抑制的过程中,细胞、组织或全身的机能活动暂时降低,皮层处于休息状态以防进一步的机能损耗,并加强合成和修复过程,使皮层的工作能力得以恢复。例如,托幼机构上午的半日活动结束后,很多学前儿童会有不想说话、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这是因为学前儿童在集体教学活动和户外活动中消耗了脑力和体力,此时的大脑皮层需要通过休息来恢复机能水平。
学前儿童的大脑皮层更容易产生保护性抑制。因此,托幼机构在组织和安排学前儿童的生活和活动时,要善于发现学前儿童疲劳的早期特征,及时组织和安排休息,使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得以恢复。
(六)终末激发(terminal motivation)
大脑皮层在持续较长时间的功能活动后,兴奋性逐渐降低,但即将结束工作任务的喜悦又可反射引起大脑皮层兴奋性增高的现象,这称为终末激发。终末激发的出现与否取决于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的程度、物质和能量储备的多少、个体对任务的认知态度和当时的情绪状态等。因此,终末激发的出现是有条件和限度的。例如,周五上午,许多学前儿童在户外自由活动中都显得蔫蔫的、没什么兴致。但一到下午,尤其是快离园的时候,学前儿童通常会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兴高采烈地谈论着自己的周末计划。
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利用终末激发的特点,以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某个活动结束时简要总结活动的重点,往往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大脑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
大脑工作能力,包括工作速度和准确性,反映高级神经功能状态,反映大脑皮层的功能状况,是影响学前儿童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具体表现为学习日、学习周、学年中有明显的变化规律。这一变化规律是与人类生命活动的生物节律相统一的,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生物节律表现之一。因此,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顺应这些变化,合理组织安排学前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图9-1 学习日脑工作能力变化类型示意图
在学习日中,学前儿童大脑工作能力变化有个体差异,通常有四种类型(见图9-1)。Ⅰ型:学习日开始后工作能力逐步升高,约2小时后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午间休息后回升,随后又下降,学习日末时降至略低于学习日开始水平。Ⅱ型:与Ⅰ型相似,但在学习日末时,即将到来的休息性活动能够引起兴奋,使工作能力回升,称“终末激发”。终末激发的出现有一定条件和限度,与皮质兴奋性降低的程度、能量储备、学习态度和情绪等有关。Ⅲ型:工作能力一开始就持续升高。Ⅳ型:兴奋性很早就下降。很明显:Ⅰ、Ⅱ型符合皮质功能活动特点,学习日末工作能力无严重下降,休息后恢复。相反,Ⅲ和Ⅳ是不理想的变化类型;前者提示皮质功能处于过度紧张状态,持续下去势必导致皮质抑制和能量耗竭;Ⅵ型兴奋性迅速下降,提示皮质的功能已处于抑制状态。
在学习周中,脑工作能力变化规律是:开始因始动调节,周一工作能力一般,周二开始逐渐升高;周三、周四达到并维持于高峰;周五略下降或出现终末激发;周末经休息工作能力恢复。若上述变化出现异常,如高峰不出现或过早下降,属不良神经生理活动表现,提示学习负担过重,课程安排不合理,儿童兴趣不高等,应查找原因,尽快改善。
学期开始时,大脑工作能力较低,经始动调节作用后逐渐上升,后半学期的工作能力高于前半学期,工作能力高峰都在后半学期出现,但学期末工作能力仍有下降,放假之前出现终末激发现象也较多见。儿童大脑工作能力在第一、第二学期分别出现一次高峰,暑假前的工作能力多为全学年的最低点。在学年中,儿童第一学期开始时大脑工作能力较低,中段能力达到并维持较高水平,期末(寒假前)工作能力下降;第二学期能力也出现高峰,但比第一学期略低,学期末工作能力通常为全学年最低。